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02-28

第 1 版

1. 二十世纪罕见的杰出人物

【俄罗斯《苏维埃俄罗斯报》2月25日文章】题:追悼邓小平同志(作者俄中友协理事会成员、中国问题专家拉赫马宁)    今天,2月25日,中国人民与自己的伟大儿子邓小平告别。    中国领导人就邓小平逝世发表的告人民书,与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位多年的领导人的了解是一致的,他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业绩使他与孙中山、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齐名。    这些天,世界各地全面评价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认为他不仅仅是中国领导人,也是国际活动家,是二十世纪罕见的人物。    1957年4月15日—5月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和中国社会上正就苏共二十大进行秘密讨论。中国领导人参加了苏联客人在中国的旅行。邓小平当时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与刘少奇共同领导书记处的工作和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工作。    作为伏罗希洛夫的随从,我同邓小平打交道,观察到他的工作,他的组织能力和忘我的勤奋工作精神着实令我钦佩。    因此,当1957年秋天毛泽东到莫斯科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和参加各国共产党领导人会议时,邓小平被确定为代表团第二号人物,我并不感到吃惊。    正是那时候,毛泽东在伊尔库茨克,随后在莫斯科强调指出了邓小平的远大政治前景。    我为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会谈当翻译。毛泽东指着邓小平说:“你们别看他是小个子,你们国家对他知道得不多,你们还会听到他的。”    邓小平在莫斯科停留期间,我同他谈了不少。    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意识形态问题和国际问题上看法不同,后来发展到公开辩论,邓小平率领代表团进行辩论。中国领导人发表的一些重要文章也是邓小平主持起草的。    我作为苏方成员也参加了这场大“辩论”,与邓处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当然,我与他不在同一个“重量级”。    邓在谈判时言辞尖锐,坚定执行党的指示,在原则问题上不向对手让步。我可以证明,他具有辩论才能。我既看到他镇静的一面,明辨是非的一面,又看到他愤怒的时候,尽管他总是很克制,尊重对方。    几十年过去了,邓领导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的国家学说。读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知道了。他1989年强调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放弃这些原则中国就会出现混乱。他还说过,中国的政治改革有个前提,就是坚定遵守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呼吁全国人民及他的志同道合者保持警惕。实行改革开放后,他曾一再强调:“窗户打开后苍蝇也会飞进来的。”    过去的几年证明中国领导人的远见是正确的。    邓小平嘱托志同道合者和中国人民,在对外政策中要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北京坚决谴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击任何干涉内政的企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其地缘政治地位、军事实力和对多数国家的吸引力,在全世界眼中正变成全球秩序的一个力量中心,成为地缘政治平衡的因素。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稳固地进入了世界经济强国前十名,发展速度居前列。大概到2010年,全球经济领先国家的组成将发生根本变化。    我国现在对社会主义的中国奉行建设性政策。    1996年4月25日在北京签署了一份重要的文件——俄中联合声明。声明中指出:“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决心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致中国人民的唁电中重申了这一方针并强调指出:“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将继续在最近几年奠定的基础上发展下去。我们认为这也是邓小平的遗产。”    尽管邓小平的逝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心情沉痛,但我的心里充满自豪:在5700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正在东方崛起。    对邓小平这一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就是对他的伟大的最好纪念。    让悲痛化为力量吧。别了,邓小平同志。

2. 外电报道:中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开幕

【共同社北京2月27日电】中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首先指出,要“继承邓小平遗志,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李主席称赞说,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指出,邓小平自1978年起,曾担任五年全国政协主席,努力恢复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工作的这一机构。    1846名政协委员出席了今天的会议。国家主席江泽民等党政领导人也出席了会议。    【法新社北京2月27日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会今天在这里开幕,会议要求坚持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制订的路线。

3. 著名作家韩素音赞扬邓小平

【路透社印度班加罗尔2月25日电】著名作家韩素音今天在这里表示,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去世后,中国不会有继承危机。    这位81岁、说话坦率的作家说:“不会出任何问题。当今的中国比过去稳定。”    这位著书超过25本的作家说,她第一次会见邓小平是在1978年他重新执掌权力之前。    她说:“他把他要为中国做的事都告诉了我。我喜欢这个小个子。他最伟大的品质是顽强和讲究实际。”    她说:“是江青想除掉邓小平。邓小平根本不喜欢她。在一次会议上她发言时,他扬长而去。非常有勇气,非常坦率,这就是邓小平。”

4. 拉莫斯对中菲关系前景表示乐观

【法新社马尼拉2月26日电】菲律宾总统拉莫斯今天对中国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去世后的中菲关系的前景表示乐观。    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两国关系的迹象和趋势都很积极。我认为不会有大的变动。”    拉莫斯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去年11月访问菲律宾时“肯定”了两国关系。在江泽民访问之后,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周对菲律宾进行了访问。    拉莫斯说:“有关菲中关系和我们在这个地区框架内的政策已经确定下来。”

5. 柬越外长举行会谈

【美联社金边2月27日电】柬埔寨和越南两国外长今天举行会谈,以解决双方在边界和非法移民问题上不断激化的纠纷。    越南外长阮孟琴说:“合作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巩固这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阮孟琴和柬埔寨外交大臣翁霍今天举行了秘密会谈。两位外长看来对会谈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这是两国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举行这样的会谈,以加强双边合作,缓和紧张关系。    阮孟琴说,今天的会谈内容涉及两国今后在农业、电信、能源、文化、教育、商业、航空、旅游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    两国还决定在开发湄公河流域方面密切合作。    越南对柬埔寨境内数以万计越南人的地位问题表示担忧。这些越南人有不少已在柬埔寨生活多年。对许多柬埔寨人来说,越南移民的存在使人想起越南对柬埔寨长达10年的占领。

6. 美与沙特表示将加强军事合作

【美联社华盛顿2月26日电】正在华盛顿访问的沙特阿拉伯国防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26日表示,沙特对去年6月在沙特发生的一起导致19名美空军人员丧生的爆炸事件的调查已取得进展,沙特将进一步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阿齐兹亲王是在美国防部长科恩为其举行的正式欢迎仪式结束后对记者发表谈话时作上述表示的。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会谈中,科恩和阿齐兹一致同意在两国之间建立“直接电话联系”,以便在“发生危机的时候”能确保两国间的联络畅通。会谈结束后发表的一项联合声明说,这两位部长在会谈中重申要进一步加强协商,“尤其是在发生危机的时候”。两位部长在会谈中都表示要加强两国间在防务方面的合作。    在科恩与阿齐兹举行会谈之前,克林顿总统于25日会见了阿齐兹以及随行的其他沙特高级官员。

7. 外电报道:中国以实际行动怀念邓小平

【法新社北京2月26日电】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说,中国将“化悲痛为力量”,坚持进行已故元老邓小平实施的改革。    据新华社报道,江主席在接受法国《国际政治》杂志亚洲地区负责人塞尔日·贝尔捷的采访时说:“这几天,我们一直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表达对邓小平同志的怀念。”    江主席说,中国将沿着邓小平开创的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还说,中国将奉行独立外交政策,发展和加强同一切国家的友好与合作关系。    【法新社北京2月26日电】中国一位高级军官今天要求军队维护共产党的领导权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是在邓小平追悼大会的第二天发表这番讲话的。    新华社援引傅全有的话说,遵守政治纪律方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    新华社说,傅全有敦促高级和中级军官遵守党的基本政治准则,以确保政令和军令的顺利贯彻执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于永波也敦促全体官兵服从党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地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保持一致。    【路透社北京2月26日电】邓小平逝世一周后,中国人今天竞相响应他的勤劳致富号召。首都北京大街上又出现了交通阻塞,商店、企业在加班加点,以弥补六天的哀悼期耽误的时间和机会。    北京的一位女企业家说:“在过去的几天里不可能经商,大家一直在看电视,都在哀悼邓小平。’”    她说:“今天情况比较正常了。”

8. 独联体四国制订阿富汗问题共同计划

【路透社莫斯科2月26日电】俄罗斯国防部长罗季奥诺夫26日在莫斯科同到访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国防部长举行会谈,四国制订了共同计划,以阻止阿富汗战火蔓延。    罗季奥诺夫在会谈中指出,阿富汗冲突已造成地区性威胁,四国应立即采取联合行动,力争在阿富汗实现和平。他还要求四国在阿富汗塔利班武装攻占阿富汗北部的情况下采取联合对策。    罗季奥诺夫说,阿富汗战乱已给独联体国家造成普遍恐慌,目前阿富汗战火正在接近阿富汗与独联体国家的边境。    驻莫斯科的防务问题专家认为,随着塔利班武装在阿富汗北部的作战取得进展,大量难民、武器和毒品可能从阿富汗北部流入独联体国家,从而引起了俄罗斯等独联体四国的警觉。

第 2 版

1. 西哈努克表示不参加明年柬大选

这位柬埔寨国王二十六日说,他不愿意为了参加大选而退位。(路透社)

2. 柬埔赛两首相命令政府军中对立派别停止武装冲突

拉那烈和洪森二十六日下令政府军在没有得到命令的情况下,不得调动军队和非法招募人员。(路透社)

3. 俄外长与丹麦外长结束关于北约东扩问题会谈

普里马科夫是二十六日结束同彼得森的谈判的,双方各持己见。普里马科夫坚持,俄不会放弃其反对的立场。(路透社)

4. 智利和美国首脑举行会谈

弗雷总统和克林顿总统二十六日在华盛顿会晤时表示,相信美洲大陆将走向自由贸易,双方还保证加快开放各自边界。(埃菲社)

