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04-16

第 1 版

1. 阿尔巴尼亚外长马利列十四日抵雅典对希腊进行正式访问

南通社报道,阿希两国去年八月才结束长达四十七年的战争状态。访问期间,双方将讨论巴尔干局势和双边关系问题。

2. 春意融融 人群夹道

【美联社北京4月14日电】科·阿基诺总统和随从抵达厦门后乘车西行1小时便到了福建省龙海县鸿渐村,那里土地肥沃,阡陌纵横。    人们打着黄旗子以及中菲两国国旗来欢迎这位远来的客人。烟花四溅,鼓乐齐鸣,情景热闹非凡。非凡。    总统参观了一家幼儿园,把印有“阿基诺”字样的T恤衫送给了孩子们,她还访问了一位叔叔,观看了其家人的照片。她共在家乡逗留了1个多小时。

3. 原马尼拉一家报纸副主编奥坎波担任菲共总书记

合众社十四日报道,这一消息是在科·阿基诺总统前往中国访问后宣布的。

4. 「热线」电话

【路透社北京4月14日电】科·阿基诺对中国进行的3天国事访问是她一年半以来首次离开她动乱的国家。在此期间,菲律宾军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北京和马尼拉之间建立了“热线”电话,这样科·阿基诺能时刻与她的官员保持联系,随时了解马尼拉发生的事。    在离开马尼拉时,阿基诺夫人说她的这次中国之行将充分表明菲律宾国内的安定。

5. 美不可能重新给苏「最惠国」贸易地位

外电报道,正在苏联访问的美商务部长维里蒂十四日这样表示。他还说,美将继续反对苏加入关贸总协定,因为苏经济体制同关贸总协定成员国水火不相容。

6. 既为国事也为家事

【美联社北京4月14日电】科·阿基诺总统在祖籍会见49位亲戚时说:“我来中国不仅是为国事,也为个人家事,因为我既是一国首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这个村庄的女儿。”    她说:“叶落归根,我此次是重回故里,也为中国血统的菲律宾人寻找自己曾走过的足迹。”她在结束自己的讲话时用汉语说道:“我和我的女儿们以及我的同行再次感谢大家的欢迎,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阿基诺夫人的曾祖父许玉寰120年前是从那里移居菲律宾的。为了迎接总统的访问,许氏家庙已修缮一新。阿基诺夫人在牌位前三鞠躬,并燃上了香火。

7. 苏丹总理迈赫迪十四日提出辞职

德新社报道,迈赫迪此举是为了经成立民族团结政府铺平道路。

8. 科威特官员通过中间人已经同劫机者达成一项协议

法新社十四日报道,根据这项协议,飞机劫持者要求科威特释放的恐怖分子将被减刑,三名被宣判死刑的人将免于死刑。

9. 美一艘护卫舰十四日在海湾航行时撞上水雷

据外电报道,军舰被炸开一个大洞,十名海军士兵受伤。

10. 世界各国普遍欢迎苏从阿撤军协议

【法新社日内瓦4月14日电】世界各地的国家和组织对今天在这里签署关于苏联从阿富汗撤军的协议表示欢迎。    阿富汗领导人纳吉布拉称赞这项协议揭开了阿富汗历史的“新篇章”。他还说,阿富汗人民将把4月14日称作“和平日”。纳吉布拉在阿富汗电视台发表讲话时说,这项协议标志着对阿富汗发动的这场“不宣而战的战争”的结束,将为阿富汗难民返回家园和苏联“有限的部队”回国开辟道路。    塔斯社说,这项协议是在解决区域冲突方面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    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对于苏联来说,决定从阿富汗撤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希望,战斗一旦结束,阿富汗难民能平安、迅速地返回家园。    他还认为,在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游击队很快就能打垮喀布尔政权的没受过良好训练的部队。    联合国大会主席、东德人弗洛林说,这项协议“不仅表明在我们这个时代,各方对处理国际关系采取了一种新态度,而且表明各方在政治上是理智和负责的”。    他还说,这项协议“树立了一个用政治手段逐步解决冲突的样板”。    该地区的另一个国家印度也称赞签署这项协议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印度政府发言人在新德里表示希望,这能使该地区的紧张局势得到缓和,“能创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和平与合作的气氛”。    中国对这项协议的签署表示欢迎,新总理李鹏说他希望这项协议能付诸实施。中国一直把苏联红军驻扎在阿富汗作为中苏改善关系的障碍之一。    英国外交部的二号人物梅勒说,“东西方发展友好关系的一个重大障碍”消除了。    英国还宣布提供1850万美元援助,以帮助阿富汗难民返回家园。    西德政府发言人说,这项协议“将使阿富汗能摆脱大国集团的左右,以一个中立国的身份重新加入国际社会”。    欧洲经济共同体在一项公报中说,这项协议的签署是朝着结束阿富汗冲突的方向迈出的“重要的一步”。但是,它又说,在苏联撤军后,包括阿富汗抵抗力量在内的各方应达成一项“全面的政治解决方案”,以在喀布尔建立一个“真正的代议制政府”。    日本对签署这项协议表示欢迎,说这将有助于联合国监督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有助于阿富汗难民返回祖国。外务相宇野宗佑在一项声明中对巴基斯坦和美国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他说,这项协议将“促进东西方关系的稳定和该地区的和平”。

