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04-19
第 1 版
1. 车臣非法武装袭击俄军车队
国际文传电讯社十七日报道,俄军在这次冲突中有二十六人丧生,五十一人受伤。(美联社)
2. 索拉纳说北约今年不会就东扩具体期限作出任何决定
这是这位北约秘书长十七日在结束对爱沙尼亚的访问时说的。(俄通社—塔斯社)
3. 美助理国务卿拉斐尔十七日抵巴基斯坦访问
他将同巴领导人讨论地区安全和阿富汗冲突等问题。(美联社)
4. 世界石油价格连续第二天大幅度下跌
伦敦市场上六月份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周前曾上升到每桶二十三点三美元,十七日已跌至每桶十八点四五美元。(路透社)
5. 八国首脑莫斯科会晤于二十日上午十时正式开始
这是俄罗斯总统新闻中心十七日宣布的。(俄通社—塔斯社)
6. 克林顿视察美军基地
正在日本访问的克林顿十七日视察了横须贺美军基地并登上「独立」号航空母舰。(时事社)
7. 沙特向黎巴嫩提供援助
法赫德国王十七日下令政府部门立即向遭受以色列袭击的黎巴嫩提供食品、药品和其它救济物资。(法新社)
8. 摩洛哥国王表示愿意充当车臣问题调解人
摩外交部十七日发表声明说,哈桑二世国王已接受叶利钦的建议,出面调解车臣冲突。(法新社)
9. 外电评日美首脑签署联合宣言:美要使日在亚洲起“剑”的作用
【美联社东京4月17日电】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今天签署一个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宣言首次正式使日本承诺考虑在其边界之外发挥军事作用。 克林顿在与桥本一道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美日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而且更加牢固。”两位领导人签署的各项文件重申了防务合作的重要性,并说日本将继续为这里的美军提供财政和其他支持。日本承诺在今后五年内拿出250亿美元支持驻日美军。 日本在联合宣言中正式承诺,要对与防务盟友进行更为直接的合作这个敏感问题进行研究。二战后,由美国强制制定的和平主义宪法限制日本在国外发挥军事作用,以防止军国主义复活。桥本说,到时候了,日本应该较为认真地研究日本宪法中的限制性措施。 【路透社东京4月17日电】分析家们说,克林顿总统和桥本首相今天宣布了重要的安全决定,日本将成为美国在亚洲重要的军事伙伴。 东京国际大学的前田教授说:“在这之前,日美两国的安全作用是十分明确的——日本只是保卫自己的盾牌,而美国则是出鞘之剑。”他接着说:“但是,今天的日美宣言意味着这种明确分工的时代已经过去,美国也许要促使日本起到某种利剑的作用。” 一位军事分析家说,正在为亚太地区形成一个以美国为首的牢固的同盟。 日本装备良好的武装力量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从克林顿和桥本今天发表的宣言中的以下三点可以看出。美国将在东亚保持它目前的10万兵力。为了使日本能起到更积极的支援作用,它需要配备更先进的装备,如:航空母舰和空中加油机;日本将设法大大提高同美国进行防务合作的水平。 日美两国将赋予1960年的美日安全条约以更广泛的地区性含义,而过去只是狭隘地规定美国只是起到保护日本的作用。日美两国的防务合作包括:进一步加强情报交流,研制像F—2这样的新武器,共同研究以美国为首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此外,日本将保证在和平时期提供军需品,并且开始考虑在未来的地区冲突中进一步发挥军事作用。 宣言的措辞谨慎地避免提到美国要求日本修改它在1947年通过的和平主义宪法,根据这部宪法,日本不能利用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日本每年500亿美元的防务开支也许在世界上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日本自卫队的装备在世界上也属于最好之列,同英国、法国、德国、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不相上下。除了日本发誓决不会拥有的核能力外,日本武库中还缺少的就是航空母舰和空中加油机。 另一个问题是,亚洲其它国家、其中包括在二战前和二战期间遭到日本侵略的许多国家将如何看待日本扩大军事作用的问题。 韩国已经暗示它将不欢迎日本扩大军事作用,即使是在美国的保护伞下。
10. 叶利钦说解决车臣问题要用两手
【俄通社—塔斯社布琼诺夫斯克4月17日电】“杜达耶夫武装分子是目前国际恐怖主义的据点之一。对他们不应该抱任何幻想。”这是叶利钦今天在这里发表讲话时说的。叶利钦强调指出,他没有把匪帮和车臣人民划等号,“如果我们不能可靠地阻止恐怖主义者的行动,就不会有共和国的持久和平”。 国家元首保证说,他准备并且将要作出一切努力,以便尽快恢复车臣和平。叶利钦总统指出,每一次当联邦权力机关采取了和平步骤的时候,杜达耶夫极端主义者就“再次把事态的进程转向军事方面”。现在也是一样。叶利钦又说:“这一切反复证明,只采取武力方式或者只采取谈判方式不可能解决冲突。” 叶利钦在谈到为什么不能立刻全部从车臣撤军这一问题时说:“如果这样做,车臣社会上的对抗就必然大大加剧。其结果是各种政治集团和氏族集团互相残杀。如果事态这样发展,就会出现恐怖主义从车臣地区蔓延到整个北高加索的危险。”
11. 阿盟发表声明支持黎巴嫩
【路透社开罗4月17日电】来自阿盟22个成员国的外长和外交家们今天在埃及举行紧急会议,讨论以色列在黎巴嫩采取的军事行动,并协调对以集体外交方针。 与会代表在会后发表的声明中强烈谴责以军的这一行动,并向黎巴嫩提供各种援助。这次开了四个多小时的会议是应黎巴嫩总理哈里里的要求召开的。 声明谴责以军对黎巴嫩南部的进攻,申明黎巴嫩游击队有权抵御以军的占领,并支持黎巴嫩要求以色列对受害者及其财产进行赔偿的立场。声明呼吁联合国安理会促请以色列停止攻击,执行要求其撤军的425号决议。声明说,阿盟成员国将向黎巴嫩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以帮助因以军的袭击而流离失所的人们重建家园。
12. 美报说俄秘密修建大型军事设施
【美国《纽约时报》4月16日报道】西方官员和俄罗斯的目击者们说,俄罗斯正在乌拉尔山地区建设大规模的地下军事工程。 这个庞大工程隐藏在乌拉尔南部别洛列茨克地区的亚曼陶山中,数千名工人正在修建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俄罗斯的一些官员说,这个工程是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的。 美国间谍卫星观察到的这个工程使美国的专家们感到迷惑不解。他们推测这个工程可能是地下核指挥部或是秘密武器工厂。 熟悉情报部门报告的一位美国官员说:“这个庞大的建筑群有环形公路内的华盛顿地区那么大。”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4月17日电】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总司令叶辛上将今天说,外国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的关于在乌拉尔建设一个火箭军大型秘密设施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他强调:“俄罗斯战略火箭军没有在乌拉尔境内建任何设施,也没有扩建或改建任何设施。”将军还否定了关于俄国人利用美国国会拨给裁军的“美国税民支付的美元”来增强自己火箭军战斗力的说法。
13. 法国提出一项和平建议
