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11-04
第 1 版
1. 四位常委同样活跃
【日本《朝日新闻》11月3日报道】随同赵紫阳参加2日晚为中外记者举行的酒会的其他4位政治局常委也很活跃,手里举着酒杯,耐心地回答记者们连续不断地提出的问题。 记者问在常委中排第二位的李鹏:“今后的课题是什么?” 他答:“执行党代表大会的各项决定。”“具体点说呢?” “推进政治、经济改革和现代化。” 戴着黑色宽边眼镜的乔石对日本记者说:“我们希望进一步加深日中友好。”高个儿、总是笑容满面的胡启立谈抱负说:“扎扎实实地工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姚依林就派别问题向记者解释说:“这是误解,正如赵紫阳说的那样,中国没有派系之分。
2. 五常委穿西装引人注目
【时事社北京11月2日电】题:政治局新常委身穿西服出席酒会 2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同约400名中外记者见面的总书记赵紫阳等5名党的政治局常委,全部身穿西服系着领带,他们在报道界面前强调了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开放路线的党的新领导机构的态度。 站在中央讲台上的总书记赵紫阳身穿藏青色西服,系红色领带,赵旁边的副总理李鹏身穿灰色西服,系藏青色领带,5位常委分别身穿不同颜色的西服,照相机的闪光灯不时地对准他们。在最高的领导集团当中,没有一个人穿中山装,这是极其异乎寻常的。
3. 中共的创举
【美国《华盛顿邮报》11月2日文章】邓小平实行的让年老的高级领导人退出中央委员会的做法,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苏联都是前所未有的。过去,两国权力移交都是在领导人去世之后完成。6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撤换了40%的苏共中央委员。但是苏联从来没能象邓小平和他的同伴那样通过选举,让那么多高级领导人退下来。
4. 赵紫阳妙答惊四座
【时事社北京11月2日电】赵总书记针对西方记者提出的“总书记的西服很漂亮,是在哪儿做的”这一问题,幽默地回答说:“我的西服都是中国做的。如果大家大规模地报道这条新闻,中国纤维制品的输出扩大,我就谢谢大家。” 这一回答使会场气氛沸腾起来。
5. 当代社会主义历程中的光辉时刻
【墨西哥《一加一报》11月2日文章】题:中国:一次改革的大会 昨天在北京闭幕的中共十三大的重要历史意义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最高级会议中是很少有的。 并非要贬低其它同类会议的功绩,但是可以断言中国首都的会议是当代社会主义历程中的一个光辉的时刻,这一历程充满成功与失败,充满矛盾和可能无法解决的难题,也不乏探索理论结合实际和理想结合现实的道路的试验和努力。中国最高领导制定或重申了建设新社会的革命方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从9年前开始的改革得到批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首先回答了一个尤其对第三世界来说是决定性的根本问题:在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经济落后、既无战略资源又无现代技术手段、半封建时代留下沉重包袱、人口众多而且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连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预见到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什么解决办法,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的。中国人已经找到了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特点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人证明了,和马克思及恩格斯的预见相反,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不是势不两立的,在象中国这样的国家里两者可以结合起来为先进的生产力开辟道路。
6. 走向现代化开放化的基础
【时事社东京11月2日电】题:党代会是走向现代化、开放化的基础,中曾根首相谈感想 关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上中国领导机构人员大幅度年轻化的问题,中曾根首相2日上午对记者谈了感想:“我祝大会胜利闭幕,并建立起新的发展基础。我认为,这次大会为大幅度走向现代化、开放化打下了基础。”他说:“日本今后仍将本着(指导日中关系)四原则等既定方针同中国合作,这一点不会变。”
7. 赵紫阳走进记者群
巧妙周全实罕见 【路透社北京11月2日电】中国当代要人赵紫阳2日走进记者群里同他们说笑交谈。 赵紫阳在被批准担任共产党新任领导人后刚刚一小时,就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鸡尾酒会,对记者应付自如,回答巧妙周全,这在中国领导人中实属罕见。 赵紫阳身着漂亮的蓝色双排扣西装,系着红色领带,在大会堂走动了一个小时,机敏地解答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向记者们祝酒并同他们握手。 他说:“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我做总理更合适。但是代表们选了我,没有绝对的自由嘛。” 自60年代中期周恩来总理的时代以来,外国记者还没有同一位中国领导人有过这样亲密的问答接触。赵在外国记者接二连三的提问和大群摄影记者面前显得镇定自如。赵举杯祝中日关系健康发展,驳斥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在西藏采取的政策的批评,并指出北京“非常重视”苏联的改革。