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09-05
第 1 版
1. 被推翻的布隆迪总统巴加扎抵达肯尼亚首都
据美联社九月四日报道,他四日从加拿大乘法航飞机抵达内罗毕。法航的一位官员说,他将在那里下飞机,而不继续飞往布隆迪的邻国卢旺达。
2. 白俄罗斯土壤改良和水利部部长请求辞职
塔斯社三日报道,弗·帕夫柳丘克部长辞职的理由是,他对领导这个部门无能为力。他的请求已得到满足。
3. 菲共利用兵变混乱之机袭击政府军
美联社三日报道,自兵变以来,菲律宾共产党游击队在全国各地频频袭击政府军,至少打死四十六人。
4. 乌克兰西部第一家私人诊所开业
塔斯社三日报道,一位叫亚罗修克的医生获准开办这个推拿按摩诊所后,每月可收入三百卢布,大大高于医院医生的收入。
5. 里根打算让其军备控制顾问尼采担任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署长
《华盛顿邮报》三日报道,尼采今年八十岁,他作为政府军控专家已有四十五年历史。
6. 意大利一艘货船三日被伊朗快艇击中
伦敦埃劳德船舶保险公司人士说,一名船员受伤。
7. 美试验巡航导弹新制导系统成功
美国防部三日宣布,美八月二十六日对「战斧」式巡航导弹上的新的制导系统进行了实弹飞行试验。
8. 伊拉克将对伊朗袭击其居民区给予有力回击
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给德奎利亚尔的电报中说它的国家将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其公民的安全。
9. 南朝鲜四日出动数千名警察镇压罢工工人
逮捕了至少一百七十五名领导罢工的人。内务部长官郑宽溶事后说,工人罢工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今后一定要实行严厉镇压。
10. 台计划筹措三十亿美元的基金贷款给第三世界
台湾经济部长李 达海说,这笔基金将用来以低利率贷款给债各国。
11. 拉·甘地三日呼吁动员印度全国力量进行抗旱斗争
他说,印度目前面临严重的挑战,干旱已引起严重的饥饿恐慌。
12. 布隆迪发生政变
【美联社内罗毕9月3日电】布隆迪的官方电台今天宣布,这个中非国家的军人推翻了让·巴蒂斯特·巴加扎总统,成立了一个“救国军事委员会”。 巴加扎当时正在魁北克参加法语国家首脑会议。加拿大驻法国大使和这次首脑会议的组织者吕西安·布夏尔说,政变的消息传开之后,巴加扎离开了魁北克。他说,他不知道巴加扎是否离开了加拿大。在肯尼亚监听到的布隆迪电台说,这个500万人口的小国的新领导人是皮埃尔·布约亚。 布隆迪电台广播的军队最高机构的一项公报说:“巴加扎已被解除国家、党和军队的首脑的职务。” 1976年11月,当时还是陆军上校的巴加扎在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中上台,推翻了米孔贝罗政府。米孔贝罗是非洲执政时间最长的国家首脑之一。 政变的消息是在当地时间下午5时40分用基隆迪语宣布的。这个消息无法得到核实。 布隆迪电台的广播时常中断,它仍在用基隆迪语和法语播送政变的消息,还播放军乐。 布隆迪电台广播的公报说,该国的边界和机场已经关闭,它还敦促人民“保持镇静,维护国内的和平与安全”。8月29日刚过41岁的巴加扎一直在得到苏联和中国技术和经济援助,并且正在加强同利比亚的关系。
13. 地表「沙化」现象日趋扩大
【日本《产经新闻》9月2日报道】通产省9月1日透露,已决定要推进一项宏大的计划,研制吸水性能高的树脂,将它混入干旱地区的土壤里作为保持水分的材料,用这种方法来防止“地球的沙化”。这项计划将从1988年至1992年用5年的时间同埃及国家沙漠研究所联合进行研究。 这种吸水性能高的树脂是丙烯酸类合成树脂。利用这种材料配上沙土、无机质和肥料等成分,形成一种颗粒状的能保持水分的材料。然后把一定量的这种材料混入沙化的土壤里,据说,“即使是降水量下降,也可以使森林和草地维持生命”——这就是“绿色地球计划”。 从非洲北部到中部,再到亚洲中部和中国西部的干旱地带,地表的“沙化”现象渐趋扩大。有许多国家期待这种成本低的保持水分的材料能研制成功。
14. 平壤将兴建世界最高的宾馆
【塔斯社平壤9月8日电】题:平壤兴建高层宾馆 《劳动青年》今天报道,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都将建起世界上最高的105层宾馆。这座大型建筑物将具有高达300米的三角锥体外型。这比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大饭店还要高出70米。除了3000套客房外,在建筑物的较低几层将设有拥有2000个座位的大礼堂以及供举行会议和业务会谈用的房间。 还拟定开设商店、餐厅、生活服务部。游泳池、健身房、游艺室将有助于保证合乎要求的多种形式的休息。从锥体顶部的观赏台可以鸟瞰平壤漂亮的市容。 建设者们保证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这个巨大的工程,以迎接将于1989年夏天在这里举行的第13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
15. 苏联《文学报》描写:苏联人在国外的形象
【苏联《文学报》8月26日文章】在国外,我们很难扭转西方对苏联人的偏见,因为我们的人穿着寒酸,连用的提箱都是大路货,从来不敢进高级餐馆。更糟糕的是,不仅外表差,肚内也无货。由于不愿花力气研究外国,不少出国人员只是凭想象来看待外部世界,因此根本不可能是实干家和行家。 搞瑞典问题的专家被派到近东的穆斯林国家管礼宾;有的驻外机构中,居然找不出一个懂当地语言的人;一些驻外机构人员从不去外地,只是蹲在首都凭几张地方报纸来了解情况;有的大使对外交原则模糊不清,象当州委书记那样处理大使公务;一个出访发展中国家的作家代表团团员中,无一人读过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当有人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有关问题时,无言以答,最后弄得招待会不欢而散。 随着同国外交往增多,出国的人也多了。有的思想差的人轻率地离开父辈居住过的土地,到以色列,甚至到曼哈顿去发洋财。“出国”也成了女青年挑选未婚夫的标准之一。掌权者千万百计把子女送进语言学院学热门外语,为出国作准备。有的孩子看不上国产轿车,向往外国的高级轿车。不过,想想有位高级领导人(注:据说指勃列日涅夫)曾搜集过各国轿车这件事,这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惊奇的了。 商品稀缺会使人变得卑贱。有人出国前热情好客,一年后却判若两人,不请客,不看戏,不参观展览会,饭菜尽量吃差的,目的是积钱买洋货。苏联驻非洲国家的一个使馆工作人员,连当地比土豆还便宜的桔子都舍不得给儿子吃,结果5岁的儿子得了营养不良症。这种恶习会使人变得冷漠,不理公务,不务正业,最终丧失国格。