【法新社巴黎4月17日电】法国向耶路撒冷、贝鲁特和大马士革提出了一项和平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能得到一支国际部队保证的战地停火。 由法国外交部长德沙雷特呈交的这一计划,除了停火,还规定有关各方要作出保证,使以色列平民和黎巴嫩平民不致成为军事行动的靶子。 巴黎最后还建议由包括法国的一些第三国来实地保证遵守上述承诺。 法国外长已向以色列外长提出了这一计划。 【法新社开罗4月17日电】阿拉伯国家表示支持法国提出的旨在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已经持续七天的闪电战的和平计划。 叙利亚外长法鲁克沙雷说,这项计划有“一些积极的想法,我们也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想法,以帮助使局势平静下来,但是,以色列迄今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美联社伦敦4月17日电】黎巴嫩总理哈里里今天表示,法国提出的停火计划尽管比美国的计划“更吸引人”,但也有欠缺。他说他的政府正在考虑这两套建议。 哈里里在与英国首相梅杰进行了一小时的会晤之后说:“我们既没拒绝考虑美国的计划,也没排除法国的计划。我们希望美国和法国携手合作,以制定出一项联合计划。” 【路透社贝鲁特4月17日电】亲伊朗的真主党今天拒绝了美国提出的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持续一周的突袭的建议,并且重申它在黎巴嫩南部同以色列占领军展开游击战的决心。 真主党成员、议员阿里阿马尔说:“我们反对美国的建议。在我们看来,美国的建议意味着要我们自取灭亡。” 阿马尔说:“我们认为,美国方面没资格提出任何建议,因为它为以色列的侵略提供政治、道义和军事上的保护。”他说:“我们坚持我们的基本原则:只要以色列仍然占领我们的土地,我们就要继续抵抗”
14. 外电报道亚洲国家对日军扩大作用「保持警觉」
【路透社马尼拉4月17日电】亚洲国家今天对美国总统克林顿许诺美国将继续对亚洲安全承担义务表示欢迎,但是,听起来亚洲国家对任何旨在扩大日军作用的言行都保持着警觉。 菲律宾总统拉莫斯谈到克林顿的保证时说:“这非常非常值得欢迎。” 亚洲各地的官员和防务分析家们说,美国明确无误地重申其对这一地区承担军事义务会消除人们如下的担心:许多人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变得过于自信的中国热心于加强其超级大国地位。 但是,亚洲许多地区一方面对中国感到不安,同时又不愿意看到日军自信心的复活。 韩国联合通讯社在一篇评论中说,亚洲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造成的苦难记忆犹新,担心日本武装力量作用的扩大。它说:“……邻国决不可能欢迎日本扩大其军事作用。” 泰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丁那功·卡那素说,曼谷不希望看到日军目前的作用有任何变化。根据日本宪法,日军只能在国内发挥作用,但可以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他说:“我们认为,日本目前的作用对于亚洲地区的安全富有建设性。日本要想在亚洲发挥超出其宪法规定的作用,应经东南亚国家联盟地区论坛讨论决定。”政治和经济风险咨询公司驻新加坡的亚洲事务经理布鲁斯·盖尔说,由于亚洲地区潜伏着紧张关系和冲突,亚洲许多人对美国继续在亚洲发挥作用感到宽慰。
第 2 版
1. 日报评日美安保联合宣言
【日本《读卖新闻》4月18日文章】题:日美安全保障重点放在亚洲,谋求与中国保持均势 17日的日美首脑会谈以及此后签署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把重点放在了面向下一个世纪的亚太地区的安全保障上。其背景是企图同预料今后将会强大起来的中国保持均势。但是,当中国的“威胁”以具体的形式明显化时,日美将如何共同应付,仍不明朗。 安全保障联合宣言说,日美首脑一致认为,“对于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来说,中国发挥积极而建设性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中国的进一步合作关系符合日美的利益”。 可以认为这段话是考虑到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的一番话而说的。这位外长在本月初访日时说,“日美安全保障如果超出两国间的范围,影响到他国的利益,将会引起新的复杂因素”。 “如果从正面指出中国的威胁,会刺激中国,使中国遭受孤立,并且打破东亚的均势。这将会妨碍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在东京的新加坡外交人士语)。可以说,出于这种考虑,从而采用了妥当的措词,即希望中国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不过,对中国未来预见之艰难,同朝鲜半岛形势一道,无疑是东亚的不稳定因素。联合宣言所说的“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大量集中”,显然指的是中国。 【日本《每日新闻》4月17日文章】题:1960年以来的大转变 日美安全条约自1960年进行修改以来,这次可以说是最大的转变。 日美宣言的最大特征是对“日美防卫合作的方针”进行了修改及缔结了相互提供物资和劳务协定。后者意味着尽管说限定在平时,但自卫队对美军提供后方支援已经制度化了。特别是相互提供物资和劳务协定可以让人猜测到修改日美防卫合作的方针的方向。 【日本《东京新闻》4月17日文章】题:主角从美国变成日本 17日发表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是一个意味着维持了36年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发生变质的重要文件。 其中可以认为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把加强日本的防卫合作当作运作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前提。日美安全保障体制的“主角”正在由美国变成日本的现实越来越清楚了。 问题是日本在安全保障政策方面的重要变更在为日美首脑会谈作准备的日美官僚间的谈判中就决定了。至少在日本国内,就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的内容,并没有在内阁会议、内阁成员恳谈会及联合执政党的政策调整会议上调整过意见。可以说宣言的出台过程表明日本决定政策的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李德安回瑞岩译)
2. 阿盟伊朗强烈谴责土以军事协定
【法新社安卡拉4月16日电】题:土耳其与以色列达成军事协定是对中东局势火上浇油 本周生效的土耳其与以色列军事合作协定将对中东局势火上浇油。以色列袭击黎巴嫩后,那里的紧张局势已到高峰。 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强烈谴责这个协定,说它是侵略行为,因为它是在以色列对黎巴嫩的真主党据点进行报复性袭击的过程中达成的。但是,土耳其和以色列说,这是该地区爱好和平的国家之间在现有关系下的自然结果。 今年2月底签署的这一协议以第一批8架以色列战斗机抵达土耳其为起点开始生效。这批战斗机将从今天起,在土耳其安卡拉附近的阿肯哲空军基地外开始飞行训练。 飞行训练将持续一周。根据协定,这种训练每年进行四次。 条约还规定,双方可以互相使用两国港口的军舰,两国国防工业可以进行合作,以及双方间进行信息和人员交流。 邻国叙利亚、伊朗和伊拉克以及阿拉伯联盟、黎巴嫩和埃及都立即对此条约进行谴责。 德黑兰称之为令人难以接受的协议,说它使以色列成了“伊朗的邻居”。阿拉伯联盟说它是对几个阿盟成员的“侵略行为”。 该条约恰好是在以色列为阻止伊朗支持的真主党袭击北部加利利地区而采取行动的时候生效的。 试图低调处理此事的土耳其一再表示,这不是针对任何国家的。土耳其和以色列都说,派往土耳其的以色列飞机不配备电子侦察装备。昨天,土耳其外长埃姆雷·格嫩萨伊指出:“土耳其与16个国家签署了军事条约,以色列是其中之一。” 在《国民报》发表的一份声明中,他说:“谁也无权就这些有助于提高土耳其防御能力的训练协定指责土耳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无需回答任何人的责问。”(郑国仪译)
3. 朝驻泰大使说四方会谈“很有研究余地”
