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09-24
第 1 版
1. 今日苏联:敏感、易怒、轻度偏执狂
【本刊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九月二十四日一期刊登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历史学家拉克对该刊记者的谈话,题:今日苏联:敏感、易怒、轻度偏执狂 问:拉克先生,在目前克里姆林宫处于守势的情况下,美国应当怎样同苏联打交道? 答:西方,特别是美国,应当象接近一个非常敏感、非常易怒、甚至可能有点偏执狂病的年长的亲戚那样接近苏联。总之,时代要求人耐心沉着。 但是人们也必须立场坚定。西方不应当作出重大让步,因为正如你同一个难对付的亲戚打交道一样,你不可能知道他什么时候的态度是准备付诸行动的。人们无须不必要地触犯克里姆林宫,但我认为人们也没有理由作重大让步以取悦于他们。 问:在苏联处于这种精神状态的情况下,它是否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答:这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但是我有点怀疑。我不认为苏联人爱冒险。事情有时也会失去控制,但是故意侵略实在不大可能。 问:莫斯科为什么采取目前这种做法? 答: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国内问题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经济运转不灵,领导集团年龄大、身体虚弱,机关工作人员消极怠工。 问:苏联的行为是从什么时候出现这种转变的? 答:一年以前是美国处于守势,原因是欧洲和日本都认为里根总统发出了煽动性的威胁。但是从那时起,苏联几乎触犯了所有的人,其中有西德人、日本人、中国人。现在认为苏联咄咄逼人的已不再只是里根一个人了。 问:莫斯科希望得到什么? 答:我搞不清楚。莫斯科一再干违背自己利益的事情。苏联领导人从经验中知道,当他们面带笑容、举止文雅的时候,他们取得的进展最大。目前采取的强硬外交政策对他们毫无益处。所以我对于目前事态发展的原因还拿不出一种让人信服的解释,我只能说,这些领导人都是老人,他们的行为大概已开始有些像小孩子了,而且高级领导层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 问:东西德两国之间搞缓和为何遭到克里姆林宫的强烈谴责? 答:莫斯科历来把统一的德国看作是一种威胁。在核时代,统一的德国不再是一种威胁,但是,这种看法依然存在。 问:苏联国内稳定局面的前景如何? 答:我并不认为苏联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但是,这个国家正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另一方面,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知道,衰退的社会距真正垮台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请看沙皇帝国:它的衰退期维持了二百年,最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迫使它屈服了。今天没有这样的大变动,因此要发生变化还需要很长时间。
2. 共同社说用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这在世界史上是一种罕见的方式
【共同社北京九月二十二日电】题:中国正式公布,二十六日草签归还香港问题的协议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二十二日正式公布:关于英国将在一九九七年把香港归还中国的协议书的草签仪式,将于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英两国代表团就香港未来的问题反复进行协商,写成了协议草案,两国政府都承认了草案的内容,这个草签仪式结束后将第一次向国内外公布写进了文件的关于归还后的香港的应有状态。香港是因第一次鸦片战争割让、租借给英国的,它将在租借期结束的一九九七年全面归还给中国。 不久将正式决定,香港将以不靠武力的和平谈判方式回到中国的主权下,这在世界史上也是一种罕见的方式。
3. 印度发言人说:中印第五轮会谈取得良好进展
【路透社北京九月二十二日电】印度一位官方发言人说,中国和印度今天在北京结束的第五轮会谈中,为和平解决它们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纠纷取得了良好进展。 他对路透社记者说:“尽管没有能就达成一项协议所依据的所有原则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分歧缩小了。” 尽管会谈取得了进展,并且增进了相互的谅解,中国和印度仍然在好几个方面互不信任。
4. 路透社自联合国报道:豪将在英中草签协议后举行记者招待会
【路透社联合国九月二十二日电】外交官们今天说,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将在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协议在北京草签之后就这项协议举行记者招待会。 就这个协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将是英国第一次由英国的高级官员对此发表评论,协议的文本将在同时散发。 豪预定在明天抵达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