谈笑之中有外交【合众国际社北京11月2日电】中国共产党新当选的总书记今天史无前例地同外国记者举行交谈,在这期间他批评了美国,并否认他的西服是进口货。 这次记者招待会持续了一个小时,这使中国一些官员感到震惊。赵紫阳在这次酒会上谈笑风生,回答了记者提出的20多个问题。 他在被问及中国未来的开放政策时笑了笑,然后和大家干杯。但是,他对有关西藏最近发生的骚乱和关于指责中国向伊朗出售导弹问题的回答是不那么友好的。 赵紫阳对美国国会的一些谴责中国侵犯西藏人权的议员持嘲笑态度,他还称美国指责中国向伊朗出售武器是“不公平的”,并重申了政府早些时候的否认。他说:“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他被问及经济改革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自1979年实行经济改革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老资格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说,这样的记者招待会是前所未有的。招待会上有几十名便衣保安人员。中国一些官员说,他们原以为只是短暂的外交性的交谈。然而,赵紫阳力图要推进开放。轻松愉快无拘束 【美联社北京11月2日电】(记者凯西·威廉)新任共产党总书记赵紫阳今天在会见外国记者时宣布,他即将辞去总理的职务,否认中国领导班子分裂成两派。今天这种不拘礼节的会见是前所未有的。 赵紫阳象一位政治家那样在人群中周旋,显得轻松愉快。 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这样毫无拘束地同外国记者谈话还是第一次。 赵紫阳对一位记者说:“你的工作比我辛苦。”他感谢记者对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报道。 赵遵循中国领导执行的对外要始终显示团结一致的政策,否认领导班子分裂成改革派和保守派。 他说:“根据这种观点分析中国局势的人会不断地犯错误。”台湾记者受青睐 【美联社北京11月2日电】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赵紫阳今天同一名台湾记者干杯,并对他来大陆表示“热烈欢迎。” 赵紫阳在宴会厅绕了一周,不时地停下来回答记者们的问题。他走近皮介行的时候,周围的记者们喊道:“他是从台湾来的记者。” 赵总理停了下来同皮介行握手,说“我们热烈欢迎你到大陆来”。 政治局的其他4位常委李鹏、胡启立、姚依林和乔石也都停下来同皮交谈。
8. 大会为社会主义理论作出贡献
【塔斯社莫斯科11月2日电】(记者塔斯社政治观察家雅科夫列夫)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在北京结束。人们普遍认为这次大会是中共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代表大会的突出特点是它完全被用来讨论迫切和具体的国内问题。 从代表大会的材料,尤其是从被看作是纲领性文件的总结报告来看,代表大会制定的政治方针和组织方针以及各项措施是为了加快和加深经济改革并扩大对外联系。在当前条件下,这是中国不断革新面貌和迅速进步的最合理的途径。 无疑,中国共产党的这次代表大会为中共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揭开了新的篇章。同时,代表大会也指出,在建设新生活的道路上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今后的道路是漫长的,不平坦的。另外一点也是肯定的:中共十三大将以自己的结论和决议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作出一定的贡献。
9. 共同社说在邓小平的全局领导下新领导将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
【共同社北京11月2日电】题:邓的全局领导不变,起用多数改革专家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诞生了新的领导机构。最高实力人物邓小平就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留在中央领导机构,担任全局性的领导。大幅度变得年轻化的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政治局将向推进“全面改革、全面开放”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路线迈进。 在北京的一些中国人士说:“过去总说是邓胡(耀邦)体制、邓赵(紫阳)体制或邓胡赵体制等等,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直是邓小平体制,今后也还是邓体制。”据认为,新领导机构将在邓的全局领导下,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
10. 没有意识形态修饰的企业管理学赞歌
【法国《快报》周刊十一月五日一期文章】题:不管怎样,中国还是要搞改革 袭击资本主义世界的暴风骤雨未能阻止地球上最大的共产党背离「空想的」社会主义,也未能阻止它赞扬个人的主动行动和效益。 赵紫阳十月二十五日发表的讲话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修饰,它更多的是对企业管理学和生产唱的一首赞歌。然而不应该期待中国公开改变颜色。赵在党代会上说,中国永远不会接受西方的多党制,并且仍将是社会主义。
第 2 版
1. 埃及同美国签订援助协议
中东通讯社二日报道,埃美最近签订了包括一些大型工程项目的六项协议,总值三亿五千万美元。
2. 美国今年对日本南朝鲜逆差继续增加
美商务部统计,今年一至七月份,美对日贸易逆差为三百四十八亿美元,对南朝鲜为五十六亿多美元。
3. 世界锡市场继续呈供过于求现象