【日本《每日新闻》4月18日报道】题:北朝鲜驻泰大使表示反对中国参加四方会谈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驻泰国大使李三鲁17日单独会见《每日新闻》记者,就美韩两国总统16日提议的旨在缔结朝鲜半岛和平协定的“四方会谈”,重申了“缔结和平协定是同美协商的问题”这一历来主张,但他同时又指出:“在同美国的预备会谈中,打算讨论让南朝鲜以观察员身分参加的问题。” 北朝鲜外交部对美韩的新建议尚未公开表态。不过,该大使的讲话暗示了北朝鲜方面今后的对策,因而引人注目。该大使曾任日朝关系正常化谈判的北朝鲜方面的首席代表及北朝鲜驻印尼大使,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会见是根据该大使的提议进行的。 在会见中,该大使就美韩两位总统提出的“四方会谈”建议说:“很有研究的余地。”并强调北朝鲜历来的态度说:“以和平协定取代停战协定的会谈必须在实际当事者即美朝之间进行。”另外,该大使还指出:“外部势力的参与是朝鲜半岛悲剧的根源,而且使今后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了。”表明了反对美韩两国的设想——让中国参加——的意向。
4. 墨总统谴责在美国的“践踏移民尊严行为”
【拉美社墨西哥城4月16日电】埃内斯托·塞迪略总统今天谴责侵犯在美国的墨西哥移民的人权,并说,这种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不管是哪一个人犯下的。 墨西哥总统在第一次伊比利亚美洲人民卫士、检查官、监督员和人权委员会主席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首次公开谈到了这个问题。塞迪略总统强调说:“对于践踏移民尊严的行为,我们感到痛心,对于受到人格侮辱和甚至丧失性命的恐吓行为的威胁的被害者我们深表同情。” 他还说:“我们将求助于国际人权组织来研究此类事件和提出有关建议。”
5. 法国退出美欧反导弹防御武器计划
【法新社布鲁塞尔4月16日电】题:法国使美欧武器计划的实施再度推迟 布鲁塞尔的外交人士透露,法国宣布目前无法参加名为MEADS(中低空广幅防空系统)的美欧反导弹防御武器计划,这使该计划的实施再度推迟。 法国的这一决定使计划中的其他三个伙伴美国、德国和意大利陷入了困境。另外,这个决定肯定将无助于跨大西洋的武器合作的发展。尽管大西洋两岸的合作伙伴们一再声明它们愿意合作,但这种合作常常碰到难题,而这些难题通常都是由美国造成的。 据法国透露出的消息说,在星期一和星期二召开的布鲁塞尔北约成员国军备负责人会议上,法国提出了它“有保留地暂缓”加入MEADS计划。该计划的内容是研制反导弹的中程导弹。 一位外交官说,法国的暂时退出使四国签订一个框架协定的仪式不得不向后推迟。 华盛顿肯定会认为法国这一决定的影响很坏。它在3月末就曾向它的合作伙伴们下过最后通牒,催促尽快实施MEADS计划。 美国的民主党政府把这一计划看作是跨大西洋合作的一次很重要的试验。如果该计划今年无法实施,它非常害怕会失去共和党人占大多数的国会的支持。
6. 图片新闻
以色列对黎巴嫩连续多日的空袭,给黎百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缺水少粮,生活无法保障。医院里挤满了受伤的大人和孩子。 上图联合国维和部队冲破障碍,终于进入黎巴嫩居民区,为百姓分发救援物资。 下图黎巴嫩妇女谴责以色列袭击使她们无家可归,并表示尽管如此,也决不离开她们的家园,因为“这里便是我们的一切”。
第 3 版
1. 阿拉法特的家庭生活
【美联社加沙城3月28日电】题:巴黎大学毕业的女士谈嫁给巴解组织领袖之后的生活 当记者问她丈夫亚西尔·阿拉法特是否给他八个月的女儿扎赫瓦唱儿歌时,苏哈·阿拉法特把头向后一甩,放声大笑。她说:“他不唱歌,只是对她吹口哨。我对他说:‘跟她说话,别吹口哨。’但是他不听。” 阿拉法特夫人正在加沙城的别墅里休养。她说:“我感到非常紧张。我每天做一个小时的增氧健身运动来排遣紧张情绪。”阿拉法特夫人已下定决心要在加沙安家。 然而,她仍然怀念过去的时光。 阿拉法特夫人说,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读法国和英国历史小说,招待外国来访者和接待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巴勒斯坦人。 她也插手过丈夫的事,帮丈夫的忙:她已通过自己在法国的关系,设法使750吨小麦在本月运抵加沙,帮助缓解由于以色列的封锁而造成的困难。 阿拉法特夫人让人把她和丈夫住的平房改建成两层小楼,并对起居室进行了精心的装饰。阿拉法特夫人说,有一样东西她不想改变,那就是丈夫的穿着,虽然一些评论者说过,这位巴勒斯坦领导人该把他的卡其布军服换成便装了。 在阿拉法特夫妇的起居室里可以看到阿拉法特夫人和她女儿装在银像框里的照片。还有一张照片是阿拉法特夫人和希拉里·克林顿去年9月在白宫照的。只有几张照片是阿拉法特一家的合影。阿拉法特夫人开玩笑说:“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很短,来不及拍照。” 阿拉法特每天回家都在凌晨2时以后,上午10时之前又得去上班,他每天大约有5分钟的时间和女儿扎赫瓦在一起。阿拉法特夫人说,她丈夫在家的时候,脑子里常常还装着他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所遇到的问题。 阿拉法特夫人为女儿扎赫瓦的成长而忧虑。她想尽可能地让女儿过正常的童年生活,但是这看来很不好办,因为母女二人总是有保镖跟着,哪怕只是出去散一会儿步。(刘国远译)
第 4 版
1. 美刊载文介绍改变今后工作面貌的七大趋势
【美国《未来学家》3—4月号文章】题:新的1000年的工作场所:使管理人员和工人面临挑战的7个变化(作者帕里咨询服务公司副总经理罗伯特·巴尔纳) 通过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我渐渐发现了如下7个趋势,我认为,它们将在今后10年中改变工作环境的面貌。一、虚拟机构 我们正迅速向劳动力分散转变,靠着电子技术,散布于各个地点的工人和工作能够互相连接。这种变化正在迅速改变工作的性质,其方式形形色色:销售代表可借助公司的数据库即刻给顾客提供有关新产品特点的信息,航运业的雇员则可对货物进行实时监视。 虚拟机构的发展将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推动: ●电子技术的迅速演变,电子技术正在使视频、音频和文本信息的数字无线传输变得更容易。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扩展,在这方面美国目前始终保持着对许多其他国家(包括日本)的强大优势。 ●远程工作(即在家中通过计算机工作)的发展,远程工作将使公司能够对顾客的要求作出比以前更快的反应,减少设备开支,同时有利于工人承担他们照顾孩子、老人的责任。 这种趋势的影响之一是,人们将需要培养专门的沟通和规划技巧以便适应虚拟工作环境。 将工作小组分散化、网络化可能带来灵活快捷的优点。为利用这些优点,管理人员和工作小组的成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清楚、坦率的协议:(1)期望达到的目标;(2)小组工作的轻重缓急;(3)小组成员间如何实现沟通;(4)对远程工作者提供的资源支持程度(例如,在家里安装公务专线或打印机)。 另一个挑战将是信息过载——发生这种情况时,工人会发现,有60条电子邮件等待他处理。有些人已经找到了对付这种问题的办法——利——用“傻瓜过滤器”(一种能够自动筛选出某些电子邮件发送者发出的信件的软件程序)。 虚拟机构也将改变传统的小组决策方式。李·斯普劳尔和萨拉·基斯勒(《联系:联网机构的新工作方式》一书的作者)的研究表明,与面对面的讨论不同,通过电子邮件讨论可使地位低的人减少顾虑,积极参与。但结果,在召开电子邮件决策会议时可能要花比原先长得多的时间才能形成决议——这是一个与目前精简小组决策程序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一发现对那些试图支持雇员权力并提高协作成效的机构将有重大影响。 为迎接这些挑战,工人需要培养网络决策技能,包括使用诸如小组决策支持软件之类的专门工具。虚拟机构将改变招聘雇员的方式以及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猎头公司正借助互联网络寻找它们中意的求职者,也有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利用互联网络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机会。员工技能数据库的建立也将使管理人员更加难于压制他们小组内部的人才。