1998-07-06
第 1 版
1. 中美合作着眼于现在与未来
【法新社华盛顿7月4日电】美国总统克林顿称赞中国是个“伟大的古老国家”,但克林顿也注意到中国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 克林顿总统说:“我可以从正在帮助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的私人企业中看到这种变化,我可以从人们第一次有自由在自己所选择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和中国农村第一次自由选举本村的领导人这些事情中看到这种变化。” 【路透社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7月4日电】克林顿在空军一号飞机上同记者们作简短交谈时兴高采烈地谈到他此次访问,他说“这是令人着迷的”。 有记者问道:他是否希望看到每年都举行类似的中美首脑会晤。克林顿回答说:“如果事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那就会这样。”他说,他期望这种会晤将来会定期举行。 【法新社华盛顿7月4日电】美国报纸今天对克林顿总统的中国之行发表了积极的评论,各报普遍认为,克林顿对中国的九天访问在国内影响和对外政策方面对两位领导人都是有益的,这帮助他们提高了在各自国家的形象。 北京和华盛顿商定不把战略核导弹瞄准对方城市,这大体上是一个象征性举动。 两国还签订了价值30亿美元的合同,而去年10月江泽民访美时签订了价值42.6亿美元的合同。 《洛杉矶时报》强调,江泽民向世人展示了他作为一名“自信的权力继承人和高水平的政治家”的形象。 一篇分析文章说,“江泽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显地成为邓小平去世后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而且,在许多中国国民看来,他也是一位能(与克林顿这样的人)平起平坐的政治家”。 【美国《纽约时报》7月3日文章】题:共和党异乎寻常地称赞克林顿的中国之行 甚至在克林顿总统访问中国回来之前,许多著名的共和党人就承认,这次访问是政治上的成功,使他们的党失去一个在选举年可以提出激烈争议的问题。 杰克·肯普(他在1996年曾被提名为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说:“我认为这次访问是个巨大的成功。这给那些想要使这次访问成为一个争议问题的共和党人或保守派人士提出了难题。我无法设想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巨大的政治好处,因为总统本人的行为举止十分得当。” 布什政府任期内担任过美国驻中国大使的李洁明这样说:“克林顿掌握好了访问日程。他将访问搞得像是一次竞选运动。他使这次访问成为政治上成功的一个事例。” 金里奇1日在圣安东尼奥对记者们发表讲话时称赞了克林顿先生。金里奇说:“我认为,总统在中国电台和电视台发表讲话是相当不错的。成为朋友要比成为敌人付出的代价少一些。” 【法国《解放报》7月5日文章】题:克林顿在北京的一场“单人表演” 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美国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首先在人权问题上就是如此。但是,如美国前驻中国大使李洁明所说,“克林顿赢得了形象战的胜利并使国内对他的批评沉寂下去了”。 这是他的主要目的。克林顿的顾问们说,对总统此次中国之行的评价,新闻媒体比任何人所想象的都更为肯定。它使人们忘掉了莫妮卡、琳达以及近几个月来其它一些曾把克林顿弄得很紧张和被动的丑闻。 【共同社东京7月5日电】克林顿总统在访华期间多次强调说,中国在阻止印巴两国核军备竞赛问题上发挥了领导作用。与此相呼应,中国在战略核导弹相互“不瞄准”对方问题上做出了大的让步,并在其他一系列多国间削减军费问题上做出了比以往更积极的姿态,给人留下了“负责任大国”的印象。因而,美国方面最终把中美关系的重点放在了目前和未来的合作上。 这对中国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因为中国谋求的是,站在与美国对等的立场上,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成为亚洲大国。
2. 警告以色列勿在耶城问题上玩火
【法新社开罗7月5日电】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约旦国王侯赛因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在5日结束了首脑会晤后呼吁以色列“立即”放弃其耶路撒冷扩展计划。 三方首脑会晤在赫利奥波利斯北郊的总统府举行,会后发表了联合声明。埃及外长穆萨向记者宣读了写入三位首脑呼吁的声明。 穆巴拉克还警告说,“玩弄耶路撒冷问题是在玩火,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放在巴以和平谈判的最后阶段解决。 【路透社开罗7月4日电】埃及外长穆萨和法国总统特使库瑟朗今天就法国和埃及共同提出的一项旨在结束长达17个月的中东和谈僵局的建议展开讨论。 库瑟朗对记者说,此次会谈是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5月在巴黎举行的会谈的“继续”。在5月的总统会谈中双方建议召开一次由没有同以色列作战的,并对和平进程感兴趣的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 布莱尔呼吁北爱民众支持和平
【法新社伦敦7月4日电】英国首相布莱尔今天呼吁北爱尔兰“普通民众”不要让新教徒在本周末举行的引起争端的游行毁了北爱和平前景。 布莱尔说:“我们希望(北爱)人民遵纪守法。” 他还说:“在过去几个月里,北爱尔兰人民大众做出巨大努力,这表明,他们支持民主和法治进程。让我们继续努力。”
4. 土总理称将继续进行经济改革
【路透社安卡拉7月4日电】土耳其总理梅苏特·耶尔马兹今天发誓继续实行经济改革,尽管明春有可能提前大选,而且反对派正竭力把他的少数派联合政府赶下台。 在就他执政一周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耶尔马兹列数了他的联合政府在降低通货膨胀率、发起社会保障和税收改革以及加强反对伊斯兰主义者的世俗主义宣传运动方面取得的成绩。 他对坐满大厅的记者们说:“我们决心继续实施我们的经济计划,不管在政治方面将出现怎样的事态发展。”一些政府部长也出席了这次记者招待会。 在今天三个小时的记者招待会上,他保证要对宗教活动分子严加管束。
5. 俄驱逐韩国外交官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发言人四日说,安全局以间谍罪逮捕了一名韩国外交官,随后限其在三天内离境。(路透社)
6. 叙总统阿萨德会见美代表团
他们四日讨论了陷入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法新社)
7. 切尔诺梅尔金主张俄应靠自己解决经济危机
这位前总理四日说,俄罗斯有这方面的巨大潜力,应当只在紧急情况下利用国际贷款。(俄塔社)
8. 中哈输油管道项目计划取得进展
【法新社阿拉木图7月4日电】国有哈萨克石油公司总裁今天说,将哈萨克斯坦原油输入中国的输油管道工程正按计划取得进展。 努尔兰·卡帕罗夫说,哈萨克斯坦一家国有输油管线公司和中国石油公司正在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铺设这条输油管线进行可行性研究。 这条拟定铺设的2822公里长的输油管道将由哈萨克斯坦西部的阿特芳到达中国西部中哈边界附近的阿拉山口。 这条输油管道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今天私下里讨论的几个合资项目之一。 据卡帕罗夫估计,它耗资将近30亿美元。卡帕罗夫说,这条输油管道建成后每年最少要输油2000万吨。 【日本《产经新闻》7月5日报道】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纳扎尔巴耶夫4日在阿拉木图举行会谈,签署了最终确定两国边界线的协定。两国在边界问题上长年一直进行的争论由此而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两国在1994年4月签署边界划定协定之后,对于两处尚未划定的地段一直在进行谈判。但是在双方解决了边界问题之后,两国将根据长远的观点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趋向于发展友好关系。
9. 美特使呼吁和平解决科索沃危机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7月4日电】美国调停特使霍尔布鲁克今天分别同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和阿尔巴尼亚少数族领导人举行了会晤,从而开始了他新一轮积极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努力。 霍尔布鲁克在科索沃同阿尔巴尼亚族领导人举行了长达6小时的会晤,会后他说,美国希望和平解决这场流血冲突。 霍尔布鲁克在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发表讲话说:“美国认为,必须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他说此话时,持温和立场的阿尔巴尼亚族领导人鲁戈瓦就在他身边。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7月4日电】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今天早晨结束了同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长达5小时的会晤,从而开始了他积极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努力。 霍尔布鲁克在下榻的贝尔格莱德一家旅馆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几乎谈到了所有问题:我们讨论了波黑问题;代顿和平协议的执行情况,在这一点上,我们双方都承认取得了进展;我们还对科索沃危机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7月4日电】为了讨论调解科索沃危机的问题,俄副外长阿法纳西耶夫斯基今天前往贝尔格莱德。外交部官方发言人拉赫马宁对本社记者说,俄副外长将同南联盟领导人进行会晤。