5. 香港《明报》社评《中英双方 同感满意》
【香港《明报》九月二十一日社评】题:中英双方同感满意 英国内阁已通过中英协议的各项文件,首相府并发表声明,赞扬外相、港督、柯利达爵士、伊文思爵士、以及香港行政局各位非官守议员在这次谈判中所作出的贡献。单从这声明看,就显示英国当局对于中英协议的内容是充分满意的。 中国外长吴学谦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在宴会中接受香港亚视的访问,谈到对英外相杰弗里·豪的印象很好,说中英协议的成功,由于中英双方具有诚意,共同合作和努力。可见中国当局对于中英协议的内容也是充分满意的。 那么香港市民是不是也充分满意呢?联合声明及其附件的内容还未公布,香港人还不知道协议的详尽内容。但从各方面陆续透露出来的消息之中,使人感觉到,这应该是在实际情况所能得到的最佳协议。 香港人所提出的各种要求,都已包括在协议之中,成为中英当局的必须遵行的国际条约义务。在会谈的最后阶段,还有土地、国籍(旅行证件)、航空权三个问题未达成协议,据说是土地问题先解决,后来国籍和旅行证件问题也谈妥了。比较引起争议的是航空权问题,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这涉及中国的主权,但终于也得到妥善解决。中国以前说,双方在“互谅互让”的精神下谋取成立协议,看来事实确是如此。 世界上任何事物,决不可能使得百分之百的人有百分之百的满意。如果能使大多数感到颇大程度的满意,应当说是一件很好的事了。
6. 尤德将参加中英协议草案草签仪式
【美联社香港九月二十一日电】香港总督尤德二十一日说,他将参加下星期在北京举行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协议草案的草签仪式。 尤德是在和香港行政局十名非官守议员同英国领导人会谈之后从伦敦返回这里时讲的这番话。 不过他说,协议草签之后他将回到香港,在立法局的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
7. 菲《世界日报》评论:《祝贺中英达成协议》
【菲律宾华文《世界日报》九月二十一日评论】题:祝贺中英达成协议 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其附件,两国代表团已达成协议,完成全部工作。 中英就香港问题成功达成协议后,各方反应良好,尤其是在问题的所在地香港反应更为激烈。一些民间团体领袖和商人表示,这项宣布将有助于结束一九八二年以来在北京进行的秘密会谈所产生的忧虑。 但是,回顾一下两年来的谈判过程,我们看到谈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曲折迂回,可以说,谈判的成果是得来不易的。 中英会谈的成功,是在中英两国领导人的关心与直接领导下取得的,是在两国谈判代表团及其成员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努力工作而达成的。 中英会谈的成功,诚如邓小平主任说的,将给世界上国与国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一个范例。 中英会谈的成功,标志着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已经结束,中国人民、海外华侨和华人,同民族耻辱的象征——不平等条约已经彻底决裂,现在,可以昂起头来,挺起胸膛无比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8. 外电评中苏外长在纽约会晤
【路透社莫斯科九月二十二日电】西方外交官今天说,苏联外长葛罗米柯与中国外长吴学谦在纽约的会谈表明,克里姆林宫已经使它同中国改善关系这一问题成为一个优先考虑的重大问题。 中苏两国外长正在纽约出席联大会议,他们昨天在苏联驻联合国使馆举行会晤。他们的发言人没有细谈双方会谈的内容。 这是自一九八二年以来苏联和中国外长第一次举行会晤。一九八二年,当时的中国外长黄华参加了苏联主席勃列日涅夫的葬礼。 二十年来,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中苏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自从双方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开始为改善关系而接触以来,这些接触进展缓慢。 这些外交官说,克里姆林宫现在看来对中国和美国近几个月来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发展趋势感到不安,因而它正在设法调整力量对比状况。 中国和美国去年进行了三次重要接触。中国总理赵紫阳和国防部长张爱萍都曾访问过华盛顿。今年四月,里根总统也前往北京进行过访问。 苏联官方报纸发表的评论反映了克里姆林宫对此感到不安。这些文章警告北京,让自己参加进一步密切同华盛顿的关系的活动,是违背自己的利益的。 中国提出的三点要求使得中苏关系迟迟不能正常化。 西方外交官认为,克里姆林宫也许已决定现在该是放软其持强硬态度的对外政策的时候了。那种强硬对外政策突出表现在拒绝恢复同西方的军备问题会谈;对东欧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奉行莫斯科的对外政策,宣传界发动反对西德和日本的攻势。 【法新社联合国九月二十二日电】观察家说,中苏两国外长六小时的讨论,不大可能消除两国间的重大分歧,这些分歧使这两个共产党大国的关系自一九六三年以来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两国除了边界争端和担心的安全问题外,还支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苏联在持越南占领柬埔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 观察家猜测,两位部长大概讨论了如何在争论较少的领域改善关系。