11. 外电评巴阿日内瓦协议

一项脆弱的协议    【法新社日内瓦4月14日电】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今天在这里正式签署一项由美苏两国保证的协议。根据这项协议,苏联军队从5月15日起至多在9个月内全部撤离阿富汗。    这项经过6年激烈的讨价还价而达成的期待已久的协议由巴基斯坦外交国务部长、阿富汗外交部长阿卜杜勒·瓦基勒、美国国务卿舒尔茨以及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等人签字。    苏联同意在9月15日之前将其大约11.5万人的部队的一半从阿富汗撤走。    此间外交官强调,日内瓦协议不是一项和平条约。    这是一项旨在通过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来解决历时9年的恶性冲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但又是脆弱的协议。不会直接导致和平    【时事社新德里4月14日电】题:苏联撤军不会直接导致恢复和平,共产政权同游击队的战斗仍在继续    一    般人认为,阿富汗纠纷是始于1979年12月底苏联军队开进阿富汗,但实际上1978年4月成立的塔拉基革命政权强制实行共产主义政策是其开端。    也可以说是已经打起来的内战由于苏联的介入而进一步扩大了,阿富汗纠纷本来就具有反对外国军队侵略的民族自决的战斗同伊斯兰反对共产主义统治的战斗这一双重性。    从军事方面来看,据认为苏联放弃镇压游击队,决定撤军的重要原因是,游击队方面从1986年夏天开始实战部署美国生产的地对空导弹“毒刺”后,防空能力飞跃提高,苏军受到致命打击,难以从空中展开攻击。另外,苏军支持的阿富汗政府军,受到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派系斗争的影响,暴露出不统一,士气低落也拖了苏军的后腿。    苏军同游击队的战斗这一阿富汗纠纷的一个侧面结束了。然而,喀布尔政权同游击队的“共产主义与伊斯兰的战斗”依然在继续。缺少保证和平的三个因素    【法新社曼谷4月14日电】泰国外交部发言人沙罗·乍瓦纳威拉今天对记者们说:“泰国欢迎在阿富汗冲突各主要有关方面同意的基础上达成的苏阿和平协议。”    但是他又说,泰国政府认为这项协议缺少保证持久和平的3个因素。这就是:停火协议、建立全国和解的中立政府和一项停止向交战各派提供武器的协议    。美计划继续提供军援    【美联社华盛顿4月14日电】根据国务卿舒尔茨向国会议员们介绍的情况,美国有计划要继续利用巴基斯坦作为向阿富汗反叛分子再度供应武器的隐蔽地点,只要苏联向目前的喀布尔政权提供武器的话。    据悉苏联和美国都有这种安排。这种安排是同苏联要从阿富汗撤军、巴基斯坦保证不干涉其邻国事务的协议相抵触的。    众议院中支持反共的叛乱分子圣战者的主要人物之一、情报委员会委员查尔斯·威尔逊(共和党人)说:“这件事情已制订了计划。我们已公开向俄国人和全世界说,我们打算继续向圣战者供应军需品。”    他接着说:“我们完全预计到苏联将指责我们继续向圣战者供应武器。我们完全预计到我们将指责苏联继续向喀布尔少数派傀儡政府供应武器。我们完全预计到我们一方将取胜。”

12. 多勃雷宁谈影响国际共运的三因素

【塔斯社布拉格4月12日电】苏共中央书记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今天在这里开始举行的共产党、工人党和革命民主党代表讨论《和平和社会主义问题》杂志工作的会议上讲了话。    他说,我们在这里不讨论各政党内部生活问题,这是它们自己的事情。但是我们完全有理由和需要谈我们的运动的实际状况,因为杂志的任务在运动中出现复杂和矛盾情况。这些原因简单说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同世界社会发展的某种本质上的变化有关系,首先是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现象有关系,因为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牢固性比我们过去想象的要大得多。在科学技术革命和它所引起的深刻的社会进展的条件下,共产主义运动传统依靠的群众基础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    妨碍共运发展的第二方面的客观原因是社会主义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实际上还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越性,还没有为西方许多国家提供令人信服的社会深刻民主化和根本地超前地解决经济问题的范例。    对共产主义运动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第三类原因在于兄弟党之间相互关系领域。我们相信,共产主义运动能够走出导致各党间关系尖锐化、而有时是破裂的辩论。各党自主权与独立的确立,现在已不再成为问题,因为现在任何人和任何事都不能使这一点受到威胁。共产党人在国际合作方面的落后现象显得尤其突出。我们运动的命运最直接地取决于是否克服这种落后状况以及共产党之间协作的加深。    总之,我们认为,共产主义运动正在经历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进行大胆探索    、    思考、    充满疑虑和希望的时期。对我们所有人来讲,关键问题是更有根据地认识当今世界及其问题,对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反思,同时拟定通向未来的道路。

第 2 版

1. 他们从未追求传教士使命

【西德《世界报》3月10日文章】题:巨人站立不稳并寻找正确的道路眉题:中国在觉醒但是中央帝国不希望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作者    西德前驻华大使埃尔温·维克特)    中国仍不失为一个巨人,但是这个巨人站立不稳,它的步子和动作并不总是协调的。因此它还在摸索寻找自己的道路。    中国人口已超过10亿大关,并且还继续上升。人口众多令我们神往,但对中国来说并不是值得自豪的理由,而是一个沉重负担。这种“人口压力”必然导致地区扩张的看法已过时。    中国会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吗?中国领导过去常说,他们不谋求这个目标。这是可信的,因为10亿中国人、幅员辽阔、气候和区域的差别、农业可用土地不足以及新的生态平衡,使中国领导面临许多国内问题。它们要求中国领导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华盛顿——北京——莫斯科力量三角的思想是政治学家们的臆造。    中国从未追求过传教士使命,因此,我们从其历史也可以推测,它将把注意力放在本国和邻近地区。只要中国在改革其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并使国家现代化,这样做就尤其必要。这条道路将延续几代人时间,为了这次长征中国需要国内稳定和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因此,可以设想,如果已经开始了的深刻变革获得成功,如果改革不陷入意外的严重困境,那么中国今后就仍将是它所在地区的一个自身稳定的、并且起着稳定作用的因素,它的重要性还将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