5. 以色列批准在东耶路撒冷新建犹太人定居点

【路透社耶路撒冷2月26日电】以色列今天批准在阿拉伯的东耶路撒冷建造新的犹太人定居点,尽管有人警告说,这个工程可能会引发巴勒斯坦的暴力浪潮。    内阁秘书纳韦对记者说,一个处理耶路撒冷问题的部长委员会批准为犹太人建造6500栋住房,在第一阶段建造2500栋。另外,将为阿拉伯人建造3000栋住房。    这些住房将建在阿布格内姆山(以色列称霍马山),它是以色列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一个覆盖树木的山丘,处在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之间。    【法新社尼科西亚2月26日电】阿拉伯国家同声谴责以色列政府今天同意在它占领的东耶路撒冷建立新的犹太人定居点的决定。    欧盟表示关注以色列的定居点计划,并正式要求以色列不要在东耶路撒冷建立定居点。    欧盟一位发言人说,驻耶路撒冷的欧洲外交官代表团已警告以色列,定居点计划的实施将“严重破坏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整个政治气氛”。    在布鲁塞尔,荷兰外交大臣汉斯·范米尔洛说:“欧盟一贯谴责(定居点)计划,因为该计划违背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并威胁阿以和平进程。”    伦敦外交部发言人说:“我们关于定居点的立场是众所周知的:定居点是非法的,也是和平进程的障碍。”    英国外交大臣里夫金德说:“以色列继续修建定居点是倒行逆施,非常不幸,并将对和平进程迄今取得的所有成果起反作用。”    【路透社华盛顿2月26日电】美国今天批评了以色列在阿拉伯人居住的东耶路撒冷建造新的犹太人住房的决定。    白宫发言人戴维·约翰逊说:“今天作出的这项决定使得已经复杂的局势更加复杂了。”    约翰逊说,美国已把它的看法转达给以色列总理。    国务院官员们说,他们对不符合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在上个月达成的协议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的行动感到“失望”。    【路透社安曼2月26日电】约旦今天说,以色列要在阿拉伯东耶路撒冷建造新的犹太人住房的决定破坏了整个阿拉伯—以色列和平进程,并敦促内塔尼亚胡总理重新考虑这一决定。    国家电视台说,侯赛因国王派特使告诫内塔尼亚胡此举的严重性。自两国签署了1994年和平条约以来,侯赛因成了以色列最亲密的阿拉伯盟友。电视台援引国王文告的话说:“此决定肯定会动摇整个和平进程的信誉并激化人们的愤怒情绪,而这会引起暴力和威胁着实现和平的进程。”    【法新社加沙市2月26日电】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今天敦促联合国和阿拉伯联盟,对以色列批准在东耶路撒冷建一个新的犹太人居民点一事采取行动。    阿拉法特的助手纳比勒·阿布    ·鲁代纳在巴勒斯坦执行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以后说:“国际社会必须起来,反对这种使整个地区陷入危机的没收土地和建立定居点的行动。”    他还说:“巴勒斯坦领导层要求国际社会在联合国安理会和阿拉伯联盟对这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采取行动。”    【法新社伦敦2月26日电】以色列总统魏茨曼今天结束了对伦敦有史以来第一次国事访问。他坚持说,正在东耶路撒冷修建的犹太人新住区不是定居点,也不会妨碍和平进程。    魏茨曼在同英国首相梅杰会晤后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那里不是定居点,是在给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建造住房。”    魏茨曼是首位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以色列总统。

6. 墨西哥缉毒将领被捕

【埃菲社墨西哥城2月26日电】墨西哥缉毒头头赫苏斯·古铁雷斯·雷沃略将军被捕的丑闻,使塞迪略政府在美国议会即将研究墨西哥反毒斗争合作情况的前夕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墨西哥负责反毒斗争的古铁雷斯将军被指控同在全国被通缉的贩毒分子阿马多·卡里略有勾搭,他的被捕在美国和墨西哥引起强烈反响。    美国总统克林顿赞扬塞迪略这种有力和果断的做法,但尽管如此,还不足以恢复两国间的互相信任。    这件丑闻引起的第一个反应是,“无限期地”推迟提交墨西哥外长安赫尔·古里亚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应于上周在华盛顿公布的一份有关反毒的联合报告。    美国驻墨西哥使馆对墨西哥负责缉毒斗争的高级官员的腐败行为表示“不安和气馁”,塞迪略前几天发了一个外交照会,照会中重申墨西哥将继续同美国进行合作,但是,要求这种合作“应给予尊重和信任”。

7. 美外援机构敦促国会同意增加外援

【美联社华盛顿2月25日电】美国对外援助计划负责人今天为克林顿总统为他的机构提出的预算进行辩护,他说,如果美国想维持其全球影响力,那么增加对外援助预算至关重要。    国际开发署署长布赖恩·阿特伍德说:“1996财政年度我们对预算进行了大幅度削减,结果我们在全世界的势力也削弱了。”    他在向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作证时说:“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太过分了,现在重要的是开始重新扩大对外援助计划,以便我们能够真正地促进美国的利益。”    该委员会正在举行旨在考虑政府为1998财政年度提出的外交开支请求的听证会。政府提出的外交开支总额为194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7%。    美国对外援助计划主要是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属于前苏联集团的国家提供发展援助。政府的预算如得到批准,该计划将得到71.6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4.76亿美元。

8. 巴勒斯坦立国须具的基本条件

【美国《纽约时报》2月11日文章】题:不再是不可能的事情(作者哈立迪)    在希伯伦协议签署之后的数周内,巴以和解的最终目标已开始从政治迷雾中显现出来。这样的一种解决办法不仅必须结束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土地的占领和殖民化,而且必须使巴勒斯坦人获得拥有主权的、无可争辩的和属于自己的独立国家。在美国,就连亨利·基辛格和威廉·萨菲尔这样极力支持以色列的人也都不情愿地承认:巴勒斯坦立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甚至在以色列右翼,政治谈话已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高级顾问戴维·巴尔—伊兰说,巴勒斯坦人可以建立一个“有限主权”国家。以色列议会的一名右翼成员亚伯拉罕·斯特恩说,反对(巴勒斯坦)立国“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    虽然这些变化仍有待内塔尼亚胡接受,但实际情况是,巴勒斯坦人已具备了立国的多数先决条件:对土地的控制,合法的政治程序和准政府机构。然而,这些立国的先决条件仍然脆弱并且不完全,还都受以色列的支配。    在未来数周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谈判代表按计划安排将开始就如下一些本来留待和平协议最后阶段解决的最棘手的问题举行谈判:难民问题、边界问题和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安全问题以及耶路撒冷的前途问题。虽然以色列政府不大可能公开承认,但这些谈判实际上就是要讨论未来巴勒斯坦国的形式问题。    但仅有国家地位的外在形式还不够。这个国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和起作用的。以下就是它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领土要完整成片巴勒斯坦人能否接受在领土方面作进一步的妥协,受到历史的、政治的和地理的实际情况——包括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之间不直接相连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如果对巴勒斯坦领土再进一步分解,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说,都将使巴勒斯坦不可能作为一个国家继续存在。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主权国家的首都东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的历史、宗教和商业中心。将它排除在巴勒斯坦国之外是不可想象的。    安全在理解以色列人对安全心存顾虑的同时,巴勒斯坦人也对自身的安全有着深深的忧虑。鉴于1948年巴勒斯坦人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从1967年开始巴勒斯坦领土被以色列人占领,不可能指望巴勒斯坦人单方面放弃自卫的权利。对难民要公正、平等如果不满足巴勒斯坦难民的需要和愿望,任何最终解决方案都不可能是完全的。作为一个原则问题,巴勒斯坦人回国的权利或要求对他们失去的家园和土地进行补偿的权利是不容谈判的。    这个蓝图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并不完全。棘手的细节问题必须留待谈判代表们去解决。但如果达成一项持久的和平解决办法的希望不成为虚幻,那么,巴勒斯坦立国的这些条件就必须得到满足。

9. 美报报道:俄又间接购得美国一超级计算机

【路透社纽约2月25日电】《纽约时报》今天报道说,俄国的官员说,他们的核武器机构绕过了美国的出口控制,通过欧洲一家中间商获得了一台1BM超级计算机。    俄国官员说,他们计划使用这台花了700万美元购买的1BMRS/6000SP计算机来模拟核试验。    美国法律限制出口可以用于军事目的的高技术计算机。关于IBM计算机的这条报道是和另外一条消息同时刊登的。那条消息说,正在调查硅图公司出售给俄国的两台超级计算机系统被俄国用来进行核试验。    今天的报道说,美国的法律要求美国的计算机制造商在向俄国出售任何可以每秒钟运算20亿到70亿次的计算机之前都要征求商务部的意见。    这项报道引用俄国官员的话说,他们购买的IBM计算机每秒可以运算100亿次,比他们现有的计算机的效率高10倍。但俄国官员拒绝透露是哪家中间商把IBM计算机出售给他们的。    俄国原子能部公共事务局局长弗拉季斯拉夫·彼得罗夫说:“如果我们在欧洲市场上看到可以购买的东西,我们就买它。”