第 2 版
1. 法国里尔的无人驾驶地铁
法国里尔市的无人驾驶地铁,运行已整整一年了。据说,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故。这个被称为法国近代尖端科技成果的骄人项目,在里尔市最引人注目。 这种完全自动化的城市交通技术设计,是里尔地铁承造厂马特拉公司,经过长期试验而获得的可靠结果,据说其尖端工艺比美国、西德和日本都要先进。 里尔无人驾驶地铁,是根据轻便、省钱、省电等原则设计的,它采用“轻型自动车辆(VAL)式的地铁系统。其特点是: 第一,体积小,用料偏重于轻质合金和塑料,所以造价比一般传统性地铁低百分之二十;同时,车辆的重量也仅及传统性地铁车辆的百分之六十,因此可以大量节省行车使用的能量。 第二,结构比传统性地铁车辆简单些。一般来说,凡是在轨道上行驶的车辆,作为车轮支承架座的,都是采用设有两对车轮的转向架两只。而里尔地铁的轻型自动车辆仅设了两根转向轴。转向轴也和转向架一样,在正中间设有垂直式转动枢轴,但却减少了一根车轴和一对车轮。 第三,列车车轮是橡胶轮胎,轨道是钢筋水泥的,而不是传统的铁轨。这除了可降低造价和大量节省能源外,还由于橡胶轮胎在水泥轨道上行驶时粘着力强而寂静无声;另外,又能增强地铁的爬坡能力。 第四,该列车是一台功率为一百二十千瓦的电动机驱动一根轮轴,而每节车厢有两根轮轴,所以装有两台电动机。这两台电动机串联在一起,由一个固定频率的可控硅电子斩波器供电。目前,里尔地铁每列车由两节车厢组成,所以它是由四台电动机来带动行驶的。在列车下坡或因其他原因需制动时,斩波器就将能量收回。这时,前车厢的电动机就变成了发电机,向后边的车厢电动机供电制动。据说,每列车辆利用这种办法所收回的能量,等于它行驶所消耗的能量的百分之二十五。 第五,既然是自动化无人驾驶列车,它的两端就不设驾驶台,代之的是一系列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即“人工智能设备”,用以调整行车速度、停车时间、与前边列车的安全距离等等。至于对全线事务的必要人为参与,则仅需要中央控制台的四、五个技术员进行监督和指挥就行了。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材料编写)
2. 印度《政治家报》载文说:中国下定决心要实现现代化
【印度《政治家报》八月六日文章】题: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作者:西孟加拉邦政府常务顾问A·P.查特吉) 中国在工业方面同在农业方面一样,也毫不犹豫地冲击了按苏联经验培训出来的事先设想的有关建设问题的理论。他们公开拒绝了一度奉为珍宝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概念,决心用重工业“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 由于中国一方面有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又有手工劳动,所以它的经济形式和管理注定要有多种层次,公有制还必须有其它形式的所有制来补充。据现在的领导人说,以前主要的“左的错误”之一,是追求高级的公有制和大规模的集体化,忽视和废弃了城乡的个体经济和小型合作经济。 但是他们补充说,在工业和在发展国民经济中起关键作用的经济部门,应该坚持全民所有制。中国人下定决心要实现现代化,而且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准备采用各种所有制形式和管理办法一只要它们适合中国的情况。 中国正在大量吸收外资,十四个城市已经向西方企业家开放。这就提出了一个大问题:向西方开放的这种政策会不会损害中国的社会制度? 看来中国人最担心的是国内工业和各个部门的经济效益。为了消除国营企业的弊病,这些企业正在迅速地实施责任制。固定工资制正很快地改变成计件工资制,工人根据产值和利润得到奖励。
3. 法国《世界报》报道:西藏积极进行经济改革走致富道路
【法国《世界报》九月十日文章】题:北京放宽在西藏的政策 近几个星期来,中国的新闻机构发表了许多关于西藏的消息。北京认为,有必要批驳那些有关“派遣新殖民者”的谣传。 近几年来,西藏的许多寺庙重新开放,在拉萨设立了藏医课程;培养法律学者等。在尼泊尔商业代表团访问之后,边境检查也放松了,发展边境贸易受到了鼓励。 除了这些能使西藏人按照传统方式生活的措施以外,北京还主张搞活经济,使西藏同其他省份一样,走致富道路。 事实上,西藏的改革比全国其他省区更进一步。胡启立说,应该因地制宜,只有让群众放开手脚干,建立以私人企业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制度,西藏的经济才得以巩固。具体说来,在西藏要鼓励发展传统的畜牧业。 北京还努力说服流亡的西藏人重返故乡,自一九七九年以来,拉萨已接待了旅居外国的西藏人二千八百二十六名,其中二百八十九人决定定居下来。
4. 香港《镜报》文章《李翰祥之梦》