16. 比利时人士说:政变领导人布约亚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法新社布鲁塞尔9月3日电】3日比利时驻非洲中部小国布隆迪大使在布琼布拉电台宣布推翻巴加扎政权之后发回一份简短电报,向外交部汇报了这一局势。外交部说,政变是由皮埃尔·布约亚少校领导的;据此间可靠人士说,他是布隆迪民族统一进步党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此间消息灵通人士说布约亚少校“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过去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有可能领导反对巴加扎的叛变。这位人士说,布约亚曾在比利时和西德的军校中受过训练,在武装部队中服务约40年。
17. 苏出售审判鲁斯特的纪录片
【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1日文章】题:苏联人将出售审判飞行员的纪录片 据昨天获悉,苏联政府正试图向西方电视网出售关于审判西德飞行员鲁斯特的纪录片,售价10万美元。 据报道,一个鲜为人知的美国公司——贝尔卡国际公司已经向西欧和美国电视网提出出售这部长25分钟的纪录片的建议。 西欧一家电视台驻莫斯科的首席代表说,8月23日他接到一个俄国人打来的电话,电话说,他的公司拥有关于鲁斯特审判情况的纪录片的独家版权。 贝尔卡国际公司的一位女发言人说,这部纪录片包括一位苏联电视记者采访鲁斯特的内容。他没有提供进一步的情况。但是,西方电视界人士说,这部纪录片的要价在10万至20万美元之间。 这些人士说,苏联迄今尚未找到买主。
18. 中国改革是当代最伟大事业之一 苏联改革成功与否都会危及别国
【法新社北京9月3日电】美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有几百名中国外交官和学者参加的会议上说,建立一个强大、独立和现代化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的。 他说,通过阻止冒险行动,以及通过提供发展中国家前进的模式,肯定会对全球的稳定作出贡献。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要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试验,是当代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他说,美国和中国用不着装作是在一切问题上都意见一致,但是要确保所有的意见分歧都不超出相互理解它们压倒一切的共同利益的范围。他还告诫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原则”不会对苏联对阿富汗或印度支那的对外政策产生什么影响。他赞成中国的这种看法:苏联对阿富汗和印度支那的政策是造成国际紧张局势的“具体原因”。 基辛格告诫人们不要把对苏联国内政策改变的希望寄托在“个别领导人的个人态度”上。 【路透社北京9月3日电】基辛格今天在这里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计划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将对其他国家造成危险。基辛格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这项计划取得成功,一个强大的苏联不言而喻不是一件纯粹的幸事,除非苏联改变它的对外政策。” 他说:“如果这项计划是一项失败的计划,那么苏联就极有可能在它的经济无望地远远落后于别的国家之前,利用它无疑已取得成功的那个活动方面即军事,以朝着某个方向加强它的安全。” 基辛格前天到达北京进行为期9天的私人访问。他说,只有莫斯科采取具体行动来消除国际紧张局势的根源,美苏关系才能改善。他说,除非苏联对外政策中扩张主义的成分减少,否则由于达成新的军备控制协议而带来的国际紧张关系的缓和将是短暂的。
第 2 版
1. 港刊文章:大陆留学热秘闻
【香港《广角镜》月刊8月号文章】题:大陆“留学热”秘闻(作者韦伍) 晨曦微露,上海一片寂静。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门前却人头攒动,争先恐后、熙熙攘攘的情景实不亚于江南特有的清晨菜场抢购的热闹景致。所不同的是,人们在这儿抢购的是一种特殊的当今最热门的商品——赴美留学签证。 反映大陆留学热的另一种现象是,参加“托福”考试的人数激增。 在大陆欲参加托福考试者须交纳26元美金现钞,实为一项沉重负担,不少人不得不向黑市高价套购。一些人饥不择食、急于成交,结果买下伪钞也是常有的事。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位年青姑娘向外币贩子交涉索回被一张百元美金假钞骗去的六百多元人民币,姑娘欲哭无泪的可怜神情,外币贩子玩世不恭的奸诈嘴脸,令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古谚在留学的问题上同样显灵,英语成绩“麻麻地”的学生,只要付出一笔可观的酬劳费,便可请人代考托福。那些出钱买来托福高分因而得以达成留美梦的年青人竟然大模大样地进入美国高等学府博取功名。 近年来美国学校挑选海外学生的标准越来越严格,于是不少人将目光转到其他英语国家,最近掀起的“澳洲热”就是在这走捷径的心态下促成的。 1986年下半年流传着一项“鼓舞人心”的新闻:只要交纳一定的报名费,便可到澳各大学院校学习,学成还可留下做新移民。一时间,北京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前来询问留学事宜的人川流不息,令使馆职员疲于接待。虽然后来就由澳驻华大使出面,澄清上述说法纯系子虚乌有,但仍有不少大陆青年透过香港亲友在港代交报名费,渴望赴澳留学梦早日实现。 原来香港一些留学中心的开办人从大陆的澳洲热中嗅到赚钱的气息,纷纷增设为大陆学生联系留学澳洲的业务,从中收取数量可观的“手续费”。但问题是,这些大陆学生去学习的学校都是名不见经传的“野鸡大学”,还有人花了好大气力进的学校却是一间普普通通的语言进修学院,若要进入真正的大学,还需要一笔昂贵的学费,此外还要支付起码的生活费用。 在那些志在留洋的莘莘学子中,许多人是在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态下萌发留洋念头的。大陆目前的人事制度能为青年人提供发展的选择机会是十分有限的,香港司空见惯的“跳槽”,在大陆却难乎其难,甚至还会被领导认为“不安心工作”、“好高骛远”而受到歧视。笔者深深感到,大陆与日俱增的留学热,除有反映青年人盲目向往西方社会的一面外,大陆的教育制度、人事制度乃至许多不成文的量才用人做法,是否也有值得反省的地方呢?