10. 美政府认为北约东扩将花费350亿美元

【路透社华盛顿2月24日电】克林顿政府今天估计,北约扩大吸收东欧国家的行动到2009年总共要花费350亿美元。这个数字低于民间和国会的估计。    为了表明美国出的钱比较少,政府在给国会的一项报告中说,估计华盛顿在这段时间只要承担15亿到20亿美元。    北约准备在7月马德里首脑会议上宣布邀请谈判加入北约的国家名单。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是领先的竞争者。    一些人批评北约东扩是一种要付出巨大代价而又没有把握实现政治目标的做法,政府今天的报告是对这种批评的答复。这项报告是在国会去年提出要求以后由国务院和国防部起草的。    政府估计东扩费用在270亿美元至350亿美元之间,这低于私营公司兰德公司所估计的420亿美元,更是远远低于国会预算局提出的数字:1000亿至1200亿美元。    报告把东扩费用分成三部分:    ——新成员国自己承担的用以改善其武装部队的费用:100亿至130亿美元;    ——用以加强地区增援能力、使北约能在中欧和东欧执行新任务的费用:80亿至100亿美元;    ——“东扩直接费用”:90亿至120亿美元,主要用于为使现有成员国和新成员国共同采取行动而采取的措施。    该报告认为,美国已经拥有地区增援能力,而新成员国将承担东扩直接费用的40%。因此,报告说,美国的费用将只占国防开支的千分之一。美国官员说,从长远看,这样是在省钱。

11. 叶利钦对罗季奥诺夫讲话提出批评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2月26日电】俄罗斯国家元首新闻处今天向本社转发了一份通告,通告中说,俄罗斯联邦总统不赞成国防部长2月23日发表的言论。俄联邦总统认为,需要阐明的一点是,对武装力量目前的这种状况国防部长本人应负首责。    通报指出,总统知道现在军人们的处境有多难。但只是一味地诉苦是无助于事的,需要采取具体的行动。只有进行军事改革,才能彻底改变目前的这种状况。国防部长和国防会议秘书应当采取一致立场,共同制定军事改革的构想并付诸实施。

第 3 版

1. 内塔尼亚胡与阿拉法特关系松动

【美国《华尔街日报》2月14日文章】题: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从对抗到合作(作者罗伯特·格林伯格)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之间谨慎的伙伴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狗不吠或狗不嗅这件事促成的。    这两位领导人去年12月在加沙通道附近的一个以色列军事基地就以色列从希伯伦撤军问题举行谈判。当时,阿拉法特抱怨在以色列统治下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多么艰难。内塔尼亚胡听了此话后激动地说:“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愿意看到巴勒斯坦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当我听到正在发生的某些事情时,我非常气愤。”    他然后对阿拉法特说,巴勒斯坦的卡车前不久在一个治安检查站被耽误了两天,结果车上装的水果和蔬菜在烈日下都烂掉了。给巴勒斯坦农民造成这种意想不到的困难的原因是:以色列唯一可用来嗅炸弹的一条狗病了,因此没上岗。这位以色列总理保证以后决不会再发生这种情况。    在谈判室里的唯一另外一位官员、美国派往中东的特使丹尼斯·罗斯回忆说:“那是重要的一刻。我想阿拉法特被这个例子所打动。他对内塔尼亚胡说:‘现在我们必须找到改变现状的办法。’”达成共识    找到办法很不容易。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中东的这两个最古怪的对手近几个月来从公开的对抗走向了合作。他们还发现,他们彼此有许多共同之处。    他们两位都擅长在政治上虚张声势,善于驾驭舆论,也善于驾驭对方。去年夏天,当内塔尼亚胡冷落巴勒斯坦人的做法招来全世界的批评时,阿拉法特微笑着说:“他犯了许多错误。”内塔尼亚胡后来意识到,不能再这样冷落巴勒斯坦人了,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对阿拉法特的驾驭技巧产生一种敬意。    所有这一切并不意味着这两位领导人已相互信任或非常热乎,今后短时间内也不会这样。而且在中东,关系会像炸弹爆炸一样突然破裂。但是,数月的危机和虚张声势已逐渐被一些真正的合作和亲密所取代。因此,几十年来一直不和并经常发生战争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真的有可能用和平的方式结束他们的激烈冲突。    就在去年10月,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发生近来最严重的暴力事件后,阿拉法特和内塔尼亚胡首次达成一些共识。在华盛顿的一次秘密会谈中,他们仔细思考了他们的后代将继承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话题是内塔尼亚胡总理的妻子萨拉在几周前与阿拉法特的妻子苏哈举行类似的交谈之后提出的。本月早些时候,在两架以色列直升机相撞而造成以色列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空难之后,阿拉法特先于所有其他世界领导人向以色列表示哀悼。而直到前不久,内塔尼亚胡还把他看作是可怕的、顽固不化的恐怖分子。    前以色列驻美大使伊塔马尔·拉比诺维奇说:“几个月来,他们已开始认识到彼此是伙伴,尽管这是勉强的,痛苦的。”平息事态    他们不再不经思索地彼此往最坏处想。1月1日,在一名以色列士兵在希伯伦发狂地向巴勒斯坦人扫射之后,阿拉法特就是这样表现的。而在发生这件事之前不到四个月,阿拉法特曾用街头暴力手段来巩固他的政治地位,并使内塔尼亚胡处于守势。现在,为了防止类似的事件发生,以色列总理大声疾呼,他对枪击事件感到遗憾,并敦促人们保持冷静。为了进一步使人们放心,当来访的罗斯及其副手阿伦·米勒提出亲自与阿拉法特交谈时,内塔尼亚胡立即答应了。    这两位美国人在与其他美国官员乘坐一架以色列直升机赴加沙的途中担心这个事件会使阿拉法特提出更多旨在保护在希伯伦的巴勒斯坦人安全的要求。他们担心这样一来,很可能会使差不多已完成的撤军协议前功尽弃。但是,当阿拉法特在紧挨着他的办公室——铺着东方地毯、摆着装饰得非常华丽的桌子——的接待室中接见他们时,他非常平静。当米勒对这起暴力事件表示遗憾时,阿拉法特举起一只手,说:“这种情况非常可怕。但是,我们必须想办法使事态平静下来。”    为了强调他的话,阿拉法特说,他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希伯伦枪击事件发生在法塔赫第一次袭击以色列32周年日。阿拉法特本来要在这一天发表振奋人心的讲话,以示纪念。但是他取消了讲话。两位美国官员说,内塔尼亚胡对此感到非常“惊喜”。策略转变    据有关人士说,内塔尼亚胡在大选后首次听取国家安全总局介绍情况时被告知,没有阿拉法特合作,以色列就不能阻止恐怖袭击。但是,内塔尼亚胡从选举胜利中吸取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教训:批评阿拉法特才是上乘策略。    而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对内塔尼亚胡的胜利感到失望。他本来已在赤贫的加沙获得一个立足点,并得到以色列人有限的承认。现在他感到一切都落空了。他沮丧地和自己最亲密的助手谈论重新开始武装斗争和流亡生活。据一位听到这种谈话的人说,一些巴勒斯坦人开始想,他可能要结束仅仅当无权的“加沙市长”的日子。当内塔尼亚胡好几个月拒绝与他会谈时,这种恐惧似乎加深了。    部分由于美国的压力,去年9月内塔尼亚胡终于在加沙通道附近的埃雷兹与过去的敌人阿拉法特会面了——后来他们也在这个以色列军事基地举行谈判。他们俩面对面地站在一间装饰得非常简单的会议室中。内塔尼亚胡走向阿拉法特,接着,两人握手。阿拉法特说:“我觉着我正在与以色列的另一半讲和。”他指的是内塔尼亚胡强硬的利库德集团。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巴勒斯坦谈判代表说,内塔尼亚胡回答说:“是这样,你应该知道,我们的党要与你们讲和。”    在那次会谈及一次比私下更正式、更拘谨的握手之后,以色列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75%以上的以色列人希望同巴勒斯坦人取得某种程度的和解。突然间,与阿拉法特握手成了以色列的上乘策略。    但是,那次会谈主要还是形式上的,没有多少实质内容。几周后,内塔尼亚胡决定开通一条通往耶路撒冷的考古隧道,刚产生的希望破灭了。死亡和暴力随之而来,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恐惧。巴勒斯坦人说,以色列侵占他们在这座城市的那部分和伊斯兰圣地;以色列人看到由他们武装起来的巴勒斯坦警察向以色列士兵开枪。牵线搭桥    尽管流血冲突有扩大的危险,但是美国调解人用了12个小时才说服两位领导人举行电话会谈。当阿拉法特终于被说服给内塔尼亚胡拨电话时,内塔尼亚胡的办公室却说他在参加内阁会议,脱不开身;当内塔尼亚胡试图给阿拉法特回电话时,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又忙别的去了。最后,由美国人拨通电话,两人才通了话。    在和平进程面临险境时,克林顿总统大为震惊,于是他在10月初邀请这两位领导人到华盛顿去举行首脑会谈。这次会谈没取得什么具体成果,只是双方都保证不久恢复谈判。但是,这次会谈开始使他们彼此的态度有所改变。当内塔尼亚胡发起那次讨论他们后代的未来的秘密会谈时,他们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更重要的是克林顿总统决定派丹尼斯·罗斯回中东去指导这两位领导人达成一项希伯伦协议——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合作。    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认为,要是没有罗斯,内塔尼亚胡和阿拉法特也许永远结不成伙伴关系。近几个月来,那里的每一个重要场合都有罗斯的身影,由他不断地劝诱、敦促和调停。例如,近来阿拉法特和内塔尼亚胡就希伯伦问题举行了三次会谈,在举行第二次会谈时,阿拉法特老是要求内塔尼亚胡给他一个以色列撤军的具体日程表。内塔尼亚胡越来越生气,一再坚持他只能确定拟议中的三个撤军阶段的第一阶段的日期,其他两个阶段的日期不能确定。阿拉法特大失所望,怒吼道:“我要知道,是1997年,还是2097年?”    经过几个小时的争论,在凌晨4点,罗斯觉得双方都太固持己见了,便建议休息一下。他回忆说,他先在私下里找内塔尼亚胡问他:“你在这个问题上有多少回旋余地?我不会告诉对方,但是我要知道。”内塔尼亚胡回答说,右翼追随者对他加以限制,他不可能作更多的妥协。接着,罗斯又与阿拉法特谈。他回忆说:“我向他解释内塔尼亚胡总理受到的限制,并且问他:‘你要知道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消除你的忧虑?’”最后,他决定由美国向双方作出关于撤军的保证,也许这样会消除分歧。这个办法有效,向着最后达成希伯伦协议迈出了一大步。坐得近些    关于希伯伦问题的最后一次谈判是在1月中进行的。正好在他们的助手辩论具体的程序问题时,阿拉法特和内塔尼亚胡又进行了一次秘密交谈。据一位了解他们交谈的人说,他们再次仔细思考未来,内塔尼亚胡建议两人一起去希伯伦,“以便改变双方极端分子的思想”。阿拉法特欣然同意。据这个人说,这个建议还没有实现,主要是因为安全方面的考虑,而不是政治问题。然而,他指出,阿拉法特在凯旋返回希伯伦之后首次发表的讲话非常温和。    阿拉法特和内塔尼亚胡上月坐在他们曾经争论、妥协和学会合作的小会议室中,准备摆姿态照一张草签协议的正式照片。在政治上精明的阿拉法特主动张罗起来。他指着为了提供谈判空间而并在一起的两张狭长桌子,让人搬走一张,这样他和内塔尼亚胡能坐得近一些。然后,他要罗斯紧挨着他们站在后面正中的位置。    在阿拉法特张罗的时候,内塔尼亚胡——他也是驾驭新闻媒介的大师——表示赞同地看着,并点头表示同意。        内塔尼亚胡2月14日携妻儿抵达美一空军基地 ,准备同克林顿兴行会谈。(路透社)        阿拉法特(右)与内塔尼亚胡(左)在就希伯伦撤军问题达成协议后握手。站在两人中间的是美国特使罗斯。(路透社)