2. 蒋介石何以杀害杨虎城将军

【台湾《民众日报》4月2日文章】题:杨虎城何以被杀?(记者孙庆余)    发动西安事变的两位主角,一位软禁终身,一位囚禁多年后,在国府迁台前夕全家惨遭杀害。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两人的遭遇不同?为什么杨虎城难逃一死?    研究杨虎城死因的著作已经不少。周养浩的访问稿及沈醉《军统内幕》其中一章,对杨虎城由囚禁到被害的过程有权威的叙述。但杨虎城的致死之因早在西安事变时就已种下。后来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等到1949年国府兵败如山倒,蒋介石面对残山剩水,抚今追昔,自然把帐算到造成中共漏网进而趁中日战争而坐大的西安事变上,于是杨虎城也难逃一死了。    此外,张学良与蒋介石曾经“情同父子”,张学良与宋美龄能以英语交谈,彼此都具西方品味。而杨虎城则是大老粗,不但识字不多,而且个性质朴,藏不住话。这也决定了双方一生一死的命运。    根据张学良1954年原作而摘录的《西安事变忏悔录》提到:“平心而论,西安之变,杨虎城乃受良之牵累,彼不过陪衬而已。但促成事变,彼亦藏有恶缘作用。”    杨虎城最先建议张学良劫持蒋介石,这是他的第一个死因。    《西安事变忏悔录》又说,劫持蒋介石以换取承诺的目的达成后,张即欲释蒋,但杨反对,“良同杨虎城发生歧见。”杨虎城从以往经验认定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作的口头承诺不可靠,如无书面保证必定翻悔,因此不同意释蒋,这是他的第二个死因。    西安事变结束后,蒋介石果然没有充分兑现和平谈判的六项承诺。杨虎城在痛哭失声之余,致电蒋介石说:“乃竞扣留汉公,纵兵西进……实非钧座本意。汉公一日不归,即西北军民一日不安。”然而在大军压境下,杨虎城亦莫可奈何,不但张学良被送往溪口“读书”,杨虎城也被“革职留任”。不久,他就“不安于位”,拜托宋子文向蒋介石转达“出国考察”之意了。    蒋介石马上批准杨虎城的申请。杨虎诚出国临上船前,蒋介石又特地召他到庐山,问他:“虎城兄到国外,如果有人提到西安事件,你打算如何解释呢?”杨说:“顶好不提此事。”蒋介石连声说“好!好!”就放他走了。    杨虎城出国用的是“官员护照”,所到之地都由领使馆或侨领接待。但他酒酣耳热时,每每泄漏“六项承诺”天机,而且说蒋先生是“清一色主义,专门吃杂牌,一切的伟大都是做出来的。”这些话都有人一五一十报告给蒋介石。这是他的第三个死因。    所以他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再请求回国抗日,蒋介石不置可否,他坚持来,蒋介石只好叫宋子文让他回来,一入国门就走进戴笠的天罗地网中了。    蒋介石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但为了巩固权力,对黄埔嫡系以外的人又非常防范。张学良与杨虎城的悲剧就植根于此。    还有另一段秘辛,也是杨虎城的死因之一。原来蒋介石曾对杨虎城“推心置腹”,要他密切注视东北军(他对张学良也可能有类似交代),藉收“互相牵制”之效。结果杨虎城竟将如此机密大事泄漏给张学良,引起东北军惊恐。    接着,中央又以剿匪名义派出五路大军进逼陕北,加深东北军与西北军的疑惧。于是,张学良就与杨虎城合作,紧急发动抗日兼以自保的西安事变了。    当然,在杨虎城这边,他也有不得不与张学良合作的苦衷。他的十七军与张学良的东北军都是“杂牌军”,双方的关系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东北军一被整顿,就将以次及于西北军。所以原本双方并不睦,反而因为中央大举剿匪的“不测”行动,把双方逼成同一阵线了。由张学良之囚、杨虎城之死,到孙立人事件,整部中国现代史展现的喧嚣篡夺,实具有一脉相承的连贯性。外国人说当时的中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割据分裂,直到国共内战结束。在这样的时代中,不谋于人,人必谋我,有机变之巧者安于禄位,“忿事急躁”(张学良自我形容之语)者则不免功亏一篑。杨虎城之难逃一死,只能说是时也命也运也了。

3. 电子做课堂 天涯变咫尺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3月27日文章】题:从波士顿到北京:太空时代的教学(记者伊丽莎白·韦尔德)    北京师范大学的高教授在北京对着电话话筒说:“我在太平洋彼岸向你们致以问候。”此刻正是北京时间早上8时45分,列克星敦时间晚上7时45分,在列克星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会议室里的听众听到高教授的声音后,把目光移向电视屏幕。这时,在地球那一面的高教授所写的汉字出现了。这些绿色的汉字正是高的那句问候语。    波士顿和北京之间3月21日进行了一项全球教学项目中的第一次通话。参加这个项目的有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    哈佛大学数学系的德博拉·休斯·哈利特(她也是坎布里奇大学的电传教学小组成员)于3月21日这一天做了这一技术的示范。她向在北京的数学家和数学教师们展示了苏格拉底教学法。    休斯·哈利特向在坎布里奇某地的两名学生讲解线性代数问题。当她把一道题的图象调到计算机屏幕上时,这一图象也同时出现在坎布里奇和北京的屏幕上。她问问题时,她和学生们就写在电子片上,电子片再把他们写的东西传到屏幕上。北京听众则利用他们的计算机终端和会议电话进行同样电子交流。    3月15日那天,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康复医疗部主任穆里·弗里德博士给北京的120名中国医生讲了一堂脊髓损伤课。北京中国医生则向他讲述了一些病例。弗里德称这项技术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哈佛大学校长德里克·博克在示范中同北京的高教授互致问候时说:“这个项目在教育方面是大有前途的。我们可以相互学习,架起更宏伟的桥梁,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机票费用。”