拍一部有关溥仪的影片和设想在京郊建一所娱乐中心——大都花城 【香港《镜报》月刊八月十日一期文章】题:李翰祥之梦(作者:洪旻) 香港电影名导演李翰祥,最近在香港帝苑酒店谈了他的艺术之梦。 李翰祥第一个梦是,要拍一部有关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影片——《火龙》。为什么叫「火龙」?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每个朝代的皇帝都号称「真龙天子」,他们穿「龙袍」,坐「龙椅」,睡「龙床」,死后入「龙寝」。而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修建陵寝,死后是按现代化的办法火化了。他是一条「火龙」。李翰祥说,《火龙》的片头就是溥仪死了,火化,熊熊烈火燃烧着溥仪的身驱,在烈火中叠印出《火龙》的字幕。 溥仪这个末代皇帝有着不寻常的经历。他经历了封建王朝、复辟、伪满洲国、被俘、进战俘营劳动改造,最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他从「皇帝」变成「子民」,从「神」变成「人」。 从「神」的溥仪到「人」的溥仪,他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有些什么变化?溥仪写过《我的前半生》,他的夫人李淑贤写过《溥仪的后半生》,前半生和后半生有哪些不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题材。 李翰祥的第二个梦,是设想在北京市顺义县温榆河大队修建一所占地一千五百亩的旅游娱乐中心——大都花城。李设想的大都花城旅游胜地,其中三分之二为中国城,三分之一为外国名城集萃。 游客可以在大都花城中,饱览中国古今传统和现代的风物,也可以欣赏异国风貌。 在这里可以吃到北京的传统小吃,也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风味菜,还可以吃到法国的蜗牛,埃及的烤羊腿等世界名菜。 在这里,住和玩的设施,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花城地面交通有高速的空中冷气火车,现代化的出租汽车,也有轿子、滑竿、马车和古老的电车。 花城的货币是古代币、铜钱、元宝和人民币等。
5. 合众国际社报道:美中问题研究中心在南京动工兴建
【合众国际社巴尔的摩九月一日电】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代表,九月一日在南京出席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南京美中问题研究中心的破土动工仪式。这将是美中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以来在中国联合开设的第一个学术机构。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史蒂文·马勒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南京美中问题研究中心,是培训数目有限的未来高级专家的一个首创机构。” 设在哥伦比亚特区的霍普金斯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的院长乔治·帕卡德和教授鲍大可将负责这个机构的管理工作。这个机构定于八六年秋招生。 该机构每期最多可招收一百名美国和中国的研究生,他们将在那里共同生活和学习一年的时间。
6. 「硅岛」掠影(四)
“盯着手表等货”参观完三菱电机熊本第一工厂,已是下午五点多。该厂的一位技术负责人对我说,今天下午五点出厂的IC产品,此刻正被送往机场,赶上七点四十的班机,今晚九点半即可抵达东京羽田机场。由于IC用户要货很急,接货的人每晚都是盯着手表在机场等候。 下午五点出厂的IC,是在下午四点左右以前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的当天的全部产品。检查、包装、捆箱、搬上来往于工厂与机场之间的专门运输公司的卡车,抵达机场以后再往飞机运货舱上装货……这一切都要赶在七点左右完成。这是多么紧张的作业!这一箱箱IC真是“技术与汗水的集成”! 日本需要IC的用户大都集中在关东、关西等工业发达地区,因此,在九州生产的IC几乎全部送往东京、大阪的集散中心,然后向国内外用户单位分发。据不久前日本的一家国内航空公司、全日空的熊本支店的统计,光是从熊本机场运出的IC(主要是九州日电和三菱电机熊本工厂的产品)每月达五、六十吨。 从产业革命以来,使原料和产品的单位重量的运输费用保持最低,是工厂选址的一个重要原则。然而,在新产业革命时代,这条原则对IC等新兴产业已经失去了意义。 一吨IC的价值为两、三亿日元,分装两个航空集装箱,可容纳大约四、五十万块IC,其运费为二十几万日元,这就是说,即使采取费用较高的航空运输,平均到每块IC的运费也完全可以忽略。正因如此,各国IC企业日益倾向于采取空运手段来输送产品以应付市场急需,因而,靠近机场、空运方便,日益成为IC工厂选点的重要条件。 九州虽然与日本的工业中心地带离得较远,却具有相当完备的空运条件。据统计,在日本全国最大的二十个机场中,九州占了六个。九州几乎各县都有较大的机场,连接机场的道路设施也较完备,而且气候良好,空中走廊一年四季畅通无阻。九州良好的空运条件成为吸引IC工厂进入的重要因素。以大型机场为轴心,以IC为首的所谓“临空型产业”正在九州全岛展开。(四)
7. 苏联放弃生产图--144客机
【法新社八月九日电】苏联航空公司的一位高级负责人宣布,由于无利可图,苏联决定放弃生产图——144超音速飞机。 这位国际航班的负责人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在几次试飞和几个月的营运后,他的公司认为这种飞机耗费巨大,以至于无法经营。
8. 泛美航空公司:大批订购欧洲“空中公共汽车”飞机
【西德《基尔新闻》九月十四日评论】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实现了:泛美航空公司的大宗订货,使欧洲的「空中公共汽车」飞机制造工业终于在美洲大陆站住了脚。迄今为止,美国只有东方航空公司一家购买了「空中公共汽车」飞机。现在决定购买「空中公共汽车」的泛美航空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 这宗交易令人感到更加意外的地方是,泛美航空公司是在对「空中公共汽车」飞机采取了长时间的保留态度后作出的这一决定。 总之,它现在作出的这个购买「空中公共汽车」飞机的决定,可能会引起美国其他航空公司的效仿。而美国这个市场是很大的。 欧洲的契约伙伴,似乎能比它的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波音飞 机制造公司更快和更好地满足泛美航空公司的业务需要。这次订货的规模是十分可观的:高达十亿美元。如果「空中公共汽车」飞机制造公司现在高兴得跳起来,我们是不应该数落它的。
