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02-06

第 1 版

1. 中朝均否认中国一军列在朝爆炸消息

法新社三日报道,香港报纸二日报道了去年十二月中国装载军火的一列火车爆炸致使一百二十人死亡和五千人受伤的消息,中朝双方都称这「纯属谎言」。

2. 格拉西莫夫称苏在越南没有军事基地

苏联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苏在越南没有军队,也没有租用金兰湾基地的一寸土地。

3. 苏联人口今年初已达二亿八千四百五十万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公民的平均寿命估计为六十九点六岁。

4. 联邦德国失业者一月份增加到二百五十多万

德新社四日报道,这比去年年底增加二十一万人。失业率增长百分之零点七,达百分之九点九。

5. 伊拉克飞机四日袭击了南部战线的一个伊朗导弹连

据外电报道,伊拉克飞机同日还袭击了一艘伊朗油轮。

6. 越拟释放一批犯人

法新社报道,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郑春朗四日表示,越可能在春节期间对一些犯人实行赦免。

7. 李登辉强调反对台独政策不变

【台湾《中国时报》2月4日报道】中国国民党代理主席李登辉3日指示有关部门,应本团结和谐原则,继续与在野人士进行政治沟通;唯法治与民主应求平衡,对群众运动妨害秩序事件,应依法律处理,对主张台独问题者,亦应按照政府既定政策与法律处理。    李登辉代理主席就任后昨天首度主持中央常会,他在会后作了上述的讲话。    李代主席说,社会秩序的安定事关全民生活的安康与国家的安全,政府有义务确保社会秩序。    今后对于群众违法滋事案件,应贯彻公权力的行使,不能有“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现象。    李代主席并且指出,反对台独主张分裂国土,是政府不变的一贯政策。本于这个政策,凡有违犯法律之情事,即应切实依据相关法律处理。执政党奉行此一政策,绝无改变。

8. 美经济出现生产大于消费的新问题

【美国《华盛顿邮报》1月31日文章】题:美国经济出现新问题副题:美国人生产增多,消费减少    突然间,美国经济出现了一个令人忧虑的新问题:在美国五年间消费大于生产以后,现在美国人看来却是生产得太多而消费得太少了。    美国的工厂在长时间的不景气之后,正在全速运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出口订货大增。消费者则在开始节省开支,而在这之前5年里,他们无节制地花钱,消耗了价值数千亿美元的进口商品。    但是,好事过头反成坏事,这可能会使经济陷入不良状况。政府上周三发表的一项报告表明,1987年最后3个月中,企业界的生产也许发展得太快,同时,消费者控制自己花钱的习惯又太严了。    结果是未售出的货物在商店货架上越积越多。现在,经济学家们预言各公司将减少产量和职工,使库存同销售量相适应。许多分析家说,在1988年上半年美国的经济能以年率1%的速度增长就是很幸运的了。这个速度大大低于让那些要找工作的人都能就业所需要的水平。    摩根—斯坦利联合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在今后几个月内,失业人数肯定会增加,在选举年里,这将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前景。”    政府官员感到最为不安,这在选举年也许是可以理解的。由于美元汇率可能进一步下跌,股市也可能再度暴跌,他们本来就已经感到不安了。他们中的一些人担心1988年的经济状况注定不会太好,因为他们说,去年联邦储备委员会把利率定得太高,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则降得太低。    上周末有消息说,联邦储备委员会很可能很快将放宽信贷,这些官员听到这些消息只是略感宽慰。利率发生变化通常要过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影响到经济。因此,1988年上半年看来经济几乎肯定会出现呆滞。

9. 特大冰山西游记

【日本《读卖新闻》1月30日报道】题:在罗斯海上向西漂流的大冰山(记者杉下恒夫发自悉尼)    去年10月29日,脱离南极大陆罗斯冰障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座冰山,以每天5公里的缓慢速度,沿着罗斯海向西漂流。    从美国卫星发出的照片看,此冰山纵约159公里,横约40公里,表面积为6360平方公里,冰山露在海面上的部分只占整个冰山的1/7乃至1/8。因此,整个冰山规模之大是超乎人们想象的。它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1/3,是美国罗得岛的两倍。学者们指出:“如果把这座大冰山运到美国,全美国的干旱便可立即排除。”    这座冰山同罗斯冰障分离后被命名为“B一9”,美国的卫星和美澳南极观测船竞相追踪冰山的动向。    然而,无论人们多么想利用冰山,但靠现在的技术都不可能让这座大冰山来个大转移。学者们关心的焦点集中在这座大冰山究竟会以多快的速度移动,并且最终究竟会漂到哪里?    由于南极海海水温度低,这座冰山几乎完全没有融化,截止到去年12月28日,冰山表面积仍是那么大。现在,人们议论的中心又集中到冰山融化以后对气象和海洋生态有什么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正在追踪“B—9”冰山的澳大利亚南极局冰河研究部嘉克部长说:“我想,恐怕会同其他从罗斯冰障分离出来的冰山一样,沿着南极大陆向西漂流,由于水温和风的影响,一面融化,一面分成几座小冰山,最后在南极的威尔克斯这个地方消失。”