安塔拉通讯社报道,今年世界市场锡需求量可达十七万二千吨,而供货为十四万五千吨,另外还有五万五千吨库存。
4. 南斯拉夫发展国外劳务业
据南通社报道,今年南在海外劳务收入可达十五亿美元,共有约三万名工人在北非、中东及苏联等国各类施工项目中工作。
5. 美要求台湾减少贸易顺差并增加投资和消费
路透社一日说,美参众两院联合经济委员会要求台湾确定减少其贸易顺差的办法,以帮助消除威胁全球经济的世界贸易不平衡状况。
6. 东南亚藤条市场货源紧张
安塔拉通讯社二日报道,新加坡及香港台湾等地家具业所需藤条目前货源不足,原因是印尼政府禁止出口藤条。
7. 改革使中共重新得到信任
【加拿大《环球邮报》10月31日文章】题:毛的对立面要领导党;赵喜欢的是行动不是思想(该报记者詹姆斯·腊斯克发自北京) 赵紫阳总理是一位专家治国者,他喜欢穿西服而不喜欢穿革命的高领毛式服装,喜欢行动而不是思想。他讲话慢言细语,而不是谈吐迷人;他愿意从事建设,而不是破坏。党的十三大提名赵为总书记时,是在选择一位将反映出自从毛逝世以来中国和党本身经历了巨大变化的领袖。今天的共产党不是过去领导革命大动荡的同一组织了,而是一个领导静悄悄革命的党。 在毛的眼中,理想的党员是从工农兵这神圣的三种人中吸收的:他们或许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毫不怀疑地准备遵循党的路线并把它强加于其他人。但是,现在由工农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形势正受到挑战。在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及其改革派领导下的10年期间,优秀的城市技术人员越来越走向前列。 在他们的领导下,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共产党迅速发展。据本周发表的数字,自从1982年9月举行上届党的代表大会以来,有700万人入党,使全部党员人数达到4600万。 这个数字非常之大,差不多为加拿大人口的两倍,以致于一位外交官说,中国共产党是“国中之国”。但是它只不过占中国人口的4%。从人口比例上看,远比不上苏共,成为苏共党员的苏联公民占总人口的6%—7%。 大部分新党员都年轻一些——约有2/3在35岁以下,比以前的党员文化程度要高。现在4个党员中有1个受过一些中学教育,而过去是1比8。据一位西方外交官推算,最近几年吸收的党员中,不少于70%的人至少是上过中学的。在中国这是个意义重大的变化。中国的教育成就很低,凡是从中学毕业的人都会自动地被划为知识分子。 党除了吸收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之外,还在由于邓的改革而致富的企业家和农民中吸收党员。 这种吸收党员的做法是试图扩充对党支持的基础。过去10年,党在改革带来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人们对它的信任,而赵业已表明:党的前途在于它继续提供产品的能力。 但是赵知道,经济建设是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事。因此,人们认为,他会继续吸收年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入党,把不合格的人清除出去。他在这样做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他想吸收入党的年轻毕业生的入党动机和老一代革命者的不同。今天入党主要是为前程着想。但是一旦平安地进入党内,努力工作和自我牺牲不再保证能够晋升。 赵似乎想要恢复党是精华的理想。他是否能在继续建设党的技术能力的同时恢复党的初期在毛的领导下具有的理想和纪律,这是远远不能肯定的。如果他获得成功,他将培育起中国的又一次革命——一场将使中国成为西方的严重的经济挑战者的革命。
8. 基辛格认为:中国改革成功率很高
【日本《读卖新闻》11月2日专稿】题:中国改革成功率很高(作者基辛格) 两个共产主义大国几乎是在同一个时间,并且是分别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过去那种共产主义制度不能发挥机能。不过,我认为中国的改革成功率是很高的。对邓及他的同志来说,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辛苦之后,一定要实现改革已成了责任与义务。 另一方面,对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及他的同志来说,对改革的劲头更多的是出自专家治国和分析性的。真正要实行结构改革,我认为总书记的思想准备不是很充分的。中国在文化方面是均质的,而苏联是帝国。地方分权在中国有历史渊源,而在苏联,地方分权往往同“国家”问题和对国民统一的威胁联系在一起。 中国有企业家精神这一传统,而苏联则没有。在怎样实行改革这个特定问题上尽管意见有分歧,但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人在决心不让文革重新发生这点上是团结一致的。苏联许多人对大的变革具有不信任感。苏联同中国相比,官僚主义更要严重和顽固,对类似于中国改革的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一副坚决战斗的架势。苏联必须一面维持超级大国地位,一面实行改革,而中国为奠定将来更雄厚的实力基础,慎重地削减了人民解放军。
9. 危地马拉第九届国际博览会一日开幕
埃菲社报道,共有二 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其中日本、台湾。
10. 中国前景乐观的标志
【法新社北京11月1日电】分析家们认为,邓小平退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确认了他政治上的部分引退,而并不因此离开马克思主义政权的决策中心。 一位外交官断言:“邓依然是中国的强有力人物。人们有事都得向他汇报请示。10年来,在最高一层,没有什么事情是不经过他点头同意的。” 分析家们认为,邓先生部分地退出政治生活(两年来他就要求这样),对于这位83岁高龄的人来说,首先是个人的一个成功,因为他承认自己每天至多只能工作两小时。这也是中国前景乐观的一种标志。他的离职意味着,邓小平对支持他的改革政策的年轻领导班子给予了信任。他的成功是非常明显的。邓小平又一次证明了他的政治战术家的伟大才能。