二、临时工 在美国,受雇于临时机构的人数最近10年中已经增加了240%。伴随着使用越来越多的临时工的趋势,各机构也开始通过外购诸如信息服务、保安和人力资源等后勤职责来精简工作程序以及削减成本。 寻找调动临时工积极性的新办法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机构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工作成绩和工人的精神面貌方面就可能出现问题。三、知识工人占支配地位 我们的劳动大军的职责正在迅速转变,由生产产品转向以管理信息为主。知识工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也许是技术专家(比如医学专家、律师助手)和计算机安装人员(由于对能够支持新技术的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专家的需求不断增加,他们的数目已经激增)。 知识工人的迅速增长要求机构重新考虑它们指挥、指导以及激励雇员的传统做法。此外,由于公司继续缩小规模,他们将越来越不愿意雇用“纯管理人员”——即除了管理别的什么也不做的人。不仅如此,公司还希望管理人员能在工作中贡献其技术专长,在必要的时候愿意捋起袖子亲自动手。 鉴于许多技术技能的使用半衰期日益缩短,这一变化将进一步迫使管理人员避免技术过时。管理人员必须对终身学习和提高技术抱有坚强决心才能保证他在新工作环境中无丢职之虞。四、计算机化的指导和电子监督 为加快员工的学习过程、提高决策效率以及监督工作成效,今后10年中,电子系统的使用将大大增加。 电子监督系统的最大欠缺是,它们使员工感到无能为力、受人操纵、被人利用。一些员工也许觉得,他们的管理人员正利用这些工具对他们进行电子窥视。这可能使管理层同员工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为解决这些令人关注的问题,机构需要确保管理人员恰如其分地使用电子监督系统,以避免因滥用这些系统而受到法律上的指责。五、工人多样性的增长 今后10年中,工人多样性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原因之一是,据美国劳工部预测,到2000年,在首次进入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当中,85%的人将是妇女和少数民族,只有15%的是白种男子。另一个因素是,公司正越来越多地在其他国家开办制造和装配车间,许多小公司正逐步扩大,进入国际市场。 结果是,在今后几年中,许多人将第一次体验到同多文化工作小组共事的滋味,他们需要适应不同的工作期望和沟通方式。这些因素将促使机构高度评价那些能在多样化员工小组中出色完成任务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敏感性培训将有助于管理人员理解小组内部不同成员的需要和想法。六、劳动力的老龄化 到世纪之交时,美国工人的中位数年龄将是45岁,到2005年,将有15%的劳动力年逾55岁。不仅如此,由于物价不断上涨,退休工人正在渐渐重返工作岗位,早退休的趋势已经开始逆转。 许多管理人员想当然地认为,年纪较大的工人工作效率低、灵活性差,雇用他们的费用却较高。年龄偏见的后果之一是,当年龄较大的工人主动请缨或要求得到技术培训时,管理人员往往予以拒绝,这样就产生了一个自我应验的预言:年纪大的员工竞争力不那样称职。 公司现在逐渐看到了招聘老年雇员的价值,因为后者能为机构带来经验和成熟性,在做兼职工作和临时倒班时也常常比年轻工人灵活。而且,年纪大的工人更能明白较老的客户的需要。 七、动态劳动大军的诞生 在稳态机构中,好的管理人员被认为是能够使小组始终团结一致,而对公司忠诚则意味着捍卫机构的政策、常规和程序的价值。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动态机构认识到,需要时时改善工作以便适应客户要求的不断变化,跟得上竞争对手的行动。在这类机构中,评判管理人员将越来越多地根据其找到和实施改进方案的能力以及鼓励小组成员进行革新型思维的能力,而评判专业人员的标准将是,能否迅速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多面手”型管理人员的六个生存技巧 正如这七个变化及其影响已经显示出的那样,明天的工作场所将需要“多面手”型管理人员,这些人灵活机智、适应性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能够应付裕如。事实将证明,以下6个技巧是多面手型管理人员工作救生包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技巧1:反应迅速。管理人员应当机立断,对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作出反应。技巧2:目标明确。指挥临时小组的管理人员需要将小组的目标、每个人的作用及预期成果准确传达给小组成员。技巧3:压力极限。未来管理人员极其重要的技巧将是,在变化不定、压力巨大的机构内保持小组工作成效。尽管没人指望明天的管理人员会成为治病专家,但是期望他们能够发现雇员即将精疲力尽的报警信号,同时能够帮助工人应付那些过于紧张的情况。技巧4:战略放权。明天的管理人员将努力说服雇员达到更严格的工作标准。管理人员既要赋予雇员某些权限,又要教给他们一些成功的自我管理技巧。技巧5:员工平衡。虚拟机构和临时工增加,以及要求核心工人适应弹性工作制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一切意味着管理人员将必须懂得如何平衡小组的各项任务。技巧6:小组建设。在一个机构多样化和地理上分散的决策环境中组织小组的能力将是最重要的。组织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在人员精简的工作环境中将尤其具有关键意义。一位女士正在当地「邻城卫星办公室」办公一位老职员在工作研究人员在查看光缆
第 5 版
1. 军事技术与战略孕育一场革命
【美国《洛杉矶时报》3月20日文章】题:军队在武器和作战战略方面即将发生一场革命(该报撰稿人阿特·派因发自佐治亚州本宁堡) 在中东方圆200英里的战区高空,密苏里空军基地指挥控制的空军无人驾驶雷达飞机准确地标出美军与敌军武器和装备的位置。它把情报传递给美国在全球各地的空军、陆军和海军。而且,几乎在同时,它还阻塞敌军的空中防御系统,用超激光束袭击军事和民用目标。 离海岸100海里的地方,新研制的海军“武库舰”(部分潜在水下,雷达和肉眼几乎看不见)每次发射数百枚弹着点不超过打击目标10英尺范围内的远程精密制导导弹。片刻后,陆军攻击直升机和地面发射器用激光制导导弹从数英里之外摧毁敌人的坦克和弹药库。 一小批战士和海军陆战队队员(大部分是用运输机从美国军事基地运来的)冲进敌军市区,并随时使用别在腰带上的袖珍计算机,准确确定敌军的位置,保证美军了解从天气情况到脉搏跳动次数等全部情况。五天后,敌军投降,战争结束。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大革命 这里描述的场面现在还是幻想——但是也许不太久远了。美国即将经历一场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军事技术和作战战术的最大革命。等一切就绪时,新武器系统将使1991年海湾战争中使用过的高技术装置(如炸毁工厂烟囱的精密制导炸弹)成为弓箭一样落后的东西。 超远程武器是为了大大减少美军伤亡的危险。这反过来也迫使军队修改基本战略及传统建制——部队150年来未曾改变的师、团、营和连队编制。办法是大幅度裁减编制,取消中层机构。它还要求四个军种比过去更加紧密地协同合作。 上述变革是在陆军某“作战实验室”和其它各军种类似的机构中进行探讨的。一些新技术已经研究成功。大部分新技术将于世纪之交研究出来。还有一部分新技术大约要到2020年才能研究出来。 新型战争的致胜要素是搜寻敌军技术取得惊人的进展。人造卫星和无人驾驶飞机传送的雷达和红外线图像,以及地面传感器传出的声音,将确定和发现敌军所在位置。夜视光学技术使美军能够在黑夜或恶劣天气下瞄准敌人。不可见激光束使普通军人可以精确地制导武器。未来战争的致胜要素 同样重要的是,军队将能够把战地情况立即送给指挥官和步兵。各种情报都可以迅速传到全球的各个驻军点。国防部刚刚开始研制能够利用所有这些情报的武器。五角大楼著名的未来学家安德鲁·马歇尔说,今天这种用人造卫星确定敌军位置和派兵直接进攻的方法将一去不复返。到2025年,军队将使用精密制导导弹,加上高技术传感器和指挥系统,发动远程打击,消灭敌军。 马歇尔预言,未来的军队不会满足于取得战地上空的空中优势。它还将通过摧毁、干扰或诱骗敌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系统,争取赢得“信息优势”。 有了这一切,指挥一支军队就像玩一场浩大的电子游戏一样:各军种可以前所未有地协调行动,战场上的战士可以直接影响指挥员的决定。在信息战上一决雌雄 战场将更加辽阔。与海湾战争相比,战斗推进的速度将更快——战斗一般不分昼夜,不受恶劣天气影响,持续进行。很可能几天或几周之内就决出胜负,而不是传统上持续数月或数年。 21世纪的新型部队可以在几分钟内同时在几个地方确定敌人的位置并消灭他们,而不是先轰炸敌军,然后派部队去进行战斗。美国军队不会再像以往那样,力争全歼敌人。他们仅仅摧毁敌军重要的指挥和通讯中心,破坏其计算机系统,抵消敌军的作战能力。 就连后勤补给也将效率更高。精确导航和高效通讯手段,使指挥员能够根据需要随