10. 法报披露叶利钦「十月讲话」 格拉西莫夫说该报道纯系「谎言」

【路透社巴黎2月1日电】巴黎的日报《世界报》2月1日说,被撤职的克里姆林宫改革者叶利钦在去年10月发表的讲话中对特权进行了谴责,并抨击了第一夫人赖莎和外长谢瓦尔德纳泽。    《世界报》说,它的报道是根据在莫斯科获得的一份文件撰写的,这份文件是叶利钦向党中央委员会发表讲话的速记文本。    该报说,这位前莫斯科党魁谴责了苏联领导人的“贪婪”。    他说:“是的,同志们,我很难向工厂工人解释,为什么在十月革命70周年的今天,他们还必须排队买香肠(而且这种香肠中淀粉多于肉),而我们的餐桌上却摆着鲟鱼、鱼子酱和各种美味佳肴。我认为,那些把各种特权视为生活和工作目的的人不是我们的同路人。同志们,我必须告诉大家,如果你得到的只是说教和冷冰冰的态度,而不是友善的具体帮助,那么你就没法开展工作。    “关于这一点,同志们,我必须请求政治局使我摆脱赖莎对我指手划脚的做法,她几乎天天打电话责备我。”    据《世界报》说,在一些问题上叶利钦显然受到包括克里姆林宫第二号人物利加乔夫在内的一些中央委员的诘问。    《世界报》说,他要求苏军撤出阿富汗,并批评谢瓦尔德纳泽出访太频繁。叶利钦称阿富汗问题是“遗留给我们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必须尽快予以解决,苏联必须从阿富汗撤军。”    他说,“我认为,这个问题正是谢瓦尔德纳泽同志应该解决的问题。眼下他正忙于处理那些我认为不太紧迫的问题,他出访时间达好几个月。”    【塔斯社莫斯科2月4日电】苏联外交部新闻局局长格拉西莫夫今天在这里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世界报》2月1日发表了一篇硬说是叶利钦讲话的材料。对此,我要说,莫斯科其他外国记者手里也有这份材料,但他们没有向自己的编辑部发这个材料或者是编辑部没有发表这份未经证实的材料。苏联外交部发言人强调指出,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发言者的发言是不发表的,“假如我们破坏了这条规矩,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今后的全会产生心理压力,发言的人会在某种程度上担心在讨论中发表的意见会被公布。这样就会降低苏共中央全会上讨论的坦率程度”。    他引用苏共中央总务部的话回答记者说,《世界报》的谎言同叶利钦在1987年10月21日苏共中央全会上的发言毫无共同之处。

11. 匈学者说对社会主义许多问题应重新认识

【匈牙利《人民自由报》1987年12月24日文章】题: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在发生变化(作者匈牙利科学院院士特凯伊·费伦茨)    “在一个国家”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很快建成,各种关系非常简单,对未来的看法也是理想主义的。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幻想,只会堕入传统的空想主义泥坑。    在对待社会主义看法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放弃在一个国家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幻想。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因此社会主义只有在国际上、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一个世界体系才能真正超过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取决于我们的合作,这是历史的必然,迟早会体现出来。禁锢在民族和国家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恰恰是在这方面同资本主义的差距最大。因此,我认为单纯依靠“自力更生”不能使社会主义的改革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对许多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加以认识。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没能提出在理论上经过全面研究的、有根据的、能团结社会、对社会进行领导的改革构想,并使它成为全社会的事业。现在有许多提法,例如“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的市场”、“固有规律的经济”、“政治改革”、“权力下放”、“所有制的多元化”等等都含糊不清,可以作各种各样的解释。这些概念目前在理论上都没有得到论证。现在仍然缺乏科学的改革构想,改革政策缺少马克思的理论基础。    现在象苏联和中国这样的大国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这样我们就可以超出一个小国的局限来研究改革问题。鉴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已成了共同的事业,匈牙利坚持改革政策和从理论上继续探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我们的出发点应当是,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各种形式只是初步的,倒退的危险依然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改革政策的实质只能是,实行同世界资本主义体制共处甚至合作的战略和策略。    显然,从社会主义的角度说,市场和商品生产问题也是当代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只是我认为目前在理论和科学上对它们的解释还是不够的。我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早就可以建立一个“共同市场”,作为发展这些国家真正的经济合作的第一个现实步骤。    目前对“所有制的多元化”争论很多,我认为,引进外资和在国内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本化”在理论上是不能允许的,在实践上却是需要的。但我们必须把它看成是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而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能把各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都打上“社会主义”的标记。

第 2 版

1. 台湾有“禁歌”九百首

【台湾《中国时报》1月8日报道】为因应解严开放措施,新闻局已遴聘了立法委员丑辉英为召集人,约集七八位专家学者,将在近日内针对自59年起,陆续遭有关单位“禁唱”的流行歌曲重新审查,并做首次的开放禁歌处理。    目前由新闻局出版处正整理并将交由上述专家学者重新审查的歌曲,包括邓丽君主唱的《何日君再来》在内,约有100多首。据大略估计,59年道警总所禁唱的歌曲达183首、65年为内政部有关单位所禁唱的计有267首,65年由新闻局广电处与出版处所禁唱者为438首。    谈起禁歌,资深的作曲、作词者,仍有依稀的印象,虽然不能提出每首禁歌遭禁的理由,但一般说来,不出“赤色”、“黄色”及“灰色”的禁唱范围。    被归类为“赤色”的歌曲,大致指为共产党做统战的政策歌曲,像《渔光曲》就是一例。    所谓的“黄色”禁歌,就如《一家八口一张床》这类的老歌。此外,“灰色”的就是歌词暮气沉沉,可消靡人心的歌曲。    【台湾《中国时报》1月30日报道】新闻局出版处29日共整理出898首的禁歌,将在近日内交由禁歌开放审查委员们会查。昨日在第二次禁歌开放审查会议中,委员们并确定上述通俗类禁歌的审查原则为“逐首讨论”,且必须在无异议下,才可放行。    经过昨日一个多小时的讨论后,委员们认为,开唱意义非同小可,态度亦宜慎重。