11. 令敌视中国者语塞
【纽约《北美日报》10月29日社论】题:中国改革势头强劲 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上的基调报告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完整地提出了中国改革的理论、路线、任务和目标,突出了加快与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在海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曾经因为今年中国国内政权变化而忧心忡忡的某些观察家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高兴地说,赵紫阳的报告超过了原来的期望,令人一扫心头阴霾,十分振奋。 即使是敌视中国的人们也一时语塞,除软弱无力地继续攻击中国坚持四项原则之外,从报告中找不出什么内容可供他们去做反面文章。
12. 共同社认为:修改党章反映了政治改革
【共同社东京11月1日电】题:党章的修改反映了政治改革 中国共产党十三大1日通过的党章修正案,除避开了过去限定政治局常委才有担任中顾委、中纪委和中央军委三委员会第一把手的资格的规定外,还作了若干重要修改。 其一是党章明确规定实行“差额选举”。这次的中央委员会选举正是基于这一规定进行的。看来,今后“差额选举”方式将会制度化。同无记名投票方式并用,把它作为政治改革的重要一步的这一改革,必将引起只有基层党组织才实行这种选举方式的苏联的注意。 更重要的修改是第16条的规定:“在决定重要事情时必须进行表决。”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时,修改案规定应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新交换意见,然后“再表决”。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21条对中央书记处规定的修改。据认为,之所以做这样的修改是出于下述经验迄今为止,中央书记处常常发挥出超越政治局权限的职能。今后,书记处的地位肯定会下降。
13. 首批“合法探亲者”本周内可到大陆
【共同社香港11月2日电】据来自台北的消息说,台湾当局从2日起解除了38年来一直不让其居民去大陆探亲的禁令,台湾红十字会,在台北和高雄的两个办事处,当天为1500人办完了申请手续。 据说,探亲申请书中要写上居住在中国的亲眷的名字,但台湾方面没有户籍,实际上是不经审查。 申请者从凌晨3时起就拥到红十字会台北办事处,到开始办公的上午8时,已排起了几百米的长队。虽然没有年龄限制,但这一天提出申请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人。据说,其中还有70岁左右的老夫妇。由于从2日起正式解除去大陆探亲的禁令,预料进入中国的台湾居民数将会急剧增加。在台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对观光旅游和贸易洽商也解除禁令,并且要求台湾当局开放体育和学术交流。 【台湾《中国时报》11月2日报道】中华民国红十字会2日起受理民众申请赴大陆探亲登记,该会印妥的20万份寻人通信书表半个月来已被领取十万份,昨天该会不办公,但仍有不少民众徘徊红十字会门口,预料今日该会将挤满人潮。 内政部有关官员表示,赴大陆探亲的出入境申请表在今日受理申请后,预估3天至5天内便可办完手续,取得出境证后尚须透过旅行社办理香港的入出境证手续。 由于香港办理入出及转赴大陆的手续一般需要4周的时间,因此凡是由旅行社组团从今日才开始办理出境手续者,大约要到12月初才可赴大陆探亲。不过有部分民众早已办好出境及香港的入境手续或持有出国证照,这部分民众只待红十字会的探亲登记完成后,便可立刻由香港转赴大陆,预料在本周之内便可有民众合法地进入大陆探亲。
14. 台湾第24届“金马奖”揭晓
【台湾《中央日报》10月30日报道】第24届“金马奖”昨日揭晓。今年得奖名单中除了温声小品《稻草人》之外,几乎都是港片天下。各得奖名单如下: 最佳剧情片—《稻草人》(中影)。 最佳纪录片—《惜墨》(台制)。 最佳剧情片导演—王童(《稻草人》)。 最佳男主角—周润发(《流氓大亨》)。 最佳女主角—梅艳芳(《胭脂扣》)。 最佳男配角—午马(《倩女幽魂》)。 最佳女配角—林珊如(《期待你长大》)。 最佳改编剧本—阮继志(《倩女幽魂》)。 最佳原著剧本—王小棣、宋紘(《稻草人》)。 最佳服装设计—陈顾方(《倩女幽魂》)。 最佳美术设计—马光荣(《胭脂扣》)。 最佳摄影—黄仲标(《胭脂扣》)。 最佳剪辑—新艺城剪接组(《倩女幽魂》)。 最佳录音奖—新艺录音室(《喜宝》)。
15. 徐亨内定为台红十字会总会长
【台湾《中央日报》11月2日报道】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长一职,已内定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徐亨接任。原任会长何应钦已于上月21日逝世。 徐亨,现年75岁,广东花县人,国立济南大学毕业,美国海军训练中心高级指挥班结业,民国59年膺任国际奥委会委员迄今,预计明年2月从奥委会委员岗位退休。徐亨为一爱国侨领,现任富都饭店董事长。
第 3 版
1. 太阳能冰箱
【南斯拉夫《经济政策》周刊10月12日报道】法国的一家大公司最近生产了一种直接利用太阳能制冷的冰箱。 这种冰箱没有发动机,也没有起动装置。它的工作程序是根据活性碳和甲醇在一起时会产生吸附与解吸附作用的特性进行的。 夜里,活性碳变冷并吸收储罐中挥发出来的甲醇。 甲醇在挥发时产生冷气,这种冷气随时以冰块的形式储存在隔热的蒸发器里。到了白天,太阳能将活性碳烤热后,活性碳便释放出甲醇气体,气体随之变为液体再流回储罐。这一程序昼夜不停地周而复始,起到制冷保温作用。这种方法十分经济,成本低廉。