10. 哈萨克斯坦总统抵俄罗斯访问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7月5日电】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今天抵达莫斯科进行工作访问。 纳扎尔巴耶夫明天将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举行会晤,下午将同俄政府总理基里延科举行会谈。此后计划签署一系列双边文件,其中包括划分里海北部领土的协定。 本社记者早些时候获悉,这一文件“不会阻碍里海沿岸国家就里海法律地位问题达成共同的意见,并被各方看作是共同协议的一部分”。
11. 联合国武器专家结束同伊拉克武器核查谈判
这是联合国官员四日在巴格达对记者透露的。(路透社)
12. 印尼人民协商会议将开会确定提前大选日期
安塔拉通讯社四日报道,印尼议长哈尔莫科宣布,人民协商会议特别会议日期定于十一月十日。(路透社)
13. 哈表示愿向中国长期提供矿物与农业原料
这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四日在哈中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的。(俄塔社)
第 2 版
1. 康德苏呼吁东欧国家“防患于未然”
【法新社维也纳7月3日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今天说,欧洲前共产党国家应该进行“第二代”改革以避免出现亚洲国家遇到的因宏观经济缺陷带来的经济问题。 该地区国家特别是俄罗斯应该加强它们的金融部门,消灭腐败和任人唯亲的现象,不借短期信贷。 他在维也纳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说:“对那些过去政策发生根本变化的国家来说,确立改革过程的信誉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 康德苏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该地区的国家说,“尽管你们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你们应该知道,引发亚洲危机的一些因素也同样在或可能会在你们的国家制造麻烦”。 他说:“(亚洲)奇迹的另一面是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存在着缺陷。”他列举了7个国家──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匈牙利、波兰、立陶宛和斯洛文尼亚,它们在1989年开始的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作出了最成功的努力。 “所有这些国家……1997年是一个转折点……都出现了增长的势头。其中有几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走在了整个欧洲的前头。” 但是他指出:“保加利亚和俄罗斯……在稳定经济和实行调整方面不时出现倒退的现象。” 他说,该地区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问题。 他说:“我们正在对所有这些国家进行研究,以找到合理的途径,加快进行我们在七八年前开始的事业,我们特别研究了我们称之为第二代改革的问题。” 这些改革将会“真正解决像加强宏观经济……加强金融部门,建立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必要性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康德苏说,总的说来,亚洲危机给人们留下的教训是,与其在危机发生后作出反应,不如采取措施增加全球市场的透明度以避免危机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他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重要性不在于它发挥消防队员的作用,而在于它发挥监控的作用。透明度是市场全球化的指导原则。如果你想要保持市场的稳定,那么不要使市场措手不及。”
2. 利比亚表示将与意合作打击恐怖主义
【美联社罗马7月4日电】因拒绝交出1988年泛美航空公司飞机爆炸案两名嫌疑犯而受到联合国制裁的利比亚,今天表示要与意大利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的黎波里还致力于改善与罗马的关系。由于最近利比亚没能及时向意大利公司支付款项以及逮捕西西里渔民事件而使两国关系紧张。 意大利外长迪尼与利比亚外长奥马尔·蒙塔塞尔的会晤正是两国一系列定期会晤中最新和最重要的一次。 意大利外交部发表的一项声明没有详谈利比亚保证如何打击恐怖行径以及与意大利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方面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3. 俄报文章:俄罗斯应有明确的核战略
【俄罗斯《独立报》7月4日文章】题:俄罗斯应当制订什么样的核政策(作者 战略分析研究所所长亚历山大·科诺瓦洛夫) 俄罗斯核政策及其核力量面貌问题同高加索局势问题一起被列入安全会议例会日程,这说明许多问题。核武器与核政策问题对于俄罗斯的安全来说也相当重要,要求安全会议通过一系列刻不容缓的决定。 俄罗斯现在不具备打大规模常规战的能力。但是,这一趋势不是制订俄罗斯核政策的唯一因素,也不会是决定性因素。冷战的结束和同以前的敌人建立起的伙伴关系使公开对抗时期的许多核战略理论失去意义。经济和政治因素越来越决定着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和影响。俄罗斯的经济软弱和政治不稳定导致许多政治家和分析家把核武器看作是俄罗斯维持大国地位的唯一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它使局势复杂并使俄罗斯今天作出的核问题决定极为重要,这就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进行核武器试验后核俱乐部扩大的可能性。俄罗斯无意破坏核不扩散制度,不希望核武器扩散和在本国边境附近出现 新的核国家。 俄罗斯已宣布的核政策同俄罗斯未来核力量的编成和结构一样起着重要作用。从安全会议此次会议的结果可以看出,俄罗斯打算保留一旦在常规战争中出现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局势时而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俄罗斯有可能仿效美国的样子,宣布一旦自己受到化学武器和细菌武器的攻击就打算使用核武器进行还击。尽管如此,还是有必要回答一个问题:当前,在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核遏制的意图是什么?我们要通过核武器遏制谁,从什么方面遏制?其他核国家的核力量的组成以及核学说也在发生变化。 中国是正式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唯一国家。而且比苏联早20年作出了这种宣布。 美国、英国和法国从来没有宣布过不首先使用核武 器的原则。 根据已制订的长期计划,法国的核力量将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为数不多的空军核力量,一部分是载有弹道导弹的4艘潜艇。英国的核力量只装备在潜艇上。英国目前只有两艘导弹潜艇,将来打算增加到3到4艘。英国、法国和中国均没有太空战略侦察系统和导弹袭击预警系统。这几个国家都在削减已部署的核弹头数量。英国1975至1981年期间有350个弹头,现在为260个,法国1991至1992年期间有540个,1997年为450个,中国在1989至1994年期间有435个,现在为400个。 据此,要求安全会议在核武器方面确定明确的措施,以便确定俄罗斯未来核力量的发展方向、组成和结构的明确概念,有了这些措施就能够同美国一起彼此削减核力量,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保持和加强核不扩散制度,还有助于制订一个超越核遏制的核战略。
4. 苏哈托盟友要求执政专业集团主席下台
【路透社雅加达7月4日电】有报道说,执政的专业集团内前总统苏哈托的盟友赞成把专业集团主席哈尔莫科赶下台。这是专业集团内部争斗的首次公开报道。 《雅加达邮报》说,专业集团的主持人委员会3日晚举行了会议,批评者在会上指责哈尔莫科在5月的骚乱后对要求政治改革的公众呼声反应迟缓。 苏哈托是该委员会主席,但他没有出席会议。代表他与会的是副总统特里·苏特里斯诺。这次会议是专业集团9日的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特里在会后说:“我们由此了解到为什么地方上要求举行特别代表大会,为什么许多人要求执行委员会辞职。专业集团不能由政治机会主义分子领导。”执行委员会主席就是哈尔莫科。 政治分析家说,3日的会议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表明,苏哈托正在试图重新发挥政治影响,他也许会提名自己的人取代哈尔莫科。
5. 美对外政策中单方面主义严重