第 3 版
1. 美刊文章:《苏联电脑科技为何落后?》
【新加坡《联合早报》九月十三日转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文章】题:苏联电脑科技为何落后? 精密的电脑工艺,本来是能给目前已陷入严重困境的苏联既定经济提供一条复苏的捷径,可是,情形却并非如此,因为他们已经回避这条原本能促使经济迅速成长的合乎逻辑途径。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年迈的克里姆林宫领导人回避这种发明,放弃给自己挣扎中的经济获得新生的机会呢?——苏联目前的经济产值高达一万七千亿美元,可还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担心人民窥探机密 首先,莫斯科政府担心,这种信息工业发展的结果,会使许多普通人民窥探到国家的重要机密,或者会允许对电脑具有特别领悟力的青少年,有机会发现原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央数据贮藏库的资料。由于政府的这种顾虑,当代最高的科技成就——电脑系统——对于这个闭关自守的社会的吸引力,便变得渺小得多。 另一方面,苏联官员也担心一旦人民普遍拥有电脑或文字处理机,各种违禁的文字资料有可能广泛流传,从而改变苏联人的生活面貌直至无可挽回的地步。那时候,禁止人民拥有印刷机和复印机的法令便等同虚设。而且,各种宗教与政治集团,迟早便能通过电脑取得同人民沟通的方式,提供人民前所未有的“解放”的威胁。 此外,用来计划经济的电脑,也会使人们更容易发现各个经济领域里的不妥当现象,从而形成一种要求关闭某些无利可图的工厂和开除冗员的压力。贪污和马虎塞责制造低级产品充数的行为,也会被群众轻易的暴露出来。当然,这些“方便”对于消费者是有利的,不过,却不利于严格控制人民日常生活的共产党。军事电脑仍很精密 然而,上述的这些因素,并不意味着苏联全面抵制电脑革命时代的来临。目前,苏联工厂制造出来的机器,或许不是世界最好的,可是却仍旧很精密,足够计算和控制带有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的飞行路线,也有能力操纵各种太空运载工具。 苏联最落后的是作普通用途的电脑——对于个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微型电脑和微型信息处理机。本来,苏联可以从外国进口,可是,西方盟国和日本却严格限制这类电脑输入苏联等东欧国家。今年七月中旬,这些西方国家还扩大禁止精密电脑输入苏联集团国家的范围,连电脑软件和小型电脑也包括在内,因为这类电脑也在军事上具有潜在价值。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莫斯科政府之所以不愿意大量引进微型电脑,原因还在: 电脑是可以用来组织、贮藏、找回和交流消息的工具。不过,在苏联的闭塞社会里,各个领域都是不获准全面交流消息的,连行业与行业之间,工厂与工厂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都是如此,个人与个人之间就更不用说了。苏联领导层看来已因为过分担心无法控制数据流传的问题而变得本末倒置。 即使是正式发表的国家统计手册,也一样重视保密。在60年代出版的这部手册,现在却只剩四百页了,而且连下列资料都欠缺:粮食生产额、婴儿夭折率、失业情况、犯罪率、电脑专家数目以及电脑的数目等。其实,大部份的发达国家是不会隐瞒这些资料的。 现在苏联生产的个人用电脑一共有十六种,可是没有一种是可以让个人自由买到的。发展电脑工业的困难 在苏联,既没有美国硅谷那样的提供自由竞争的电脑市场,也没有专门生产各种软件的工业来扶持电脑工业。 苏联发展电脑工业的另一个阻力,却是落后的电话系统——在美国,电话系统有助于把分散的数据资料库联系起来。 另一方面,苏联信息工业的起步也慢得多。斯大林便反对研究控制理论——他认为这是一种伪科学。这种看法便不利于电脑的研究工作。虽然苏联科学家到了一九六一年时已制成二十多种不同的数字计算机,但是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却已开始进入另一个阶段,他们已从供工程和科学用的电脑,飞跃到供商业和政府机构应用的数据处理机。莫斯科从此就落在后头,不管是软件的制作或电脑工业的服务,至今都无法赶上。 苏联今天的电脑工业,不只缺少零件也缺少维修人员。有的仪器一损坏,便几个月都无法修理。 如果苏联无法在信息工艺方面赶上西方国家,它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首先苏联产品的缺点便不可能有多大的改进,那就无法在世界市场上同别国的产品竞争。其次,如果预订旅店客房和交通工具还是那么困难,旅游业的收入便减少。对于一般苏联公民的打击就更大,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准同西方国家人民的相比,可就越来越落后了。
2. 天文学家在宇宙中发现新星系