2. 纽约《北美日报》社论:索贿受贿者理应严惩
【纽约《北美日报》8月27日社论】题:索贿受贿者理应严惩 中共党和政府的监察机关都把查处党政干部索贿受贿、贪污职,当作大事来抓,实在非常必要。 干部、包括高级干部在涉外经济活动中,向外商索贿受贿,近几年有恶性的发展,严重地败坏了国家的声誉,破坏了国家的形象,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外商和国际舆论对此作出的反应相当不客气。 《幸福》杂志前不久发表该刊香港分社负责人写的一篇文章,声称西方关于向十亿中国顾客推销的美梦正在迅速幻灭,西方公司对于中国人的贪污腐化和漫天要价已经忍无可忍。 文中有如下一段文字:“要想签署合同并保持合同,越来越涉及贪污问题。中国人在公开场合满口仁义道德,私下里却跟任何人一样贪污受贿。要做成交易,需要付出的代价包括现金、电视机和出国旅行。一名会说中文的美国经理人员说:‘许多谈判不过是做做样子。交易是另外暗中拍板的。,他说,有次谈判向中国出售电脑。一天晚上,一些中国官员到他旅馆房间去,表示要贿赂四百美元,就可以向他透露竞争对手日本供应商所提条件。另一名在中国进行谈判的美国商人说:“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人要你雇用他的亲戚,或者把钱替他存入香港银行秘密账户。’”这是见诸一家有声望的杂志的事情,绝非恶意中伤。类似的传闻不知有多少,索要音响设备、电视机已经算是“小家子气”,如今是要现金或国外存款,安排子女出国了。如果不是情形严重,败坏中国的国际声誉,影响到开放政策的正常运行,中国党政监察部门也不至于把查处索贿受贿的问题摆在最优先地位。
3. 中国电影开始复兴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文章】过去三年来,中国拍摄的优秀电影比其他国家都要多。一大批打破中国电影界一潭死水局面的佳作脱颖而出,其中有叙说黄土高原上一个悲剧故事的《黄土地》,尖锐的政治讽刺片《黑炮事件》,描绘少数民族风情的《盗马贼》和《猎场扎撒》。而且许多电影并不是北影和上影等大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而是出自西安和广西这样的省级制片厂。中国电影的这一突破是出人意料的。随着中国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电影界也开始复兴。现在中国电影的特点是: ·主题相对比较大胆,甚至是模糊不明确的。比如描写一九七九年中越冲突的影片《青春似火》、《错位》、《大阅兵》、《天鹅之死》。 ·富有理智和讽喻的。比如《野山》和《黑炮事件》。 ·受西方影响的。有《最后一个冬日》和《一个和八个》。 ·追求摄影上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如《良家妇女》和《青春祭》,这些电影看上去如同生活的画卷。 中国的电影历来不讲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电影制片人是怎么学会拍出这些有独到之处和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作品的?这些影片出自文革后重办的北京电影学院一九八二届毕业生之手,他们是中国第一批可自由接触西方电影的制片人。但对这些初出茅庐的制片人来说,让他们施展身手的余地很小。而许多新潮电影不仅在内容上有争议,而且也不卖座。 电影制片厂最大的压力是要积极提携年轻的导演。 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吴天明采取了一项把年轻一代中的精英吸引到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政策。 目前中国电影界的互不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代沟。年轻一代的制片人都是三十岁左右,而对他们持批评态度的人都是五十岁上下。吴天明认为,中国电影今后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将是新老两代人的合作。
4. 台湾“中研院”院长吴大猷文章:南开大学和张伯苓
【台湾《中央日报》文章】题:南开大学和张伯苓——大学和校长的特色(作者台湾中研院院长吴大猷)南开大学的创立 南开大学是天津严范孙、范静生、张伯苓所创的一所私立大学;民国8年成立时约有100人,到民国12年第一届毕业生只有21人;到民国26年抗战前夕第15届毕业生60余人,学生总数亦只420余人,所以它是一个很小的大学。 南开于民国8年至18年期中,学生由数十人至二三百人,设有文、理、商三“科”(民国10年至15年间曾设矿科),各科有各部门的教授及课程(但不分“系”),例如理科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部门。(民国18年遵教育部令,始将“科”改为‘‘院”。) 民国26年卢沟桥事起,7月29日日机对南开大学作低空轰炸,除思源堂及教员住宅(平房)外,其它建筑物皆夷为平地,两大荷花池及水道,后皆为敌伪以土填平。 及抗战军兴,南开大学奉教育部令,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集迁长沙,旋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为抗战期中我国学术重心之一。 民国34年抗战胜利,35年南开大学在天津八里台复校,改为国立,是年春我返校一游,除思源堂仍在外,只有敌伪后建一楼,黄土荒凉,昔日之水木楼馆均荡然无存。近年中共将南开大加扩充,然抗战前经营18年的“南开大学”,已不可复存矣。