第 4 版

1. 源远流长话蜜酒

【美联社佛蒙特州斯托2月4日电】当现代条例禁止蜜酒酿造商称这种酒能激发人的性欲时,这种酒便很难打开销路了。    因此,蜜酒酿造商大力宣传蜜酒具有异国情调的芬芳的气味;它的保健作用;它在8000年历史中的地位。    蜜酒制造商们说,蜜酒可以说是正东山再起。几年来,以葡萄为原料的酒类令蜜酒黯然失色。蜜酒制造商们在推销时称蜜酒是天然饭后淡饮料,是由对健康有利的蜂蜜制成的。    法国人贝尔纳·布拉谢尔和他的妻子黛安娜·赖斯去年秋季在斯托创办了拉贝耶蜜酒酿造厂,希望今年的产量能达到一万瓶。    蜜酒的吸引力似乎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布拉谢尔说,他是总部在科罗拉多的美国蜜酒酿造商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在协会主席去年夏季因车祸丧生之前,该协会每季度出版一份业务通讯。    该协会仍在寻找一位新领导人。它的上篇通讯公布了几十家蜜酒酿造厂,并说14个国家有它的会员。    加利福尼亚州索克尔的巴热东蜜酒酿造厂具有30年的酿酒史。它也许是美国最大的蜜酒酿造商,其蜜酒年产量为7000箱。它每年用掉的蜂蜜有60吨。    在布拉谢尔的拉贝耶蜜酒酿造厂,酿酒过程大约持续两个月。布拉谢尔一批生产的蜜酒为1000瓶。    拉贝耶蜜酒酿造厂从帕特南维尔的一家工厂购买用大金属桶装的蜂蜜,把蜂蜜加热好几天以使其液化。然后,在拉贝耶蜜酒酿造厂斯托商店的地窖里,把蜂蜜与泉水和酵母放在一起酿造。    赖斯说,开瓶后的蜜酒在冷藏状态下可以存放好几周,未开瓶的蜜酒可以放好几年。    蜜酒酿造商喜欢描述蜜酒悠久的历史。蜜酒似乎与亚瑟王的功绩有关;历史学家们说,蜜酒曾在欧洲非常受欢迎,但在中世纪即将结束时,啤酒和麦芽酒由于生产成本较低而超过了蜜酒。

2. 「安全T先生」

日本最近出现一种新产品,是一具身高183厘米、重82公斤的假人。这种假人的用途是坐在女性驾驶员的旁边,充当保护者,以免遭到色狼骚扰。这种名为“安全T先生”的假人是由美国进口的,在日本售价为2.48万日元(折合200美元)。(法新社)

3. 劳动:走向革命

【法国《费加罗报》1月23日文章】题:劳动:走向革命原文提要其劳动将不再必要的数以百万计的人群将向何处去?应当采取什么办法使新式经济的利润得到合理分配?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其观点在法国颇受菲利普·塞甘和米歇尔·罗卡尔重视的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人类劳动的结束进程(即由电脑或“智能”自动化在几乎所有的活动领域代替人类劳动的进程)已经开始,随之而来的是大批失业和广泛贫困、社会解体和犯罪率上升。他最近出版了一部重要论著,论述了经济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为了今天和明天,里夫金挑起了一场重要的辩论。《费加罗报》记者菲利普·屈赞问:按照人们通常给劳动一词下的定义,我们是否可以预言劳动将会消失?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答: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时刻!人类文明自存在以来一直是围绕必需的劳动发展。无论是对旧石器时代的狩猎(或采摘)人和新石器时代的农耕者来说,还是对中世纪时期的手工艺人和20世纪从事流水作业的工人来说,劳动一直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现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劳动开始被排除在经济生产过程之外的现象。再过约一个世纪,在多数工业化国家,很可能就不需要劳动了。人们看到,在许多活动领域,排挤人的工作岗位的“智能”机器现在已经在迅速出现。    问: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类劳动的这种结束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次技术大变动导致机械力代替人力或兽力。但现在,信息和自动化新技术却要代替人的思想。“智能”机器将能在各个领域代替人劳动或工作。在发达国家,75%的就业人口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是重复性劳动。而越来越完善的自动化系统、机器人和计算机完全可以从事这类劳动。例如,在今后若干年内,美国1.24亿个工作岗位中的9000多万个将会由自动化系统代替去负责完成。    问:这是一种转变还是一场革命?    答:这是一场革命!这不仅是一场经济的和社会的革命,这场革命还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基础本身。工业革命结束了奴隶制和农奴制。“信息时代”将结束普遍的工资劳动制。    问: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建立在传统的劳动概念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是否可能被改组?    答:这就需要回答多数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一直不愿意提到的两个重大问题。第一个重大问题是:其全日制工作(即每周按法定工作时间从事的工作)已不必要或其劳动已完全不必要的数以百万计的职工向何处去?第二个重大问题是:应当采取什么办法使这种高技术经济带来的利润和好处得到合理分配?到目前为止,生产的效益(包括金融效益)只是用来增加企业的利润和交易所股东们的财富、提高公司领导人和高技术劳动新精英阶层的工资。    问:哪些部门受这种现象影响?这些部门将被改造还是干脆将消失?    答:工业部门受影响最明显。30年来,美国企业的生产一直在增加,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地位,而工人人数却由占劳动力人口的33%减少到17%。再过10年,这一数字将只有12%(到2020年将只会占不到2%)。现在有些工厂已经差不多不用工人了。    现在,即使服务行业(如银行、保险公司、零售和批发业等)也在实行工作自动化。在实施了结构调整计划以后,公司又在实行裁员计划。这些公司正在取消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结构,用高度专业化的小组(这些小组工作时依靠的是电脑和世界通信网络)代替那些人数众多的“白领职员”。虽然这些公司现在还雇用一些“白领职员”,但应当知道,这些“白领职员”的工作条件已经变了:那些曾按全日工作制工作的职员现在均在按非全日工作制工作或只是从事临时工作。公司这样做都是为了减少工资成本和公司的负担,使公司赢利增加。    问:人们将怎样工作?在互联网络上通过电脑从事工作的远距离工作方式是否会发展?新的劳动者将是些什么人?他们干些什么工作?    答:许多其思想在目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现在都认为,自己是这个新的“知识技术”经济部门的先知先觉者,都希望“信息高速公路”和“电脑天地”能创造就业机会。然而,即使这个“知识技术”经济部门确实能创造一些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也是很少的,被高技术淘汰下来的职工不可能都转而从事这些新工作。就其性质来说,这个“知识技术”经济部门只需要少数人,只需要优秀的劳动力。“信息时代”将只需要人数有限的工程师、高水平技术人员、信息程序设计人员和受过科学教育的劳动者。    问:是否会出现一个新的劳动贵族阶级?    答:由于这些深刻的变化,到处都在形成两种速度的社会。在就业者中,有新“信息时代”的“知识技术”劳动者,他们只占劳动力人口的不到20%,其余则是其就业水平在下降的工人和“白领职员”。    实际情况是,世界正在分为彼此绝对不相同的两类人:一类是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优秀人员,他们领导着这种高技术经济;另一类是其人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他们的处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日益信息化的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前景(特别是没有希望得到真正的全日制工作)。    问:劳动的结束是否会导致更多的失业、更多的暂时就业或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弹性工作时间?    答:这场革命将导致形成一种更有效的生产制度。在这种生产制度下,人从事的劳动所占地位将会变小。于是,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增多,这是这场大变动的必然结果。问题在于,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是否会同失业增多或娱乐时间增多一致?    问:政治上会带来什么后果?    答:有机会从事全日制工作和工作有保障者与没有机会工作者之间的鸿沟将会扩大,由此将会出现社会动荡,犯罪率上升。社会地位受到威胁(再没有就业保障、收入明显减少)的人(中产阶级或工人)数以百万计,他们可能会受到新法西斯主义言辞的蛊惑。    问:由于社会冲突形势严峻、大批人罢工和犯罪率迅速上升,社会是否会更不稳定?    答:收入减少、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和贫富分化使法制国家受到削弱。许多人认为,失业和犯罪是每个国家的主要问题,但很少人认为这两个问题彼此相联。由于社会地位下降和没有任何办法改变这种下降趋势,为了生存下去,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被解雇者或根本就找不到工作的人)将会自动卷入犯罪行动。被开除出高技术“地球村”的这些人可能会铤而走险,争取用武力获得经济制度拒绝提供给他们的东西。    问:这种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吗?或者,我们是否还有可能避免这种大灾难?    答:“信息时代”和信息化的新技术的出现是一柄双刃剑。我们可能会进入这种伴随着无法克服的对抗的两种速度的社会。但另一种前途也是可能的:这些新技术有可能促使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改变生活方式,引发一场将导致真正的经济和社会复兴的运动。