【路透社纽约八月二十六日电】一批天文学家今晚宣布他们在宇宙中发现了一些新星系,这些新星系与类星体距离较近,这表明类星体距离地球有数以百万万万亿英里之遥。 据赞助这个科研项目的全国科学基金会的一项宣布说,在离地球如此遥远的地方所发现的新星系证实类星体释放出的能量多于一个星系中的所有星球释放出的能量总和。 这项发现看来可以平息一些天文学家的喋喋不休的怀疑观点,即看上去距离地球六百万万万亿英里之远的类星体实际上可能比它们看上去的距离要近得多。 马里兰大学的赫克曼和史密斯以及加州技术学院、华盛顿大学和荷兰莱登大学的科研人员报告说,他们发现这些新星系距离类星体很近。 这种距离估计是在测量类星体和其他天体发出的色彩的基础上作出的。据信一个物体越红,距离我们就越远。 虽然类星体在已观察到的宇宙物体中是最红的,一些天文学家还是觉得它们可能比其色彩所表明的距离要近得多,因为科学家们还不能解释为何如此遥远、如此微小的物体却能够释放出如此大的能量。 这些类星体和新星系正在以相似的速度从宇宙中心运动开去。遥远的类星体正在以百分之九十的光速度,也即以每秒超过十六万七千英里的速度,从地球运动开去。 天文学家们仍然希望能获得解释:为何如此遥远的物体能够释放出如此多的能量,甚至小类星体释放出的能量也比许多星系释放出的能量总和要多。
3. 按人口比例计算瑞士科学家占世界第一位
最近,美国《地理杂志》对世界各国的科技人材进行了一次调查,按照人口的比例,列出平均数字,排出名次。出人意料的是:科学技术甚为发达的美国,科技人员竟不在前十名之内。 《地理杂志》的调查报告说,按全世界人口比例计算,世界上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多的是瑞士。该国平均每一千人中,有四十名科技人员,名列世界第一。苏联排第二位,每一千人中,平均有科技人员三十九点六人。《地理杂志》说,这个数字是苏联人自己发表的,有些偏高。据他们获得的真实资料显示,苏联人把大量仍在大学或专业学院受教育的“准科学家”都放入统计数字之内了。如果纯以专业标准计算,苏联不能占第二位。 日本科学技术比较发达,它每一千人中,有三十五点三名科学家,占世界第三位。芬兰占第四位,每千人中科技人员占三十四点五人。法国排第五位,它每千人中科技人员为二十八点四。然后是东德、加拿大、以色列、菲律宾。第十名是波兰。 被世界公认的科学先进的超级大国——美国,排名落后甚远,它的科技人员,在每千人中只有十一名。 该杂志对于美国科技人材甚少,一方面表示惊讶,一方面却流露出一种沾沾自喜的神气。因为这种情况显示了美国科学家素质超人。以少胜多,值得自豪。(摘自香港《明报》)
4. 日科学家创立同时计算十五个天体运行情况的新方法
据法新社报道,日本科学家宣布,他们已创立了一种可用来同时计算十五个天体运行情况的新方法——在世界上还是首次。 提出这一理论的海上保安厅的水文部门说,这一新理论比美国和法国创立的理论都要好。按照美国的理论,能同时计算十一个天体的运行情况,而根据法国的理论,能个别计算太阳系中除冥王星以外的所有天体的运行情况。据这一部门的官员说,这种新理论的特点是,它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根据。而以前的理论则以牛顿的力学定律为依据。 他们说,这种新理论可以同时计算同太阳有关的十五个天体的运行情况。这十五个天体包括,太阳本身、九大行星、月亮和四个小行星。 他们说,例如,根据这种理论,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远的月亮运行情况的计算误差不超过三十厘米,而根据老的理论,计算误差为一公里。 他们说,根据这种理论,火星的运行情况计算误差在二百米以内,而使用常规方法,计算误差为二千九百公里。 他们说,很快将把这种新理论提交给国际天文学会和其他机构。(国栋)
5. 一些国家科学家获得星系和类星体核活动过程照片
【塔斯社莫斯科八月十八日电】国际计划苏联方面领导人马特维延科博士对塔斯社记者说,不久前结束的射电天文学家全球性国际实验,使科学家们得以获得在星系和类星体——超星核中活动过程的详细照片。苏联、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美国、英国、瑞典、加拿大、波兰、荷兰的专家们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 借助分布在地球各点上的十八台射电望远镜,观测了ⅢC274星系、ⅢC120星系、ⅢC48类星体和ⅢC236类星体。科学家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研究星系和类星体核中的活动过程,以及高能粒子的加速机理。射电天文学家对于粒子来源以及研究对象——从类星体核到星系核——演化过程本身感到兴趣。 射电天文学家在研究带有活动核的天体时,还力求弄明白整个宇宙动力平衡的机理。 这种观测工作不仅对于宇宙,而且包括对地球的更为详尽的研究是重要的。
6. 美法科学家小组将去南极观测太阳振动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八月十八日电】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科研小组将在十一月份到南极去观测太阳振动。 天文学家们从世界之底那个独一无二的优越位置上将能测到太阳的振动,以此作为一个窗口观察地球母星内部的情况。 太阳全球脉动是在一九七四年发现的。自从那时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整个气体表层在不停地振荡,由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振动不一样,因此,表层看起来象一个波浪滔滔汹涌澎湃的海洋那样混乱地运动。 特拉华大学巴登研究基金会的马丁·波梅兰茨说:“这些运动就象吉他弦上的和声。”波梅兰茨是这次南极考察队的队长。 他说,振荡的原因不明,可能是由太阳表面下的高端流区的不稳定性引起的。 即使太阳完全是气态,不象地球那样是固态,震波仍然能穿过它。震动的速度受内部物质结构影响。因此,预料对太阳振荡进行一次详尽的研究能提供关于太阳结构的新信息。 这个研究小组将使用一台口径为十二点五厘米的光学望远镜,而这台望远镜是与一台能探测振荡频率细微变化的专门仪器挂钩的。 波梅兰茨在电话上对记者说:“我们把这称为日震学研究,因为这是我们了解太阳内部情况的唯一途径。” 