2. 使捐款者和受惠者都获益(上)

【美国《交流》季刊春季号文章】题,企业如何赞助公益事业(作者艾弗里·亨特)    如今,公司的捐款方针已越来越强调捐款者和受惠者双方均能受益。解囊相助往往与公司的推销方针密切相关。    并不是所有的公司捐款全都与销售活动有如此直接的联系。许多捐款只是出于比较一般的目的,比如在某个销售区加强公司的形象或提高其知名度。虽然自身利益一直在公司的慈善事业中发挥着作用。但目前这股新潮却更有计划,更为直截了当。许多公司都意识到,应确定捐款目的:从生意角度出发最需要做什么,做了之后的结果如何,以及这样做会使公司增加多少知名度。    某些公司在探索新的、更富想象力的捐助方法。    下面试举几例,介绍一些能使公司及受惠者均得到好处的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一:把许多公司的财力集中起来,建立一个慈善基金。将汇集起来的资金投入各公司总部所在城市的社会公益事业。这笔基金交由外面一个非营利的信托机构管理。参加这个基金的各公司可以用集团方式资助一些它们也许不愿单独资助的比较敏感的社会公益事业。    纽约公益信托基金会是为资助纽约市一些突出的项目而于一九七七年创立的,成员有埃克森石油公司、梅里尔·林奇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和时代出版公司等。在当时得到资助的七个项目中,有一项便是富有革新精神的职业培训计划。    二:找一个不太为大捐助机构注意的有需要接济的团体,把一小笔种子基金投入为该团体而成立的新基金会,通过广告提高该基金会的知名度,以吸引其它公司共同赞助这项事业。    莫比尔公司向酗酒儿童基金会捐助了一小笔款项,该组织成立不久,资金比较欠缺。莫比尔公司随即在电台做广告,希望该基金会的活动能在全国范围内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该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由于别人对他们更为注意并参与他们的活动,因而最大限度地扩大了我们向他们提供捐款的影响。”    (上)

3. 错把胡闹当有趣

【台湾《民众日报》12月31日文章】题:电视节目待改进(作者新竹师院副教授张国财)    此间电视台,由于长期处于“寡头垄断”阶段,缺乏强而有力之竞争压力,尤其在“钱”途之诱因下,能具有教育或益智功能之节目直如凤毛麟角,而若干以娱乐为标榜之节目,对观众之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非仅无所助益,反倒有“耳濡目染”之“反教育”之虞!    底下即针对最受舆论及观众所诟病之连续剧、综艺节目及新闻报导等,为其诊病把脉,以为改进之参考:    一般连续剧,不脱一面编写剧本、一面拍摄、一面播映之窠臼;其严重者更有编剧写好一段剧本,即须火速送至摄影棚,以便演员马上进行录制,在演员无暇揣摩剧情、人物个性下拍摄之节目,其为粗制滥造自可预期。    而最不可原谅者为:收视情况不佳之连续剧,制作单位可以一再“缩水”,甚至不惜大刀一挥,干脆“腰斩”了事;而初期口碑不错之连续剧,率多不肯见好即收,于是“灌水”再“灌水”,非得弄到最后草草收场不可。    至于综艺节目,老套固不论矣,少数推陈出新之构想,却已沦为“热闹”加“胡闹”之代名词。其胡闹处,常有演员在贯穿节目之短剧中,竟自笑得“说不出台词”。此种“错把胡闹当有趣”之节目,应是综艺节目之致命伤。而在各类型大小挑战中,电视新闻对不同党派候选人之报导不能大公无私、一视同仁,以往曾引起“反弹”,亟应引为殷鉴,否则,以社会公器作为打击异己之工具,徒坏传播媒体之形象而已。

4. 蒋经国的贴身侍卫

【台湾《自立晚报》1月26日文章】题:七海侍卫各个英雄好汉保护总统扮演重要角色(记者阎济民、郝齐智)    蒋故总统经国先生的灵榇由荣民总医院怀远堂移灵圆山忠烈祠时,10余名身穿黑色西装、体态壮硕、负责护灵的侍卫极引人注目,他们从经国先生任职行政院长时即负责其贴身安全。    这些人员在移灵当天被外电称呼为“七海”侍卫。国人对他们的印象,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而不晓得他们的姓氏。    “七海”在国内情治系统方面,直接隶属于“联合警卫安全指挥部”;“联指部”下除“七海”外,尚有士林及代号“重庆”两大主要分支单位;“士林”方面执行蒋公官邸安全,“重庆”则负责副总统、行政院长官邸勤务。    整个“联指部”成员甚为广泛,甚至包括县、市长在内的各地方情治单位首长在内。每当国家元首莅临视察时,均系透过“联指部”传达安全防护指令。    经国先生就任总统后,大直官邸及其本身的安全,即由“七海”负责,一般宪、警等情治单位支援“七海”勤务的基层干员,主要以混合编组方式,分别担任大直官邸内卫区、中卫区及外卫区的安全勤务,至于前述为蒋故总统护灵者,则为经国先生最贴身的卫士人员。    据了解,这些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的侍卫人员,几乎都是警官学校或政治作战学校毕业,他们随侍经国先生左右,多在10年以上,其对国家元首之忠诚及遇事之应变能力,自是无可疑虑。而许多官邸侍卫出身的情治人员,在归本单位后,其“侍卫”资历亦成为个人前途发展上影响极为重要的条件之一。    【台湾《自立晚报》1月26日报道】最高治安当局日前的一项机密会议中决定,专门负责大直官邸治安的“七海指挥部”系统,将保留并继续发挥执勤功能,以确保目前仍住官邸的蒋故总统夫人蒋方良女士居住环境之安全。    “七海”指挥部指挥官为中将官阶,指挥部即设在官邸内,警卫包括宪兵、警察等各情治单位干员;警察由台北市警察局保安大队、交通大队、中山分局警备队支援,2年轮调一次。    “七海”指挥部内,除担任警卫的宪警勤务外,其它编制为何,则为极高机密,鲜有人知。在警卫勤务方面,重点之一是蒋故总统经国先生每日上、下班必经的中山北路警卫段的安全维护;每星期为了中山警卫段的联合警卫,台北市中山分局大直、圆山派出所主管及有关宪兵单位,均会到“七海”指挥部开会,接受命令指示。    由于蒋经国先生的溘然长逝,“七海”的存废曾一度引起治安当局讨论    。