【美国《华盛顿时报》6月26日文章】题:盟国在战略中的作用(作者 国际问题专栏作家科德·迈耶) 6月16日,众议院外交委员会前主席李·汉密尔顿就美国当今对外政策中单方面主义的强烈倾向发表讲话。这篇讲话有广泛得多的听众,因为汉密尔顿指出美国议员在许多方面无视我们的朋友和盟友的观点和意见。 他有说服力地警告说,现在存在着一种危险,那就是美国的行为将会被它的朋友和盟友看作是盛气凌人的。 印第安纳州民主党人汉密尔顿先生指出,他认为美国在四个方面对我们的盟友的观点还不够敏感。作为民主联盟的成员,汉密尔顿先生提出这样的论点:美国没有同盟友和朋友进行足够的磋商,没有充分地听取盟友和朋友的意见,没有尊重盟友和朋友的观点,没有承认盟友和朋友的贡献。 具有治外制裁权的赫尔姆斯-伯顿法是美国当今对外政策中单方面主义倾向的典型例子。另一个例子是伊朗-利比亚制裁法。美国始终不肯及时全部支付我们的联合国会员费,反映出美国一般不愿意支付我们在重要的国际机构中承担的费用份额。另一个例子是,美国不愿意支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的美国出款额。现在存在着一种危险,那就是美国将会被看作是盛气凌人的霸权国家。 我们的盟友提出的不满意见是明确而具体的。他们说,我们没有进行足够的磋商,没有充分地听取他们的意见,我们没有尊重盟友或朋友的意见,没有承认他们做出的贡献。 举出海地作为例子。1994年9月,美国将海地的军人政权赶下台,扶植选举产生的总统重新上台,但是美国得到了许多帮助。美国军队撤离海地之后,加拿大和巴基斯坦军队在海地维持治安工作。在墨西哥,美国可以宣称筹集一大笔资金在1995年拯救墨西哥政府。美国事实上曾保证提供高达200亿美元资金,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欧洲机构也保证提供290亿美元资金。 这个记录是清楚的。当美国得到盟友和朋友的实际支持和金融支持时,我们能够取得的成就就大大超过仅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所能取得的成就。 当美国单独行动而没有盟友和朋友的支持时,美国在对外政策上的成功就要小得多。举出美国对古巴的禁运失败作为例子。 除了在去年的丹佛首脑会议上我们吹嘘美国的经济成就之外,我们还要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号施令,并指示他在巴格达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美国的这些行动受到别国的痛恨,被认为是美国的傲慢,是美国在吹牛。我们告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盟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一轮扩大的名单中应该只列入三个国家。这一行动被认为是单方面主义的表现。 只要美国成为深思熟虑得多和有远见的盟国,我们就能指望我们同盟国的关系会改善,现在困扰着这个联盟的紧张关系就会缓和。汉密尔顿先生及时地采取行动来加强和重建这个联盟。
第 3 版
1. 日报报道:柬埔寨大选将决定其命运
【日本《产经新闻》6月26、27日报道】题:大选将给柬埔寨带来怎样的变化?(记者内?嗣雅发自金边) 柬埔寨大选25日正式拉开了序幕,1个月后将进行投票选举。这是从内战的混乱向和平大大前进了一步。这次大选与1993年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的上一次大选相隔五年。柬埔寨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又会诞生什么样的新事物呢? 柬埔寨在最近一年里,在整个亚洲面临着金融和货币危机的时候,展开了错误的权力斗争。去年7月,首都金边一带发生了武装冲突,迫使拉那烈流亡国外,该国的实权由人民党领袖、第二首相洪森掌握。 洪森向国际社会许诺在柬埔寨实施“自由公正”的大选,并保证在投票日之前,自己将不进行旨在争取普通选民的选举活动。人民党在竞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该党所处境况与五年前相似。事实是,尽管该党统治着这个国家,但它却没有被承认为合法的政权。 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它是以1979年1月入侵柬埔寨的越南军队为后盾建立的政权;第二,去年7月它又以武力驱逐了拉那烈等人,独占了权力。 仅从两党对立的情况来看,这五年似乎没有任何变化。人们的生活看不出有很大的变化。政局不稳使柬埔寨失去了来自外国的投资机会。拉那烈和洪森两首相共同执政时期的柬埔寨政府,除了成立伊始的“蜜月”时期以外,没能提出像样的政策。柬埔寨至今日常生活中流通的仍是美元,而不是本国货币瑞尔。被血汗和油渍染成茶色的美元纸币象征着该国经济政策的落后。 柬埔寨唯一的成果,是拉那烈和洪森两首相联合执政时期政府被国际社会承认为柬埔寨的合法政权,反政府游击队和波尔布特派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然而,没有任何成就的政府为什么竟然诞生了呢?在此次大选中,选民们将带着这一问题对“过去五年”进行反省,这将成为人们投票的出发点。事实上,这种迹象在几个方面已有所显露。 譬如,以城市为中心势力急剧扩大的桑兰西党大受欢迎,几乎能与人民党和团结阵线党并驾齐驱。曾被政府驱逐的在野党领导人桑兰西趁国际社会要求柬埔寨举行自由公正大选之际,成了公开反对洪森的政治家。他把对两大政党不再抱幻想、期待政界重组的国民拉到了自己一边。 一位长期在柬埔寨工作的日资企业干部说:“选民也变得聪明起来。”在柬埔寨,虽然也可以看到人民党在进行露骨的拉票工作,譬如分给选民大米和调味品,要求下属的警察写表示效忠的书面材料等等,但是,与1993年大选时相比,国民的民主意识确实提高了。 在金边随处都可以听到市民这样说:“人民党获胜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一想到选举将使社会发生变化,就忐忑不安。”尽管人们仍然担心会出现暴力事件和不正当行为,但是如果说上一次“投票是有意义的话”,那么这一次可以说是真正决定命运的一次选举。 联合国向此次大选派出了数百名工作人员。这次实施选举的主体是柬埔寨政府,而联合国工作人员只是负责监督,这一点与上次不同。此次大选是否自由公正,将由联合国工作人员作出判断。 日本对柬埔寨的援助,是以是否实施自由公正的大选为前提的。如果在大选中发生明显的暴力事件和舞弊行为,那么柬埔寨今后很可能完全被国际社会孤立起来。 此次大选对该国来说,面临两条道路的选择,要么向自立迈出一步,要么走上孤立的道路。看来日本的外交也面临着选择。
2. 斯大林与微妙的苏以关系
【俄罗斯《新时代》周刊第18、19期合刊文章】题:斯大林犯下的致命错误(作者 米哈伊尔·戈列利克) 在1947年春天召开的特别联大上,苏联代表安德烈·葛罗米柯语惊四座:“犹太人有立国权”。此举是莫斯科新中东政策的开端。 当时,解决巴勒斯坦地区分治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联合国审议的可能方案之一是,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在葛罗米柯发言之前,这一可能性仅是理论上的,因为通过相应的决议草案需要至少2/3的票数。但由于莫斯科一贯持反犹太复国主义立场,这一方案显然是行不通的。 没想到,不可能突然变成了可能。同年秋天,苏联阵营的国家都投了赞成票,建立犹太国的提议得到国际认可。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正式宣布成立。苏联最先予以承认。 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苏联一直对以色列给予有效的外交支持。以色列建国一年后就加入了联合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苏联的大力支持。 在阿以战争期间,苏联为以色列提供了及时的军事援助。在战事最酣时,苏联的武器经捷克斯洛伐克运到巴勒斯坦,这成为犹太人获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但因此而认为这种非正式的联盟对以色列只具有实惠性质,那就错了。这里包含的并不单纯是指靠,还有爱戴。对于犹太人来说,苏联是一个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并拯救了许多犹太人的国家。二战结束没几年,战争的创伤还在隐隐作痛。这自然令犹太人对苏联充满感激之情。 以色列人对苏联抱有好感还有一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思想当时在以色列很受推崇,当政者所奉行的也是社会主义路线。如果说以色列的动机好理解,那苏联的动机就不那样单纯了。苏对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偏爱迄今仍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现在允许评论苏联在打巴勒斯坦这张牌时所遭到的失败了。苏联是想把英国人排挤出巴勒斯坦并填补出现的真空。还有一个问题令人费解:为什么莫斯科单单对犹太人情有独钟,无论从人口、经济、地理,还是军事角度考虑,它挑选的都应该是阿拉伯人。 莫斯科明白,以色列任何时候都不会加入苏联阵营,因而并不坚持硬拉住以色列。对莫斯科来说,以色列保持中立是可以接受的。而以色列也确实对以苏友好关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这一关系的保持和发展作出了努力。但是,它却没有以失去同西方的友好关系为代价。 阿以战争之后,英国人的武器开始运往约旦、伊拉克和埃及。军事平衡遭到破坏。以色列人必须选择:向哪超级大国购买武器。向苏联购买就意味着将把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命运同苏联联系在一起。 以色列选择了美国。1950年5月25日,美、英、法三国发表关于中东武器供应的联合宣言,宣布对以列及阿拉伯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为中东地区事务而付出 了很大努力的苏联实际上已被淘汰出局。在朝鲜战争问题上,以色列也没有追随苏联。由此可见,以色列越来越接近美国的立场。随后,苏以关系又发生了一些不愉快事件 。就这样,苏以之间的罗曼史走到了尽头。 斯大林死后不久,苏以恢复了外交关系,但这一关系再也没能像1948年时那样亲密。1967年“六·五”战争后,苏以再次断交。苏联领导人非理性的决定令莫斯科在长达1/4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中东政治生活的次要参与者。1991年苏以外交关系最终得以恢复。亚历山大·鲍文成了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大使。在他向以色列总统递交国书两周后,苏联就不存在了。
3. 北约在干预科索沃问题上陷入僵局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6月24日一期文章】题:对科索沃的干预陷入僵局(记者 亨利·吉尔雄) 尽管上周末在北约的领导下,联络小组的各国外长在伦敦、各国国防部长在布鲁塞尔分别作出努力,但国际社会仍未能就旨在恢复科索沃和平立即采取干预行动达成一致。诚然,北约在对付南斯拉夫的一系列行动上已达成一致:对整个南斯拉夫进行空袭;摧毁其防空体系;进行电子干扰;空降特遣队;部署地面部队等。但是,这些选择目前只停留在研究中,北约的战略家们尚未走到制定计划的那一步。实际上,对科索沃的军事干预面临着一系列障碍,无论外交家还是战略家迄今都未能克服这些障碍。 首先在军事方面,无论是在北约总部布鲁塞尔,还是在各国的总参谋部,都强调同贝尔格莱德对抗的危险。在军队的装备、训练和编制方面,南斯拉夫军队不是当初的波黑塞尔维亚军队。对后者,西方国家几天时间就可用空袭和炮击将其征服。 另一方面,除军队参与了科索沃的镇压之外,还有警察特种部队和一些准军事性的小部队也参与了镇压。这些准军事性的小部队非常分散,非常灵活机动,装备优良,是一个很难对付的目标。另外,在塞尔维亚与科索沃之间没有天然的边界,没有桥梁和山峰,给北约军队提供切断作战中心和当地部队之间的补给线的可能性。在塞尔维亚军队与科索沃解放军之间也没有真正的火线,他们总是在平民中间作战。 第二个障碍:干预的政治目的远未明确。是为在科索沃境内恢复和平而采取空中或地面行动呢?还是仅在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的边界上部署部队以避免冲突升级呢?如果西方决定在科索沃境内采取行动,除了要冒的风险之外,首先要面临集中至少两万人的庞大部队的困难,虽然已经有三万人驻扎在波黑,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撤退或调动他们。 如果北约军队只呆在这个多事之地的边界上,就会让贝尔格莱德捡到便宜:北约军队的出现可能会切断阿族游击队的武器供应,而且游击队也将失去一个躲避塞尔维亚军队的避难所。那些每日越过阿尔巴尼亚或马其顿边界逃离作战地区的难民也会被困住,成为人质。 由于西方大国难以及时制止冲突,它们在贝尔格莱德的想法(试图尽全力保持新南斯拉夫的领土完整)和阿族独立者的想法(尽力支持平民起义)之间进退维谷。它们只能在两种糟糕的解决办法中作出选择:谨慎的观望主义,这势必将被各大国的舆论看成是不能容忍的软弱,而且很快会使一切合理的政治解决化为泡影;采取条件不成熟、目标不明确、准备不充分且风险较大的干预行动。