南开的回忆 笔者自14岁至24岁在南开中学,大学至任教的10年,是性格习惯的成形、求学基础的训练的重要时期,现在回溯这段时期,情感的因素,自所难免,但近年来目睹台湾的大学情形,有时不由己地作些比较,现在试着以隔了六七十年时间的距离,尽可能地撇开情感的因素,客观地看看南开和张伯苓校长。 一、“南开”起自1898年,天津严范孙氏聘张伯苓氏为家庭教师,经1904年的改名“私立中学堂”、“敬华中学堂”、“私立第一中学堂”,至1908年改称南开中学。一个孩子在南开中学,一年的学、宿、膳、书籍、衣物所需,至少是250元,在大学则至少300元。这不是农村家庭所易负担的,但这比教会大学的费用则又低得多了。南开学生的家庭,连带着学生自身,是朴实型的多。这,加上南开中学的著重严格的管理,大学的著重学业,和学校一般的“保守”风气,乃反映于南开学生在社会的表现——在学术、技术、公务工作上者多,在政治上的少。 二、南开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它大学的情形下,藉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这是较一所学校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的人为“难能可贵”得多了。前者是培育人才,后者是延揽现成的人才。我以为一个优良的大学,其必需条件之一,自然系优良的学者教师,但更高一层的理想,是能予有才能的人以适宜的学术环境,使其发展他的才能。 三、“南开”是我国教育史中罕有的一个例子;它由家塾,而中学、大学、女中、小学而分校,好象一个大家族,家长只有一个人——张伯苓。献身南开五十年 张氏不仅是创办整个南开,他坚守“教育救国”的目的,全部献身于学校50多年;我们可以说,南开的师生对社会、学术的贡献,间接地都是来自张校长。 张校长是在早岁即有一个明晰目的,即是终生从事教育,救甲午之战揭露出的弱国。他虽然在哥伦比亚大学随杜威学教育,但他从未以教育家自居;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实行者,从来不说空泛的话。 校风简朴安宁,原因之一,乃教师学生人数不多,偏颇之见,不易滋长也。另一原因,乃来自张校长。 校长不大问校内事,盖他劳心的是为学校筹款。 校长从无借教育以进身仕禄之思,家庭生活极简朴,奔走南开中学与八里台南大间,一人力车而已。
5. 莎剧《麦克佩斯》搬上昆曲舞台 欧洲人看得如醉如痴
【英国《每日电讯报》八月二十七日文章】几名博学多才、富有想象力的中国剧作家集体创作的昆曲《麦克佩斯》,由上海昆剧团搬上了舞台,在爱丁堡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剧本令人难以置信地忠实于莎翁的原剧。演出从始至终激动人心,真切感人,令观众看得如醉如痴。 五十年前曾在剑桥大学潜心研究过莎士比亚戏剧的黄作临是这部戏剧的艺术导演。 在昆曲乐器悠扬动听的曲调伴奏下,演员们富有表情地念、唱台词。欧洲观众理解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因为翻译成英文的字幕被不断地打在舞台上方的屏幕上。 麦克佩斯是一个复杂的角色。剧中有一大段独唱,演员成功地运用水袖和双手把麦克佩斯的恐惧和犹豫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军队的行进是由身披斗篷、手拿枝条的士兵不断变换队形的急速移动来表现的。在这段戏中,一种新颖的和充分的想象方式表现出了昆曲的传统风格。
第 3 版
1. 法捷耶夫自杀之谜
1956年5月13日,苏联作家、《毁灭》和《青年近卫军》的作者亚历山大 ·法捷耶夫举枪自杀。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年仅55岁的著名作家在创作和社会活动的鼎盛时期饮弹弃世?对此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最近两期《星火》杂志连载了伊万·茹可夫所写的长篇文章,其中披露了一些与法捷耶夫之死有关的情况。没有遗书 据首先赶到出事现场的苏联诗人叶夫根尼·多尔马托夫斯基回忆:当时他看见死者躺在宽大的床上,坦露的双肩和面孔是惨白的。作家的一只手伸开去,似乎手枪刚刚从手中落在了地上。那是一支相当旧了的蓝钢那干手枪,大概还是从国内战争时期留下来的。床头柜上有一个信封……后来许多人认为,法捷耶夫曾留下一封解释其死因的遗书。作家肖洛霍夫为此专门去询问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但后者十分肯定地回答:没有任何这样的信件。不愿与赫鲁晓夫共事 法捷耶夫曾长期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的总书记和主席,直至1954年。他为这个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尽管千头万绪的行政工作占去了他许多宝贵的创作时间。在这个岗位上,法捷耶夫做为一个善良,热爱生活和维护正义的人,曾为许许多多遭受冤屈的作家、学者奔走呼吁。在他的多方努力下,长时间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女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作品终于问世,她与在20年代被枪决了的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所生的儿子列夫·古米廖夫也从监狱中获释,后来成了历史学博士、有名的学者和教授;正是在法捷耶夫的奔走之下,1937年死于大镇压的著名冶金工程师阿普里亚特金在50年代得以恢复名誉;他还为遭受迫害的作家列昂尼德·索洛维约夫伸张正义;千方百计地为受压制的天才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作品做出公正的评价……但是,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法捷耶夫很难与他找到共同语言:他不喜欢赫鲁晓夫的粗暴、不拘礼节和缺少自我批评精神。