2. “大哥大”令士气低落
“大哥大”令士气低落 以色列军指挥官目前都在担心“大哥大”(蜂窝式电话)会将入伍青年变成只顾打电话回家的“软腿兵”。 以色列《新消息报》引述,一支装甲兵团训练基地的指挥官说,最近征召入伍的新兵,人人都是只隔一会儿就可以跟家里人通话。 该报引述其中一名指挥官的话说:“这一批征召入伍的新兵,创出了新记录。每个新兵都配备了一个‘大哥大’。这真叫人震惊。家长们让自己的孩子携带着‘大哥大’,孩子们也就成了伤感的士兵。”(据路透社)
3. 战马仍有用武之地
战马仍有用武之地 从中世纪的格斗到近现代的游击战争,战马在战争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50万匹战马死在西部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陆军中仍有骑兵团,尽管战马数量少于波兰的8万匹和俄罗斯的120万匹。 即使在当今使用坦克、轰炸机和卫星的时代,战马仍有“用武”之地。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时,它的尖端武器敌不过山区的圣战者。圣战者的战马使他们在坦克无法通过的山区具有巨大的灵活性,所以游击队员能从山地的堡垒安全无恙地袭击俄罗斯侵略者。(据美国《焦点》杂志)
第 6 版
1. 情书尘封九十年
据美联社3月18日报道,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一对夫妇在他们百年老屋的阁楼里发现几封90年前的情书。这些情书藏在一双黑色长统袜里,它们是一个一贫如洗的爱尔兰移民后代艾丽斯·汉利写给她的黑人情人钱宁·刘易斯的。它们为人们了解20世纪初普通人对跨种族恋情和对异性的看法提供了罕见的第一手材料。从信中看出,虽然汉利把刘易斯当作自己的生命之舟,但两人还是在相恋一年后分道扬镳,原因是刘易斯只是与发妻分居,但却没有离婚。
2. 三岁孩童救父命
据路透社报道,住在纽约州长岛郊区的布雷特·科彭哈弗3月17日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部剧痛,难以支持。他的三岁儿子小布雷特见此情景,便拿起电话随意地拨弄,竟然接通了远在965公里外的一位电话接线员。处于半昏迷状态的父亲支撑着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告诉了接线员。当地警方闻讯迅速派人来救,但是找不到他家的门。远方的接线员当时还没挂断电话,他赶快让小布雷特站到临街的前窗,并向外招手,这才帮了警察的忙,救了自己生病的父亲。
3. 用脚趾拿手术刀
【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4月号文章】题:用脚趾拿手术刀(作者 彼得·米歇尔莫尔) 1985年9月19日清晨,墨西哥城发生大地震,综合医院9层高的住院医生宿舍倒塌了,土崩瓦解的轰隆声中,27岁的弗朗西斯科·布西奥医生从五楼摔了下去。 他双膝双肘着地,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上方是横七竖八的折断水泥梁。他试着把双手从瓦砾堆中抽出,左手一下子便抽了出来。右手却给沉重的碎砖破瓦压住,像是给老虎钳夹住,动弹不得。 布西奥惊恐得喉咙里迸出惨叫,右手是他的命根,一年前他就是靠着这只灵巧的手取得整形外科住院医生的资格。他一边沮丧地嚎叫,一边倾尽全力拉右手,全然不顾皮肤会撕破。然而没有用。右手还是动弹不得。布西奥知道,如果血液不能流到右手去,右手就会坏死。这样,就算他保住性命,也没有手开刀了。 布西奥被抬上医院病床的时候,右手青紫,肿得像个甜瓜。手术没有成功,四根手指——齐根切掉了。 布西奥的手渐渐好转,成了只有大拇指的畸形肉块,上面疤痕累累,大小如棒球。 到十二月中旬,布西奥飞往美国旧金山市,求诊于戴维斯医学中心的显微外科主任哈里·邦克医生。布西奥深信这位医生比任何人更可能创造奇迹。邦克是脚趾移植手术的先驱,擅长将脚趾移植到伤残的手上代替断去的手指,自1972年以来,他做过一百多次这种手术,成功率高达96%。 布西奥听邦克讲解他要做的手术,越听越兴奋。邦克说,他可以把布西奥双脚的第二趾切下,移植到右手上充作无名指和小指,使手恢复主要的功能。“只有拇指而无其他手指,那拇指是没用的,”邦克告诉他说,“拇指要有两根手指辅助,你就可以把三指捏合,拿东西,握笔写字,扣衬衫钮扣,做各种动作。” 邦克没想到的是,布西奥其实暗自期望,日后再用这只手施行复杂精细的整形外科手术。 假如布西奥从一开始就讲明自己的目标是再做外科医生,邦克可能提议他不如另择一门不需要那么精确手法的专科。不错,邦克的植趾病人中确有几位已重操机械工和木匠的本行,其中一位甚至能再制造桥梁和大厦的微缩模型。但是从来没人重操像整形外科那样的旧业。 邦克知道了布西奥的雄心壮志之后,又发觉他康复的进度快得令人惊讶。他仔细端详了这位英俊的墨西哥青年,最后说:“努力去干吧。你的手能康复到什么程度,是看你需要它做什么而定的。需求越大,手的本领就会越强。” 手术后三星期,布西奥已经能够稍微曲伸他的新手指。又一星期后,他居然能把手指与拇指合拢,捏住一只泡沫塑胶杯提起来,令他雀跃不已。 两位职业理疗专家为布西奥制定了一套严格的锻炼计划,包括做柔软练习以改进手部肌腱的活动能力,做感觉训练以帮助神经恢复感知功能,使手能够再分辨冷热粗细。 为了增强手力,他不断以拇指和两根新手指紧捏并转动一个小橡皮球。为了使手灵巧,他又练习打结解结、缝缀钮扣、把肉和蔬菜切细成丁,练了成千上万次。 那只本来笨拙的手逐渐进步到不比一般人的手逊色。布西奥大受鼓舞,决计要精益求精,使它成为巧手。他知道自己做得到。他过去也曾为了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但和这时的矢志拼搏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到了夏天,他从只巡视病房进步到可以做些简易的手术,例如摘除黑痣。八月下旬某天,资深医生杜伦随口问布西奥可否帮忙给一名断了鼻梁的青年病人施行手术。布西奥答应了,以为他的任务无非是递上仪器之类。在那个夏天,他也曾经为其他同事做过这类工作。 杜伦建议从病人的第六根肋骨切下一段软骨组织,用来修复鼻梁。摘取软骨是很需要技巧的手术,因为肋骨几乎紧贴着肺。准备工作就绪之后,杜伦突然说:“来,弗朗西斯科,你来取软骨。”布西奥大吃一惊,问道:“我行吗?”杜伦回答说:“没问题的。你已经能够操手术刀了,何不就从这次手术开始?” 从肋骨摘取软骨的手术通常只需时10分钟。布西奥弯腰工作了30多分钟还没完成任务,他和杜伦都紧张得浑身是汗。布西奥用手术刀和刮刀切割肋骨,主要靠左手,以只有三指的右手辅助。努力了将近一小时,他终于大功告成,齐整地切下了一截8厘米长的软骨。“我成功了!”他大喊。 杜伦戴着口罩,双眼闪出激动的光芒。11个月前他曾协助营救布西奥,“是的,好朋友,”他说,“你成功了。” 布西奥的信心恢复了,其后几个星期,他做了各种各样的整形外科手术,但做较精细手术时动作总是嫌慢。于是10月间北上再找邦克帮忙。邦克把那只多灾多难的手再次切开,挪动肌腱离开碍事的瘢痕组织,又割除了手背多余的脂肪。手术后不到24小时,布西奥就不顾新伤的疼痛,开始运动手指。一个月后他返回墨西哥,但在回国以前,他已在住院的显微外科实验室里用那几根手指工作,那几根手指灵巧得有如钟表匠。 布西奥目前在墨西哥的蒂华纳市自行开业,施行所有类型的整容外科手术。他双手动作协调而灵活。他第一次施行时花了一小时才完成的那种手术,如今可以在正常时间之内完成了。 布西奥说,他为了右手复元而作的奋斗,使他成为更好的外科医生。“我必须强迫自己发挥全部潜力,凡是这样做的人最后必定比以前有更好的表现。”