第 4 版
1. 知识经济系列报道(6) 市场、企业、政府和科研
【本报赫尔辛基7月2日电】(记者 郑焕清 郄霜涛)经合组织成员国芬兰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单一、人口稀少、市场狭小的国家,但从80年代以来,芬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始终保持在世界前15名左右。 芬兰战后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国家特点:它迅速经历了农业国向工业国、后工业社会的过渡,目前正在步入信息社会;它经受住多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较为顺利地经过了从木腿(单一的森林工业)向木腿和铁腿(金属工业)并举,到电子信息产业跃居为重要支柱产业的阶段,使国民经济发展始终跟上了世界经济演变的步伐。 企业与市场 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芬兰的企业真正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竞争,是始于70年代能源危机结束后持续近20年之久的国际化进程。 进入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芬兰企业,除了资金需求之外,首先产生的就是依靠科学技术开发新产品的强烈需要。作为一缺资源、二缺劳动力的芬兰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高知识含量的产品成为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 在“以狭小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广阔国际市场”的战略指导下,芬兰企业积极参与适用新技术研究的投资。70年代,芬兰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在经合组织中几乎是最后一位。到1986年,已经上升为1.7%,超过了丹麦和加拿大。芬兰企业用于产品开发、人员培训等软投资比重急剧上升。芬兰在90年代初经历严重经济危机,技术开发经费的增长一度出现短暂停顿,但企业对新技术的开发和研制却一直 如饥似渴。1997年,技术开发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2.7%,1999年预计达到2.9%,其中企业投资占大头,为64%,改变了80年代国家占大头的状况。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芬兰经济中的知识技术含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芬兰工业界机器人使用率之高在全世界名列第五,信息化综合指数仅次于美国。 从芬兰经济发展中不难看出,知识经济的形成是企业在法制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必然结合,国家长期重视知识、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为这种结合适时地提供了土壤。 政府和市场 政府在知识与经济的结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芬兰政府的经济政策中不难看出,这种作用大致体现在几个方面: 建立多层次技术开发资金保障机制:传统机制中,芬兰科研经费统一归口在科学院。但在近20年中,芬兰还有两个资金机构在推动技术应用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个是直属议会的“芬兰独立庆典基金”,这个在芬兰独立60周年时设立的专项基金,旨在保障事关国家独立与重大课题研究经费,“保障国民经济竞争能力”就是一项经常课题。目前该基金会正在进行的最大研究课题是“芬兰的信息社会战略”。二是“芬兰技术开发中心”,中心成立于1983年,通过发放贷款等服务措施,以国家参股等形式支持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 为企业开拓市场和创造有序、健康的市场竞争提供条件: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才具有不断进行产品开发的需求,才能成为科学技术向经济效益转换的桥梁。因此芬兰政府积极开拓国际空间,努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使自己的企业尽可能深入地进入国际市场。 有效使用经济杠杆和公共资金,促进技术与经济的结合:长期以来,在政府预算中,仅次于福利支出居第二位的是教育经费。本届政府认为,“个人、企业和经济生活的能力取决于基础教育、特殊技能和创造力。”“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教育水平”,“向 每一个公民提供信息社会的基本技能”。在信息社会建设,政府首先以公共资金支持教育和公共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在税收政策上也做出有利于科技人才引进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调整。 科研成果与市场 在芬兰,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转换的最为典型例子要算诺基亚的移动电话了。最近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无绳电话通讯技术早在70年代就作为一项军工科研成果在大学研究室中诞生了,但它在保密档案柜中沉睡多年,是诺基亚公司发现了其商业价值,将这项技术开发于民用,转化为商品。记得80年代中期,记者看到诺基亚第一台手提式移动电话时,其笨重的体积和昂贵的价格并没有减弱人们对它神奇的通话功能产生的浓厚兴趣。果然,经过不到十年的持续开发,诺基亚“一把抓”的最新型号手机完全改变了模样,其低廉的价格也很快使其打开了世界市场。这个曾经沉睡的技术竟然带动芬兰形成新兴高技术龙头产业,在芬兰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成为先驱。 说起科研成果向市场的转移,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80年代初开始,芬兰在高等院校密集地创建的一个个“科技园”,把接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新创意、新思想、新技术和企业坚韧的开发精神和经营之道如鱼得水般结合在一起,大学教授和研究人员在担任企业咨询的过程中形成了科研成果与市场连接的纽带。 教育与市场 芬兰企业界有一句名言“教育是芬兰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对经济、企业发展作用的加大,经济界、企业界急切呼唤着教育机构造就新型的劳动大军,在经济发展需求的冲击下,芬兰传统的教育体系正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 芬兰大企业争抢热门技术大学毕业生的现象已经不 是新闻。企业界参与高等院校博士生和研究生培养也已经较为普遍。诺基亚人“昨天的面包不充饥”的说法揭示了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的道理,从诺基亚开始腾飞起,它就一直把向职员提供良好的知识更新机会的培训纳入了企业经战略。 90年代,芬兰教育界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兴起:90年代芬兰新型高等职业学校 大批涌现,这种学校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相应减少理论课程,学制为3—4年,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 科学与经济 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信息的广泛传播应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引起芬兰科学界的关注。芬兰科学院认为,“科学活动的性质正在从个体向集体、从国家向国际方 向转变”;“新知识的产生、新研究领域的诞生对原有的研究机构和研究领域提出了新挑战”,“科学机构间的界限模糊了,研究和应用的界限模糊了”;“在许多研究领,知识的生产正在成为固定的工作”。 芬兰政府在1995年曾经制定了“信息社会战略”,提出了“网络经济”的目标,突出信息产业对经济的 推动作用。但从1997年开始,芬兰“独立庆典基金会”将“信息社会战略”纳入重点研究课题,从更广泛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全面影响和挑战,为芬兰政府制定既能抓住机遇发展经济,又能趋利避害,使社会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因此,芬兰科学院决定要加大对科学技术本身所产生的影响的全面研究,据说,这种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学科。1996年,芬兰科学院将“科学和科学政策研究”列为重点科研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组织各方面和各学科的专家,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和政治研究、心理学、传播学等多种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回答芬兰科学技术政策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第 5 版