他说,南极工作条件是困难的,可是那里太阳在九月中升起后直到三月中才落下去,再加上南极海拔高,大气条件异常清晰,这一切意味着“你在任何旁的地方都没有这样的条件了解太阳内部结构。” “这是十分令人激动的,因为它可以提供绝对独一无二的数据。” 这个项目是美国政府国家科学基金会主持下计划在即将来临的南极洲夏季进行的九十六个科研项目之一。美国在南极洲的全部活动都是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和协调的。 计划进行的其他项目中有来自六个研究机构的十九名科学家到西摩岛考察寻找化石。西摩岛位于南极半岛东海岸附近,是一片荒凉之地。 一九八二年在该岛上曾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这证实了下述理论:有袋目和其他陆地动物一度曾生活在南极洲比现在要暖和得多的环境里。
第 4 版
1. 苏联一核潜艇在日本海发生事故
二十日,在岛根县隐岐岛西北的日本海发现了苏联核导弹潜艇冒着烟漂浮在那里。海上自卫队认为,装载的导弹燃料可能着了火。潜艇在潜航时似乎灭了火,但军事专家们认为,如果处置晚了,也有可能发生装载在潜艇上的三枚爆炸力为一百万吨的导弹爆炸的事故。 海上自卫队专家认为,从冒烟的情景和冒烟的地点来看,是装载的核导弹燃料着了火,似乎是在即将爆炸时扑灭了火。(《朝日新闻》)
2. 吉洪诺夫希望苏日改善经济文化关系
日本驻苏大使鹿取二十日下午到克里姆林宫进行礼节性拜访。在会谈中,吉洪诺夫说:「过去的日苏关系,尽管有日本所说的领土问题,但还是比现在好。作为苏联来说,希望同日本发展经济与文化关系。」(时事社)
3. 法塔赫中央宣布推迟巴全国委员会会议
法塔赫中央委员会二十一日在突尼斯正式宣布,原定九月二十五日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延期举行,以便给予阿尔及利亚和南也门继续进行调解的机会。 中央委员会的两个代表团将分别去阿尔及尔和亚丁,以便向这两国的领导人通报会议延期的决定。这两位领导人正在为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关系「恢复正常」而努力。(法新社)
4. 苏记者比托夫谈被英“绑架”经过
说“比托夫声明”是英国谍报机关炮制的;称他装出打算与英国谍报机关合作的样子是为了赢得时间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十八日电】在西方被当作叛逃者的苏联记者比托夫,实际上是被英国驻意大利谍报机关强行带走的。今天在莫斯科为苏联记者和外国记者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比托夫本人讲了事情的经过。 他说,去年,《文学报》派他去采访威尼斯电影节。“我于九月九日凌晨回到旅馆,从看门人那里拿了钥匙,穿过走廊走到自己的房间,按了下门铃,门就开了,但是不知为什么这次灯没亮。我觉得这没什么,于是就迈进了黑洞洞的门。接着脑后就挨了可怕的一击”。 ‘‘当我早晨多少有些苏醒过来时,我已失去了记忆力,甚至不能协调自己的动作。在意大利剩下的日子里,我处在半失掉知觉的状态中。但是,却牢记下我逐渐苏醒过来时的回忆。” 比托夫接着讲道,他一会儿被弄到山区别墅,一会儿被弄到某所住宅。“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天。对所发生的事情极端地漠不关心,处于半失去知觉的状态,有时还有安然遐想的感觉,这是心理杀伤注射在发挥作用。” 在这种状态中,用伪造的英国护照乘意大利航空公司的飞机把比托夫从比萨运到了英国。 “我依然处于被麻醉的状态。一周内,我在布赖顿的军营里被审讯过二、三次。这些福尔摩斯们很快就确信,我同间谍活动没有任何牵连,于是,那些冒充政治理论家、制片商和出版社经纪人的英国谍报机关人员又出现在我的面前。他们表示愿意在反苏诽谤者的行列中为我提供报酬优厚的一席之地。在我被强迫露面的七个星期以后,英国发表了所谓的‘比托夫声明’。 “我非常郑重地声明:这个声明完全是英国谍报机关的专家一手炮制的。今天,借助专门的技术设备是不难把各种谈话的零散句子组成能够保持嗓音和语调特征的任何一篇讲话的。” 比托夫说:“对每一个当了俘虏的人来说,有三条路。第一条路就是公开反抗,这就意味着很快死亡。第二条路,就是背叛,放弃一切信念和转入另一阵营。我的苏联人的整个内心反对这样做。 “第三条路,这是困难的,要冒着在自己人民面前丧失信誉的危险,而且不能保证成功的道路,但是,可能会得到幸运的结果。我选择了这条路:赢得了时间,使我的狱卒暂时放松了警惕,迫使他们停止注射药品,我装出打算合作的样子。” 比托夫说:在我的“情报庇护人”的鼓励下,我开始订一项出版合同……我明白,为我敞开了工作的空间,不,不是写我的“庇护人”期待我写的书。 我写了唯一的一本书,其中写了我的感想和英国情报人员的启示 。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西方谍报机关的内幕和目击者的证明保存下来和公之于众。
5. 英煤矿工人同防暴警发生冲突
大约六千名煤矿工人九月二十一日同防暴警察发生冲突,打伤了三名警察。警方说,五名纠察队员在这次连续发生的冲突中被抓。煤矿工人在冲突中投掷瓶子、石子、砖头、弹子和树枝。(合众国际社)
6. 英政府否认比托夫是被绑架的
【路透社伦敦九月十九日电】苏联记者比托夫声称,他是在被绑架和受到拷打的情况下叛逃到英国的。英国政府、报界以及比托夫在伦敦的朋友和同事对这一说法进行了驳斥。 英国政府九月十八日召见了苏联驻伦敦的使节,正式表示比托夫的辩解是荒谬和无礼的,这“不能不影响苏联在这个国家里所受到的对待”。 比托夫现年五十二岁,他是去年在这里获得政治避难权的。比托夫于上个月神秘地失踪,在这之前,他一直住在伦敦。 伦敦的《泰晤士报》今天在一篇社论中说:“苏联的宣传工具被人操纵的整个肮脏历史将向许多人说明,比托夫关于被英国特务绑架和敲诈的那段夸张的叙述从头到尾都是胡扯。”还有一种可能是,比托夫是被“安插进来”收集情报的。如果比托夫能在苏联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那将证实这一猜疑是正确的。