5. 名噪一时 甘苦几何

【台湾《民生报》1987年12月29日至1988年1月10日连载文章】题:成龙学艺的故事(成龙口述叶蕙兰整理)    26年前,当时在澳大利亚驻香港领事家作厨师的父亲,拖着我的手,踏进于占元师傅的“中国戏剧学校”。那年我还不满8岁。我对练功印象最深刻的是,拿鼎到了实在支撑不住却又被师傅拿着藤鞭在旁边迫着要挺下去时,只觉得眼冒金星,鼻孔和嘴巴早已鼻涕口水迸流了。拉腿时,师傅叫三个师兄过来,一个把我上面的脚尽量拉高,固定在墙上,另外两个在我的背上和肩上用力推,帮我将两腿成垂直线贴到墙上。疼得我哇哇大叫,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在学校练功偷懒时若给师傅抓到,他便叫你定住,练到哪里定到哪里。如果单腿站立,师傅就将一只装满水的小杯子放在你腿上,当然你拼了命也不敢把腿放下,让杯子掉下来或水流出来,否则又是一顿板子。    16岁那年,我跟其他怀春少年一样,也对女性产生好奇和爱慕感。学校里有一位长发披肩的师姐,英姿挺秀,很吸引人。每次见到她我便会脸红心跳。后来师姐毕业离校,此后便音讯全无。    18岁那年,我学艺10年的合约满期。离开师傅后,我便凭着师傅传授的本事在影圈打滚,经历过无数挫折和失意。我从武行当上武术指导,但成绩不理想,有点郁郁不得志,于是我听从父亲的劝告,去澳大利亚发展。在那里,白天做水泥匠,晚上在厨房作厨师助手。但我始终不能忘怀在香港影圈的生活,我发现那才是我真正的兴趣所在。就在这时,好友陈自强邀我重回香港拍电影,我毫不考虑地答应了。    很多人问我,拍戏做高难度动作愈来愈危险,如此卖命是否值得?没有人愿意向死神挑战。我们拍片,设计高难度动作十分周密,仔细量算,并且做妥一切安全措施。然而,意外难免,上次在南斯拉夫拍《龙兄虎弟》,我就曾因误跳上一根脆弱的树枝而直坠倒地。由于抢救及时,总算痊愈了。    我绝不会因受伤而气馁。如今,《警察故事》在欧美广受好评,证明动作功夫片已受国际影坛重视。我怎能不好好把握时机,为提升功夫电影的世界地位而加倍努力呢?!(本报注:全文请见新华社《台港澳和海外中文报刊资料·文化娱乐类》第5期。)

6. 台湾短讯

▲台《民生报》二月一日报道,台新闻局审查准许台「谷风出版社」出版大陆学者李泽厚所著《美的历程》一书。    ▲台报二日报道,台新闻局已拟出有关大陆音乐审查出版办法,原则上对大陆音乐进口采「开放」、「从宽处理」的态度。    ▲台《民生报》二月一日报道,到一月底为止,台各界赞助老兵赴大陆探亲旅费共得二点六四八亿多元。目前已办妥赞助旅费申请手续的老兵有三点八万多人,赞助款以每人二万计,已明显不敷分配。    ▲据台《自立晚报》报道,自去年十二月底国民大会到今年一月,已有十三位「国大」代表相继去世。一位「国代」指出:「国民大会内部老成凋谢的速度愈来愈快,实在令人有触目惊心之感。」    ▲据台报报道,台有关当局日前曾宣布春节假期为二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引起民众普遍不满,并出现一些抗议活动。为此,俞国华指示重新调整假期,增加两天半假日。    ▲台《中国时报》报道,台经贸单位二月一日证实,匈牙利经贸访问团在访台期间,确曾向台当局提出互设商务办事处的建议,但台方则答复「尚待进一步研究」。