1. 三比零:德国惨遭小辈教训
【美联社里昂7月4日电】世界杯新军克罗地亚队今天爆出世界杯历史上的一个最大冷门,以3∶0的悬殊比分干净利落地击败三次捧得世界杯的德国队。 比赛一开始首先占据主动的是德国队,他们在上半场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控制着场上的局势。比赛的转折点出现在第40分钟,德国后卫沃恩斯飞身铲球铲在苏克尔腿上,当值的挪威籍主裁判毫不犹豫地出示了红牌。 8分钟以后,克罗地亚队中场球员亚尔尼左脚大力施射,率先破网得分。尽管德国队以作风顽强著称,但场上少一人,而且又先失一球的确影响了球队的士气。第80分钟和终场前5分钟,克罗地亚队分别由弗劳维奇和苏克尔又两次攻破德国门将克普克的十指关。 虽然德国队在对南斯拉夫队和墨西哥队的比赛中都是在落后的情况下奋力反击,并最终反败为胜的,但这次幸运之神似乎没有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法新社里昂7月4日电】怒气冲冲的德国队主教练福格茨谴责当值的挪威籍主裁判彼得森使德国队遭受了40年来最惨重的失败。 他在对沃恩斯被红牌罚下发表评论时说:“如果沃恩斯当时是最后一名防守队员的话,把他罚下场才合情合理。”他认为,沃恩斯离场是整个比赛的转折点。 克罗地亚队主教练布拉热维奇赛后透露,他赛前下了很大的赌注,告诉球员,如果胜了这一场,他们将夺取世界杯。布拉热维奇说:“在他们的一名最重要的球员被罚下以后,我们的确更容易对付他们了。” 【法新社萨格勒布7月5日电】在克罗地亚队3∶0大胜德国队以后,克罗地亚球迷欣喜若狂,首都萨格勒布也成了欢乐的海洋。 球迷们纷纷走上街头,他们叫着、唱着、跳着,尽情表达快乐的心情。萨格勒布市中心人声鼎沸。 球迷们认为,这是对德国队的报复,因为在1996年的欧洲足球锦标赛上,是德国队打碎了克罗地亚人获得冠军的梦想。 克罗地亚队在半决赛中的对手是东道主法国队。一名球迷在预测这场比赛的前景时说:“法国队根本没有机会战胜我们,我们击败了德国队,没有谁能够阻止我们。” 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也到里昂观看了这场比赛,他把比赛结果称为克罗地亚的“历史性胜利”。
2. 轻嘴薄舌
【法新社巴黎7月5日电】世界杯言论集: 德国总理科尔在现场观看了德国队同克罗地亚队的比赛后说:“德国队惨遭淘汰将产生巨大影响。”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对英阿之战中英格兰球员坎贝尔的进球被判无效表示不满。闻此言,国际足联发言人库珀说:“我不能肯定女王陛下对裁判问题的了解是否能够比在场上执法的裁判更加深刻,或许她的孙子能够做到这一点。” 意大利队球员迪比亚焦在同法国队互射点球时把球打在横梁上,致使意大利队失去了打入半决赛的资格,他说:“比赛结束后,我禁不住失声痛哭。这真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时刻。” 法国球星齐达内对英格兰队国脚贝克汉姆在同阿根廷队的比赛中被红牌罚下愤愤不平:“当我看到贝克汉姆在比赛中被罚下场时,我认为这简直是疯了。” 对足球狂热的意大利对国家队第三次在世界杯赛点球大战中失利表示了巨大的失望。意《体育报》编辑坎纳沃在头版撰文说:“互射点球是魔鬼的发明。”
3. 裁判出错有原因
【路透社伦敦7月1日电】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足球裁判们所犯的大部分错误都是由于他们离争球队员过近,或者跑动过快。 《新科学家》杂志说,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费尔海仁在对一项青年足球比赛进行研究后发现,当执法者们站在距离控球队员平均17米的地方时,便会作出正确的裁决。作出错误决定的平均距离是12米。 费尔海仁说:“如果是90分钟的比赛,每名裁判大约将出23次错误,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 他还说,裁判员们应当放慢跑动的速度,而不应当满场飞和适应比赛的节奏。当他们以平均每秒两米的速度跑动时,可能会作出正确的裁决。而平均跑动速度每秒四米时,可能会作出错误裁决。 费尔海仁说:“如果国际足联希望在下届世界杯赛上改善裁判水准,就必须鼓励裁判员在一定距离之外观察比赛,而不应当不断追随皮球。”
4. 伊朗总统哈塔米接见伊朗足球队全体队员
他在国家电视台转播的这次接见活动中表示,伊朗球员努力拼搏,球技高超,遵守道德,是“真正的冠军”,为伊朗青年树立了榜样。(德新社)
5. 老马尔蒂尼为两件事情感到后悔
在即将离开法国时,意大利队主教练马尔蒂尼4日说,这两件事情一是该队在四分之一决赛点球大战中失利,二是球星德尔皮耶罗没有实现他的愿望。马尔蒂尼还提出,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外籍球员在意大利联赛中效力,从而妨碍了本国年轻球员成才。(美联社)
6. 马拉多纳大赞西梅奥内
【法新社马赛7月4日电】世界足坛最著名的“骗子”马拉多纳今天向他的继承人、阿根廷队队长西梅奥内表示了敬意。 马拉多纳在阿根廷电视台对阿根廷队同荷兰队的比赛进行了评述。 在第77分钟,荷兰队的努曼因铲倒西梅奥内而被红牌罚下。马拉多纳认为,这一决定是毫无疑问的。狡猾的西梅奥内设置了这一陷阱,使不幸的努曼被罚下了场。 马拉多纳说:“他(西梅奥内)是多么精明!他引诱努曼扑上来好像要给他一盒巧克力似的。接着就是‘嘭’的一声,他倒地了,努曼却被罚下去了。” 在同英格兰队的比赛中,西梅奥内就让英格兰队的贝克汉姆吃了红牌。 马拉多纳对西梅奥内充满了敬佩之情,但对穿着他昔日穿的10号球衣的奥尔特加没有好印象。他说:“我简直难以相信奥尔特加在场上所干的事。同荷兰队的比赛需要镇静和注意力集中,但奥尔特加把这些都给忘掉了。” 马拉多纳还批评了主教练帕萨雷拉同荷兰队的比赛计划。他说,阿根廷队在前几场比赛中都控制了比赛节奏并全部获胜,但在今天的比赛中却让荷兰队控制了比赛,阿根廷队根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风格。
7. 时来运转 荷兰人进入四强 身心疲惫 阿根廷苦战败北
【路透社马赛7月4日电】在荷兰队同阿根廷队进行的本届世界杯赛四分之一决赛的比赛中,博格坎普在第90分钟为荷兰队攻进一球,使荷兰队最终以2∶1获胜。 博格坎普的这个进球使荷兰队自1978年以来第一次打进了世界杯半决赛。荷兰队在半决赛中将和卫冕冠军巴西队遭遇。 博格坎普的这一进球是在阿根廷队进攻组织核心奥尔特加被罚下去几分钟后攻进的。奥尔特加佯装自己在对方禁区内被绊倒,并用头撞击对方门将范德萨尔,所以被红牌罚下。 荷兰队在此之前场上已经只剩下10个人,努曼在第76分钟因累积两张黄牌被罚下了场。 上半场比赛,双方打出高水平,各攻入一球,两次击中门柱,门前机会颇多,但下半场两队都变得谨慎小心,炎热的天气也使球员们疲惫不堪。 【法新社马赛7月4日电】在荷兰队以2∶1击败了阿根廷队之后,荷兰队主教练希丁克说:“球员们在比赛中踢得非常好,控制了大部分比赛。当然,阿根廷队的反击也是很有威胁的。但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现在我们期望着同巴西队的交锋。” 阿根廷队主教练帕萨雷拉说:“荷兰队在下半场的表现比我们好。在同英格兰队进行了艰苦的比赛后我们都很疲劳。我们在本届世界杯赛中同世界上最优秀的球队进行了交锋。比赛就是这样,比赛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8. 非洲解说员错误百出
【路透社内罗毕7月2日电】本届世界杯赛一些非洲解说员在巴黎的电台和电视台演播间,面对各赛场传来的图像,向非洲球迷进行实况解说,洋相百出,令人忍俊不禁。 这些解说员是法国两家国际电台和电视台约请的。他们坐在演播间,面对各赛场传来的图像,进行实况解说。由于对球员、球队和世界杯赛历史缺乏调研,他们一开始便闹笑话,将罗纳尔多说成罗马里奥,将传球说成移球,将智利人当成波兰人。轮到苏格兰队时干脆连名字也没有了。 这是非洲解说员第一次对世界杯赛进行实况解说。肯尼亚一位观众说:“这些解说员的表演真让我感到难受,我不知道下面的比赛还怎么看。” 津巴布韦批评家曼亚维特别点了喀麦隆解说员埃索卡的名。他将德国人说成法国人,将苏格兰的旗帜当作阿根廷国旗,将荷兰人说成是黄种人。 埃索卡和他的同行爱迪欧在肯尼亚也受到普遍批评。
9. 法国交通陷入混乱
随着四分之一决赛结束和夏季度假开始,10万名球迷纷纷乘坐火车和汽车前往马赛和巴黎,打算观看半决赛的比赛。另有83万法国人开始外出度假,造成公路和铁路人满为患。(美联社)
10. 卡特首创红牌记录
这位墨西哥籍主裁判自上届世界杯赛以来,总共把七名队员从赛场上罚下,令广大球员望而生畏。法国队名将齐达内和阿根廷队大牌球星奥尔特加均被他以红牌罚出场外。(法新社)
11. 香港警方打击足球赌博活动
警方4日抓获了四名正在利用足球比赛进行赌博的男子,并起获了大约2700万港币赌资。四位嫌疑人事后被取保候审。(法新社)
第 6 版
1. 英国大学需“扶贫”
【法国《世界报》5月25日报道】上届保守党政府大大削减了大学的预算。面对大学越来越高的开支,新任教育和就业大臣戴维·布伦基特宣布今后大学生要支付25%的学费。 1989年以来,英国青年人上大学的人数翻了一番,从16%增加到32%,而国家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经费则下降了25%。下学期开学时,新注册的学生中将有1/3要支付最高达1000英镑的学费,还有1/3只付部分学费,另外1/3家境贫寒,家庭年收入不到1.6万英镑的学生免交学费。 教育部拿到财政部的拨款后通过一个独立机构按学生比例分配给各大学。为了保持大学的现有水平,并接纳大约50万新大学生和重新接受大学教育的职员,政府必须寻找新的财源。 目前它只将下个学年的招生人数增加了1000人。
2. 小幽默 恶性循环
儿子问爸爸:“当你小的时候,爷爷打过你吗?”爸爸说:“当然,做爸爸的难免会打孩子。”儿子想了一会儿后,郑重地说:“爸爸,如果你愿意与我合作,我们可以一起中止这种恶性循环。” (新加坡《联合晚报》)
3. 哈佛大学梅热教授说──我是这样教物理的