4. 鼠年话奇鼠
【新加坡《联合晚报》3月14日文章】题:有趣奇鼠●火鼠东非坦桑尼亚基戈马地区有一种火鼠,它的脂肪含量占身重的80%左右。当地居民经常捕捉火鼠并晒干,用作燃料。●毒鼠非洲有一种老鼠,它分泌的液体中能挥发出一种叫“麻磷气”的毒气,猫闻到后立即麻醉不醒,老鼠便窜上去把猫咬死。●香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一种头顶长着香腺的老鼠,会分泌出香素,发出阵阵浓香。●睡鼠在欧洲生活着一种爱睡觉的老鼠,每年从十月份开始入睡,直到来年三四月份才苏醒,一觉睡半年,平时也十分贪睡。●沸水鼠希腊库加地区有一种沸水鼠,常常生活在80至90摄氏度的热泉中。在常温环境里,它反而因温度过低而很快被冻死。●充气鼠在南美洲亚马孙流域的原始森林中,有一种会自我充气的老鼠,体大如猫,遇敌时像充满气的足球;过河时如同橡皮艇。
5. 海豚求医
【香港《大公报》3月9日报道】不久前,在日本九州附近的海面,一只小海豚被鲨鱼咬伤了,大量流血,它看到大海上有一艘渔船,便歪斜着身子向船游过去。游近了,就朝小艇上纵身一跳,但未能成功。响声惊动了船上的水手,他们发现小海豚受了伤,便把它救上了船。船员们一边给它不断泼水,一边让医生给它注射了止血剂,再给它一些食物。小海豚休息了一天后,自行滑爬到船舷边,不断用它的尾巴拍打甲板,好像向船员示意它想回归大海。船员们马上合力把它放进了大海。小海豚围着渔船兜了几圈后,并多次跃出水面翻腾,似向船员们表示谢意,才离船而去 。
6. 七彩人生
上图:印度62岁的锡克族纺织业商贾佐金德 ·辛格先后参加过270次大小选举,连总统职位都敢问津。可谓身经百战,屡战屡败,花钱无数,乐此不疲。 下图:美国103岁的玛丽·迪茨展示一份1893年4月2日她出生那天刊印的《纽约先驱报》。这份报纸是她100岁生辰时收到的礼物。
第 7 版
1. 加加林上天三十五周年回顾
【合众国际社拜科努尔宇航中心4月11日电】1961年4月12日早晨,苏联拜科努尔宇航中心碧空万里,尤里 ·加加林只说了“出发吧”这几个简单的字,载人航天时代就开始了。 这位27岁的苏联空军上尉身穿橙黄色飞行服、坐在4545公斤重的球形密封舱中进行了108分钟太空飞行。他证明人类可以在太空中生存、活动和进食。35年过去了,他的成就仍然被看作里程碑。 加加林的太空飞行是严加保密的,尽管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根据美国获得的情报在发射前夕起草了给俄国官员的贺信。这次太空飞行的成功唤醒了美国的开拓精神,迫使肯尼迪发誓要在60年代末同一个月“把人送上月球”。迈向未知领域的一大步 研究俄罗斯航天计划的美国专家詹姆斯·奥伯格说:“现在航天飞行已经司空见惯,但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忍受太空环境这个问题,在35年前是多么不可捉摸,我们不要忘记当时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担忧有多大。 “加加林平安返回地球这一事实消除了原先的一切担忧。” 1956年就开始参与研制绝密的加加林飞船,并设计未来国际太空站对接系统的苏联工程师弗拉季米尔·瑟罗米亚特尼科夫追述说,加加林很勇敢,“但他仍得克服许多担忧,因为这是向未知领域跨出的一大步”。 加加林太空飞行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就在加加林飞向太空前20天,年轻的宇航员瓦连京·邦达连科在训练中因隔离舱内起火而丧生,他是第一批20名苏联宇航员中的一员。半年前,在离加加林的东方号火箭发射现场不远的拜科努尔宇航中心,SS—71洲际弹道导弹爆炸夺去了165名宇航技术人员和军官的生命。 克里斯蒂安·拉尔迪耶曾写过几本关于苏联航天计划的书,他说,当加加林登上宇宙飞船时,这位面带笑容的飞行员“知道他失败的可能性几乎达50%”。首次航天飞行的未知因素太多了,以至于管理人员担心太空环境可能会使人精神失常。 这次航天飞行从发射到落地都是自动操作的,只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加加林才能利用暗码锁进行手工干预,暗码锁的密码放在飞船舱壁的一个信封里。万一在苏联境外紧急着陆,加加林随身带着一张身份证,上面有他的名字和职业:1号宇航员。加加林从太空看到了地球 4月12日,当俄罗斯火箭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向加加林宣布东方号火箭已经点燃时,这次航天飞行就开始了。加加林在升空后通过无线电谈他的印象。当密封太空舱加速到前所未有的每小时2.8万公里时,他感到体重达到6倍。 “我看见了地球,感觉良好。” 进入312公里高度的轨道后,发动机关闭,他发现失重并看到了地球的全貌。加加林激动地说:“多美啊!”尽管他没带照相机,但他在笔记和录音带中精确地描述了失重漂浮的神奇感觉。 他说,从太空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的海岸和河流等详细地貌,这使地面控制人员感到吃惊。他甚至没得现在仍折磨宇航员的那种令人恶心的太空病。首次太空飞行情况长期不为世人所知 苏联对这次太空飞行的大部分情况保密。直到1991年,由于公布了以前保密的文件,全世界才对这次飞行有了一些了解。上个月,在纽约索思比拍卖行拍卖了价值近100万美元的有关苏联这次太空计划的遗留物,人们才对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的细节有了更多了解。 向全世界的公开宣传说这次成功的太空飞行进行得很顺利,但事实上,加加林上尉当时不得不面对一场本来会使他无法返回地球的灾难。 加加林的上司叶夫根尼·卡尔波夫写的手稿以12650美元卖给一位私人收藏家。这份手稿说,由于密封舱不能按计划同服务舱分离,密封舱开始失去控制并旋转起来,这种可怕的情景持续时间长达10分钟。如果密封舱不能同服务舱分离,加加林的密封舱就会在重返大气层时烧毁。 加加林为人谦和,这位喜欢女人和伏特加的已婚男子对在国际上一举成名没有思想准备。他死于1968年3月27日。(李士兴译)
2. 礼炮一号轨道站功过评说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4月11日电】科技特稿:礼炮轨道站:不可靠的苏联航天开端 一个轨道站在其6个月的飞行中经历了对接失败、持续不断的电火花以及3名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前几分钟死去,这样的轨道站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 “当然是成功。” 这就是列昂尼德·戈尔什科夫对25年前发射的第一个围绕地球轨道运行的载人轨道站礼炮1号轨道站的评价,尽管它在运行过程中险象环生并且最终发生死人的悲剧。 这个尖顶圆柱形轨道站比美国天空实验室进入轨道的时间要早两年多,帮助设计这个轨道站的工程师戈尔什科夫现在是轨道站项目设计部门负责人。礼炮1号的记录也许沾上了机件失灵和发生死亡事故的污点,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像火车车厢那么大的铁罐在1971年4月19日射入轨道,那么过去25年的太空飞行和今后25年的发展前景很可能就会黯然失色。 戈尔什科夫最近在莫斯科郊区的俄罗斯宇航控制中心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从礼炮1号学到许多东西。没有礼炮1号,我们就不能前进并取得成就。我们从每一次太空飞行中都能吸取一些教训。” 戈尔什科夫证实,该轨道站在发射时和整个飞行过程中壳体上都标有俄文“曙光”字样,尽管后来改称礼炮号。 礼炮1号装在质子火箭上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时的重量是18.9吨,是苏联人自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号卫星以来发射的最重的有效载荷。 在礼炮1号发射5天以后,联盟10号在轨道上追上了这个不载人的轨道站,但是对接失败了,联盟10号上的3名宇航员没能打开舱门,离目标只隔着一扇关闭的门却束手无策,两天后只好失望地返回地球。 一个多月后,联盟11号载着格奥尔基·多布沃利斯基、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和维克托·帕察耶夫3名宇航员升空,他们登上了慢慢老化的礼炮1号轨道站。这次飞行是有争议的,所用的两枚火箭据认为是仓促选定的。 曙光本来是个好名字,轨道站的升空确实标志着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计划的黎明。而礼炮意味着烟火,难怪3名宇航员在轨道站上的23天中的许多时间里都要忙于扑灭持续的电火花。 这3名字航员在轨道站上度过了忙碌的3个星期后脱离礼炮1号返回地球。 但是救援小组在地面打开联盟号重返大气层密封舱时,发现3名字航员已经魂归西天,原因是本应在重返大气层后打开的排气孔早在太空中就打开了,密封舱中的氧气全排出去了。 这3名宇航员的骨灰埋在克里姆林宫墙的壁龛里,同其他苏联英雄长眠在一起。后来没有再派人上过礼炮1号,该轨道站于1971年10月11日坠毁在太平洋。在此之后,莫斯科至少又发射了6个类似的轨道站。苏联一直很重视轨道站,1986年发射的和平号轨道站至今仍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士兴译)
