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09-15

第 1 版

1. 赫金斯谈美纺织品新规定的弊端

新规定将使美经济付出惨重代价;拟议中的限制违反了国际条约和协定,可能使一些国家在贸易上采取报复行动    【美传统基金会刊物《问题通报》九月十四日一期文章】题:纺织品进口规定需要进一步研究(作者:赫金斯)    根据里根总统的行政命令,美国海关署八月三日公布了一项关于纺织品进口的新的国际规定。这项新规定于九月七日正式生效。白宫说,为防止避开目前的贸易规定,采取这一行动是必要的。新规定为做到这一点而采取的主要办法是,重新规定进入美国的纺织品的“原产地国”的定义。特别在太平洋地区,原产地国很难弄清楚,因为纺织品经常是在不同的国家分阶段加工生产出来的。    不管新规定的意向如何,使纺织品贸易变得复杂化,而且大概会进一步限制美国消费者可以获得的外国纺织品的供应。这些限制究竟会起什么作用实际上是无法肯定的,因为它们引起了行政管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严重问题。一件事情是,这些规定本身使人感到迷惑不解,无论是美国进口商、外国出口商,还是美国海关署本身都不理解这些规定。另一件事情是,这些规定是美国单方面宣布的,似乎违反了美国签署的一些国际条约。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香港、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印尼、牙买加、马来西亚、墨西哥、巴基斯坦、菲律宾、南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其他国家向美国提出了外交抗议。    在不同的国家分阶段进行生产,这是纺织工业惯常的做法,在太平洋地区尤其如此。在大陆中国把纺织纤维纺成纱,再把纱织成衣片,香港把衣片缝成服装,然后由马来西亚或印尼把加工的服装染色、印花、包装并运往美国。由于经济上的因素,产生了这种劳动分工,每个国家完成它的分工都能做得又好又省钱。新的限制措施有许多地方不明确,因而将难以实施。对经济的影响新规定将使美国经济付出惨重的代价。进口外国服装的美国零售商们对于这些新规定感到非常不解。结果,他们减少了向国外的订货。他们担心货物可能被海关工作人员挡住。更重要的是,新规定很有可能限制外国纺织品在美国的销售。进一步实行限制很可能意味着美国市场出现短缺。美国纺织业能否在短期内补足因减少进口造成的市场短缺,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美国纺织品制造商自己也依赖于进口。很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代表着美国许多制造商的美国服装制造商协会反对这些新规定。    美国消费者,特别是那些购买最便宜的服装的消费者,将为限制纺织品进口的新规定付出代价。即使没有这些新规定,由于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美国人今年将在服装和成衣方面多支出二百三十亿美元。进一步提高成本将意味着服装销售量的进一步下降,很可能还会造成美国零售行业失业率的上升。政治问题拟议中的限制。看来违反了国际条约和协定,可能给对美国友好的太平洋国家造成损失,使一些国家在贸易上对美国采取报复性行动。    这些限制看来违反了一九七三年签订的指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多种纤维协定,美国在这个协定上面签过字。美国无视协定条款。美国还无视多种纤维协定规定的解决成员国之间的问题或分歧的程序。    美国看来还违反了一九八二年香港同美国签订的双边纺织品协定的原则。美国不进行香港和美国双边纺织品协定中规定的磋商就改变国际规则,这样做可能使香港经济受到严重损害。美国的行动可能使其他国家采取贸易报复行动。例如,从一九八三年一月到八月,北京因为同美国的纺织品争端而停止进口美国小麦。再次停止购买美国小麦可能使美国农场主受到严重损失。香港有人讲要停止购买美国的烟草制品。美国限制纺织品进口的新规定可能造成严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在新规定执行以前,必须仔细研究这种可能性。    结论匆匆执行国际纺织品贸易条例的新规定已经证明是鲁莽的。贸易已经受到破坏,问题可能会变得更糟。到目前为止,多数人的意见看来是反对新的限制措施的。美国的行动造成的行政管理、经济和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很快解决的。谨慎的行动方针是,把新的限制措施的执行时间推迟到明年,以便使这个问题得到充分的辩论。