【香港《明报》文章】题: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提供理科教学新秘笈 美国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埃里克·梅热教授通过实践,研究出“同辈指引学习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鼓励集体互学互教互相指点,期望学生不但明乎所以,还懂得说出个所以然来。他的方法可归纳为几点: 1)课前预习,熟读参考资料 每节课上,他会预告下次教学内容,并分发和指定必须阅读的资料,让学生作课前预习。这一来,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了基本印象,掌握一些重点。教师也不必多费唇舌去讲解基本内容了,可直接进入启发思辨的步骤。 2)课堂提问,鼓励讨论答案 在教一些物理概念时,梅热教授让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三四个人自由组合。然后,他以提问的方式,让大家以表决方式寻找最终答案。 举例来说,一艘小艇载着十吨木材在湖上行驶。不料小艇倾侧,木材沉进湖底,问:湖水水位是上升了、不变或者其他状况呢? 各人须以所见所知来解释,你为何不同意,我认为应这样,为什么呢?辩解、反驳由是产生,课堂气氛也显得热烈,甚至闹哄哄……教授则全场跑动,随意去听各组的讨论情况,顺道也藉提问来测试学生是否预习过课程,有没有翻查过参考资料。 然后,教授说出正确答案,并要求各人与最初选定的答案对比,这样自然又引来一番讨论。答对者大可畅谈理由,并向答错者解说。 这种藉“讨论、质疑、求证、解释”来获取答案的过程,不是比轻易而直接告知对错来得有意义吗?梅热教授说,学生所记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而是明白了对错的因由。在讨论甚至争论的过程中,从“错”走向“对”,对理解问题和课程自然有帮助。 3)平日积累,减轻考试比重 梅热教授注重学生平日在课堂的表现,认为这是积累知识的关键。因此,熟习课程而又积极参与讨论者,可获增加平时分数,以示鼓励。同时,他把全学期的3次考试占学业成绩的比例减低,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 他最重视学生能否以自己的语言,解释和总结所理解的物理知识。他只把考试视为测验学生知识的途径之一,而通过平日的练习、讨论频密的测验,“让学生确实学到一些东西,并铭记于心”。 4)随时引导,最后总结要点 这种集体互教互学方法绝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梅热教授除在课堂上简介课程要点外,又在讨论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带出有关原理、让学生把握问题核心所在。末了,他还会花几分钟扼要总结整节课的教学重心,使学生真正明乎所以。 “同辈指引学习法”是梅热多年实践的成果之一。这位致力激光物理研究和教学工作的科学家,1984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这所世界顶尖学府。经过多年的施教,他和学生都感受到这套新颖学习方法的成效。
4. 远程教育:下世纪的大学模式
【哥伦比亚《旁观者报》6月18日文章】题:远程教育 下个世纪,大学教室实际上将会消失,让位于“实效大学”。到那时,将通过各种新技术进行教学,学生将以自学为主。 尽管这种体制目前仍在研究和试验之中,但在这一过程中,远程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很多人认为,这是“实效教育”的第一步。 事实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缺乏时间和教室,由于技术的进步,到2010年,美国大学50%的计划将通过远程教学实施。 在拉美,哥伦比亚是远程教育的领先者之一,仅次于哥斯达黎加和委内瑞拉。在这方面,哥伦比亚已有30年的经验。当前,在全国各省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已超过20万人,其中甚至包括147名在押犯人。有54所高校提供学位教学计划。 最近,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举行的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赞扬了哥伦比亚在这方面的工作,但也有很多有关这种体制的批评意见。 批评主要针对远程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认证等问题。有关哥伦比亚的远程教育,人们谈到的主要是质量。特别是1992年以来,有关高等教育的第30号法令给予了大学以充分的自治权,因此,很多大学胡乱开办远程教育,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必要的条件,只注重数量,忽视了质量。 到目前为止,在全国222项远程教学计划中,没有一项向负责评审计划质量的全国认证委员会申请认证。但该委员会也至今没有拿出认证标准。 另外,专家们指出,要提高远程教育质量,首先要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构,要有好的教材。现在的问题是,面铺得很广,但缺乏深度。远程教育的教材质量更要严格,不是把课堂教学的教材随便拿来就可用的。
5. 小幽默 不该生气
甲乙一起上餐馆进餐。侍者端来两块猪排,甲马上选了一块大的放在自己盘子里。乙看了很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连礼貌都不懂?” 甲说:“如果你先选的话,你会选哪一块?” “那还用说,当然是选小的。” “我现在不是给你留了小的吗?你还生什么气呢?”
6. 英国教育界拟与大公司“结亲”
【法新社伦敦6月23日电】政府提出了一项旨在提高教育水平的教育行动区试点计划,一些大公司赞助商乐于为此提供资金和支持。 政府提出了25个行动区,并把它们誉为“下个世纪教育体制的试验床”。每个行动区约有20所学校,由学校、家长、企业和地方教育当局联合管理。每个试点区的运作期限为5年,每年的政府投资为75万英镑,企业投资为25万英镑。 政府说,包括马克斯—斯潘塞有限公司等驰名商号,以及壳牌公司和英国航空航天公司等工业巨头在内的大公司“时刻准备着”提供帮助。 行动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实现一些艰巨目标,其中包括24小时课堂和全年学制;为学生提供用于家庭作业的膝上型电脑,以及融课堂与学生起居室为一体的电视频道;为“心怀不满的”孩子们提供更多的与劳动有关的课程;开设全托服务、家长培训班和家庭识字计划。教育大臣戴维·布伦基特说,该提案将使英国的学校“发生变革”,并实现“现代化”。
7. 缩短学制与国际接轨
【法国《世界报》5月25日文章】题:德国:捣毁大学堡垒 德国文凭价值何在?在公开辩论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数字是:日本留学生选择德国的比例在过去20年中从11%下降到2%。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1997年11月曾警告说:“世界最优秀的人才不再到德国来学习了”。 多数学生在谈论学校学习条件时说:“我们从来见不到老师,完全与世隔绝。”在教学楼的走廊里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抱怨:“理论太多,实践太少。” 继续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同时提高德国文凭的竞争力,这是所有政治派别共同的目标。目前德国教育体制的特点是学制太长。承认外国文凭,甚至只是德国另一地区的文凭都必须满足极其苛刻的条件才行。最愚不可及的一个例子是一名在德国拿不到学位的英语系学生却拿到了英国牛津大学的文凭。 教育部长于尔根·吕特格斯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基于几个非常简单的基本原则:必须给大学更多的自由,使它们在聘用教师、制定预算和加强校际竞争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了使德国的教育体制同国际接轨,德国大学将缩短学习年限,准备在现有课程之外设立一个相当于学士学位(3年获得)和硕士学位(再学两年)的文凭。 大学经费的分配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的划拨今后要以学校的教育成果为依据。既缩短学习年限,又使更多学生获得最后文凭的学校可以得到较多的经费。另外,教师拿多少薪水也将由他们的工作成绩决定,这一变化引起许多教育行业人士的担心。
第 7 版
1. 宇宙史话(五) 宇宙的放晴
宇宙诞生之后经过大约30万年,宇宙的温度下降到3000K左右,这使得原子核和电子能够结合构成原子。氢原子核和1个电子结合构成氢原子,氦原子核和2个电子结合构成氦原子,氘原子核和1个电子结合构成氘原子。 由于电子被原子核捕捉,光不再被散射而终于能够直线行进了,这称为“宇宙的放晴”。放晴瞬间的宇宙模样现在还能够观测得到,但是比这更早以前的模样,由于当时宇宙是不透明的,所以无法观测得到。换句话说,对应于宇宙放晴之时的地方,就是能够以光观测到的“宇宙尽头”。 放晴时的宇宙并非处处均匀,而是呈不均匀状态。一旦形成密度较高的部分,物质便会逐渐聚集过来。这个密度的不均匀可能就是现今宇宙中的星系团和星系等天体的“种籽”。 (五)
2. 树立环境观念 建设绿色校园(上)
【美国《世界观察》双月刊5─6月号文章】题:鞭策校方 原文提要 对于许多大专院校来说,环境研究已经不再只是学术问题。 关注现实 身体力行 当梅根·邓恩1994年秋天来到纽约罗切斯特大学时,她惊奇地发现,学校的热电厂冒着黑烟。对于她的询问,大学负责执行空气污染标准的官员含糊其辞。于是她决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在上大学二年级时,邓恩掌握了学校这座燃煤电厂错综复杂的运行过程。她见到了电厂的总工程师,并参观了电厂。她开始钻研有关空气质量的法规。在研究中她发现,电厂排放的烟灰和煤烟大大超标,这是因为电厂的两台过滤器已经无法使用。单单对其中一个滤袋室进行改造,费用就要40万美元。在14年时间里,州政府一直在放宽这所大学的废气排放许可,而大学的行政官员则设法筹措改造经费。 在她的英语教授戴维·布利什的帮助下,邓恩把她的调查结果详细地写进了一篇独立的研究论文中,并大着胆子与校方高层官员见了面。她的仔细和执着终于得到了回报。学校对电厂设备进行了必要的更换,其中包括改善管理方法和增加清洗过滤器的次数。不久,弥漫在校园上空的黑烟消失了。邓恩在报告中写道:“电厂的经理们发现,这些规定并不一定是负担,相反,它们实际上可以有助于电厂的高效运行。”校方现在计划分步骤采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机,来替代目前的燃煤机组,从而进一步减少污染。此外,学校还决定安装节能照明设备,以便在全校范围减少能源的消耗。 走出课堂 注重参与 邓恩的实践经历代表了当今环境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明显的新动向──学生们正在鞭策大学的行政官员,以便使教育环境变得更具可持续性。