4. 台湾短讯

▲台《大华晚报》八日报道,为了促成台「中华女垒队」参加五月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女子垒球邀请赛,国际垒球总会会长皮特专门到台访问,对台垒球队能否成行作试探性的探寻。    ▲台《联合报》十一日报道,台军方指示其海军舰队,今后在南沙巡弋及运补时,除非受到中共、越南或其他国家攻击,一律避免进入对峙战区。    ▲《台湾时报》报道,四十年来从未开放的蒋介石官邸——台北士林花卉园艺中心十一日起对外开放,供社会民众参观欣赏。    ▲台湾《民生报》十日报道,台医学界最近兴起研究中药热,一些大医院都在进行有关灵芝、人参及各种中药复方的成分及疗效研究。    ▲据英《简氏防卫周刊》报道,台湾开始生产AT—3型攻击机,该机可携带AIM—9响尾蛇空对空导弹。    ▲《台湾新生报》十二日报道,台湾「外交部」最近对驻外人员进行了大调动。其中包括驻美、驻菲、驻印尼人员。    ▲中央社报道,台湾电信局十日起开放台至罗马尼亚的国际直通电话业务。

5. 墨西哥:日本对美倾销的“后门”

【台湾《经济日报》4月4日文章】题:美墨边境已成日本工厂生产基地(记者魏东阳)    日本企业发现:在墨西哥制造产品,是在美国市场维持竞争力的一个好方式。    过去二、三年中,日本大型企业在墨西哥的投资迅速增加。“日立”、“索尼”、“松下”及其他企业,在美国南边的美—墨边界城市设立了30个以上的工厂。由于墨西哥工人工资水准相当低,日本企业在这一带的投资,享有双重优势:廉价劳力及接近美国市场。    近年,日本在美国的投资面临困境:一为来自象韩国等工资较低廉的国家产品;其次则为从日本进口的零件成本,愈来愈高。日本企业图以新的策略来化解这二个困境。他们把“在美国生产”的定义放宽,成为“在美洲生产”,包含了加拿大、美国及墨西哥。    日本的电子公司如今将一些低价位的产品生产线,如小型电视及体积较小的电冰箱,由美国移至墨西哥;如此一来,他们在美国的工厂就可拿来增加生产在美国利润仍然相当不错的大型产品。早在1965年,美、墨双方即达成一项协议,凡是送往墨西哥装配用的美国制零组件,只要装配成品后运回美国,墨西哥均不课进口税。而美国方面,只就装配后的成品,其附加价值的增加部分课以进口税。根据这项协议前往墨西哥设厂的美国企业,迄今已有数百之多。现在日本企业也利用这项协议在墨西哥设厂。    这种设在墨西哥的工厂,在当地叫做“马奇拉厂”。目前沿着美、墨二千英里长的边界各城镇上,有为数超过一千的“马奇拉厂”。美、墨边界亦因此受到全球工业界的注目。根据统计,这些厂在1986年时所雇用的劳工达30万人,并为墨西哥带来了16亿美元的外汇收入。一般说来,企业到海外投资遭遇的主要困难之一便是文化及管理上的冲击。不过到目前为止,有效率的日本人与松散惯了的墨西哥人间尚未因文化而发生重大冲突。    日资“马奇拉工厂”并非就是诸事顺遂。美国国会及商业界中喜欢挑剔日本贸易政策的人,一直密切注意着日本企业在墨西哥的投资活动,认为日本在走对美贸易的“后门”。在墨西哥制造的产品,去年就逃过了里根政府对日本半导体制裁的不利命运,即为一例。    即使美国国会终止“马奇拉厂”计划,日本的制造商仍然会留在墨西哥,因为当地劳工低廉,又靠近美国市场,因此仍然大有可为。他们警告说,如果美国限制他们由墨西哥供应零组件,可能对他们设在美国的工厂造成不利影响。

6. 讨价还价的技巧

【香港《明报》3月30日文章】题:讨价还价的技巧(作者文新)    购物时如果懂得如何讨价还价,可以为你节省不少的金钱。而讨价还价的技巧,必须加以学习,才能运用自如。    以下是美国一位专门讲授“消费学”的教授所提供的讲价要诀,可供作参考。    ·当购买比较贵重的物品,像珠宝,名贵时装或大型电器时,要选择“还价对象”,最好直接和店主或经理磋商。    ·了解货品的“浮价”,而希望削减的数目,不要超越浮价的范围。浮价是指商人在货物的基本定价上加上去的“希冀利润”。一般的浮价行情是:家电用品加20—30%;服装则可能高达100%。    ·即使你决心购买选定的物品,仍然要告诉售货员你对该物并不太满意;或指出并非你心目中最合适的选择。这时,卖方多数会把价钱调低。    ·向店员指出,同样货品,在另一店铺的售价较低。会令卖方同意以相同的较低价出售。    ·如果可能的话,一次购买数量较多的同样物品,这样可以获得较大的优待。    ·最理想的讨价还价的日子,是星期一至星期五。因为这些日子,商店的生意比较清闲。星期六日的“繁忙时间”中,店员大都不易让步。