2. 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战争(十)
间谍之年 这段时间里,凯西在海外发展情报人员的工作有了进展,但是他本人在反间谍工作中却遇到了几次严重失败。到1985年年底,有6人因收集美国情报而被捕。新闻机构把这称之为“间谍之年”。 实际情况比人们知道的更糟。在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其它情报机构内部进行调查后证明,早就有人对一些间谍活动提出警告了。 在凯西任期届满之前,在70年代末,大西洋舰队司令艾萨克·基德海军上将察觉到,苏联潜艇好象对美国的演习有反应,他们似乎在破译美国海军的密码电报。基德让他的情报官员就此写一份报告,断定有人泄漏了秘密——可能是一个能广泛接触敏感材料的无线电收发报员。国家安全局研究了这份报告,但是没有继续采取措施。直到1985年,前海军人员约翰·沃克及其间谍网被揭露出来后才采取行动。沃克的妻子向联邦调查局提供了线索。 1984年,凯西收到中央情报局莫斯科情报站站长的一封电报,电报说,情况大大不妙。情报人员所剩无几,存在很久的情报收集站突然销声匿迹。这位站长的电报就象一部间谍小说的序言,但是谁也不知道该采取什么行动。看来没有任何线索。 直到1985年11月,某些神秘之处才被揭开。背叛苏联的克格勃高级官员尤里琴科提供情况揭露了爱德华·霍华德。霍华德是中央情报局的一名间谍,在被派往莫斯科站工作的前夕被辞退。因为在对他进行多方面审查后发现他酗酒、吸毒、好色,甚至还有小偷小摸行为,雇用他有风险。霍华德被辞退后就被克格勃收买了。 尤里琴科还协助查明了罗纳德 ·佩尔顿的情况,佩尔顿从1965年到1979年一直为国家安全局工作,后来苏联人用3.5万美元收买了他。他接触国家安全局作为目标的60个苏联通讯网的敏感密码情报的机会最多。他曾为苏联人提供有关美国称为“艾维·贝尔”的行动计划的情报。这个行动计划就是在苏联安装在东部海岸附近的鄂霍茨克海里的一个主要通讯电缆上搭一根海底窃听线。 这个行动计划一直持续到1981年。在国家安全局估计海底偷听装置已落入苏联人之手后才停止使用。1982年提出的一份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阅读的绝密报告排除了苏联人偶然发现或运气好才发现这根窃听线的可能性。苏联人已经找到这根海底窃听线所在的确切地方,因此必然有人泄漏了秘密。这份报告的结论是,苏联在某处安插了间谍。 但是在尤里琴科提供线索之前,谁也不知道苏联是怎么知道“艾维·贝尔”行动计划的。尤里琴科后来甩掉了中央情报局的监视,重新投奔苏联。(十)
3. 他是“苏联科学的骄傲”
今年11月25日是苏联著名生物学家,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第一任院长尼古拉·瓦维洛夫(1887——1943)诞生1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在全世界为这位对世界生物学做出过卓越贡献、而本人的命运却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伟大学者广泛展开纪念活动。 尼古拉·瓦维洛夫在世上只活了54个春秋。然而他对世界生物学及苏联农业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奠定了现代植物选种的遗传学基础,创立了关于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学说和植物免疫性的学说,发现了类似元素周期表的同系物变异规律。他将遗传学与农业科学联系起来,建立了苏联的农业科学,并将当时的苏联遗传学提高到了世界水平。 在十月革命后的困难时期,俄国许多著名学者纷纷移居国外,而瓦维洛夫不顾物质生活的困苦,留在国内,坚持在他领导的萨拉托夫农业试验站从事科学研究。他没有听从已经在国外定居的父亲——一个富商对他的召唤,却历尽千辛万苦,跑遍了阿富汗、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智利、墨西哥和美国等,为发展本国农业科学收集了近2万种农作物的种子样品。 在30年代,瓦维洛夫和他的同事们认为,农业与当时正在迅速发展的工业不同,它不可能立即高速发展,而需要首先建立强大的农业科学基础。但是当时出现了一批以李森科为代表的声称可以使农业出现跃进式快速发展的“学者”,他们不负责任,大喊大叫,使那些埋头于艰苦研究工作的科学家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但李森科等人仍青云直上,这对从事科学工作的青年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何必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啃科学的“花岗石”、花几十年的时间去攀登科学高峰呢,像李森科那样一次成功岂不容易得多?此时李森科已取代瓦维洛夫当上了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的院长,苏联的遗传学受到了粉碎性的打击,被向后拉了几十年。瓦维洛夫原来的战友们,有的换了工作,有的开始向李森科“靠拢”。而在瓦维洛夫担任所长的全苏作物栽培研究所,一位名叫什雷科夫的教授竟然写控告信说瓦维洛夫是人民的敌人。 1940年8月,瓦维洛夫在去乌克兰出差的路上被捕,1941年他被苏联最高法院以叛国罪和间谍罪判处极刑,整个审判只用了几分钟。1942年4月25日,面对死亡的瓦维洛夫给苏联当时的内务部长写信说“做为苏联公民和科学工作者,我有责任声明:我从未背叛过自己的祖国,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间谍工作和反革命活动……我54岁,有很多的经验和知识。如果能有机会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我将感到幸福……”9个月以后,这位天才和勤奋的科学家含冤辞世。他在狱中的两年半时间内还写成了一本科学著作《世界农作物发展史》。 今天,苏联报刊在发表文章纪念瓦维洛夫的时候,称这位刚直不阿的学者为“苏联科学的骄傲,它的良心和它的痛苦”。
4. 酸雨影响农作物产量吗?