7. 《葛罗米柯是否将听到一通说教?》
【《华盛顿邮报》九月二十一日文章】题:葛罗米柯是否将听到一通说教?(作者:埃文斯和诺瓦克) 十八日,里根总统在国家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为下周同葛罗米柯的会谈规定了一些强硬的指导方针,重点放到苏联各种不能容忍的行为上,而不是放到武器控制问题上。这个决定肯定会使主张武器控制的人感到惊慌。 总统向高级政策顾问们明确指出,武器控制不是美苏关系的中心。他说,美国必须多注意些苏联整个的不轨行为,特别是它对阿富汗和中美洲的干涉;少注意些麻烦的武器控制问题。 促使里根确定这些指导方针的因素之一是:情报机构得到了一些使里根及其高级顾问惊慌的消息。 里根在秘密会议上指出的美国对苏政策的经验教训表明,总统对同葛罗米柯的会谈将采取冷淡态度,不愿象有些高级顾问劝说的那样顾及选举年的和平形象。 里根对中断的武器控制会谈的看法简单而有条理:退出会谈的是苏联,不是美国,所以应该是苏联人自己回来谈判,不是由美国去求他们回来。这似乎宣判了国务院官员的建议的死刑。那些官员建议美国主动向莫斯科让步以吸引它回到武器控制谈判桌边来,尽可能在选举前。 中央情报局的报告中最不祥的消息使人担心苏联行将从阿富汗进入巴基斯坦北端。莫斯科一再警告说,它决不能容忍巴基斯坦继续向抵抗苏联入侵的阿富汗自由战士提供援助。里根已得到消息说,苏联在阿富汗北端集结武器和兵员,这表明战争可能会蔓延到巴基斯坦。 苏联目前使白宫感到吃惊的另一个行动是它正在千方百计隐瞒新导弹的试验。这种欺骗和隐瞒手段使美国根本不可能再监视苏联的武器试验。
8. “幽灵之战”会重演吗?(完)
约翰逊现在采纳了军事顾问们的观点,即认为采取更强硬的行动是必要的。约翰逊五日早晨命令五角大楼:‘‘我不仅要报复,我要打击支援鱼雷快艇的海岸设施,炸得它们不复存在。” 海战报告发到首都时,约翰逊和他的亲密顾问正在白宫一边吃午饭一边精心制订军事和政治计划。华盛顿对北越的攻击开始发生怀疑是在下午二时稍后一点。因为接到了赫里克的报告,但是,赫里克的怀疑未能阻止报复。麦克纳马拉向参谋长联席会议宣布,总统同意了他们轰炸北越五个巡逻艇基地和一个石油综合企业的建议。此外,约翰逊还要求把空中打击时间定为华盛顿时间晚七时,届时他将作电视广播,宣布他决定对北越采取报复措施。 下午六时十五分,约翰逊总统主持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一次典型的草率会议。这次二十五分钟的会议批准了已经作出的决定。接着,会见了国会领袖。随后,他宣读了向全国作的电视声明,时间正好同轰炸北越基地的时间相一致。他称这是“有限的反应,”以缓和民主党领袖的批评。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曼斯菲尔德过去同肯尼迪和约翰逊谈话时就曾批评美国卷入越南,他现在又一次表示了反对态度。 尽管相信会得到几乎一致的支持,约翰逊还是迫使每一个议员表态。议员中有保留的声音,但无持异议的。 由于耽搁,在总统发表电视讲话几小时以后,地球的另一面,对北越基地的报复性轰炸才终于开始。从提康德罗加号和星座号航空母舰出动了飞机64架次轰炸北越的四个巡逻艇基地和一个石油综合企业。结果,在发现的三十艘船中有八艘被摧毁,二十艘损坏,永灵油库被摧毁达百分之九十。 多数参议员赞扬总统对北越攻击的反应采取了果断、坚定而又克制的态度。对外关系委员会最后以二十九票对零票赞成这项议案。 在众议院以四百一十六票对零票批准这项议案的消息传来后不久,参议院在十人缺席的情况下,以八十八票对二票通过决议。这样一来,约翰逊就拥有处理越南问题的全部权力了。 一九六六年和一九六七年,战争逐步升级,立法者日益怀疑约翰逊政府对八月四日北部湾事件的看法。新闻报道以及从美国官员透露出来的消息认为,麦克纳马拉一九六四年所提供的证据是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完)
9. 伊朗处于两线作战局面
【路透社德黑兰九月十三日电】伊朗对外同邻国伊拉克的战争已经打了四年,对内则在伊朗西北地区同谋求自治的库尔德反叛分子打一场血腥的战争。近几个月来,反叛力量同德黑兰政府军的战斗升级了。 由于伊朗的一些反叛力量从伊拉克领土出击,而且,据德黑兰当局说,他们还从巴格达那里得到武器和支持,因此,内战已同两伊战争交织在一起。反过来,伊拉克一些谋求自治的库尔德人组织又伏击伊拉克政府军,从而支援伊朗军队。 大多数伊朗库尔德人表示希望留在伊朗,但要求得到更多自治权。他们同前国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赶走了国王的军官,参加了一九七九年的伊斯兰革命。但是,当他们坚持自治要求时,霍梅尼就下令镇压分立主义运动。五年来,中央当局不时向武装反叛分子发动进攻。政府每发动一次进攻,事后都说取得了胜利,而反叛分子却依然存在。 驻德黑兰的外交官说,反叛分子控制的城镇比革命初期少了些,他们把基地往西移了,更靠近伊拉克边界,有时设在伊拉克境内。 在这个山高谷深的地区,居民几乎全部是库尔德人,因此,自治口号能打动大多数人的心。但是,外交官们说,许多库尔德人对内战感到厌倦。他们支持伊斯兰革命,并自愿参加了伊朗军队,到前线同伊拉克作战。
10. 世界各地天气和报纸要目(九月二十三日)
贝鲁特(晴22—29℃)《明星日报》:发生爆炸事件以前的安全措施是适当的 波恩(雨11—16℃)《星期日世界报》:凡尔登会议使法国和西德意见一致 伦敦(阵雨9—14℃)《泰晤士报》:里根谋求举行新的东西方“内阁”会谈 莫斯科(阵雨11—18℃)《消息报》:联合国在纽约召开会议 华盛顿(晴17—29℃)《华盛顿邮报》:美国发誓要在贝鲁特继续呆下去 (合众国际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