第 5 版

1. 体育大市场 亚洲正兴隆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月16日一期文章】题:哨声一响、财源兴旺    亚洲体育现在成了一项非常兴旺的事业,体育场的观众和电视的收看率在急剧上升,赞助商们在竞相开发体育的吸引力。    冯江国将球踢进之后转身刚离开球门,他立刻就被淹没在5万球迷的欢呼声中。这个球使主队济南泰山队以1:0将今年甲A联赛中最有影响的上海申花队送上了回家的路。    不过,在这场于去年9月在中国东部举行的足球比赛中,比济南泰山队胜上海申花队更为令人吃惊的是观众的数量。在五年前,中国体育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场在两个中国甲级球队之间进行的比赛只有35个观众,也就是说,一场比赛的门票收入只有六个美元。    中国足球体制的转换只是亚洲体育兴盛的故事之一。由于广告资金如洪水般地涌入,体育活动很快形成巨大的商业性联盟:印度尼西亚的羽毛球、台湾的棒球、菲律宾的篮球、印度的曲棍球、香港的橄榄球、甚至连韩国的跆拳道都开始进入在亚洲形成的这股体育商业大潮。由于到体育场馆看比赛的观众和电视观众越来越多,那些消费产品公司都开始竞相把体育事业作为一种推销工具。    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推销工具呢?一些负责推销的经理人员说,现在亚洲的体育工业每年价值数十亿美元,而不是90年代初的几百万美元。这还不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每年数十亿美元的市场。    虽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万宝路甲A足球联赛就已经表明,在刚刚开始的时间内到底可以获利多少。像济南泰山这样的足球队现在每场比赛收入高达125万元人民币,而且这只是刚刚开始。中国甲A联赛12支球队每个队都有自己的赞助合同(据报道,有些队的赞助协议高达100万美元),它们的合同多是同耐克、福特、健伍和宏志(AST)这些跨国公司签署的,这些公司的名字都被印在运动员的衣衫上。这些俱乐部还可以分享到美国烟草业巨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每年支付的大约200万美元,因为联赛是以其香烟品名而命名的。还有卫视体育台每年为转播22场联赛比赛所支付的100多万美元。    亚洲体育也是该地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有多少其他行业在吸引新的“消费者”方面能够同万宝路联赛所取得的成绩相提并论呢?仅1996年的赛季,到体育场观看甲A联赛的观众就超过320万人次,而在80年代后期每年的观众只有几万人。    美国菲利普·莫里斯烟草公司负责创建万宝路甲A足球联赛的国际管理部亚洲运作部的负责人麦科马克说:“中国足球不再是一项业余体育活动,它是一个大企业,而且越来越壮大。”    亚洲正在迅速发展的中产阶级是亚洲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支富有活力的推动力量,因为亚洲的中产阶级现在有较多的钱和时间用于休闲。现在每周都有数以万计的球迷拥进体育场观看比赛。    赞助亚洲高尔夫球巡回赛的瑞士欧米茄手表公司推销部副经理罗伦哈根说:“亚洲人喜爱体育,因此如果你能够在他们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和你们的产品之间建立一种联系,那么你就会出名。”建立这种联系的还有可口可乐饮料公司、嘉士伯啤酒公司以及福特和通用一些大的汽车公司。    并非所有的赞助商都是跨国公司。现在越来越多的亚洲公司也开始提高体育促销的预算。而一些亚洲公司也开始把眼光从国内转向国外去寻找适当的体育项目,比如,生力赞助香港足球,三星赞助曼谷1998年亚运会。    不过,在亚洲通过体育搞促销最成功的是烟草公司。烟草收入推动了韩国的板球、中国和马来西亚的足球、印度尼西亚的羽毛球和香港的乒乓球。西方的体育官员可能会羞于利用烟草商赞助,但是他们亚洲的同行却不太讲究这些东西,甚至在一些政府明令禁止香烟和有关广告活动的国家情况也是一样。    然而,如果没有广大的电视观众,就不可能有滚滚的财源。熙攘的体育馆对电视转播来说再好不过了。但是,广告商瞄准的是坐在家中通过电视观看比赛的人而不是现场的观众。香港一家从事体育赛事的公共关系公司的总经理麦加恩说:“电视启动了体育比赛的商业活动。没有电视的转播,体育的商业活动决不可能这么发达。”    汇丰银行是香港每年一度的国际橄榄球比赛的主要赞助商,该公司公共事务部的一位负责人说:“电视为体育创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电视转播吸引了赞助商,赞助商出的钱使得体育行政官员在体育营销公司的帮助下可以举办更大的赛事。这些赛事又为电视台带来了财富。    亚洲体育火爆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4小时体育频道的开设。产业观察家甚至能记住1991年8月26日这个日子    ——卫视体育台向整个亚洲播出体育节目。    一年后,ESPN开设了收费频道。ESPN目前在亚洲有2000万个用户,卫视体育台也进入了5300万个家庭。卫视体育台的负责人说:“对赞助商来说,卫视和ESPN辐射的范围无与伦比。你想一想:如果你的商标印在一位中国足球运动员的T恤衫上,整个亚洲就会有几百万观众看到。”    卫视体育频道和ESPN的体育频道占亚洲体育节目的50%一60%,观众渴望再多些。观众的胃口促使卫视台出资数百万美元买下一系列体育比赛——从板球、网球和高尔夫球到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电视转播权。在1994年,卫视台与国际羽毛球联合会签署了为期10年、价值2000万美元的合同。对国际羽联来说,这是发了一笔大财。尽管羽毛球在亚洲很受欢迎,但这项赛事资金不足。电视转播的承诺鼓励赞助商把眼光也投向羽毛球,球拍制造商YONEX公司随之也正式成为印尼羽毛球队的赞助商,为该队提供了150万美元。    对体育营销公司来说,电视频道,赞助商和体育迷对体育赛事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商业机会。麦考迈克公司1990年初到亚洲时,其业务很小。现在,它在亚洲有12个办事处,经营着许多赛事。他们为体育行政人员提供许多服务,从出售赞助和转播权到设计标识等。有的公司还制作节目,向电视台提供。    亚洲的公司立即再次仿效这些国际性体育营销公司的做法。从香港到汉城,一下子冒出几十个这样的促进体育比赛的公司。    这些公司往往与体育行政官员密切合作。最近几年,体育行政官员也对市场更熟悉了。新加坡职业足球联合会计划最终在新加坡股市上市股票。该机构的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在期待着这一天。俱乐部必须更多地考虑商业活动。”    许多体育行政官员已经变成了精明的商人。比如,台湾的职业棒球联合会能够使投标者相互竞标,使标价高达5500万美元。该机构的秘书长丹尼尔·涂说:“我知道,如果我们公开竞标,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公正的市场价。”该机构的商业意识已经超越了出售电视转播权的范围。它还出版发行了棒球杂志,发行达3万份,是台湾最大的体育杂志。    亚洲体育商业化的下一个步骤是什么?今后几年其增长不大可能会放慢。随着吉隆坡在1998年举办英联邦运动会,同年曼谷举办亚运会和日本举办冬奥会,亚洲的体育商业将加速发展。亚洲将在2002年举办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比赛——世界杯足球赛。    球员、球队、球迷、转播者和广告商都为这顿体育大餐喝彩。更多的进球,更响的呐喊,更多的观众,更大的财源。        甲A足球联赛不仅烧热了中国体育,而且启动了中国的体育大市场。        CNBA篮球联赛出现了洋面孔。

2. 亿万富翁投资足球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1月28日报道】英国亿万富翁乔·刘易斯花了1亿多马克买下了苏格兰格拉斯哥流浪者足球俱乐部的四分之一股份。这笔英国足球史上最大的单项投资说明,这种大众体育活动作为经济部门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不爱在公众中露面的刘易斯据说在感情上并不同足球接近。他的英国国民投资公司说,这是一项纯金融活动,是为了获得利润。刘易斯被认为是大游艇的爱好者,是印象派画家,他生活在巴哈马群岛,在克里斯蒂国际拍卖行拥有28%的股份。他还在金融劳务、房地产、交通和零售企业以及餐饮业投了资。这次投资在交易所被认为是非常聪明的一步。英国国民投资公司的股票行情在宣布了这一消息后上涨了36%。    目前在苏格兰足球甲级联赛中排名第一的格拉斯哥流浪者足球俱乐部被认为是既廉价又有潜力的俱乐部。它去年的营业额为3000万英镑,利润710万英镑。电视收入仅为每年100万英镑,而英格兰大的足球俱乐部一般可达500万到1000万英镑。苏格兰足球甲级联赛引起观众的兴趣一般说来不如英格兰超级联赛。但是所有的足球俱乐部都期望收费电视的实行会带来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流浪者足球俱乐部在全世界有700个球迷俱乐部,人们相信,有着如此广大而忠诚的球迷的俱乐部在这方面一定有很大的潜力。去年年底,流浪者俱乐部在股市上得到的估价为1.42亿英镑。    几个月以来伦敦股市处于一种足球热之中。各足球俱乐部的股票总指数在过去3年里提高了8倍,而一些主要足球俱乐部的股票指数自去年12月中以来已经上升了30%。