【美国《科学新闻》9月5日文章】题:酸雨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 一般说来,迄今的科学研究表明,酸雨似乎并不损害大多数农作物,也不减少它们的产量。然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植物学家丹尼斯 ·杜贝说,“有一些庄稼和情况令人担心,应继续予以研究。”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进行了几项实验,以估价酸雨对农作物在其生长最敏感的时候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个试验小组集中研究酸雨对玉米的影响。试验表明,授粉后立即遭到酸雨淋过的玉米,结出的谷粒要比未受污染雨水淋过的玉米少。杜贝说:“雨中所含的酸性成分越多,结出的谷粒就越少。”在授粉以前遭酸雨淋过的玉米,对谷粒形成未见有明显的影响。 杜贝说:“这些结果是否对农民们有意义尚很难说。因为这只是一种人为的实验,这种情况是否在野外也会发生我们尚不清楚。”因为在野外,玉米授粉是在几天时间内进行的,而不是象实验中那样突然进行的。 另一项研究是在18种农作物和11种观赏植物中,鉴定出哪些品种在早期生长中对酸雨看来比较敏感。科学家们用刚长出第一批真叶的小苗作实验,他们用酸雨淋这些小苗一小时,然后在两天后观察这些小苗的叶子受损害情况。如果酸雨对叶子造成损害,那它就会在叶子上留下极小的白斑,这些白斑处的叶片已脱水并死去。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象西红柿、大豆、食荚菜豆、烟草、茄子、向日葵和棉花等作物的叶子受到损害,而象冬小麦、玉米、莴苣、苜蓿、羊茅和三叶草等则对酸雨最不敏感。 其他一些实验表明,在这种早期阶段叶子受损害的程度看来是作物生长好坏的一个良好的指示器,如果酸雨继续下的话。 总的情况是令人鼓舞的。杜贝说:“我们看到,在我们考察的农作物中,大部分只受到很小的损害。”
5. 东京“人鸽之战”再度白热化
【日本《朝日新闻》10月25日文章】题:居民与鸽子“公害”之战,再度出现白热化 在涩谷站附近,以居民和商店主为中心曾经反对饲养鸽子,但是,最近鸽子又在这一地区露面,形成了公害。这些鸽子被赶出巢窝之后就在附近寻找地方定居下来,因此,居民同鸽子的攻防战线就更加扩大了。 在车站附近几次发现有人给鸽子喂食,其中有的人悄悄地向鸽子扔一块面包皮就走了。人行天桥下的出租汽车停靠站附近,成了人们给鸽子喂食的好场所。鸽子成群结队地栖息在电线上或人行天桥的桥桩,破坏了人行道的清洁卫生。 在日本铁路公司涩谷站,站台的柱子上张贴着告示,提醒人们当心鸽子“来自空中的脏物”。 据说,给鸽子喂食的人是一些老年人和单独工作的人,其中出租汽车司机较多。 对野性鸽子颇有研究的山阶鸟类研究所的杉森文夫说:“我们不能只讲鸽子的害处,而必须考虑到鸽子为什么会带来害处。从前,寺院、神社里的鸽子体型很小,但是,现在的飞鸽都野性化了,体型变得很大。街上有很多残饭之类的食物,使鸽子的繁殖能力增强了。从自然保护的角度出发,也有必要让鸽子回到从前那样象征和平的状态。”
6. 酸雨使南斯拉夫森林大片死亡
【南通社贝尔格莱德十月十九日电】酸雨危害极大,它不仅影响到西方工业国,而且也使南斯拉夫日益深受其害。 南斯拉夫、尤其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兹拉蒂博尔和兹拉塔尔山区以及克罗地亚共和国戈尔斯基科塔尔山区森林大片大片地死亡,给南斯拉夫带来了巨大损失。南斯拉夫的专家们认为,这是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 最近南斯拉夫召开了一次生态问题学术讨论会,与会专家和学者们一致认为,造成这些地区森林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伊斯特里亚、里耶卡和与其毗邻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工业的发展。 南斯拉夫《政治报》说,由于这些地区工业造成的污染,每年在戈尔斯基科塔尔降落的含硫二氧化物就有八点七万多吨,预计到二○○○年这个数字将要比现在增加三倍以上,而含硫二氧化物则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并且是随酸雨降落的。
7. 可替代人骨的“生物珊瑚”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西部的伊诺特布公司计划明年在市场推出它的“生物珊瑚”作为适宜于进行精细骨骼和牙齿移植的合成材料。这种珊瑚是从法属新喀里多尼亚暗礁上取出、经过精心筛选、提纯而成的。 公司负责人说,这种物质具有长入被植进的人的骨组织中去的良好性能。这类珊瑚的多孔性及其内部微腔之间的间隙都恰到好处,可使血液和骨髓细胞从宿主体移到其中去。(基)
8. 长期食用大量含锗食品对人体有害
《日本经济新闻》十月二十五日报道,过去有些研究报告认为锗对癌症、高血压病有抑制效果。现在发现长期食用含锗食品能引起肾功能障碍、肌肉衰退和贫血等症状。
9. 用分子生物技术诊断乳腺癌
美国《纽约时报》十月二十日报道,美国一些医学科学家着手研究用新的分子生物技术,准确预测妇女乳腺癌的最后结果的新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较晚期的乳癌患者。
10. 新型助听装置
美国《科学新闻》周刊十月三日报道,美国一家公司研制成的这种装置有一块极小的磁铁植入耳朵后面的颅骨内。它可帮助患有传导性听力损失的人恢复听力。
第 4 版
1. 水门事件与伊朗门事件