第 3 版

1. 收集“天堂之声”的人

【《太平洋岛屿》月刊一月号文章】如果有人问他:“你从哪里来?”他会告诉你:“从‘天堂岛’来。”如果再问他:“天堂岛在什么地方?”他则微笑回答:“无可奉告。”    他叫戴维·凡沙维,是一位作曲家。他所谓的天堂岛,指的南太平洋诸岛国。六年来,他穿行在碧波绿浪之中。他的行装中有两台瑞士造的录音    机,十几个麦克风,数箱录音带,外加生活必需品。他用随身带的录音设备,广泛收集南太平洋的人间和大自然的一切声音——啁啾的鸟鸣,呼啸的风暴,淙淙的飞泉,滔滔的波涛,悠扬的民歌,喧闹的狂欢……他以巨大的热情在南太平洋的声音世界里探索,他要把这些声音录下来永远地保存,作为创作素材。    凡沙维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家里,有一个存放录音带的库房。他录制的高质量立体声太平洋音响可以播放1000多个小时,还有一部分录音带存放在堪培拉和斐济的国家档案馆里,这些是他六年来的心血结晶。其中还有他谱写的《非洲圣殿》,那是一部热情奔放的作品,人们除了欣赏那粗犷、豪放的非洲音乐主旋律之外,还可以品出西方基督教礼拜仪式的韵味。正是由于作品把两种音乐语汇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因此为他在西方音乐界赢得了很大的声誉。    凡沙维是英国人。一年前他同妻子珍妮移居澳大利亚。他原来制定了一个计划:为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谱写一部雄浑的乐章,交给悉尼交响乐团演奏。可惜,由于乐团指挥彼得·苏莫尔逝世以及他自己因病而中断创作。使计划未能实现。目前他正在谱写一部新作——《太平洋旅程》,预计到1990或1991年完成。    应该说,作为作曲家,凡沙维取得了成功,他的作品不仅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而且能够吸引住普通的听众。但他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录制南太平洋诸岛的民歌俚谣。他认为,做好音乐档案保管工作是对音乐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他说:“我非常清楚,我录制的音乐将很快泯灭。太平洋诸岛的各种传统音乐或者在消失,或者在变化……人们每晚看7小时的电视,从来不讨论他们的民俗学;口头文学也不再流传。我想把尚未受到外界影响的音乐录下来,并尽力保存好。”    自然,采风是一付重担。他估计,要录某种音乐,大约90%的时间是花在准备工作上,而真正用于录音的时间只有10%。但他乐此不疲,他“直觉地感到自己有采风的天赋”,对“所去的地方和居民有感情”,因此他“常常为自己无法控制的冲动所驱使而奔波”。    凡沙维在采风过程中,还摄制了一部有关他旅程的纪录片《音乐水手》。影片荣获澳大利亚电影学会的最佳音乐奖,英国广播公司今年订购了这部影片,准备四月份播映。    凡沙维是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的作曲,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学过电影剪辑和录音。1966年他首次访问非洲大陆,萌发了谱写《非洲圣殿》的欲望。三年后他沿尼罗河漫游,翌年又走遍东非,完成了作品,于1972年首次演奏。    1978年,他首次到太平洋诸岛作探索旅行,并立刻被浩渺的烟波、色彩纷呈的民俗和音乐所吸引。从1980年起,他按照预定的计划,遍游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诸群岛的各个角落,录下2000盘磁带。这些是他创作《太平洋旅程》的素材。按照构思,这部作品将成为太平洋的颂歌,其中有气魄宏伟的合唱、独唱、童声合唱和气势如虹的交响曲。凡沙维说:“这部作品最终将成为一支宇宙之歌。”    凡沙维走遍天堂岛。他把录下来的太平洋音响称作“天堂之声”。何谓“天堂”?他的解答是:“天堂总是在变。正如人们在变化,生活在变化一样,天堂也在变化。”

2. 高格调的「现代怀旧」

【《巴黎竞赛画报》1月1日文章】题:1987年是怀旧的一年    旧时的东西今天又在盛行了。这种令人喜悦的复兴之风吹遍了大街小巷,并给我们每天的生活带来了生机。    今天,人们又跳起了60年代的邦巴舞。电影院又放映埃利奥特·内斯的影片,座无虚席。女人戴上了过时的小帽。古老的小汽车成了无价的收藏品。    人们又从仓库里搬出了以为是过时的家具。普鲁斯特的作品又与读者见面了。过去的作家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引人注目。    这种怀旧不同于以往。现代的怀旧不是悔恨、伤感、消沉的怀旧,而是肯定、挑战、带有一点挑衅、充满温情的怀旧。这种怀旧犹如一种复制:人们选择一个时代如同选择一个复制品一样。    这种怀旧有益于健康,如跳60年代出现的邦巴舞。    时代没有特征就如同衣服没有商标。时代是一个商店,每个人来这里挑选它所喜爱的和他想要恢复的时期,如50年代、60年代。现代的怀旧是一种生活方式,把现在同复旧结合在一起。这种怀旧是一种滑稽模仿和收藏旧物的游戏。    现代的怀旧,就是一种新的青春。过去的怀旧是一种衰老感,而今天的怀旧是一种复兴和复活——恢复青春的方法。

3. 美国的一天

【美国《读者文摘》2月号文章】题:美国一日    △美国政府公布50多页各种规章制度。    △40名美国人进入100岁,大约5800人已达65岁,8000人在试图忘记他们已度过了他们的40岁生日。    △167名企业家破产,而有689名新兴企业家出现,同时有105名美国人成为百万富翁。    △史密森化学会的征集物会增加2500件。    △购买4.5万辆新汽车和卡车,报废各种车8.7万辆。    △有20万人给总统写信。    △6300多人离婚,而同时结婚的有1.3万人。    △被狗咬伤的有1.1万人,其中20人是邮递员。    △美国人要吃掉大约75英亩大小的意大利馅饼,5300万个热狗,1.67亿个鸡蛋,300万加仑的冰淇淋,3000吨糖。他们每天散步1700万英里,消耗17亿卡路里的热量。