2. 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朝鲜决定拨物资救济南方灾民

【日本《读卖新闻》九月十四日报道】题:韩国决定同意接受北朝鲜赠送的救济水灾物资(记者山冈发自汉城)    据汉城的消息灵通人士十三日透露,韩国政府十三日决定,同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就韩国发生的水灾赠送救济物资的要求,并将在最近对北朝鲜方面作出回答。    北朝鲜红十字会八日晚通过平壤广播电台宣布,「请南朝鲜红十字会给我方以人道主义的积极合作」,以便把「五万石(一石等于一百五十公斤)大米、五十万米布匹、十万吨水泥和其他医药品」等救济物资「立即送给南朝鲜灾民」。    这家电台还表明,如果韩国方面同意,将用北朝鲜的汽车和船只直接运去救济物资。自从朝鲜战争以来,南北朝鲜之间停止了一切经济交流。    了解政府内情的消息灵通人士说,韩国决定接收救济物资的因素是,它认为要想使一九八八年的汉城奥运会获得成功,为南北方对话进行新的尝试是不可避免的。

3. 英《泰晤士报》驻苏记者文章:苏联主张缓和的一派赢得优势

【英国《泰晤士报》九月十三日文章】题:主张缓和的一派赢得优势(驻莫斯科记者:欧文)    消息灵通观察家们认为,苏共政治局内支持缓和的那一派在一场政策之争中已赢得胜利,从而加强了年轻而温和的克里姆林宫第二号人物戈尔巴乔夫的力量。    葛罗米柯外长决定会晤里根总统,尽管这样做会冒可能有助于里根连任总统的风险。据认为这一决定是苏联重新评价其政策的一部分。但是,没有迹象表明,苏联宣传口径已与这一变化一致起来,这表明克里姆林宫现在还没有最后作出抉择,一旦对里根作出的表示未获成功,克里姆林宫还会恢复其强硬方针。    一些人士说,一场争执一直在幕后进行着,争执的焦点是,莫斯科应该象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和一些高级军官所说的那样继续设法以“武器对武器”的方式与美国进行较量呢,还是应该设法同美国达成和解。观察家们认为,这些分歧成了一场权力之争的中心,上周被解除苏军总参谋长职务的奥加尔科夫元帅也参与了这场斗争。据认为,奥加尔科夫元帅坚决主张,不管花多大代价,苏联在军事上也必须与美国并驾齐驱。    但是,据说其他一些苏联领导人,包括契尔年科主席和他的既定接班人戈尔巴乔夫,则关心消费者的需要,并且注意国防开支,还倾向于同华盛顿和解。    据说,苏共政治局有三人——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和沃罗特尼科夫——主张缓和,有三人——罗曼诺夫、格里申和索洛缅采夫则比较强硬。于是,力量的对比取决于老资格的“元老派”领导人葛罗米柯和乌斯季诺夫元帅,而他们显然断定,检验一下美国的意图,并不会使苏联失去什么。如果里根同葛罗米柯的会谈没有取得成果,就将此归咎于里根的“不妥协”和“好战性”。

4. 雅加达发生流血骚乱事件

【路透社雅加达九月十三日电】(记者:帕斯科)军队同愤怒的穆斯林在外交官们所说的十年来在印度尼西亚首都发生的最严重的流血骚乱中发生冲突,至少有九人被打死,五十三人受伤。    被政府说成是穆斯林极端分子的这一千五百人晚上横冲直撞地通过雅加达的丹戎不碌港口地区,他们烧毁了三爿商店并向一个警察局和一座基督教堂扔石头。    武装部队司令穆达尼在一次讲话中说,军队开始向这些骚乱者的头上放枪,但是在这些人无视军队的警告后,他们不得不向他们的脚开枪。    这场持续了五小时的骚乱是在三名穆斯林活跃分子在一个清真寺发表批评政府的讲话后,于昨天深夜开始的。    居民们说,这些穆斯林批评贫富悬殊,批评政府对伊斯兰教采取的政策。    【合众国际社雅加达九月十三日电】精锐部队、装甲车和防暴警察今天赶到雅加达北郊镇压血腥的暴乱。    这场暴乱的原因眼下还不清楚,不过,目击者说,大约有一千名青年昨天深夜经过普里奥,向华人商店扔石头放火。这些暴乱者至少烧了五辆汽车。    警察和军方当局拒绝谈这次事件,他们封锁了这一地区。