山东济宁市煤炭冶金工业公司赵淇问:报纸上经常出现“水门事件”这个词,我是一个青年,对它不够了解,望能解答。 答: “水门事件”是美国发生的一起政治间谍案件。此事发生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波托马克河畔的一座名叫水门大厦的大公寓里,因而被人们称为“水门事件”。1972年是美国总统选举年。这年6月17日,美国共和党为尼克松筹划竞选第二任期总统职位的一批人员,为了刺探美国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和选举活动情报,潜入民主党设在水门大厦的总部,偷拍文件和安置窃听装置。这一事件很快被揭发。在尼克松当选之后,美国国会在其他政治上层人物的支持与配合之下,对案情继续调查和查究,揭发出更加深入的内情并牵连到尼克松政府班子里的许多人物,直至尼克松本人。1973年10月23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搜集、调查尼克松的罪证,准备弹劾总统。1974年6月24日,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目的在于弹劾尼克松的全部材料。7月底,该委员会先后通过三项弹劾尼克松的程序性规定。8月8日,尼克松为免遭国会最终对其弹劾,宣布辞去总统职务。福特继任总统。同年9月8日,福特发表讲话,宣布赦免尼克松“所犯的、可能犯的或参与的……一切罪行”,“以免使国家因审讯一名前总统的前景可能……丧失……已经恢复的平静”。至此,事件告一段落。 “水门事件”在美国人心目中是一件罕见的政治丑闻,在美国,后来发生的引起轰动的丑闻也就被人们叫作某某门事件。例如,1986年11月,报界揭露出里根政府一年多时间里未通过国会就秘密向伊朗出售几千万美元武器,后来又揭出这些武器款转到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手里。这个事件引起美国国会的震惊和查究,被人们称为“伊朗门事件”。(本报高级编辑戴增义)
2. 传美国防部长温伯格准备辞职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电视网援引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话说,温伯格可能本周宣布辞职。美联社三日报道,温伯格本人及白宫对此未加评论。
3. 乔森潘三十日批评目前关于柬埔寨的和平行动
分析家认为,这是批评西哈努克同意和洪森预定十二月举行会谈一事。
4. 美同伊朗对话建议遭拒绝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美国希望通过瑞士驻伊朗使馆或经同伊朗保持友好关系的政府同伊朗进行对话。但伊朗方面提出了不可接受的对话条件。
5. 传霍梅尼健康状况严重恶化
这是科威特《舆论报》一日援引一些政界消息灵通人士的话报道的。
6. 苏联试图长期在两伊间充当调停人
法新社二日报道,苏联正在努力争取时间,以便长期在伊拉克和伊朗之间充当调停者。
7. 美国一艘导弹驱逐领舰一日在海湾向一艘被怀疑为伊朗炮艇的船只开火
这艘美国军舰曾向这艘炮艇开枪示警,但是这艘炮艇没有听从警告并「显然怀有敌意地冲向」一艘美国货船。
8. 北约和华约明年开始削减欧洲常规力量的谈判
这是这两个组织的代表二日在维也纳商定的。
9. 卡扎菲二日宣布拒绝参加阿拉伯首脑会议
他说,这次会议是根据美国的命令召开的,是对美国海湾政策的支持。
10. 撒切尔夫人提名布鲁克任英国保守党主席
布鲁克是财政部主计长。政界人士说,选择布鲁克可能是一个权宜之计。
11. 戈尔巴乔夫最公开地批评斯大林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11月2日电】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独裁者斯大林的罪行的谴责是这位暴君1953年3月5日去世以来最公开的一次。 但是,戈尔巴乔夫在开始庆祝十月社会主义革命70周年时发表的讲话不象1956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谴责这位暴君那样令人震惊。 一位苏联记者解释说,虽然赫鲁晓夫是在苏共二十大的一次秘密会议上揭露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的,但是这个消息很快在苏联人民当中传开了。 一些观察家认为,这篇揭露性的讲话甚至可能成了戈尔巴乔夫自己的公开性政策或者说坦率地撰写历史的政策的牺牲品。 一位西方外交官说,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政策使人产生了过高的期望,虽然对这篇评价历史的讲话进行了宣传,它还是使人大失所望。 这位西方外交官说,这篇讲话是一篇折中性的讲话,听起来好象是在10月21日的中央全会上经过激烈争论之后进行了改写。 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大会堂对6000名听众说:“斯大林及其随从对党和人民犯下的全面镇压和无法无天的罪行是严重的、不可宽恕的。” 戈尔巴乔夫说:“直截了当地说,这些是由于滥用权力而犯下的真正罪行。这是令人痛心的实情。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破坏,我们必须直率地说明这一点。” 但是,戈尔巴乔夫没有详细谈论这些错误,甚至为农业集体化进行了辩护。 最引人注目的是,戈尔巴乔夫没有给包括布哈林在内的斯大林的受害者恢复名誉。 这篇讲话中有几个问题是第一次提出的。 戈尔巴乔夫第一次公开提到苏联的创立者列宁对其同事的评价——对红军的创始人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评价是消极的。他第一次提到1952年的“医生阴谋”。在那个阴谋中,克里姆林宫的医生(多半是犹太人)被捕,并被指责试图杀害斯大林。 另一位外交官着重指出讲话中的平衡做法:既为集体化辩护,又指出一些过头行为;既为斯大林在没有外国资本的情况下迅速实现工业化辩护,但是又提到了随着工业化实行的中央指令经济——这是戈尔巴乔夫通常批评的对进步的主要障碍。另一种平衡的做法是,既驳斥了认为斯大林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的条约引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论,又强调说,是苏联的军人和他们的象朱可夫这样的将军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不是一度受人尊重的大元帅斯大林。
12. 美报评论:拉·甘地执政的一千天和一千个麻烦