4. 小幽默

老师为小朋友讲解“爱”,指出有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兄弟之爱、朋友之爱…最后要小朋友用爱字造句。    小苓在黑板上写道:“爸爸爱吃牛肉。”    小琴写道:“妈妈爱花。”    小明说:“老师,我想要造的句子,他们都已经造了。”    老师答道:“想一想,一定还有可以用爱字造句子的。”    小明想了一会,写道:“小心爱滋病。”    (原载美国《读者文摘》一九八八年一月号)

5. 多才多艺的儿童女作家皮特

【路透社伦敦1月4日电】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是在听了彼得兔子的故事以后成长起来的,但是极少人会知道,女作者比阿特丽克斯·皮特不但会讲述娓娓动听的故事,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水彩画家和一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主义作家。    从现在正在伦敦展出的比阿特丽克斯·皮特展览中可以看出她的多才多艺。她所编写的故事已被译成16种语言。她为书中的角色配上非常漂亮的插图,如披着围巾满身泥水的杰迈玛鸭子和身穿漂亮背心、手提鱼竿的杰里米青蛙。    这个展览会共展出了700幅画,手稿和大事记,还展出了皮特的各种著作。    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发言人弗雷泽说,她是一位敏锐的自然史观察家,她用非常漂亮的插图介绍了各种动物和昆虫,也介绍了自然风光。    皮特主要以她的儿童书籍而著称,她用通过漂亮的插图讲述了小猫、松鼠和兔子的故事。    她的作品已译成拉丁语、日语、冰岛语和布尔语等。据皮特的出版商弗洛耶说,80年来她的书一直很畅销,她的著作在日本特别受欢迎,迄今为止在日本已销售了近500万册。    比阿特丽克斯·皮特1866年生于伦敦,但是她喜欢农村,于1905年迁居英国西北部风景幽美的湖泊区。为了进行研究和作画,她和她的兄弟在家里亲自饲养动物。    她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她一生撰写了30部儿童书,并为这些书画了插图。    她在46岁时同一名律师结了婚,但是没有孩子。她于1936年去世,终年70岁。她立下遗嘱,把她的全部财产赠送给慈善机构。

6. 二次大战初期苏军为何失利?(三)

芬兰战争以后,诗人舒尔科夫发表了一系列反映芬兰战争的诗歌。他的这些诗表现了战争的异常残酷。战争就是战争、必定有流血,有牺牲。舒尔科夫指出,战争不可能在十二小时内取得胜利,战争是艰苦而持久的,战争需要“忍耐”,需要“持久战斗”。现在来看这些道理不言自明。可在当时,这却没有被人们理解。    在舒尔科夫的诗歌发表以后,不到一年,我根据自己在哈尔欣河的经历,写了一首诗。诗的结尾是这样的:敌人的勇猛更显出我们英雄的本色。在发表时,为了保留住这句话,我作了长时间的努力。可后来我从广播电台里听到的仍然是改动过后的句子。这句话被改为:敌人的狡猾更显出我们英雄的本色。当时,在广播电台里称敌人“勇猛”,是不能容忍的。我们的宣传习惯认为,敌人没有什么了不起,付出少量的代价,就可以换来胜利,不需要太多的流血牺牲,也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艰辛。    然而,战争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苏联红军面对的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敌人。    我没有参加过芬兰战争,在蒙古战争快要结束时,我才来到哈尔欣河,我亲眼目睹了我们与日本人在蒙古战场上的残酷战斗。在哈尔欣战斗间隙,我采访了冲突一开始就投入战斗的官兵,了解了许多情况,在战场上,我们的装甲车象火柴一样的被烧掉,BT-15和BT-17快速轻型坦克根本顶不住日军的炮火,我们的战斗机速度比日本人的飞机慢多了。我听说,两军交战初期,我们初次参加空战的飞行员,由于缺乏经验,许多都被日本人打了下来,直到我们性能最好的战斗机大队来到哈尔欣河之后,空战的被动局势才有所转折。    在与士兵的交谈中,我听说我们有一个步兵师,由于缺乏训练,最初与日本人交战时,根本抵挡不住日本军队。在蒙古战场上,我亲眼看到,日本步兵作战勇猛,为一块阵地,他们会拚到只剩最后一个人,死也不投降,给我军造成了巨大人员伤亡。一句话,“敌人是勇猛的”。由日本人我想到德国人也一样,在战场上也会勇猛战斗的。    (三)

7. 英残废青年克里斯蒂获英惠特布雷德文学奖

据埃菲社一月二十日报道,该文学奖金为三点五万美元。克里斯蒂一生下来就完全残废,在轮椅上渡过了他二十二个春秋,这次是因他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在时钟面前》而获此殊荣,他是用脑门顶着一个锥子在个人电脑上写成这部小说的。

8. 漫画:无题

(原载苏《苏维埃文化报》)