第 3 版

1. 英电视连续剧《是!首相》获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颁发的两项大奖

埃菲社三月二十二日报道,该剧三大主角之一奈杰尔·霍索恩获最佳幽默演员奖,乔纳森·林恩—安东尼·杰伊获最佳编剧奖。

2. 南小说《卡扎尔的字典》成为了畅销书

南通社三月二十七日报道,南斯拉夫作家米洛拉德·帕维奇写的这部小说在欧洲等地区引起了轰动,迄今已有十九个国家购买了此书的版权。

3. 国际儿童书展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开幕

埃菲社四月七日报道,五十五个国家约一千二百名展商参加了这次世界上青少年书籍最重要的书展。这届书展将于四月十日结束。

4. 第十四届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书展开幕

埃菲社报道,这届书展是由阿根廷「图书」基金会主办的,书展的主题是「临近二十一世纪的小说」,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十五个国家的三百六十四个展商参加了本届书展。本届书展于四月七日开幕,四月二十五日结束。

5. 科航422次班机被劫记(一)

祸从天降    1988年4月5日凌晨3点35分,曼谷机场上机声隆隆,科威特航空公司的Ku422次班机像往常一样,正点滑向跑道,冲上蓝天,载着97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朝科威特飞去。422次班机是一架波音747客机,它一直往返于曼谷和科威特。今天机上乘坐的乘客中有30名科威特人,包括3名科威特王室成员,他们是法德勒·哈立德·萨巴赫和他的两个姊妹埃卜特萨姆·哈立德    ·萨巴赫和安瓦尔·哈立德·萨巴赫。还有22名英国人,8名泰国人,4名埃及人,3名奥地利入,3名约旦人,还有一些持西德、沙特阿拉伯、哥伦比亚护照的乘客。飞机爬高进入平稳飞行后,乘客们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兴致勃勃地翻阅书刊画报,而大多数人则头靠在放斜了的座椅上打盹,客舱里不时还能听到轻轻的鼾声。可是他们并没注意到舱内那几名阿拉伯人打扮的乘客却正在神不知鬼不觉地做着劫机前的准备工作,他们用眼神相互传递着信息,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飞机飞越阿拉伯海上空,这里是孟买和马斯喀特操纵的空中无线电联系最弱的地方,再有1小时50分飞机就要抵达科威特机场了。    时机到了——四五名身着西装,头裹阿拉伯头巾的青年,几乎同时从提包或身上掏出了手枪和手榴弹,戴上了面罩,从客舱的不同位置上一跃而起,为首的大喝一声:“飞机被我们劫持了,谁也不准动,把手都放在头上!”熟睡的乘客惊醒了,他们没有别的选择,连忙按劫机者的话做了。与此同时,坐在驾驶室附近的两名阿拉伯青年冲向驾驶室,手中举着扭开盖的手榴弹和打开保险的手枪对着驾驶员的头,强迫他们把飞机开往伊朗的马什哈德机场。尔后,几名劫机者把乘客都赶到了飞机的经济舱,按国籍分坐在了几处。两名劫机者拿来了塑料绳,逐个把男乘客的手都绑了起来。    当地时间6点15分,飞机越过伊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加瓦特尔湾上空进入伊朗领空。44分钟后飞机飞到离马什哈德机场145公里的上空。劫机者头目要求驾驶员通过无线电同机场取得联系,要求紧急降落。起初伊朗方面拒绝让这架飞机降落在它的国境内。驾驶员告知机上燃料即将告罄,伊朗方面才“完全出于人道主义原因”,允许其紧急降落在马什哈德机场。    7点30分Ku422班机在马什哈德机场着陆。劫机者头目通过无线电向机场当局发出威胁,“任何人不准接近这架飞机,否则飞机连同机上所有乘客将一起化为灰烬”。    (一)

6. 考古学家发现人类三万二千年前达美洲的证据

英国《自然界》周刊三月十日报道,考古学家们通过在智利蒙特贝尔德和在巴西富兰达石洞里发现的这一新证据,把人类到达美洲的时间提早了二万一千年。

7. UFO奇遇记

【日本《周刊时事》3月5日一期报道】题:母子4人遭遇UFO的经历(记者岸田郁弘发自悉尼)    澳大利亚是不明飞行物(UFO)时常出没的地方。一个母子4人遭遇“UFO”的事件,现在又成了全国议论的话题。    遇到UFO的是居住在西部的费伊·诺尔兹女士和她的3个儿子帕特里克、肖恩和瓦因。    1月份,费伊一家为了休假和找工作驱车去帕思,汽车风驰电掣般地奔驰在纳拉博平原的公路上。    20日清晨5点半左右,汽车行驶到南澳州门德腊比腊时,在高速公路前方出现了闪光明亮的物体。开车的费伊谨慎地避开它,快速开了过去。但是,肖恩说,“总觉得是个奇怪的东西,为了搞清楚,我们决定再返回去看个究竟”。于是,他们开始与UFO接触了“大约90分钟”。    UFO呈1米左右直立着的鸡蛋形状,中心部为黄色,周围发出白光。不仅颜色和形状奇特,而且还发出令人恐惧的轰呜声。母子4人莫不害怕,没等到达近旁就慌忙开车逃去。    不料,UFO追了上来。费伊拼命踩油门,汽车以110公里的时速飞驰。但UFO一会儿就追了上来,沉甸甸地落到汽车顶篷上,不久,整个车子便升到空中。    “哎呀”,费伊不由自主地大声惊叫起来,3个儿子也惊恐万状,叫喊不迭,但他们听到的却是有点异样的回声。    尽管如此,费伊还是鼓足勇气把手伸到了车顶上。“车顶微暖,象海绵一样柔软”,“我感到很奇怪,于是将手缩了回来”。    UFO突然把汽车扔到了地上,4人争先恐后地跑出车,躲藏到道路旁边的丛林里。他们从树叶的缝隙里窥视,UFO好象在搜寻着他们,大约15分钟后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们提心吊胆地回到车子里,车内和车顶布满了灰黑色的灰尘。一个后轮已经破裂。他们迅速地换上了备用轮胎。在极度的恐惧中他们开动了车。没想到UFO又追了上来。4个人拼命向迎面开来的车发出信号,但所有的车都象什么也没有发现似地开过去了。    他们一口气跑了600公里,在南澳州塞杜纳停下来。这时才发现车顶上的4个角都已凹下去了一大块。在他们与UFO遭遇的那段时间里,在附近海域航行的渔船的船员们也看到了空中有一个闪光的物体,听到了同样异常的声音。另外,还有一名卡车司机在“事件”前1小时也看到了他们所说的“UFO”。