1956年春天,赫鲁晓夫准备举行一次党政领导人和文艺界人士的会见,请法捷耶夫在会见时做一个报告,他拒绝了;后来赫鲁晓夫又请他重新主持作协的工作,他又拒绝了。他知道这会招来许多非议,甚至有人会因此给他戴上“斯大林主义者”的帽子。但是他对那些行政工作、对服从那些在文艺方面一无所知的权贵们发号施令已经感到厌烦透了。他不能再继续干这个工作。他内心非常痛苦。诬枉 当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给法捷耶夫带来了麻烦的事:《青年近卫军》中的一个人物——叛徒斯塔霍维奇的形象,被许多人认为是以克拉斯诺顿的“青年近卫军”英雄之—维克多·特列季亚克维奇为原型而写成的。因为二者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维克多·特列季亚克维奇曾一度被人诬蔑为叛徒,然而后来事实证明他是冤枉的,他并没有叛变行为。尽管法捷耶夫一再解释:书中的叛徒斯塔霍维奇纯粹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与生活中的特列季亚克维奇毫不相干;《青年近卫军》是一部艺术作品,并非叙述事实的报告文学,然而传闻仍然不能平息。维克多·特列季亚克维奇的哥哥也认为书中斯塔霍维奇的形象是影射他的弟弟,是为英雄抹了黑。有人因此而猜测,法捷耶夫之死与此事有关。小说《黑色冶金业》的写作背景 法捷耶夫继续写作长篇小说《黑色冶金业》。有人认为,正是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害死了他。因为他成了50年代初在苏联冶金业出现的伪革新思想的俘虏,成了“社会定货”的牺牲品。关于在冶金业中出现了“本世纪巨大发现”的思想主题是从“上边”提示给他的。是斯大林,贝利亚,还是马林科夫?人们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作家本人的草稿中也有过某些暗示。但是从一开始写作这部作品,法捷耶夫就已预感到,做为一个艺术家,他这次要遭惨败。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曾写道,由于“技术上的失误”,已写好的部分“完全垮了”。但据读过手稿的人说,已经写好的八章还是闪烁着天才的光彩。作家本人也仍然希望能完成这部作品。崇信斯大林的“悲剧” 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作为一个纪律性很强的共产党员,法捷耶夫曾长期认为30—40年代苏联社会中严重破坏法制的事件是叶若夫、贝利亚之流背着斯大林干的,而斯大林本人并不知情。因此,当他了解到有关斯大林本人专横、独裁的种种事实后,他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痛感到这是一个大悲剧,是他本人生活中“残酷的错误”。法捷耶夫在敌人的子弹面前曾毫无惧色,然而此时他的钢铁意志却像蜡烛一样地溶化了。就这样,一位天才的作家匆匆辞别了人世,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
2. 彼特--------雷佛斯博物馆---------人类文明的宝库
【台湾《中国时报》8月27日文章】在英国牛津大学一处隐蔽的角落里,有一座丰富的人类文明宝库,收藏了各式各样、从古代到现代的工具、乐器、物品和什物。这些来自全球各地的东西,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结晶,它的可贵,不仅在于稀世珍奇,还在于它无所不包,连螺丝起子和门钮,都是馆藏的内容。 这个名为彼特—雷佛斯博物馆的宝库,创始人是亨利·彼特—雷佛斯将军。他相信世界上的人种,天赋各异,而我们可以从各种族文化成就的高低,看出他们的天赋。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他从世界各地,收集了他认为有佐证效果的物件,并且建立了彼特—雷佛斯博物馆来提倡他的文明进化观点。由于他首创分区挖掘古物的方式,所以被尊称为“现代考古学之父”。 1880年,彼特—雷佛斯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他的收藏品因此呈倍数增加。这时,他已决定将半辈子的收藏捐献给国家,于是便去函牛津大学,要求该校为此成立一所博物馆。牛津经过7年整理功夫,终于在1891年,将这座博物馆对外公开。当时馆中一共有1.5万件样品,如今由于第一任馆长亨利 ·贝尔福到各国进行搜集,以及各方人种志学家的捐献,陈列品早已超过100万种。 在这许多陈列品中,有基督教、佛教、道教的偶像,有埃及的木乃伊,有爱斯基摩人用海象肠做成的雨衣,有来自南美的人头,有世界各地的独木舟,有用珍奇羽毛制成的夏威夷酋长披风等等。 不过,最吸引游客注意的,则是一根40英尺高、来自沙罗特女王岛的图腾柱和形形色色的乐器。由于第一任馆长亨利·贝尔福对乐器的特殊爱好,使得馆中的乐器种类多达5000种,堪称是世界上最丰富、最有教育价值的乐器收藏。目前,彼特—雷佛斯博物馆的馆长为文化人类学家施莱勒·琼斯博士。他表示,走进彼特—雷佛斯博物馆,就好像参加一趟文明发现之旅,你将会发现:促使人类文明发展的因素,就是不断地追求进步!