9. 描写「斯大林主义」的一本书成了去年苏联最畅销书

西    班牙《国家报》一月二日报道,雷巴科夫写的小说《阿尔巴托的孩子们》在被禁止出版许多年后于一九八七年问世,在苏联知识界引起很大影响,成了最畅销书。

第 4 版

1. 「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曝光

【本报莫斯科2月3日电】(记者李惠生)今天出版的《莫斯科新闻》披露了战后苏联发生的所谓“克里姆林宫医生案件”的一些内幕情况。    1053年1月13日苏联宣布一批医学界泰斗,在克里姆林宫为领导人治病的主治医生为英美等国间谍,指责他们谋害了日丹诺夫和季米特洛夫,随后这些医生遭到逮捕和迫害,直到同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他们的冤案才得以昭雪。    据当时任卫生部长的叶菲姆·斯米尔诺夫回忆:在“医生案件”爆发前不久,他去索契附近的别墅看望斯大林时,在花园漫步闲谈中斯大林突然问:“是谁负责治疗季米特洛夫和日丹诺夫的?很奇怪,为什么一个医生治疗的这两个病人都死了?”斯米尔诺夫指出,这不能怪医生,季米特洛夫的病情确已无法挽救,他本人十分相信这位医生,并把这位医生介绍给了日丹诺夫。斯大林沉默不语,斯米尔诺夫已经明白要说服斯大林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斯大林一向疑心很重,晚年这种疑心发展到了某种病态的程度。    其后,克里姆林宫主治大夫之一维诺格拉多夫发现斯大林的健康情况急剧恶化,在病历中写下了自己的意见:病人需要绝对的休息,建议他完全停止一切活动。这个建议被认为是中断斯大林一切政治活动的图谋。当贝利亚把维诺格拉多夫教授的上述意见传达给斯大林时,斯大林暴跳如雷,大声呼喊:“给他戴上手铐,给他戴上手铐!”不久,维诺格拉多夫就被捕了。接着,在战时曾任红军主治内科大夫的米龙·沃夫西等一批医学权威相继被投入监狱。他们的妻子也遭逮捕,子女被解除职务或被开除出党和共青团。    当时充当“医生案件”主要揭发人的是克里姆林宫医院的普通医生利季娅    ·季马舒克。她被说成是“爱国主义、高度警惕性和同敌人进行不妥协的英勇斗争的象征”。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她列宁勋章。错案纠正后撤销了对她的这一奖赏。    直接负责侦查此案件的公安部特殊重要案件侦讯部负责人留明,由于伪造罪证,以残酷的手段审问无辜者以至有人被迫害致死,后来被最高法院判处极刑。

2. 不知他从何处来

【英国《观察家报》1月17日文章】题:不知他从何处来       在军事情报五处中,来北爱尔兰警察当局最高负责人奥德菲尔德爵士手下有许多人,其中的一名级别并不很高的警官,他中等身材,长着一头金发,担任联络部的助理主任,名叫帕特里克·沃克。他当时不到50岁,总爱穿一身当地产的粗花呢衣服,而不穿制服。实际上,他是军事情报五处在北爱尔兰负责人的助手。    上星期,《卫报》和《泰晤士报》都报道,玛·撒切尔首相已挑选帕特里克·沃克担任安全局局长。    与大多数高级情报官员不同,沃克没有被列入《名人录》。一名经常与军事情报五处打交道的前爱尔兰文官说,他几乎没有注意过沃克,因为他认为沃克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物。    一名前军事情报五处的工作人员说:“安全局内传说那个要当局长的人的姓以W开头,但谁也没想到是沃克。”他说:“我记不住太多关于他的情况。他太缺乏个性了,以致我认为他的能力不足以担任这个局的最高职位。”    英国当代史研究所的彼得·亨尼西也承认:“他是个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人物。”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观点。伦敦警察局著名的反恐怖活动专家比尔·赫克尔斯比就确实对沃克这个人有印象,而且对提升沃克感到很高兴,但他同样也觉得有点吃惊。

3. 大臣兼“推销员”

【英国《金融时报》1月16日文章】题:新闻人物:资本主义的福音传教士扬勋爵(记者彼德·里德尔)    “政府的计划象玉米花一样,如果不把它们拿到市场上去的话,它们就卖不出去。”贸易和工业大臣扬勋爵本周以这种独具一格的词藻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发动了一场价值500万英镑的广告运动,以宣传这个经过改组的贸易和工业部,即“企业部”的服务项目。    扬勋爵既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福音传教士——一位资本主义的推销员。    他说起话来象是一位买卖人,而不象是一位正统的大臣。扬勋爵谈得很多的是,使人改变态度:如鼓励贸易和工业部门的25万经理和决策人员具有更多的企业家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象他在就业部任职时那样,他想改变失业者的态度。    他象为使沉睡的企业复苏的新任总经理那样规定了新目标,重新包装了产品和开展了一个广泛的推销运动。    1984年9月他入阁时发表了简短讲话,主张减少政府的管制和推进企业活动。在内阁里,他表现出他的充沛的精力和在销售方面的鉴别力,他提出了一系列倡议,不管是否是由于他的行动的缘故,失业的人数下降了。    现在扬勋爵想在贸易和工业部再次一显身手。重点是促进企业发展和采用最好的做法。    也许关键是,扬勋爵从气质上说是一位活跃分子,他的做法同他的最初的政治良师约瑟夫在1979年以前对是否需要有一种工业策略的问题持怀疑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    所有这一切使扬勋爵在内阁中成了一位奇特的人物,他为同事们所喜爱,被首相树立为其他人仿效的榜样。