8. 波士顿展出儿童的小发明

【合众国际社波士顿3月1日电】美国人的发明创造活动早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了。上星期日波士顿科学博物馆的第10届“发明者周末”展出了100多名少年儿童的小发明。    10岁的杰斯·法纳夫为了防止小伙伴偷吃他饭盒里的“好东西”而设计了一个饭盒警铃;12岁的尼科尔·菲格勒发明了一种手纸警笛,告诉人们该换纸卷儿了;6年级学生杰伊·厄贝斯发明了无线电控制扫地机和吸引老师的注意力的自动举手机;8年级学生理查德·斯凯尔斯为音乐工作者发明了翻谱器,只要一踩踏板就能为乐谱翻页。    【美联社北达科他詹姆斯敦3月2日电】在每年一度的北达科他发明者大会上发明者和制造商展出了他们的小发明。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一位66岁的农场主自制的钢制驱鸟人、杰克逊制造公司制造的第一架超轻型飞机、戈登·约翰逊发明的锁之锁和沃尔特·贝伦斯发明的防止被汽车撞坏的摇摆邮箱。

9. 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维修工程已完成一半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题: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大维修,给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增添光彩(记者三上正代)    梵蒂冈西斯廷小堂因穹顶画《创世记》和壁画《最后的审判》而闻名于世。这些画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这座小堂的修缮工作已经到了第8年,整个维修工程已大约完成了一半。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已经经历了500个春秋,色彩已经变黑,失去了当年的生气。现在,经过修葺,原作又重放光彩。    修缮工程始于1981年1月。对壁画的修葺花费了4年时间。从1985年起,工程进展到穹顶画《创世记》。在宽13米,长40米的顶棚上有九幅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如《逐出伊甸园》、《诺亚方舟》等等,这些作品占满了穹顶。米开朗琪罗从1508年着手创作,用了4年时间绘制了穹顶画。现在,修缮工作已经到了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创造亚当》。    这些绘画是人类共同的遗产。维修工作需要极端慎重小心。修缮人员用刷子蘸上洗涤液轻轻地刷洗,用浸过蒸馏水的海绵擦拭。这样,烟尘形成的薄膜被清除后,原作所有的绿色和红色又逐渐显现出来。    在今后两年,对穹顶画的修缮工作将结束,而且,将着手对巨幅杰作《最后的审判》进行修缮。这幅壁画存在着“他人之笔”的问题。米开朗琪罗画了许多裸体画,后来的画家认为他“不谨慎”,于是给加上了“布头儿”。这次能否把这种“掩盖”去掉呢?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10. 堂吉呵德乘地铁

三月底的一天,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丽日当空。七十多名身着西班牙古代盛装的男女簇拥着一位威武的骑士,进入热闹的地铁。骑士手持长矛,彬彬有礼,高贵优雅。虽然他未骑他那匹骨瘦如柴的老马罗西南特,乘客们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这就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名著《堂吉呵德》中的主人公——堂吉呵德。    这一支「游侠」队伍,原来是参加第七届加拉加斯国际戏剧节的委内瑞拉演员,他们走上街头演出了这个引人入胜的名剧。他们时而出现在大街上,时而登上地铁,赶到市中心广场。他们的精彩演出使这个多事之都的市民仿佛来到了堂吉呵德的故乡——和平而宁静的西班牙拉曼查地区。    本届加拉加斯国际戏剧节在三月二十二日至四月三日举行。为了扩大戏剧影响,来自二十一个国家的演员也都走上街头,到观众中间演出。他们带来了几十个剧目,其中不少深受欢迎的佳作,例如西班牙古典剧团演出的反映西班牙黄金时代的喜戏《最重要的是我夫人》;智利新剧团演出的《每天的悄悄话》,通过两个人风趣的对话,揭露了军政府的种种劣迹;厄瓜多尔演出的《未婚女子多尼亚。罗西塔》,深刻揭示了未婚女子孤寂的心态。(吴成德编译)

11. 小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合众国际社喀拉喀托3月30日电】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之间的巽他海峡,沉睡了6年的小喀拉喀托火山最近开始喷发。许多科学家闻声而至,急欲一睹这座正在迅速上升的年轻火山的风采。    喀拉喀托火山曾是历史记载中爆发最猛烈的火山之一。它在1883年8月26日发生一次大喷发,威力比最大的氢弹爆炸力量还大26倍,造成3.6万人丧生,引起高达135英尺的海啸,摧毁了附近海岸数以百计的村庄。这座高2683英尺的火山也炸得粉身碎骨,消失在海涛之中。然而,它并没死。和凤凰涅槃一样,一座新火山在原地诞生,并从海底升起。它就是小喀拉喀托火山。在印尼文中,它名字的意思就是:喀拉喀托的孩子。    早在本世纪20年代初,渔民就注意到喀拉喀托附近海域的水面上出现了气泡,水温逐渐增高。1927年,小喀拉喀托露出海面。美国火山学家托马斯·卡萨得瓦尔说:“这是一个独特的自然实验室,是一个可以纪录到火山演变的机会。”不过,科学家们预言,小喀拉喀托火山不会发生1883年那样猛烈的大爆发。