3. 维也纳的「音乐街」
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那里到处有音乐,而且风景优美,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而陶醉。在维也纳的一区有一条行人街,禁止行驶汽车,不准摆设摊档,但音乐表演活动则例外。每天下午,经常有小乐队或个人在这条街上演奏,吸引游人围观,警察不干涉,以免招致游人不满,因此这条街就成为“音乐街”。 在维也纳,人们认为音乐活动是最崇高的,音乐家最受人尊敬。这条街上的小乐队,往往是由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有些乐队来自别的城市或市郊的乡村,只要演奏几小时,其收入就绰绰有余应付旅费。他们每演奏一两首乐曲,就有一个伙伴拿着一个口袋,要围观欣赏的观众捐款,不过给不给悉随尊便。街头小乐队的组织,虽各有不同,但较多的是一把小提琴、一只吉他和一根长笛,有时还配以沙球和鼓。他们的演奏水平相当高,有时也边弹边唱。那来自乡村小男孩吹长笛,其腼腆的神情和纯熟的技艺,都会博得城里人的喝采。小提琴家拉着舒曼的《梦幻曲》,如泣如诉,仿佛在梦幻中不时流露出惊恐和无奈的心声。 在维也纳街头演奏某一名曲,可以完全不受传统学院派的束缚,演奏者可以自由发挥,真诚地表现自我。这里的听众也不以传统的严格手法去要求他们,反而会因得到一种合理的新意念而感到某种满足。一曲终了,人人都会为之动容,连街头咖啡座的客人也会屏息而听,因此街头乐队始终拥有大量的听众。(青)
4. 《抓间谍的人》作者将成百万富翁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22日文章】题:赖特走上发财之路 《抓间谍的人》一书的作者彼得 ·赖特星期五(28日)将成为名义上的百万富翁。 为他出书的美国出版社海盗—企鹅出版社说,到那时,由这家出版社出版的这部出人意料的畅销书将发行35万册,加拿大一家出版社将发行至少7万册。作者将得稿费126万美元。 海盗—企鹅出版社已决定第7次印刷。这样,到9月14日,这部书仅在美国就将发行40万册。这部书单价20美元。但是,迄今为止,银行帐户上还没有一大笔钱供英国政府没收,因为根据传统作法,稿费要到书籍出版6个月以后才支付。赖特在美国的代理人说:“那是将来的事,我将采取措施以保护这笔钱。” 一位反对把《抓间谍的人》一书列为禁书的律师说,撒切尔夫人使这本书成为畅销书。
5. 麦加惨案(二)
二、由来已久的沙伊冲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西方驻海湾的分析家们普遍认为,麦加冲突是由来已久的阿拉伯一波斯冲突的具体反映。特别是1979年霍梅尼上台后,伊朗一直试图把他的狂热的“伊斯兰革命”输出到其他阿拉伯国家,沙伊冲突愈演愈烈。几个世纪以来,语言和文化各异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彼此看不起对方。在世界上8.5亿穆斯林中,逊尼派占90%以上,他们尊穆罕默德为仅次于真主的第二号人物。而什叶派的波斯人则把穆罕默德的亲戚和女婿阿里奉为先知。 宗教上的这一分歧到霍梅尼在伊朗掌权后就扩大到了其他各个领域。伊朗人对于沙特王室家族对伊斯兰圣地麦加大清真寺和对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墓地的控制早就心怀不满,强烈主张对这两处圣地实行“国际共管”。 年11月,受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影响,沙特一股武装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强占了麦加大清真寺,在那次骚乱中有100多人丧生。1979年末,沙特哈萨省成千上万名什叶派穆斯林,在伊朗派去的“革命分子”的煽动下,上街示威游行,高呼谴责沙特当局和美国的口号,并要求沙特政府援助伊朗。沙特警察同示威者之间的冲突持续了8天之久。 1980年9月,两伊战争爆发以后,沙特悄悄地站在了伊朗一边,虽然沙特没有公开向伊拉克提供军事援助,但是它为伊拉克提供的巨额经援使得霍梅尼政权大为恼怒,霍梅尼下令封锁伊拉克的海湾出口石油航道,并不断地袭击在海湾水域的沙特、科威特和其他国家的油轮。伊朗多次派作战飞机侵入沙特领空,在其东部油田和工业城市上空作威胁性盘旋飞行。1984年夏季的一天,沙特决定派飞机迎战,结果一架伊朗F—4飞机被打下,从那以后,伊朗再也没派飞机在沙特领空作那种炫耀武力的飞行了。 1980年以来,伊朗多次派遣革命卫队成员潜入到伊朗朝觐团中,在朝觐期间搞示威游行或颠覆活动,并多次与沙特警察发生冲突。1981年10月,伊朗朝觐者在麦加举行示威游行,他们散发传单,张贴霍梅尼的画像,沙特警察逮捕了100多名闹事者。 1986年度的朝觐季节又临近了,为防不测,沙特警方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朝觐者开始源源不断地向麦加涌来。沙特警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伊朗人身上。果不出所料,沙特警方在麦加机场从十几名伊朗人的行李中查获了大约150公斤“高性能爆炸品”,乘飞机抵达麦加的500名伊朗人的头目穆罕默德供认,在他们启程前,曾把一些人的行李交到了一个革命卫队官员那里,这位官员说他将在沙特把藏在行李中的炸药收集起来。后来由于事情败露,他没有在麦加露面。 沙特政府当时准备向全世界公布伊朗的这一阴谋,后来由于其他友好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做工作,沙特便没有张扬此事。但是伊朗领导人并没有理睬沙特的好意,他们又在策划着更大的阴谋活动。(二)
6. 漫画
——你们这是在开离退休人员会议? ——得了吧!这是我们的研究生,他们是科学的未来…… (原载苏联《真理报》)
第 4 版
1. 土井:不象政治家的政治家