4. 日本人开始议论下一个天皇的地位

【合众国际社东京1月25日电】题:日本就其下一个天皇的地位展开辩论    日本人正以沉静、尊敬的语调开始讨论在社交场合不宜议论的事情——天皇行将驾崩以及此事将对日本的前途产生的影响。    去年9月,病魔缠身的86岁的天皇施行了肠胃手术,至今尚未完全康复。    他把那比较紧张的公务交给了他的儿子、54岁的明仁皇太子。    在日本人当中,议论裕仁之死,即使是私下议论,也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    他们仍然称裕仁为“天皇陛下”。但是这位君主明显地接近死亡,却开始使人们的议论自由起来。    著有12部有关日本的124位天皇史书的河原说:“天皇的去世,将使人们对我们的国家生活进行反思,并且会出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政治上的右翼和左翼都准备抓住时机推行各自的方略,以便加强或者削弱天皇的地位。    明仁赞成以英国王位为楷模的君主制——受到拥戴,但无权力。    一小撮肆无忌惮的右翼,把裕仁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屈辱性的垮台的最后重要象征。他们说,裕仁亡故之后,“日本会在瞬间摆脱失败的桎梏而获得一种新的精神。”    反对帝国主义的人们将利用天皇的更迭,对维持日本皇室的逻辑提出疑问。    日本皇室占据着东京的一片价值近2700亿美元的房地产,纳税人每年为此要付出2250万美元。    辩论是激烈的,但不大可能发生任何彻底的变革。    然而,具有2600年历史的皇位的变革也不会杳无声息地进行。保守的作家加濑说:“日本人将一身轻松,从我们遭受惨败的记忆中解脱出来。修改(和平的)宪法将比较容易,增强我们的防务能力也比较容易。”    裕仁的葬礼和明仁的登基都将是日本是否遵循这部民主宪法的一个考验。    据说明仁反对前首相中曾根的一味增加日本防务开支的作法,并且发誓说,他成为天皇后,仍然只是日本的象征。明仁很可能给皇室带来新的启迪。

5. 竹中明争暗斗 好戏还在后头

【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21日文章】题:竹下与中曾根明争暗斗(记者陆培春发自东京)    新年期间,竹下首相和夫人直子等到伊豆的大酒店度了5天长假。过去一年,对竹下来说,是纷纷攘攘的一年。去年元旦向前首相田中拜年遭拒,接着中曾根建议征抽销售税引起轩然大波、竹下派诞生、党总裁选举、南访东盟国家等重大事件,不仅使他难以获得片刻安宁,甚至因生活过度紧张而突然患了“脱发症”。人不是铁打,他怎能错过利用长假养精蓄锐的良机?因此,他嘱咐秘书在这短暂的年假,勿跟他谈政务,勿送资料给他,甚至连一本小说也不带。    短暂的“黄金周”结束后,竹下便收拾行装走访华盛顿,跟里根总统称兄道弟。接下来,他将访问韩、中等国。今后在展开外交攻势时,他还必须跟中曾根前首相明争暗斗。中曾根企图操纵竹下    原来野心勃勃,一心想当总统式首相的中曾根虽然被迫让贤,但他仍对政力恋栈不已。他从首相官邸搬出来后,马上从樱井义雄(前外相)手中取回中曾根派会长之职,重新亲自控制拥有89名议员的中曾根派,每天亲自处理派务和指挥党羽,伺机东山再起。    事实上,中曾根当初“裁定”竹下为接班人,其中一个原因是认为竹下比较听话,有利他下台后继续操纵政坛。而竹下为争取新“首相制造者”中曾根的支持,也对中曾根极尽献殷勤之能事。例如中曾根打算退位后创办一个对世界作出“贡献”的“和平战略研究所”时,竹下便连声赞好。    竹下明知野心勃勃的中曾根下台会不甘雌伏。中曾根要“垂帘听政”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曾根无非想说,竹下这位老弟外交经验贫乏,为了日本,他仍有必要出马给予“指导”、“辅佐”。筹建和平战略研究所    有趣的是,中曾根将要求政府拨出50亿至200亿圆充作筹建和平战略研究所基金。日本是富甲天下的经济大国,中曾根以前首相身分要求这笔巨款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有了这笔巨款,中曾根不仅可以继续收留大批“食客”以壮大本派系声势,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智囊绞尽脑汁想出各种法宝让他发挥“院政”(垂帘听政)的影响力。当然,这研究所总裁也非他莫属。面临「二元外交」矛盾    中曾根表面上高唱对世界和平、裁军、安全保障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对日本外交、国防政策积极提出建议,内心却想通过这研究所操纵竹下,以保全其政治影响力。    日本原本有一个由防卫厅退休高级官僚组织的“日本战略研究中心”,虽然并不活跃,表现欠佳,但中曾根另创类似的研究所,不仅浪费公款,且有架床叠屋之嫌。原来既有的研究所受竹下派控制,会长是副总理金丸信,中曾根当然无插足余地。金丸信最近还特地以该研究中心总裁编了一本关于日本国防问题的巨著,无非也是想告诉中曾根,竹下派掌权的战略研究中心并非草包,中曾根也没必要多此一举。    尽管如此,中曾根下台不过两三个月,他却决定在新春赴欧美考察和向当地外交战略专家请教,然后还要到汉城拜访全斗焕,这一系列“元老外交”会否使竹下的外交活动相形见绌呢?目前,言之尚早。不过,中曾根不甘寂寞,蠢蠢欲动,却很可能使日本外交面临“二元外交”的重大危机。万一竹、中的“二元外交”产生混乱或矛盾,日本外交将在国际上名誉扫地,失去信用!竹、中路线南辕北辙    竹下除了和中曾根在上述计划中展开明争暗斗外,其他政治路线也是南辕北辙。    中曾根一上台,就高喊日本是西方一员,但竹下一上台,却背道而驰。他首先在其“日本故乡论”上大变把戏,推销了“亚洲故乡论”,说什么“日本故乡的根在亚洲”,接着携带了名贵礼品到东盟国家去打招呼。其次,中曾根上台后不久到美国“朝贡”时,曾大言不惭地说日本要扮演“不沉空母”的角色,而且乱开“扩大内需”的空头支票。但竹下却高喊日本不做军事大国,并表示要推行“诚实”外交。    竹下已获日本大众传播媒介的合作,为他作善意的捧场与宣传。总之,竹、中明争暗斗,好戏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