3. 俄在切尔诺贝利灾难中伤亡重
【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4月17日电】俄罗斯联邦紧急情况部长绍伊古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在参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救险工作的20万俄罗斯人中,有6000人已经死亡或成为残废。 绍伊古说,这次事故造成俄罗斯6万平方公里土地受到核污染,波及人口近300万,其中包括60多万名儿童。在近300平方公里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农田大片荒芜,居民远走他乡。
4. 天空实验室:开创航天新时代(上)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4月10日电】科技特稿:天空实验室开创航天新时代 美国的第一个航天站不得不解决很多新问题,其中既有航天方面的难题,也有喜剧性的问题。 人类在太空生活的试验站 长期在类似天空实验室这样的航天站中工作会使宇航员逐渐丧失力量,使他们衰弱到无力扳动一个开关,并使他们因晕船反应太厉害而无法工作吗?太空最后会变成悬在空中的国家,成为人们拥向其他地方的途中要穿过的一个危险地带吗?人们能够在地球之外生活和工作吗? 由于人们当时对苏联航天站的详情模糊不清、有时甚至担惊受怕,因此很多科学家和普通公民把人类实现在太空中生存的长期梦想寄托在美国的天空实验室身上。美国的第一个航天站 天空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航天站,它是1973年5月14日发射的,这个航天站相继成为停留时间越来越长的三批宇航员的家。在该航天站发射后的一年中,宇航员在其中的停留时间开始是28天,接着是59天,最后达到84天。 这个重85吨、状如一座老式风车的航天器是由太空时代的材料制成的,它发回的太阳新景观令天体物理学家们眼花缭乱,还发回了1.8万次血压的测量值以及大量的其它医学数据,并且对地球进行了观测。在最后一批宇航员返回地球后,天空实验室孑然一身,又在轨道上漂荡了5年,最后于1979年7月坠落在澳大利亚珀思东南部。 天空实验室专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馆长瓦莱里·尼尔说:“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向美国公众表明,人们在太空中生活和高效工作是可能的。” 戴维·康普顿在由航天局出版的关于天空实验室历史的那本书中说,航天局在设计天空实验室的10年中,改善宇航员活动空间的问题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被放在次要位置。设计过程争论多 当时,设计者们计划使宇航员的活动区兼有两种用途,另一个用途是作为进入太空的燃料舱。最后,航天局放弃了在废弃的燃料舱中建立天空实验室生活和工作区的想法,太空飞行计划的制订者们开始关注宇航员住得是否舒服。 他们设计的内部结构很难算得上奇特,但是,亚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欧文·加里奥特回忆道,“紧要的是需要一扇窗子”。他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大气科学家,参加过天空实验室的第二次飞行。(上)(易学军译)
第 8 版
1. 《宰相刘罗锅》风靡中国
【韩国《中央日报》4月8日文章】题:中国人爱看刘罗锅(记者文日铉发自北京) 最近,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在中国刮起了一阵旋风。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身体虽有残疾却学才兼备的忠臣刘墉的故事,这部长达40集的电视剧是以现代手法拍成的。忠直清廉的刘宰相为了使皇帝不荒废朝政,运用各种智慧和谋略,同腐败的奸臣和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随着皇帝、刘墉、和珅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展开,展现了刘墉的清廉和忠诚。 扮演刘墉的是中国的著名演员李保田,如果把这部电视连续剧同去年中国电视界作为力作推出的《三国演义》相比较,无论在制作规模和出演阵容上都无法相比,但收视率和公众的反应都在《三国演义》之上。现在全国有46家地方电视台正在放映这部电视剧,台湾已经播过了。虽然各地情况有所不同,但平均收视率高达55%,创造了中国电视连续剧历史上空前的纪录。拍摄《宰相刘罗锅》的北京电视台经常有国内外电视台前来购买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国的报纸也对此进行大规模报道。 那么,这部电视剧为什么引起中国老百姓的极大兴趣呢?舆论认为,是由于这部电视剧比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围绕皇帝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刘墉为了把皇帝引向正路,同为讨好皇帝而不惜作出任何卑劣行为的和珅展开了激烈的冲突,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幽默,有时甚至苦苦上谏而遭罢免,正是这种“忠臣相”使观众获得了一种满足感。 当然,也有人对《宰相刘罗锅》提出批评,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对刘墉的描写同事实相去甚远,包装也有些过分,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就是正史。但电视评论家们则认为,过去有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就是由于受历史题材的束缚而无法引起普通人的兴趣,而《宰相刘罗锅》则发挥了以诙谐、才智和儒教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人特有的隐喻,唤起了观众的历史意识。 (张利译)
2. 从公共汽车看北京