在世界各地,大专院校的学生们正在参与到学校日常事务──例如校园绿化、膳食服务、采购、交通及垃圾处理等──当中,目的是为了改善校园的环境。但是除此之外,这些活动还正在给教育的方式带来彻底的革命,使教育超越了仅局限于课本和讲课的范畴,走向更注重实践的跨学科学习。 这种趋势正在打破学术与校园日常事务之间的藩篱,校方还经常制订出模拟教学计划,为学生们熟悉企业、政府和社会提供了宝贵机会。这些教学计划有助于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愿望,而且它们为学生提供了与就业有关的实践经验,这样的经验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课堂学到的技巧用于解决校园里的实际问题。 学生们正在进行的这些实践活动涉及面很广,从有机耕作农场和废品回收计划,到提高建筑物效率和节约计划,应有尽有。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后,还会经常从事这样的活动。正如奥伯林学院戴维·奥尔在他所著的《校园与环境责任》一书中所写的:“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什么机构比中小学和大专院校更能促成必不可少的转变……问题是它们是否具有这样的远见和勇气。” 新罕布什尔大学可持续发展教学计划负责人托马斯·凯利称,学生通过把环境研究和大学日常事务相结合,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样的活动就如同“影子课程”。他说:“我们有一种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它能帮助我们集合和吸收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价值观、原则、理论、事实及技巧,这种资源就是我们身边的环境──校园。校园事务与课程在原则上是相通的,但是它们常常被看成是相互独立、毫无牵连的。” 凯利大力提倡把校园事务融入教室的教学活动中。他认为这要求采用非传统的教学方法。他说:“我们的大学校园里有许多不利于生态的做法,这些做法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上看也是不合理的。学生们找出这些问题并加以分析,随后想出替代方法,并参与到实施过程中,通过这些实践,他们获得了能力,从而勇于着手处理机构性变革方面的问题。这使得教育的主要目标与教学机构的日常事务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真正能够培养毕业生对社会负责的品德。” 改善校园 影响社会 由于高等教育机构是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往往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校园环境的管理工作基本上囊括了大学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大专院校从外界输入能源、食物、水及其他材料,产生固体的、有机的以及有毒的垃圾;它们的政策影响到建筑物的建造、校园的绿化、交通,甚至还会影响当地及国际投资。 发现并着手解决校园及周围社区的环境问题是从所谓的校园环境检查开始的。这是由洛杉矶加州大学研究生阿普丽尔·史密斯设想出来的一套做法。在进行一项环境研究的论文课题时,她和5位同学决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校园的实际事务中。 这个小组开始分析洛杉矶加州大学5万名师生对校园以及周围的西洛杉矶社区带来的环境影响。在6个月的时间内,他们调查了11个主要的校园环境问题:固体、有害、医疗及放射性废料的处理;校园周围的空气质量;雷雨及废水溢流状况;水源与能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学校所消耗商品的采办情况。他们仔细考察了学校和学生的管理机制以及校园政策的法规框架。他们走访大学管理部门和州里的官员,评价其他大学的做法,而后就改善洛杉矶加州大学的环境政策和计划提出了切实的建议。他们觉得,在大学这块小天地里,浓缩了整个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有关的解决方案。 新闻媒体对学生们的报告作了大量的报道。大学行政当局开始时的反应是竭力反驳,他们觉得报告的结论让洛杉矶加州大学丢尽脸面。但是在尘埃落定之后,校方逐渐开始与学生合作,以便使环境得到必要的改善。 由于别的学校纷纷前来询问,史密斯和他的同学受到启发,决定对他们的评估方法进行改进和更新,并以《校园生态:评估环境质量与制订变革策略指南》为名出版。从那以后,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大学生们──常常是借助《校园生态》的帮助──完成了超过1000项的校园环境检查计划,这些活动反过来又使他们的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内出现了大量的学生实践课题。美国最大的学生环保组织学生环保行动联盟(SEAC)把《校园生态》一书所介绍的方法纳入其工作计划之内,从而为其成员提供一个经受过考验的工具,有利于促进他们学校的环保活动。密歇根州兰辛社区学院的学生利用它指导一项对固体废物的研究,该研究导致校园堆肥处理计划的实施。这些以及其他研究课题所进行的工作使环境教育迅速走出象牙塔,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使学生以实际行动致力于校园及驻地环境的保护。 三方合作 成效显著 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大专院校中的这些“影子课程”活动是由学生、教员及管理者协同进行的。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正在利用一项计划把学术研究与大学日常事务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使这所拥有4.4万名学生的大学成为“一个对环境负责的法人”。该计划是从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一项环保政策开始的。这项政策鼓励各系采取措施改革课程安排、减少浪费、节约能源和保护自然资源。监督工作则由学生会以及一个由校方、教员及学生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担任。 这些课外环保计划可以带来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学生能够参与学校的决策。当威斯康星州诺斯兰学院决定建造一幢新的宿舍楼时,校方从一开始就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在规划过程开始时,学生们召开会议,以具体确定他们对21世纪的宿舍楼的要求──这幢宿舍楼同时还要作为既适合生活、又适合学习的环境研究实验室。他们的意见由教员和校方人士传达给学院的规划委员会,他们还与设计宿舍楼的建筑师密切合作。 由于影子课程活动具有发展和形成制度的潜力,发展中国家也对它们感兴趣。巴西的5所大学正在强调由教授和100多名学生协作进行的环境研究。他们把人力和财力集中用于保护生物多样程度很高的潘塔纳尔大沼泽——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沼泽。潘塔纳尔大沼泽位于巴西、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的西南部,面积约为10.6万平方公里。大型道路及土地开发项目、农用耕地扩张、城市污染以及破坏环境的旅游活动使这个沼泽地区受到威胁。 在玻利维亚,波哥大大学的学生和校方管理人员已经开始一项计划:每个月在校园收集17吨有机、塑料垃圾及废纸,以便回收和再利用。该计划在开始后的头6个月里就把收集垃圾的成本削减了25%。在土耳其,中东技术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带头开展了一个植树造林计划,把3750英亩荒地变成了安卡拉最大的绿地。 促进可持续未来大学领导人协会(ULSF)在国际性的校园绿色活动中处于中心位置。 (上)
第 8 版
1. 希拉里服饰“中”规“中”矩
【台湾《工商时报》6月30日文章】题:希拉里服饰中规中矩 无助美时装工业推展(作者 萧美惠) 美国总统克林顿此次访问中国大陆,成为亚洲瞩目的焦点。除了两国元首的高峰会之外,就属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的穿着最引人注意。由于希拉里不就正式议题发表谈话,外界纷纷以服装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她想传达的意涵。其实,希拉里这次大陆之行的服装不仅考虑到中国大陆的背景因素,更忠实反映出这名全球首席女强人长久以来的服装品味。希拉里的服饰朴实无华,典雅合度,与她强悍的个性相得益彰。不过,希拉里既不具备模特儿的身材,而且讲究内在更胜外表,对于推广美国时装工业可说毫无帮助。 美国第一夫人自6月26日踏上中国大陆的四天以来,在各种场合共换了十余套服装,大多以方便的裤装为主。由抵达西安咸阳机场时的粉蓝裤装、下北京首都机场的大红长外套裤装,到参观天安门广场的深蓝色套装,以及参加国宴的金色套装,大略可以看出希拉里特意挑选中国传统色彩,以融入千年古都的背景。而在游长城,做礼拜等非正式场合,希拉里的穿着更是轻松简便。 或许是为了修饰不长的颈部以及较为圆润的腰部,希拉里此行不论正式或非正式,裤装或裙装,几乎清一色是圆领,直排扣,上衣长度及臀的素面款式,可说万变不离其宗。即使是参加再正式不过的国宴,希拉里也没有穿着连身晚礼服,还是两件式的套装。至于衣服质料,希拉里偏好棉、丝等天然质料。在陕西下和村与乡民话桑麻时,她穿着松垮的深蓝色棉质上衣,搭配黑色长裤,简直是专为黄土高坡而设计的。 再来谈到希拉里的顶上与足下风光。希拉里在西安时戴了一顶黑色宽边帽,在游长城时则是一顶系丝带的窄缘草帽,并不出色,周日上教堂时甚至戴了麻花状的发箍。至于鞋子,希拉里准备了黑色,白色及黄色等数双,而且多为平底鞋,高跟鞋的鞋跟也不过一英寸半。其实希拉里比克林顿矮了半个头,没有穿上高跟鞋就会把夫婿比下去的顾忌,显见她穿鞋完全是出于实用的考量。唯一可以看见希拉里费心打扮的地方,是她在参加国宴时,为了搭配金色套装,特地将头发染成同样的金色。
2. 蒋彦士、沈昌焕两位“总统府资政”去世
▲中央社报道,蒋彦士、沈昌焕两位“总统府资政”七月二日中午先后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蒋彦士享年八十五岁,沈昌焕享年八十三岁。
3. 台“陆委会”召开咨询会议
▲中央社四日报道,台“陆委会”召开咨询会议,咨询委员均认为“一国两制”对台国际空间发展压力很大,台应加强国际宣导以为回应。