第 6 版

1. 请你走出舒适陷阱

【肯尼亚《民族日报》2月号星期刊文章】题:走出扼杀志向的“舒适陷阱”    做成一件以前认为“难以为之”,连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事情会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比如如实评估自己的婚姻、涉足商海、更换工作或人至中年又重返校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母鸡在孵鸡蛋时同时孵了一只鹰蛋。小鹰自出壳之日起便跟一群小鸡一起长大,它从没有认为跟小鸡有什么不同。有一天,仰天而望,小鹰看到有只鸟凌空翱翔,于是问道:“那是什么?”有只小鸡答道:“噢,那是一只鹰,百鸟之王。”“哇!但愿我也能像它那样飞翔!”小鹰满怀敬畏地说。“别妄想了,”小鸡说,“你不过是只母鸡,母鸡是飞不起来的。”闻此言,小鹰甚感沮丧和气馁,于是继续啄食,过着母鸡般的生活。    不幸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就跟小鹰一样,害怕尝试新鲜事物,因为尝试比不尝试要难得多。    如果有人让你用一个词描述一下你的生活,那会是什么呢?舒适、无聊、一事无成,抑或是辉煌和富有挑战性,我们中的很多人会承认自己过着一种极其平庸的生活,现在所做的一切可能跟去年此时一般无二。    如果是这样的话,心理学家就会告诉我们这种生活称之为“生活在舒适的陷阱中”。    舒适的陷阱并不总是一个坏地方。那里安全、固定不变,而且有时很舒适。然而,那也是理想的坟墓,那地方如果呆得太久,就会使人停滞不前,无法发挥其作为人的潜力。    我们要使自己摆脱这种自满情绪并有所成就,就必须认清自己的舒适误区。舒适陷阱就是一切阻碍你实现自己抱负和理想的地方。    在认清自己的舒适误区后,确定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然后迈出“走出舒适陷阱”的第一步。须知第一步总是最难的。但要记住,这也是你实现自己志向的第一步。    另一条走出舒适陷阱的途径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这需要你不再寻求借口。你可能遇到过一些生活缺乏目标的人把责任归咎于他们的配偶、孩子或雇主。现在要明确,主宰你生活的恰恰是你自己。    还有一条走出舒适陷阱的途径就是跟思想上进、言谈积极的人交往相处,跟行动者而非怀疑者共事,即与能提出解决办法而非自身就是问题的人合作。

2. 五颜六色谁为先

【《日本经济新闻》1月21日报道】题:世界第一色——蓝色(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千千岩英彰)    最喜欢的是蓝色,以下顺序是红、黑、白、绿、黄。    这是去年就“您最喜欢的颜色”对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500名年轻人进行调查时,在让他们看了47种颜色(包括金和银在内)之后所得到的回答。其中,蓝色和红色任何国家都非常喜欢,因此,不妨可以得出人类对颜色的审美意识基本上相同这样的结论。    之所以在世界上首次正式进行这项关于颜色的调查,是因为我们的一项建议作为通产省管辖的新能源和产业技术综合开发组织征集的“最尖端领域研究开发”题目而被接受下来。我们的建议是:建立对于色彩的官能值国际数据库,然后使它反映到产品和生活环境的色彩设计上。    两三个月之后,陆续收到了韩国、中国、老挝、孟加拉、葡萄牙、巴西等20个国家和地区61所大学的约5500名攻读美术、设计和建筑专业的学生寄来的资料。这些人将来无疑是他们所在国家色彩文化的担当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资料是极其珍贵的。    那么,在对关于颜色的记忆、形象、意义、喜好以及配色的评价等7个领域43个项目的资料一并进行计算之后,令人惊讶的是,无论在哪个国家,70%的人看法是相同的。    再深入一层去看,日本、德国和意大利喜欢红和黄的鲜艳色彩,中国和印度喜欢白色和亮丽的浅淡色,俄罗斯和芬兰喜欢暗灰色,荷兰、法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则喜欢褐色和深紫色。    再仔细分析一下,可以按各种因素将20个国家和地区分成三大组。一个是日本、韩国和中国,一个是新加坡、老挝和印度,再一个就是欧美和大洋洲。    如果按城市间人们心理上的距离来看待同样一件事的话,那么,离东京和大阪最近的是汉城和台北,其次是上海和北京,再其次就是圣保罗和里斯本,最远的是莫斯科。欧美与日本的距离,反映在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以及土壤、沙漠和湖泊的颜色等所谓自然物色彩的差别、对于艳丽或朴素等色彩的印象差别以及由“幸福”、“优雅”、“献身”等词句联想到的色彩的差别上。    过去,对于色彩的感觉是否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差别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心,即便是关心,也没有得出这方面的结论,它被视为是不会有什么成果的研究课题。但是,经过世界规模的调查之后,我认为可以得出结论说:“70%人的色彩感是一致的,30%具有特殊性。”就是说,“通过色彩作媒介的世界可以相互理解”是基于70%的共同性,剩下的30%的个别性则为那个国家特有的色彩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3. 西方的“犹大综合症”

【台湾《独家报道》周刊2月1日一期文章】题:犹大症候群    世纪末怪病    欧洲和美国最近有越来越多的人罹患一种新发现的疾病——犹大综合征,可视为世纪末的怪现象之一。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精神病学专家汉斯·范佩尔特教授指出,这种病的症状是,病人会在沉睡中梦到与著名叛徒接触,例如《圣经》中的犹大、刺杀肯尼迪总统的奥斯瓦尔德、背叛凯撒大帝的布鲁特斯,他们不仅口出恶言,责骂病患的背叛行径,还会在盛怒中对病患动刀动枪,轻则吓得他一身冷汗,重则弄得他血染全身。    范佩尔特教授指出:“这种症状是由于病患内心的罪恶感或歉疚引发的,通常是他背叛了亲密的人,例如配偶、子女,或同事。”    范佩尔特教授进一步说明:“病患中,有些是由于对离婚的歉疚,有的则是因为有婚外情或在职场登龙时伤害到同事,在心灵深处产生了罪恶感,于是在睡梦中出现这种‘犹大综合征’。”    这些著名的叛徒出现在病患睡梦中时,都极为凶狠。一位病患回忆说,犹大用指甲在他身上抓出血痕,布鲁特斯用刺死凯撒大帝的刀戳了他,奥斯瓦尔德则拿枪抵着他的头说:“你这叛徒,别装睡了,你跟我们一样是叛徒!你该死!”    范佩尔特教授指出,“犹大综合征”在二十世纪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之下产生,目前尚未研究出有效疗法。

4. 俄杜马通过禁放诲淫影片法令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2月20日电】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今天一致通过了关于禁止公开放映诲淫影片和限制性出版物扩散的法令。    这项法令的名称是“限制性出版物、性服务和性影视作品在俄罗斯传播”。法令的起草者之一戈沃鲁欣认为,俄罗斯当前的局势是患上了“诲淫狂病”。戈沃鲁欣说,仅在莫斯科诲淫制品的月销售额就达500万美元,有近千种出版物刊登性消息,还有一些大报也“干拉皮条的勾当,刊登诲淫广告”。

5. 《埃维塔》首映式引发一场争论

【路透社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18日电】昨晚在声势浩大的宣传攻势下在阿根廷举行了音乐片《埃维塔》的首映式,然而评论界却指责该片缺乏历史真实性并玷污了阿根廷最得人心的偶像。    只有持请柬者才可以参加首映式。围绕着首映式的大事宣传和政府让人们抵制本片的劝告似乎更激起了阿根廷人观看此片的兴趣。这部由艾伦·帕克执导的音乐片于2月20日公映。    当这位英国导演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家电影院里观看自己的影片时,外面年长些的埃娃·庇隆追随者的抗议声被年轻的麦当娜仰慕者的欢呼声所淹没——麦当娜在片中饰演那位前第一夫人。    花了3个小时向麦当娜介绍埃维塔生平的历史学家恩里克·奥利娃说:“这与现实无关。我原本想使这部电影对埃娃·庇隆的功绩表示敬意。这影片中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攻击和污蔑是我没有料到的。”    这部以蒂姆·赖斯和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舞台音乐剧为基础的影片把前总统胡安·多明戈·庇隆的夫人描绘成一个依靠女性魅力来获得权势并操纵大众的女人。1952年,33岁的埃娃·庇隆死于癌症。很多阿根廷人因为她的乐善好施和对“衣不蔽体者”利益的维护而把她视为圣人。    商业日报《商业纪事者报》的文艺评论家奥斯瓦尔多·基罗加说:“这是一部低劣的影片;它对埃娃·庇隆的形象是一种冒犯。该片演技不佳,内容肤浅空洞。”    批评家们对影片的艺术性普遍比对其历史真实性宽容一些;他们预言,关于本片的争论将激起许多阿根廷人的好奇心,他们会竞相跑去观看此片。深受欢迎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安东尼奥·卡里索在首映式后对记者说:“作为一部历史片,《埃维塔》根本不像话;作为一部影片,它倒没有这么差。”    业余批评家们也纷纷发表议论。一个愤怒的埃维塔仰慕者大声说:“麦当娜是一个色情演员。她根本不配与我们的埃维塔    ——阿根廷的偶像相提并论。”    今天,当副总统卡洛斯·鲁考夫号召阿根廷人抵制这部影片时,又一次出现了关于此片的争论。    最大的劳工联盟——忠于平民主义者的庇隆式理想的阿根廷总工会称:“穷人的旗手又一次遭到了中伤。”    但是,帕克在昨天的记者招待会上坚持说,他的这部赢得了三项金球奖的作品是不带偏见的。他说:“我真诚地要拍一部不偏不倚的影片,但是我知道让每个人都满意是不可能的。”他谈到,在阿根廷人眼中,埃娃不是圣人就是罪人。他还说:“我认为自己对她非常尊敬……在阿根廷这里,有些人觉得我太挑剔了;而在其它一些地方有人却说我美化了这个女人。”    【路透社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19日电】导演艾伦·帕克今天在对记者谈话中说,流行歌星麦当娜对好莱坞没能因她在《埃维塔》中扮演主角而使她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第 7 版