【台湾《时报周刊》文章】五十七岁的社会党委员长土井多贺子同客人晤谈时,时而拍肩,时而握手,时而自己抱膝,时而摇头,全身有关不住的能源,自然不做作地宣泄出来,是一位不像政治家的政治家。 在日本这样男性封建的社会中,诞生一位女党魁的意义,绝不下于英国诞生一位女首相。因此土井从当选的时刻起,便备受全日本甚至全世界的瞩目。 在日本,大家对土井的评语是「不像政治家的人」「不像……的人」,总之她是十分亲切、随和、开朗的人,但是也有人说她是「不像女人的人」,士井自己很不满地表示「没有这回事」,不过土井未婚而又从政,和日本的传统女性有很大差异。为了弥补此一缺点,土井注意自己的服装,在蓝、白之外,她也爱穿红色、粉红色,配上流行的水珠衬衫,增加自己的女性气氛,果然大受欢迎,这样打扮的照片印在电话卡上,待电话卡一上市,即被抢购一空。当它印在社会党的书皮上,书籍一下子便成全国性畅销书。所以女性党魁有使硬绷绷的政治软化的效果,产生了高度的亲和力。 土井在当选之后,便不断呼吁「新女性的时代」、「女性的政治时代从现在开始了」,这是她自己出任党魁的一项重要背景,也是她今后所要努力的目标。 土井是同志社大学法学硕士,后来便留在同志社大学教书,一直以研究为主,后来因为参加护宪、劳工、反公害等各项运动才参加大选,而跨进政坛。她的善辩和活动能力极强,不让须眉、连中曾根都不得不服气。例如土井指中曾根的增值税是「奇辩中的奇辩」、「增值税非大型间接税」,直接道破中曾根违反选举诺言,而使反对运动在全日本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反对自民党将国防费用突破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一的质询中,土井发表许多的名句,如「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日本真的需要战斗机吗?这样能增加就不断增加,其他国家不会怀有戒心吗?如果有什么起因,日本便发动战争,不是一点也不奇怪吗?……」土井最厉害之处是将增值税和国防费用及国家秘密法三项合并质询,她指出这三者并非毫无关系,而正好是日本走军事扩张路线的三头马车,必须以在野党的力量来使自民党煞车。 土井的出现,是日本社会及政治变革的一个象征,市民派的政治也随土井在日本各地播种、萌芽并开花。
2. 假如赫鲁晓夫当年不撤导弹……
【美国《纽约时报》八月二十八日文章】题:腊斯克透露古巴导弹危机内幕 美国前国务卿腊斯克披露了二十五年前的一个秘密:在一九六二年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几天,如果俄国人拒绝撤走他们在古巴的导弹,肯尼迪总统为避免战争已准备作出重大让步。 这一让步是,由联合国建议双方撤退:美国从土耳其撤走其导弹,以换取苏联从古巴撤走它的导弹。然而,出乎肯尼迪的意料,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竟接受了美国的最后通牒:从古巴撤走导弹,但并没有得到美国从土耳其撤走导弹的明确期限。 腊斯克是在今年三月一次讨论会上宣读的一封信中披露这一惊人内幕的。 信件说,在那次危机中,肯尼迪总统「指示我打电话给曾在联合国当过官员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安德鲁·科迪埃(已故),暗示他起草一项声明,这项声明将由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名义发表,声明建议同时撤走美国在土耳其的导弹和苏联在古巴的导弹。 腊斯克说:「科迪埃得到我们的暗示后立即起草了一份声明并准备交给吴丹。」 腊斯克说:「但声明并未交给吴丹,也未公开发表。就我所知,知道采取这一特殊行动的只有肯尼迪总统、科迪埃和我。」 因为俄国人从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起开始拆除在古巴的导弹,所以就没有必要采取这一行动了。 总统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向俄国提出三点最后通牒:苏联从古巴撤军、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美国按原先计划从土耳其撤走丘辟特导弹,但不是同苏联交换条件的一部分。 腊斯克说,在罗伯特·肯尼迪把这三点通知苏联大使多勃雷宁以后,肯尼迪总统同腊斯克商讨如果苏联拒绝这些条件,美国怎么办。 布赖特说,从科迪埃倡议来说,肯尼迪总统当时想用美国驻土耳其的导弹和苏联驻古巴的导弹作一笔公开的交易。 腊斯克在写给布赖特的信件中还说,美国部署在土耳其的丘辟特导弹的军事价值是有限的。信中写道:「当肯尼迪就职时,在他面前摆着国会原子能联合委员会的一份关于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丘辟特导弹的报告。报告认为,这些导弹已属过时,而且容易遭到打击。」
3. 里根一家也有本难念的经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八月三十一日一期文章】题:长期不和的第一家庭 从来没有见过第一家庭的成员复活节那天在白宫草坪上滚彩蛋。甚至在出现危机的时刻,例如里根总统在「伊朗门」事件听证会期间在电视台受盘问时,也没有使这个家庭团结一致。事实上,发生意见对立是里根家的家常便饭。最近一次意见分歧是由总统夫妇的儿子、二十九岁的罗恩·里根挑起的。罗恩刚完成一部电影短片的拍摄工作,又在美国广播公司「早安,美国」的节目中作了关于艾滋病问题的演说。他说:「美国政府在采取措施阻止艾滋病蔓延方面步子迈得不够快。」他建议:「给你的国会议员写封信吧。」他又诡谲地笑着说:「或者给更高的人士写封信。」这位青年人并没有因为他同里根政府在艾滋病传播问题上有公开分歧而感到不好意思。 罗恩追随他的同父异母姐姐莫林·里根所走的在政治上保持独立的道路。今年四十五岁的莫林是共和党全国委员会两主席之一。同她父亲不一样,她支持平等权利法修正案。 这个家庭的其他两名成员几乎不参与政治,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使里根夫妇也感到窘迫。帕蒂·戴维斯和迈克尔·里根都成了作家。今年三十三岁的戴维斯写了一本有关一位共和党人的女儿背叛家庭的「自传小说」·小说中的这位共和党人后来成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最后又当选为总统。这位总统有一位喜欢身着红色羊毛衫、狂热地保护丈夫的妻子。在实际生活中,父母都不承认读过这本书。 里根夫妇也不太可能期望迈克尔·里根的一部新书出版。迈克尔是里根及其前妻怀曼抱养的·在他三岁时,里根和怀曼离异。迈克尔在他的书中披露,在他七岁时,他受到一名儿童夏令营负责人的性骚扰。他还说他的父母疏忽了这事件。迈克尔今年才把这个精神上的创伤告诉给里根夫妇,里根说他对这一事件表示「遗憾」。 里根还感到遗憾的是,这本书不久将出版。但是,里根一家也许对这一切都习以为常了。