4. 章孝严表示:该党将以冷静态度因应未来两岸可能出现的变局
▲中央社四日报道,国民党秘书长章孝严表示,该党将以冷静态度因应未来两岸可能出现的变局,继续坚持两岸“分而不独”、“和而不统”的局面。
5. 美刊社论:美国对中国的现实主义态度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7月6日一期社论】题:美国对中国的现实主义态度 副题:克林顿的接触政策在政治上代价虽高但却是正确的(作者 该报主编莫蒂默·朱克曼) 中国是否是亚洲的苏联,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加以扼制呢?或者,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是冷战幻觉的闪回?反正中国太大了,不能任人摆布;中国也太重要了,人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 那些鼓吹好斗的遏制政策的人有很多忧虑,而且这些忧虑引起美国公众的共鸣。他们的忧虑涉及政治和宗教、人权、扩散核技术和导弹技术,以及对台湾的威胁性态度。但也有证据可以对把中国当作胡作非为国家的看法提出质疑。中国正在压缩它与伊朗的核合作安排,它已不再出售对我们驻波斯湾的海军构成威胁的反巡航导弹的导弹,它恪守诸如全面禁试条约之类的各项军备控制协议。它已签署保护知识产权的协议,下个月还将允许美国毒品管制局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较近一些时候,它在由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验引发的危机中也表现出克制态度。为了管理全球的安全,例如防止地区军备竞赛,美国乃至全世界都需要合作,而采取对抗态度将会威胁到这种合作。 以上是大西洋两岸各国政府都持有的看法,它们持这种看法很有道理。鉴于中国的核武库实力有限,常规兵力也有限,它对美国及其盟友还不算是真正的军事威胁。与当初苏联的所做所为不同,中国并非一个希望、并且有资历在政治上、军事上和意识形态上对美国提出挑战的国家。中国并非受革命的意识形态使命所驱使。其领导人的议事日程比较简单,但也比较紧迫,这就是满足它的12亿公民的需求。 当然,我们也不能照我们的样子重塑中国。民主可能是我们最重要的标准,但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这并非是衡量进步的唯一标准。想让中国在一夜之间变成西方式的民主国家的要求,使我们看不到中国已取得的成就。裴民新(音)教授在《外交》杂志上撰文驳斥了那种认为邓小平统治的特点是经济高速增长、除此别无其它的观点。通过党、政高级官员须在65岁退休和任期不得超过两届这些强制性措施,邓改变了执政的上层的面貌,使明显受过更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得以更快地掌握权力。据裴教授说,中国现在已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根据这种契约,对普通公民的个人和经济自由的种种限制已被废除,这样他们现在几乎能够完全决定他们自己的生活。这种做法赢得广泛支持,因为社会动乱是中国人──中国人民和中国领导人──最害怕的事。在本世纪的几乎每个10年期,每当出现动乱,社会就会遭受蹂躏,就会有千百万人丧失生命。 中国的稳定符合我们大家的利益,然而中国的稳定现在还没有保证。国营企业的破产对中国经济构成威胁,因为它们仍然雇用2/3的城市劳动力,仍然占有2/3的生产性资产。最近对90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调查显示,高达40%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这反映出投资大大过剩。 克林顿总统断定,他将能够承受中美之间的这种工作关系可能在国内造成的政治损失。这并不是说,我们赞成中国的每一项政策,正如我们同莫斯科举行的首脑会晤并不表明我们支持斯大林主义一样。
6. 台民进党就克江会谈结果发表声明
【中央社台北7月1日电】针对克江会谈结果,民进党中常会今天发表声明,强调任何改变台湾独立现状要求,都必须经由台湾住民公投认可;民进党同时呼吁国内尽速凝聚共识,并透过整合机制,与中共展开全方位对话。 民进党中常会针对克林顿这次的访问大陆的结果,发表七点声明,并再度对李登辉总统提出呼吁,力主为妥因应国际新局势,朝野应组成坚强队伍,对内整合共识,对外统一口径;而为强化在野党参与决议机制,国内则应尽速成立跨党派的“两岸事务咨询委员会”,整合内部共识。
7. 台湾“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表示:美国和大陆关系稳定有助两岸和平统一
▲中央社四日报道,台湾“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表示,美国和大陆关系稳定有助两岸和平统一,台当局应改变与大陆对抗心态,考虑两岸人民的利益。
8. 张京育说:“克林顿访问大陆是策划很久的行动
▲中央社四日报道,台“陆委会主委”张京育说,“克林顿访问大陆是策划很久的行动,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出实质及对台湾的真正影响”。
9. 张荣恭表示:美国会继续支持台湾的民主发展
▲中央社四日报道,国民党陆工会主任张荣恭表示,美国会继续支持台湾的民主发展,美国与大陆建立稳定关系有助台湾海峡的安全。
10. 台三党对克林顿访华效应理解各异
【台湾《联合报》7月4日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昨天结束访问中国大陆的九天行程,对于克林顿此行的后续效应,国内三党各有看法。国民党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没有改变;民进党认为美国与中共的关系有了新发展,未来台湾的国际生存环境会更加困难;新党则表示,克林顿此行让中华民国认清,美国不可能为了台独出兵,因此我方不应再存有台独的幻想。 国民党秘书长章孝严说,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改变,基本上还是依照台湾关系法来执行,克林顿此行的有关讲话,只是美国过去以来政策的延续。章孝严认为,克林顿公开不支持台独的说法,确实对民进党产生立即的冲击,执政党会冷静地处理未来的情势,克林顿这次访问中国大陆,对执政党年底选情不会有太大影响。 被询及执政党何以没有发表声明,反而是在野的民进党发表声明,章孝严说,行政部门主管同志所讲的话,就是执政党的立场,二者不会有出入,同样的说法不需要重复。而他也注意到民进党的台独主张有了大幅修正。章孝严重申,“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 民进党主席许信良说,台湾面对未来更为险恶的国际环境,朝野不应把对外关系当做政争工具,应该减少内部争论,团结对外,尽速确立台湾对两岸关系、对外关系的共识。 新党全委会秘书长郁慕明表示,美国倾向和中共全面和解,对台湾不见得是伤害,但绝对会造成压力,在国际和平的大环境下,这会对我构成“促谈”、“逼谈”的压力。郁慕明认为,中共应放弃武力犯台,台湾则应修正“戒急用忍”,并进行三通,以化解压力、改变局势。郁慕明说,美国对台政策更加明确之后,支持台独的人士不应再存有幻想,而应该要在现实中求生存。
11. 卜睿哲抵台称美政策并未改变
【中央社桃园中正机场6月4日电】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今晚抵华后发表声明指出,过去十天,美国对台湾的政策并没有改变,克江高峰会谈未损害台湾的利益,也未伤害美国人民和台湾人民间深厚的友谊。 他强调,由“台湾关系法”与三个公报构成的美国政策,将继续实践台湾地区的安定和稳固,并将保障台湾人民的福利。 卜睿哲今天晚间搭乘联合航空公司班机抵达中正国际机场,随即以中文发表声明说,此行主要是针对克江会谈作简报,离开华府前,并曾与克林顿总统特使团人员见面。 卜睿哲预定下周一(6日)上午晋见副总统连战、下午晋见李登辉总统简报克江会谈。
12. 香港具有成功的现代社会的所有软件
【英国《独立报》7月1日报道】题:香港的力量在于自由──前港督彭定康纪念英国在香港统治终结一周年的广播讲话 我不相信,我真不相信。我同拉文德和几个女儿在湿漉漉的夜晚离开香港已经一年了吗? 非常奇怪,这好像是昨天的事,好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当然,我们离开时的每个细节我都记得非常清楚,我记得那场雨、乐队、交接仪式盛况、激动人心的场面、向我们的所有朋友告别、向香港挥手告别、(皇家游艇)在一排排灯光照耀下驶离香港、每个窗口都可听到照相机闪光灯喀哒作响,人群在欢呼雀跃、然后驶入黑茫茫的南中国海,香港、奇妙无比的香港在我们背后的天际闪耀。 显然,对你们来说,大消息是席卷整个地区的亚洲金融危机。在去年的移交仪式后刚两天,乌云就首先到了泰国。我的确认识到我是多么幸运,在我担任港督期间这个地区相对来说是多么平静。对我离开的港府来说,日子更为严峻。我对他们表示同情、理解和给予良好祝愿。有人向我问及这次危机的原因,我提到三个原因。第一,人人都知道,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在美元坚挺和日元疲软后亚洲的债务骤然增多。但是在我看来还有两个更根本的原因。 过多的亚洲国家政府忽略了基本因素。它们借钱过多,而且借得不明智。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疏于管理;过多的腐败和裙带作风歪曲了经济情况。我们都赞成家庭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统治者家族要中饱私囊。其次,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超越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今天的经济非常需要公开性、透明度和会计责任。同没有独立和公正的法院系统的封闭社会相比,实行法治的公开社会从长远角度看更可能取得成功。能使香港鼓起勇气的是,这三个大问题香港一个都没有。更重要的是,香港经济管理的所有基本因素都是对的──低税率、不干涉企业、绝妙的企业文化以及受过良好教育并且高度熟练的劳动力。此外,香港是实行法治的自由社会。去年如此,今年仍如此。 香港可以说具有成功的现代社会的所有软件。香港有良好和廉洁的文官制度,世界上最好的专业警察部队和法治──人民承认这是他们最强大的盾牌。香港还有要求自由的天性。过去有人通常从谋私利的角度对我说香港人并不在乎自由或民主,这些话使我发疯。我知道那是错误的,是一种优越感的想法,是愚昧无知。 香港几乎比亚洲任何其它社会更能顶住狂风巨浪。当然,不能完全免遭袭击,而且今后一两年的日子肯定会更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