1. 三十载弹指一挥 预言家说对多少

【美国《未来学家》双月刊1—2月号文章】题:《未来学家》30年前是如何预测的    《未来学家》第一期正式发刊到现在整整30年了。在那一期里充满了在未来几十年中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的设想。现在,30年过去了,是对还是错?见分晓的时刻到了:·航天·    1)到1970年时将实现在月球登陆。预测正确    2)到1980年时将在一些行星着陆。错误    3)到1986年时将在太空建立一个有人驻扎的军事基地。正确    4)到1987年时将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永久性基地。错误    5)到1986年时将建成一个有人驻扎的月球基地。错误    ·医学·    6)人体器官将从一个人身上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并将在1987年前使用人造器官。正确    7)1982年之前将为人类制造出塑料器官和电子器官。正确    8)到1986年时,植入人造器官将是一种普通的做法。正确    9)到1987年时,在精神病治疗方面将广泛使用控制或改变个性的药物。正确    10)到1986年时,控制人的个性的药物将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正确    ·城市·    11)美国和欧洲的城市将迅速发展,但是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城市在1967—1997年期间甚至发展更快。正确    12)到1986年时,印度某些城市的人口将上升到3600万。错误    13)到1986年时,美国每4个人中就有3个人将生活在城市或城镇。正确    14)到1986年时,大部分城市人口将居住在高层多功能大楼内。错误    15)到1986年时,大部分城市中心地区将禁止私人轿车通行。错误    ·经济学·    16)到1987年时,自动化在工业中达到广泛应用的程度,包括管理层作出某些决策。正确    17)到1986年时,超轻金属替代物将被广泛使用。正确    18)到1986年时,世界农业产量将比1966年高50%。正确    19)到1986年时,信用卡将几乎取代货币。正确    ·休闲·    20)在1967—1997年期间,美国的工作时间将趋于减少。正确    21)到1986年时,消遣和娱乐费用将比1966年时的费用翻一番。正确    ·科学技术·    22)到1986年时,激光器将得到广泛使用。正确    23)到1986年时,短期天气预报将是极其可靠的。正确    24)到1989年时,将在实验室中制造出原始生命形式。错误    ·通信·    25)到80年代,用英语同计算机交谈将是很普通的事情。正确    26)到80年代,同数据库相连的家庭远程终端可能使家庭成为办公效率最高的场所。正确    27)1970年之前将出现翻译机。错误    28)到1987年时,翻译机将在全球日常通信中使用。正确    29)三维全彩电视将在全球范围内使用。错误    30)到1987年时,将在教育中使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机器。正确·海洋·    31)到1987年时将在农业中广泛使用淡化海水。错误    32)1966—1992年期间,海洋资源将得到迅速开发,水下生产性钻孔深度达2000英尺。正确    33)将开发海底旅游胜地,可能使用潜艇和水下饭店。正确·其他·    34)1986年不会发生使美国卷进去的战争。正确    最后得分:23项说中了,11项失误,准确程度为68%。    很明显,这个分数比只听批评家的好得多,批评家们曾大声讥笑著名专家们的预测。    另一方面,错误率之高足以使人在冒险作出一项预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即使是在我们感到对我们说的事情相当肯定的时候,也应如此。未来总是能找到办法,使我们感到意外。    《未来学家》30年前的预测并不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异想天开,恰恰相反,每一项预测都是根据对60年代的社会、技术趋势的了解,对未来所做的完全合理的预言。然而,事实是仍然有32%的预测是错误的。如果你拿它们当中的一项打赌,你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可能会输的。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作预测的人在这么多的事情上出现错误呢?    这些预言者根据技术和社会的强大趋势作出预测,并设想这些趋势在未来的发展。由于这些预言者都是有知识和有理性的人,所以他们成功的程度高于失误的程度。然而,这些预言者显然没有考虑到他们设想未来发展趋势背后的一些因素的变化。譬如在60年代,美国和苏联一直在迅速增加它们进行空间探索的费用。结果两国都在航天领域迅速取得进展。如果经费像原来那样不断增长的话,人类可能在1980年之前就登上火星了,并可能在80年代末之前就建起永久性月球基地。但是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人类在成功地登上月球之后提供经费的速度便放慢了,从而打乱了预言者们的时间表。    从整体看1967年2月一期的《未来学家》,预言者都表现得相当出色。这些预测描述了这样一个社会:技术上正在不断取得进步,正在向海洋和太空扩展,正在扩大其经济范围以及正在治愈一些古老疾病。而另外一些情况——尽管我们许多人都担心战争、人口过多以及环境一团糟,正是我们在过去30年中实际上已经历过的。

2. 人能否克隆知识问答

【香港《明报》2月25日文章】题:当人也可以复制的时候……1)人类可以克隆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绵羊和人类都同样是哺乳类动物,其无性繁殖的技术,在理论上可以应用到另一物种身上。2)那么,经由克隆出生者的父母是谁?    在遗传学上,克隆者的父母,就是其精子和卵子的男女主人,而该男子和女子本身也是克隆者。在美国某些州,怀胎孕育该名婴儿的女性是其法律上的母亲。    3)是否身体上任何一个部分的细胞都可以用来克隆呢?    研究人员也不晓得,但他们认为,一种称为“干细胞”的细胞,制造起来较为方便。这种遍布全身的细胞,可以产生多种其他细胞,即使在头发也可找到。4)那么,死人可以克隆吗?不,一定要合并两个活的细胞:即卵子和含有想要复制的脱氧核醣核酸(DNA)的细胞。5)将身体雪藏的死人可以克隆吗?不,他们的细胞已死了。6)女性可以自己怀有其自身的克隆体吗?理论上是可以的。7)可以将人类的细胞核放进绵羊的卵子里吗?    不。由于放进卵子里的遗传物质开始分裂之时,乃是依照卵子里的蛋白质所发出的指示工作,倘若卵子和脱氧核醣核酸来自不同的物种,则有关的指示不能配合。8)让人克隆是合法的吗?    英国、西班牙、丹麦、德国、澳大利亚均有法例阻止人类克隆,但在美国,却不然。限制使用联邦基金进行人类胚胎研究的法例不一定能够用得上,因为任何克隆均可不用胚胎而使用卵子仍能成功制造。    9)万一像希特勒等独裁狂人不断秘密克隆自己,世界岂非大乱?    理论上是可能的。然而目前一般学者都相信,除遗传基因外,外在社会环境及心路历程都是决定个人性格的要素,故此独裁者能否令克隆人思想上与自己相同,始终是一个尚待求证的问题;不过,独裁者理论上亦可控制克隆人的生活环境,要他耳濡目染认同独裁者的思想。同样道理,即使我们能克隆出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也不能肯定克隆人到最后可成为另一伟大科学家,还是另一天才罪犯。当然,我们不希望有人为了求证而尝试做这样可怕的实验!

3. 图片新闻:克隆绵羊示意图

英国科学家宣布,他们从绵羊身上抽取乳腺细胞,成功克隆出另一只一模一样的绵羊。    科学家们从一只雄性成年绵羊的乳腺组织抽取细胞,在实验室中加以培植后,移入一个已经除去细胞核的卵子内,再将这个卵子放进另一只雌性绵羊体内,让它在正常的环境下成长,结果产下一只在遗传特质上与原先被抽取细胞那只一模一样的绵羊。(路透社)

第 8 版

1. 港报文章:邓小平建立了正常的新老交替制度

【香港《信报》2月26日文章】(作者萧声)根据邓小平的功绩和中国人民的愿望,中共为邓小平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追悼会,五里长街,十万市民挥泪送邓小平,也给了邓小平莫大的哀荣。这些都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们注意到,在哀悼的长笛响过之后,国人除了留下沉甸甸的心情和依依思念,生活、工作、社会等等恢复了平静,我们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车轮在经历短暂的颤动后又平稳地启动,稳健地向前迈进了。    这不仅不能说明国人对邓小平的“无情”,而且检验了邓小平的一个伟大实践的成功,这就是邓小平倡导的不能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寄托在某个领袖人物的身上。从邓小平逝世到悼念邓小平活动中我们看到,国人的民智开化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多么难能可贵的进步啊!    邓小平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是废除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正常的领导队伍新老交替制度。加上改革开放,引进国外进步的文化与思想,促进了国人民智上的大大开放、进步。    按照资历、智慧、威望和人民意愿,邓小平完全可以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直到终身,但他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没有这样做。他先辞掉党内领导职务,继而辞掉了中央军委主席职务,让他选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站到前台。这就给上下两代最高领导核心的交替创造了一个平稳过渡期。    在这个过渡期中,第二代政治领导核心逐渐淡出,第三代领导核心逐渐淡入,重大的政治交替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对这种交替的自然感、适应性。几千年的封建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从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看,邓小平留给我们的这个财富,其价值实不可低估。