【日本《每日新闻》4月3日报道】题:从公共汽车看北京 从去年8月至今年3月,我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度过。在此期间,我几乎每天都乘公共汽车去图书馆。回想往事,北京的公共汽车特别令我难忘。 首都剧场位于市中心的王府井大街,经常上演高质量,有时是现代派的话剧。话剧晚上7点开始,9点半结束。夜晚的公共汽车空空荡荡,乘客很少,然而,当103路停靠至剧场前时,两节车厢很快便被散场的人挤得满满的。在光线昏暗的公共汽车中,人们手持节目单,兴致勃勃地对今晚的演出高声评论不停,那种情景真是有意思极了。 公共汽车中偶尔也发生吵架的事情。10月的某个星期天,我从天桥的一家电影院乘15路回学校,车里像往常一样拥挤不堪。一位母亲将自己四五岁的小孩放在了为保证售票员售票而设立的两步大小的空间。来来往往的女售票员脚踩着了小孩,于是,孩子的父亲提出了抗议,售票员也不甘示弱,两人争执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幸亏周围的乘客劝说,最终让孩子坐在售票台上算是了结此事。 北京的公共交通体系还算不上发达。市区人口达700万,加上300万外来打工的流动人口,人口在1000万以上,然而,地铁却只有两条线路,总长仅42公里。近几年,汽车数量急剧增加,交通堵塞情况严重,从北京大学到天安门广场的17公里路程,换乘公共汽车需一个半小时,因此,售票员和乘客都很疲劳。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北京的公共汽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平均两毛的票价一下子提到了五毛。 涨价后乘车环境多少得到了改善。首先,车内不像原来那么挤了。地铁车票涨到每张两元,据报道,每天乘客人数从原来的150万,减少到118万。公共汽车乘客似乎也减少了20%。另一方面,据说自行车的销售额翻了一番。 北京共有公共汽、电车4400辆,线路258条,每天乘客人次多达850万。乘客大多是月收入在500至800元之间的老百姓,他们支撑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外资企业职员月收入超过2000元。他们喜欢乘更舒适、速度更快,但价格高出好几倍的小公共汽车。私营企业经营者和富裕阶层则乘出租车或自己的车子。 在公共汽车中,我一边观察市民的喜怒哀乐,一边心想,只有当这些公共汽车走得更快时,北京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城市。(张海波译)
3. 《廊桥遗梦》引发的议论
【法新社北京4月11日电】去年,美国小说《廊桥遗梦》引起了有关婚外恋行为的热烈讨论,本周当由这部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由梅里尔·斯特里普主演)在这里放映时,这一话题看来会再次引起轩然大波。 在现今的中国,夫妇失贞已经不再是一个忌讳而只是一个令人尴尬的话题。但是中国人真正开始谈论它是在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书在此发行以后,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母亲和一个路过她所住小镇的陌生人之间的短暂而热烈的爱情故事。 1994年6月,《廊桥遗梦》中译本首次发行时印刷了10万本,其后在去年和今年又印刷了五次。这本书的销售量已经达到45万册——是现代外国文学作品平均销售量的四倍。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的张先生说:“我们知道这本书在美国是畅销书,但是我们没想到它在中国会卖得这样好,因为开始发行时我们并没有为它作宣传。” 街谈巷议和新闻报道已经足以导致火爆的销售量。这本书的售价仅为区区6.7元人民币。 似乎人人都在谈论婚外恋能否在中国自由发展,女主人公的行为是否可取以及人们应该指责婚外恋的女方还是男方。 50多岁的职员王女士说:“没必要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书或放映这样的电影。它对青年人的影响很坏。” 但是许多中国人指出,婚外恋这种现象绝非新鲜事,除非出于无知或假道学,否则没有必要谴责。 承认也好,隐瞒也罢,伴随着中国新中产阶层的崛起,一些陋习正在卷土重来。 婚外恋是离婚率日渐上升的原因之一。中国离婚率已经从1990年的5.9‰增加到1995年的7.1‰。 统计数字只反映部分现实——由于社会压力以及中国文化中十分看重的面子问题,离婚目前还不是容易的事。 根据新闻界的报道,婚外性关系也是自杀人数上升的潜在原因。 这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预计将在4月19日在北京的大多数影院上映,随后在全国其它地方放映。(刘蕾译)
4. 声称要改善两岸关系但又赞扬美航母巡航台海
【台湾《联合报》4月17日报道】李登辉总统今天在接受日本《产经新闻》社长羽佐间重彰时指出,今后台湾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是依据中共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八项提案,以两岸关系改善为目标展开对话,进而推动与中国大陆签订“和平协定”。 在《产经新闻》的访问中,李总统未提及访日问题,不过他对明年为他的母校京都大学创校100周年表示关心。 关于两岸关系,李总统指出,今后的最大课题是要推动与中国大陆签订“和平协定”。这个问题,基本上会根据“江八点”,以两岸关系的改善为目标,与中共进行对话,他认为应该是可行的,“我们在等着对方出牌”。 至于两岸领导人的高峰会谈,李登辉表示,因为中共方面的回应目前尚未明朗,所以他是否与江泽民会谈,仍然只能持慎重的态度观察,不会有立即的行动。 对于“台海危机”所引发的区域集体安全防卫问题,李总统明确地说:“集体的安全防卫体系,必须要认真考虑。”他对美军派遣航空母舰到台海十分关切,认为对整个局势“很有帮助”,并且指出“这项危机也给了日本很大的刺激”。美日安保关系方面,李总统不愿意表示太多意见。他对美日安保条约维持亚太安定,给予正面评价。 谈到未来四年的施政理念,李总统说,未来他将调整政治生态,开创更安定的政局。内阁方面,他不会拘泥于党派,而要向全国求才。他并指出,未来一两年内,他准备进行文化改革,“台湾应建立一个传统和外来东西方混合的新文化”。 《产经新闻》将在17日头版显著刊载李总统的专访内容。
5. 身世际遇不寻常 孪生手足情意长(一)
【台湾《独家报道》周刊第398期报道】题:章氏兄弟传奇(记者许旭文 张家昀)一、章孝严忆章孝慈 “这件事如果是一出悲剧的话,可能从头到尾没有一场戏是照着剧本的发展去演出的。”对于兄弟两人难以言喻的乖舛际遇,章孝严感慨地说。 2月24日凌晨,寒风凄恻。许多灯下的故事,仍旧一如往昔般重复着。然而,这一夜,荣民总医院急救室前的迴廊,却是极端阴霾密布的。寒天饮冰雷点滴在心头 面对孪生兄弟章孝慈撒手人寰的事实,章孝严的悲怆,恰如其父亲蒋经国先生生前经常自勉之言——“寒天饮冰雪,点滴在心头”。 驱车返回新竹竞选总部之际,章孝严一步一回首,心中百转千折。“以前从不知道什么叫心乱如麻,也不真正明白椎心之痛的感受,孰料却在这样一个下雨的夜里一次体验了。”章孝严喑哑地说。 于是,一个小时的车程,却痛不欲生地去啃噬那种恍如隔世的痛楚。雨丝毫不留情地敲打车窗,呵气成云,浮现的却是弟弟的脸。似乎梦里的场景,正一幕一幕,以悲情的转速,交替播映…… 民国31年1月27日,广西桂林仍是微寒的天气。章孝严、孝慈兄弟俩翩然而至,比母亲章亚若的预产期早三个月来到人间。由于早产,不足月的两个小婴儿体型相当瘦小,一出世,就被送进保温箱中。 在双胞胎满月那天,他们的父亲蒋经国前来探望,这次,并亲自为他的一双儿子带来了学名:大毛唤为孝严,小毛叫做孝慈。 数月后,在两兄弟完全来不及理清滚滚红尘里的人事纠葛时,母亲便遽然辞世。而父亲虽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认。于是抚养兄弟俩的责任,便悉数掉在落籍江西南昌的外婆周锦华与舅舅章澣若身上。 “民国38年,时局波澜,长辈们讨论着迁台的问题。曾任县长的外祖父因为舍不得庞大的家产及物业,不肯离开大陆。外婆和舅舅最后决定先带着我和孝慈避难来台。”章孝严说。 周锦华随身虽带了些现款和首饰,但因为认为短期内就能回去,所以,携身的盘缠并不多,约只足够一段时日的需要。于是很快的,他们的生活便捉襟见肘了。章孝严表示:“为了节省旅馆的费用,外婆在如今是新竹闹区城隍庙附近的中央路上,购置了一幢简陋的两层楼砖房。而我跟弟弟孝慈,也由‘南昌子弟’转变成为‘新竹小孩’。”一段清寒苦患难手足情 章孝严分析着当时的景况,悠悠地说:“在好长一段清寒艰苦、入不敷出的漫漫日子里,舅舅非但未曾主动要求经国先生的援助,甚至于好几次回绝了来自经国先生身边人士所带来的物资协助,而宁可靠自己经营的小买卖来维持一家清苦的生活。”(一)
6. 台新驻美代表人选已获美国同意
【中央社台北4月17日电】题:胡志强驻美案已经获得美方同意(记者梁君棣) 行政院高层官员今天上午证实,美方已经同意我派遣现任行政院新闻局长胡志强驻美,接替鲁肇忠担任驻美代表职务。外交部长钱复今天也以点头方式证实。 行政院官员指出,此次美方同意速度之快,超乎预期。 【中央社东京4月17日电】(记者赖胜权)李登辉总统昨天接见《产经新闻》社长羽佐间重彰时,确认任命总统府战略顾问前海军总司令庄铭耀为驻日代表。 庄铭耀将接替现任代表林金茎。他的任命依惯例由日本交流协会同意后,正式对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