4. 艾滋病探源与苏美攻心战
自从艾滋病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相继在美国、海地及中非地区被发现以来,人们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慌之后,立即着手研究试验根治此症的灵丹妙药及预防疫苗,同时开始探寻它的起源。内幕新闻 爆出惊人语!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日,坦桑尼亚政府报纸《每日新闻》刊登一篇发自伦敦的内幕消息:艾滋病病毒系美国细菌战研究产物。 文章说,艾滋病病毒是在美国马里兰州的迪特里克堡美国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人工合成的,一些服重刑的囚犯以减刑为条件自愿接受该病毒的人体实验。 这些多为同性恋的囚犯被减刑释放后,把这种可怕的艾滋病病毒带到了社会上。 消息刊出后,当地舆论哗然。然而,一星期后,该报又刊登了当地的美国新闻文化中心官员给该报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称该消息是苏联克格勃散布的,目的在于诋毁美国形象、离间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在此之前,关于艾滋病起源,人们通常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它是伴随着西方同性恋、吸毒等日益腐败的社会风气而滋生的现代病。 另一种说法就是流传甚广的艾滋病起源于非洲绿猴的说法。据说西方传教士深入到扎伊尔的原始森林地区时,被非洲绿猴袭击咬伤(一说是由于吃了绿猴的肉)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弦外有音 谁人在演奏? 美国官员如此认真地看待这则消息,他们认为,是克格勃利用新闻舆论与美国的「新冷战」。美国人认为克格勃曾不止一次精心策划、暗中操纵在其他国家的代理人,利用西方传播媒介散布某种耸人听闻的假消息,以达到消弱美国影响,败坏美国声誉,阻止美国势力扩张的目的。 据说,艾滋病病毒是美军细菌战研究的产物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出版的一家苏联刊物上,随后为印度一家亲苏报纸转载。到了去年十月,一篇内容与此相仿访问记出现在素以消息来源可靠著称的英国一家报纸上。 随后相继被近三十个国家的报纸转载。 该报采访的是一位来自东欧某国的生物学家。文章说这位生物学家与另两位学者合作,经过研究而得出结论:艾滋病病毒确系美军细菌战研究的产物。专家不专 流水不探源…… 这则消息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不同反应。新西兰一家报纸以《艾滋病起源的怪诞理论》为题转载了此文。赫尔辛基的一家小报在刊登这篇文章的同时,还引用了芬兰一位病毒专家的话:「我听说过这位所谓的生物学专家,他不过是个普通医生,称不上是个学者。他的论文给人的感觉是论据不足,或者说他是个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悲观预言家。」 在坦桑尼亚,对这则消息则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同时对这则消息是克格勃玩弄的阴谋的说法嗤之以鼻。有的说「这愈发使我们相信美国对此(人工合成艾滋病毒)负有完全的责任,除非美国政府向全世界证明与此毫无关系。」 倘若这场有关艾滋病起源的争论果然象美国政府指责的那样,是克格勃所挑起和操纵的话,那么应该说克格勃在这场角逐中又占了上风。它摸准了黑非洲国家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声誉、害怕由于对艾滋病的渲染而影响旅游业从而减少外汇收入的强烈心理,利用他们潜在的反美情绪,使得在这些国家的人民心目中本来就招人嫌的美国形象,又平添了几点污痕。至于艾滋病的起源问题,正如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地区办事处主任莫奈库索所说:「现在需要关心的问题不是艾滋病的起源地,而是如何与这种致命的疾病作斗争」。「国际社会应该避免因艾滋病而在人民、国家和种族间设置障碍」。
5. 简·方达想当第一夫人
【香港《文汇报》八月二十六日文章】简·方达这么多年来始终是好莱坞内部对政治最有野心的一个女星,由六十年代的支持反越战,直至今时今日她嫁给了一位议员,协助丈夫打理政事。最近,更有消息传出她下一个目标是要做美国第一夫人!据消息透露,有人听过简·方达这么说:「若我有一天成为第一夫人,我将会是美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第一夫人。」口气真大。 她的丈夫汤姆。海登亦是六十年代的反战领袖之一,他现时是加州的州议员,属于民主党。据传他正在努力成为民主党角逐下届总统的候选人,而妻子简·方达将会运用她的经验与影响力来帮助丈夫。事实上,她想成为美国第一夫人的欲望与丈夫想做总统的野心一样大。 传闻又说她曾批评两位颇得国人欢心的第一夫人——南希·里根和肯尼迪夫人。她说:「她们两人,都只不过是总统身边的一个穿得漂亮的橱窗,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一位能够为人权、和平、国家经济及道德而发言的第一夫人,而我将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