2. 回忆邓小平(上)

编者按奥克森伯格博士是设在檀香山的美国东西方中心的主席。1977年至1980年,他曾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高级成员,专门研究中国和中南半岛问题。奥克森伯格在1977年至1989年间曾14次与邓小平会晤,并帮助安排了邓小平1979年1一2月的访美之行。此文是作者1995年2月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表的题为《回忆邓小平》的讲话。    我同邓小平的会晤贯穿于他担任中国领导人的始终。我第一次见到任副总理的他是在1977年8月我随国务卿万斯访华期间。那次会晤是在他被迫引退15个月之后刚刚重掌权力的时候进行的。现在我们知道了,那时邓在政治局内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他直到1979—1980年才完全处于支配地位。但是,就是在这第一次会晤中,这位小个子也显露出力量与信心。他使人有一种他已经大权在握的感觉。从别的中国人对他的尊敬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中国的卓越领导人。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1989年10月随尼克松总统到中国访问的时候。到1989年年底,邓已经上了年纪,受到悉心周到的护理。但他依旧是说了算的人物:处理问题很果断,不乏机敏的幽默感,还时常发出讥讽的笑声。他直到最后依然是一位大胆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家,坚决维护他认为中国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关心中国的稳定、团结和发展,拥有一种颇具吸引力的、敏锐而求知若渴的才智。    同他举行的会晤全都是实质性的和有意义的。他会在同外国领导人会谈的过程中制定政策、发布指示和作出决定。实际上,你可以看出他什么时候是在探索新领域,用他的话说叫做“勇于探索禁区”。当他望着交谈对象的时候,他通常很快的讲话速度会放慢。当他考虑怎样确切地表达他的想法的时候,他的嘴唇会轻微地颤动。在译员翻译他的讲话的过程中,他会环视他的中国同事,竭力从他们精明的点头中获得对他的睿智所表示的称许。    例如,在1979年春季,商务部长朱厄妮塔·克雷普斯曾向邓提到她对中美关系中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特别是纺织品谈判陷入僵局这一点感到苦恼。邓当时急不可待地要求中国外贸部的官员解决这个问题。这些官员当晚就照办了。    难怪美国官员希望会见邓。他的果断曾多次冲破中国官僚主义的繁琐程序,使问题得到解决。他维护并培育了中美关系。    他不仅行事果断,而且大胆和富于想象力。1978年7月,卡特总统的国家科学顾问弗兰克·普雷斯率团访问中国。这是历来到外国访问的威望最高的一个美国政府科学管理官员代表团,成员中包括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全国科学基金会和国立卫生研究所的负责人以及能源部的约翰·多伊奇等等。同邓的会谈转到了经济发展、贸易以及中国的对外开放——当时还处在开放的初期——等问题上。他指出,世界能源短缺,而中国的煤却有富余。使代表团全体成员感到惊讶的是,他表示可以拿出一个大型地方煤矿让美国来开发。他提出用那个煤矿所产的煤来换取美国的各种设备。当邓向普雷斯征求对他的建议的看法时,普雷斯简直不知说什么好。这种无言以对的情况在他来说是很少有的。这项建议提得是那样率直天真,如果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那只能是它的大胆了,因为它允许外国人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占有股份,持这种主张在毛泽东时代是要犯政治错误的。当然,这就是邓小平同哈默西方石油公司首创的平朔露天煤矿的由来。    邓总是从全球和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具有把复杂的问题归纳成精辟的思想这样一种杰出的简化本领。他最善于分析苏联扩张主义。他把欧亚大陆的地理状况比喻成一副杠铃:一头是西欧,另一头是东北亚,这两个地区若能加以协调,就能有效地遏制苏联的威胁。邓警告说,苏联的目标是切断欧洲和亚洲之间脆弱的联系,从而将这两个地区分开。1978年,他预言苏联会采取南进战略,目的在于扩大苏联在伊朗、阿富汗和越南的影响。它的最终目标是马六甲海峡。在他看来,中美合作对于阻止苏联在这三个关键国家的扩张势头是至关重要的。他对80年代世界局势的发展作出了极有先见之明的预测。(上)

3. 继承遗志 深化改革

【香港《东方日报》2月26日文章】题:“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    中共总书记江泽民昨天在邓小平的丧礼致悼辞,是一份相当重要的文献,澄清了几天来外界对中国前途的一些疑虑,也中肯地评述了邓小平的功绩。悼辞通篇情理并茂,对邓小平的功绩深评广论,对今后中共的任务条分缕析,是一篇大好文章。    江泽民在悼辞中,宣示了今后将沿着邓小平的方针深化改革,基本上可归纳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因应了中国在迈向21世纪的社会环境条件。江泽民在悼辞里,用相当的篇幅,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所谓精神文明,就是振兴道德观,把中国人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质素民族。    江泽民先生的这一立场,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一个现代化的强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定均衡配合,国民的思想精神糜烂,国祚也不会长治久安。    江泽民的悼辞也指出:“把经济体制的改革坚持深入下去,与此相适应,把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改革坚持深入下去”,这一点,无疑也十分重要。重建精神文明,必须更新政治和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当然不一定要引进西方的民主,但大可以开放民意,加强群众监督,善用人才,把不称职的党员、官僚请下来。    江泽民的悼辞,提到台湾的只有一句话:“台湾问题也终将得到解决,祖国的完全统一必定会实现。”语调湿和,相当务实。只要中国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海峡两岸一定会消除疑虑,化解敌意,那时就是统一水到渠成之时。针对此一目标,台湾也应该互相配合,支持鼓励中国大陆的经济建设,共同营造大中华民族的祥和环境,那样就永不会骨肉相残,出现中国人兵戎相见的局面。    江泽民的悼辞引述了邓小平生前的一句话,令人十分感动。“在决定恢复他职务的中央全会上,他这样讲: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是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中国儒家推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此意。邓小平先生没有官气,是个实干家,他为老百姓的幸福沥尽心血,人民也就感激他,怀念他。

4. 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坦桑尼亚《每日新闻》2月25日文章】题:邓为社会主义下定义(作者    坦桑前驻华大使鲁辛达)    我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是1974年4月26日在坦桑尼亚驻华使馆举行的纪念坦桑尼亚联合日的招待会上。我当时是应中国共产党邀请访华的坦桑新闻代表团的成员之一。邓当时刚刚复出,是作为新复职的副总理首次露面来出席坦桑使馆招待会的。矮个儿、圆脸儿的邓以他在政治监禁期间受到“红卫兵”对待的可怕故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说,有一次,“红卫兵们”威胁他,如果不承认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们就“把我扔进油锅里油炸”,他谈吐幽默,显示了他是一个自信的人。    返回坦桑尼亚后,许多朋友和同事问我是否见到了邓。那时,尽管中国公认的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还在世,邓已成为中国大多数人所期盼的中国领导人。    我直到15年后被任命为驻中国大使,于1989年11月才再次见到了邓小平。这次见到邓是在中南海外宾接待厅,我陪同尼雷尔同邓的一次会见。那个月,邓已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他任职多年的唯一职务——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已于1985年从坦桑尼亚总统职位上退下来的尼雷尔,也宣布他将在1990年从革命党主席的职位上退休。两位退休者的会晤别具情趣。    邓小平和尼雷尔讨论了世界形势。邓向尼雷尔保证,即使他退休后中国也将坚持改革和走现代化的道路;尼雷尔向邓介绍了坦桑国内情况和南部非洲的局势。在他们会晤结束时,邓问当年67岁的尼雷尔为什么在他还较年轻和精力还充沛时就准备退休?尼雷尔解释说,他领导坦桑尼亚的时间已经太长了,想在自己在世时给其他人一个机会来领导。两人虽有年龄差距,但却有共同点。    然而,对许多人来说,一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邓是怎样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继承毛和周的?答案在于这位决心将中国变成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具有奉献精神的共产党人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邓于1978年成功地推出改革开放的政策,出现了突破,这实际上赋予了社会主义一种新的定义。    邓恢复领导职务并非只是领导人的更换。中国共产党当时决定: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全面现代化。邓在1978年以后的年代里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近年来到中国访问的人,对中国所取得的物质进步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他们当中有些人也提出了中国是否仍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就现中国领导人的意识形态而言,这一点是毫无异议的,正像他们经常指出的那样,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在世界上不尽相同,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将因各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当代中国领导人将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特征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们坚持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经济都需要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集中)与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基石)相结合。他们认为,综合运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和管理方法,是每一个致力于现代化和发展的国家的客观需要。这一活生生的真理不仅在中国得到验证,而且在越南、甚至古巴也得到了验证。如果现坦桑尼亚领导人能将这一理论运用到我们国内,坦桑尼亚也将会受益匪浅。

5. 法新社说民意测验表明:董建华受到更多人信赖

【法新社香港2月26日电】据今天公布的几项民意测验表明,香港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公布他的内阁名单后越来越受到港人的信赖。    据《苹果日报》的一项调查说,65.3%的接受调查的人对董建华的总体表现表示满意,而上个月是60.5%。    独立的《明报》的民意调查结果是,对董建华表示信任和对他的管理能力看好的人数比上一次调查分别增长了16.3%和13.5%。    《明报》的调查是在董建华宣布内阁23名成员名单4天后于本月24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