12. 漫画

爱,用不着相互对视,两人一起朝一个方向看就是了。(原载法国《皮埃姆》画册)

第 4 版

1. 班达尔:一颗上升的明星

【美国《新闻周刊》4月11日一期文章】今天,39岁的班达尔·本·苏丹·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是沙特阿拉伯驻美国大使,是华盛顿最有影响的外交官之一。他在沙特阿拉伯购买中国导弹的交易中所起的作用,足见他的手段多么高明。待到美国情报部门发觉此事,已经为时太晚。他愿意从一个共产党国家购买导弹,这说明新的一代沙特阿拉伯领导人希望宣称自己要脱离山姆大叔而独立。    1985年夏,班达尔去巴基斯坦会见中国官员,表面上是同他们讨论石油化工产品贸易。在那里,他询问了中国方面是否愿意出售导弹。两个月后,他收到一封表示同意的密码信:“你是否愿来北京?”班达尔去了,临行前向美国官员保证,此行目的是说服中国人不要卖武器给伊朗——事实也真是如此。但是他也借机达成了一笔购买DE—3中程导弹、培训操作人员和筹建发射场的30亿美元交易。    1982年,班达尔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里根政府之间充当秘密中间人。那次谈判的结果是巴解组织撤出了贝鲁特。    今年早些时候,法赫德国王曾派班达尔去莫斯科会谈。这一会谈有可能导致沙特阿拉伯同苏联恢复外交关系。前中央情报局局长威廉·凯西在安排由沙特阿拉伯资助国会不愿为之出钱的隐蔽活动、在黎巴嫩的暗杀行动以及向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军事援助等事项时与之秘密打交道的也正是班达尔。    受到法赫德国王保护的班达尔是今后一代沙特阿拉伯领导人中一颗正在上升的明星。

2. 王子干政 政府为难

【合众国际社伦敦4月3日电】英国王子查尔斯近几个月在政治上羽毛渐丰,不断公开干预一些敏感而有争议的问题,使得政府一些部的官员大为恼火。    他就北海的污染问题慷慨陈词,使环境部深感不满,说他忽视了该部给他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    他对英国建筑设计师们更是不留一点情面,说他们的“现代杰作”看起来让人不舒服,甚至还不如伦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德国轰炸后出现的残垣断壁。王子的讲话在全国引起反响。伦敦计划给国家肖像馆和圣保罗教堂添加辅助建筑物,查尔斯的干预使设计师们不得不另起炉灶,修改自己的方案。    查尔斯王子今年40岁,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但尚未有固定的职业。他3月份和朋友在瑞士滑雪时险些遇难。    有人说,查尔斯经常参加危险的体育活动是他内心沮丧的表现,他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也体现出这种心理。按规定,英国王室成员不宜在日常的政治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查尔斯议政在英国朝野引起一些争议。据传,玛·撒切尔政府准备让他在国家事务中“担负更多的实际责任”,以便让他在目前的政治问题上放缓语调,或少开尊口。

3. 马耳他骑士团──既无领土又无国民的国家

【日本《读卖新闻》三月二十九日报道】题:既无领土又无国民的国家——马耳他骑士团(记者藤原和彦发自罗马)    在罗马,有一个「既无领土又无国民的国家」,它就是具有约一千年历史的属于天主教会的马耳他骑士团。马耳他骑士团曾拥有地中海的罗得岛(现属希腊)和马耳他岛(现属马耳他共和国),因此,它享受主权国家的待遇,现在仍然与意大利等四十一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    马耳他骑士团有自己独立的外交官护照,并发行货币和邮票等。它拥有作为一个国家应有的完整体系。马耳他骑士团的元首享有大公称号,是天主教会红衣主教的终生总长。    马耳他骑士团的会员(天主教徒)现在在全世界大约有一点二万人。会员最多的是意大利,有二千九百人。    如意大利总统科西加和美国前国务卿黑格等要人都是马耳他骑士团的会员。    马耳他骑士团是在一零九九年第一次十字军占领圣地耶路撒冷之前建立的。    当时,西欧各国信仰天主教的贵,    族们,为了给去耶路撒冷朝拜的天主教    徒提供医疗和住宿服务,成立了这个团体。    后来,它与圣殿骑士团一起成为十字团的中坚力量,与伊斯兰教徒军进行战斗。    十字军败退后,马耳他骑士团转    移到东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继而转至罗得岛,最后退到马耳他岛。    一七九八年六月,它被远征埃及的    拿破仑军队打败,不得不放弃马耳他岛。一八三四年,马其他骑士团的总部迁到了罗马,直至今日。罗马市康德堤大街六十八号是马其他骑士团的总部所在地,也就是马耳他骑士团的政府杨关。门前悬挂着相当于    马耳他骑士团的国旗的花瓣型的白十字徽章「马耳他十字」。    受意大利政府的优待,总部的占地和召开总长选举会的建筑物都实行治外法权。    马耳他骑士团在总部发行的货币是金币,只做收藏用,一般不流通。另外,张贴马耳他骑士团发行的邮票的邮件,也只能送到与它签有特别协定的国家。    在马耳他骑士团的总部有附属诊疗所。    它的主要工作是以医院和诊疗所为据点进行医疗社会服务,它经营的医院和诊疗所在全世界达到二百所。