【美国《新闻日报》10月20日评论】题:拉·甘地执政的1000天和1000个麻烦 当拉·甘地3年前的这个月就任印度总理时,他曾着手为自己树立一个特别的形象,让大家觉得他是一个决心使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从此以后出现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政治局面的人。 在1984年12月的选举中,他领导他的国大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多数;他同旁遮普和阿萨姆的存有歧见的地区领导人缔结了历史性协议;他实行了亟需实行的经济自由化;还开始同印度的一些非常警惕的小邻国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在他刚上任的那段时期,印度很快克服了他的母亲和前任英·甘地被暗杀事件造成的创伤。长期以来已对历届腐败与僵化的政府感到无可奈何的印度人甚至开始认为现在终于可能有一个比较诚实的、能起作用的政府了。但是,现在拉·甘地已是一位与以前迥然不同、身价大概也已降低了的领导人。拉·甘地就任之初曾保证要使他的拥有8亿人口——其中多半是贫困不堪的人——的国家发生建设性的变革,而在他就任1000天之后,他却陷入四面受敌的困境。他以前取得的成就中有许多已经因意见分歧而搁浅。他的绝对诚实的形象已被一些指责所玷污。人们指责说,同外国供应商进行的一些大宗武器交易不知怎么搞的竟使他身边的那些人捞到了好处。 拉·甘地的富有进取精神和具有说服力的表现对改善他的日渐衰微的形象不会有多大的帮助,因为他的声望下降是由一些强有力的因素造成的:天公不作美——罕见的旱灾和洪灾使经济倒退了;政治风格和管理方式给国内的人留下了引起混乱的印象;没能适当地采取持之以恒的行动使拉·甘地谈判过的、曾许诺要订立和实行的协议和政策得以实施。他在政治上遭受的不幸大都是自己造成的。因此,要想恢复元气,只能靠拉·甘地本人在半路上采取纠正偏差的重大行动。
13. 英报文章:国内问题使南亚合作步伐放慢
【英国《金融时报》11月2日文章】题:各国内部问题使南亚合作的步伐放慢 南亚7国各国内部的政治和经济问题正在开始使它们之间的合作步伐放慢,这7国领导人今天在尼泊尔开始举行他们的第3次年度首脑会议,会议将持续3天。 印度在其中起支配地位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至少在3个方面遇到了问题,它们是:争取缔结一项对付恐怖活动的公约;确定进行经济合作的措施;实行一项旨在限制毒品走私的计划。 印度正在使争取缔结一项对付恐怖活动公约的步伐放慢。斯里兰卡要求邻国交出据说以这些国家为基地搞恐怖活动的极端分子,而印度对这些要求的法律含意感到不安。 印度对孟加拉国提出的下述建议也持抵制态度:设立一种可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员国筹集资金的南亚发展基金。 此外,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一些成员国对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不积极采取行动反对毒品走私也持批评态度。该联盟7国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存在严重分歧,它们也存在双边问题。到目前为止,联盟的主要作用是为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提供一个可进行非正式会谈的论坛。
14. 日报说竹下拟明年四月访华
【日本《产经新闻》11月3日报道】题:新总裁竹下说打算在明年4月访华 自民党新总裁竹下登11月2日在自民党总部应产经新闻社的采访,谈了当前的内政外交方面的各项问题。在谈话中新总裁表示,他想在明年1月访问美国和加拿大,然后在4至5月份的连续休假的时间内前往中国访问。 竹下指出明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10周年,他说:“必须视国会会议的日程而定,但在连续休假时(指日本在4月底至5月初的全国性连续休假日——本报注),日程是空着的。”这番话表明,他打算在“黄金周”连续休假期间去中国访问。
15. 西哈努克再次拒绝到金边任高职
【法新社曼谷11月2日电】题:西哈努克亲王拒绝到金边担任高级职务 设在曼谷的亲王办事处2日宣布,柬埔寨抗越抵抗运动主席西哈努克亲王拒绝了柬埔寨现政府关于让他在金边担任高级职务的建议。 他的运动的办事处在一项新闻公报中说:“对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来说,不论职位或职务多高,现在都谈不上接受非法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范围内的这种职位或职务。”公报强调:“一旦柬埔寨从一切外国占领下彻底解放出来,只有人民有选择其未来领导人的主权。”
16. 中曾根鼓吹建立能打现代战争的自卫队
【时事社东京11月1日电】1987年度自卫队例行检阅式1日在埼玉县朝霞市的陆上自卫队朝霞训练场举行。最高指挥官中曾根首相在检阅式上发表了训示。他说:“为了建设一支能够经常准确地洞察我国及各国的科学技术动向和在日本国宪法下对付将来各种事态的自卫队,就必须不间断地努力开动脑筋,开创新路。”强调了建设一支能够对付各种战略战术武器体系的划时代性变化,以及能够打现代战争的精锐自卫队的必要性。
17. 民意测验表明:苏多数公民赞成从阿富汗撤军
【路透社巴黎11月2日电】法国《问题》周刊今天说,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西方式的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苏联公民赞成从阿富汗撤军和向希望移居国外的人发签证。 这次对莫斯科地区1000名18岁到65岁的居民进行的调查是由法国《问题》周刊、法国国内广播电台、TF—1频道电视台和法国民意测验机构IPSOS联合主办的,并由苏联社会研究所进行的。调查表明,53%的人赞成“苏联军队全部撤出阿富汗”、27%的人则反对撤军。 接受调查的人有73%赞成“向希望离开苏联谋求幸福的苏联公民及其家属发出境签证”,而18%的人则反对向他们发签证。 列为最重要的苏联人(活着的或已经去世的)头四个人是列宁(64%)、戈尔巴乔夫(31%)、斯大林(25%)和安德罗波夫(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