4. 雄踞政坛 内助有功

包揽家乡事务    【《日本经济新闻》4月4日文章】题:政治家们的内助之功    一谈到政治家,就要谈选举。尤其是成为实权人物之后,为了搞应援活动,本人必须到全国各地去游说,因此,许多这样的人物是把自己所在选区的工作委托给夫人。金丸信的夫人悦子就是这样一位妻子,在选举期间她一人到山梨县巡回演说。据说,有一次在同共产党的一位女候选人进行辩论演说时,她寸步不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当时讲,“无论怎么说,金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和国民。”    现任官房长官小渊惠三夫人名千鹤子。她为丈夫竞选努力工作,给自己定的指标是每天要同200人握手,否则就不走进卧室。亲自执笔问候    前副总裁二阶堂夫人名添。她是孜孜不倦在家中工作类型的内助。她在家里总是不停地为选区的支持者书写明信片。据说,因为数量太大,她每年从“暑期问候”结束之日开始,就动手写贺年片,而当元旦到来后又要动手写“暑期问候”的明信片。周而复始,勤奋工作。    社会党书记长山口鹤男的夫人山口荣经营草津温泉旅馆“大津屋”。深夜,山口从东京的住处给他夫人打电话,听取有关家乡的情报。这对山口来说,是一条无可取代的“热线”。家庭外交主角    前首相中曾根曾以国家首脑之间个人的友谊作为外交的基础,因而确立了“里根一中曾根”的伙伴关系。在中曾根访美时,迫使夫人茑子成为“家庭外交”的主角。直到今天,茑子夫人仍果断地说:“首相亲自去搞繁重的外交,这对日后是多么重要,我有了切实体会。”    到国外去访问,在上电梯等场合,中曾根常常习惯地自己走在前面。这时周围的人总是小声地提醒“夫人先走”,“夫人先走”。这种提醒让她听腻了。据说,当专机在羽田机场一降落,她终于忍不住了,大声说:“‘夫人先走’,结束了!”茑子夫人给“第一夫人”下的定义是:“无薪无假的家政妇”。限制丈夫饮酒    竹下首相的夫人直子是首相饮酒的“监督人”。首相十分喜欢饮日本酒,但是,他的夫人关心他的健康,在家里原则上禁止他饮酒。首相如在家饮酒,每次只允许他喝罐装啤酒一小筒。竹下在当上首相之前,同他有亲戚关系的金丸信经常同他开玩笑,说“你是在家里不让喝,到我这里来过瘾。连老婆你都怕,还能取得政权吗?”    自民党议员佐藤文生夫人美弥子被称为“计步器”。据说,她每天督促丈夫走路。佐藤在饭馆聚会之后,常常不坐车步行回家。

5. 不折不挠 大功告成

【美国《华盛顿邮报》4月8日文章】题:科多韦斯的谈判技术受到多年来和平努力徒劳无益的磨炼(记者乔纳森·兰德尔发自日内瓦)    联合国副秘书长迭戈·科多韦斯的耐心经过6年来外交活动失败的磨炼,费尽心力地安排通过谈判从阿富汗撤出11.5万苏联的远征军。    他在长期僵持的谈判特别令人沮丧的时刻对美国一家杂志的记者说:“现在发生的事情是,人人都放弃了,除了我自己。不放弃努力是我的职责。”    科多韦斯1935年11月3日生于厄瓜多尔基多,毕业于智利大学,取得政治和法律两个学位,掌握流利的英语和法语,作为他的本国语言西班牙语的补充。    他在27岁时参加了联合国的工作。    他后来在多米尼加共和国工作,是在1965年美国干涉期间;1971年他在新独立的孟加拉国工作;他还参加了联合国为结束1980年发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的工作。    但是他参加的其他徒劳无益的外交活动,包括联合国在1980年使美国被扣留在德黑兰的外交人员获释的努力和1982年阻止阿根廷和英国为福克兰群岛发生的战争,都帮助了他为阿富汗会谈作好准备。    科多韦斯坚信,“如果各国政府的领导人多一些幽默感,少一些妄自尊大的意识”,这个世界将会是一个危险较少的地方。

6. 漫画

(原载《日本经济新闻》)

7. 一反传统 夫人助战

【路透社巴黎4月8日电】在一个一贯只有男人参政的国度里,竟有8名妇女走到了台前帮助她们的丈夫在法国的总统竞选中赢得选票。    3名高级候选人的妻子本周在电视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向选民们提供了有关密特朗总统和他的两名右翼敌手雅克·希拉克和雷蒙·巴尔的第一手材料。    这种情况在美国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法国却标志着第一夫人一贯默默无闻的传统有所突破。    密特朗的夫人说,她她愿意再当7年第一夫人,这使一些电视观众感到震惊。    密特朗的63岁的夫人达尼埃尔说:“这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不怕。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右翼总理、巴黎市市长希拉克的夫人贝尔娜德特在另一次电视谈话中否认她的丈夫是咄咄逼人而又性格暴躁的人。    她说:“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这样说,他是个非常有耐心、而且极其文雅的人。”    在匈牙利出生的前总理雷蒙·巴尔的妻子夏娃在一次个别谈话中供认,她的丈夫“很难与之深交”。    在这3名主要候选人中,只有巴尔经常有夫人陪伴在侧。贝尔娜德特·希拉克只在她丈夫举行的主要集会上露面。至于达尼埃尔·密特朗,出于安全和谨慎的考虑,她根本不随丈夫参加竞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