5. 苏拒绝派观察员观看北约军事演习

【美联社西德法兰克福九月十三日电】波恩政府今天说,苏联自一九八一年以来第一次拒绝派观察员观看北约的秋季演习。    这是东西方关系冷淡加深的最新迹象。    国防部发言人德鲁兹在电话中对美联社记者说,苏联人没有说明抵制派观察员的原因。    德鲁兹说:“他们拒绝我们的邀请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他又说,这显然同“全面冷淡”与西方的接触“有关”。    苏联的这一行动是共产党集团的一系列故意怠慢做法的最新举动。    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莫斯科将取消本月在波恩同西德举行的重要定期经济会谈。    这位国防部发言人说,华沙条约组织没有邀请西德派观察员前去观看在东德和捷克斯洛伐克举行的军事演习。

6. 下周国际要闻预报(9月17日----9月23日)

17日中国四川省同日本广岛县结成友好    省县17日—22日中印第五轮会谈在北京举行17日—26日比利时军队举行代号“怒吼的狮    子”军事演习18日加蓬总统邦戈对日本进行四天访问    联合国大会第39届会议在纽约举    行18日—23日第十届世界尤伯杯羽毛球赛在雅加    达举行2i日日本防卫厅长官栗原祐幸去美国和    欧洲访问22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联邦德国总理科    尔在凡尔登会晤    (辛济之)

第 2 版

1. 中国应重新考虑对外商的税收优惠办法

中国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是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的。    对于开放十四个城市的一些具体办法,国务院有关负贵人已透露出来,其中有对客商的税收优待办法,特别是对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项目,或客商投资在三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报经财政部批准,企业所得税可减,按百分之十五征收;对客商到开发区投资,其企业所得税一律减为百分之十五。对于这些作为增加吸引力手段的规定,我认为有从长考虑的必要。税收优待的问题有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办法,问题与劣点有五:    第一,从客商的观点看,到中国投资或引进技术,所得税的优惠是否是考虑的主要因素,颇属疑问。这个疑问的依据有三:首先,若干计量研究结果表明,所得税的考虑并不占重要地位。这虽然不是说在其他因素等同时,所得税的优惠不可能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说明要从全局着眼,不必太重视这个因素。其次,经过对若干跨国公司的访问调查,其结果亦然。再后,对与中国打交道的若干美国公司的调查,其结果与前二者亦大致相同。    第二,客商所以不甚重视所得税优惠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如果资金输出国对资金输入国的企业所得税可以抵免的话,外商少付了资金输入国的企业所得税,要多付资金输出国的企业所得税。因此外商得不到多少好处,也就是说中国对外商减税,主要是将税金拱手送给外国的财政部。    第三,从中国十四个城市企业的观点看,税收优待却是非常有利的,特别是在实行利改税以后。因此,的确能助长引进外资的兴趣。可是这种动机,往往会不合经济原理与效率。例如,本来简单地购买机器已经可以解决问题,亦要去弄一个花招,组织一个合营企业,俾取得税收的优待。在外商兴趣不大时,中国的企业,特别在开发区,会对外商的投资额、技术转让等迁就让步。    第四,十四个城市仿照特区的办法,在许多方面是不适宜的。主要原因是特区可以注重出口加工,并与中国其他地区有高度的隔离。而十四个城市占全中国工商、金融、交通运输的重要地位,与外商合作不宜局限于出口加工,更不宜与其他地区有高度的隔离。我认为开放政策应当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外,另一方面是对内,即中国各地区块块与块块之间要解除明的及暗的封锁而渐渐开放,方能摆脱过去地方割据的情况,完成真正统一。    第五,十四个城市要仿照其他第三世界出口加工区优惠的理由,亦不充分。补救的办法根据以上各点,可以看出,对外商实行所得税收优惠办法,利少弊多,亟应重行考虑。    我提出的重新考虑,并不意味着马上要改。政策的稳定性,也要考虑在内的。补救的办法,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需要财政部批准的优惠,问题比较好办。如果政策确定这种优惠弊多利少,可以不批准。对开发区的优惠问题就比较大。因为减税是一律的。其补救办法可以用限期的办法。例如规定减税有一定的期限,三年或五年,这也是许多第三世界出口加工区的办法。如果外商坚持要较长时期,则可于合同中规定自愿放弃税则的优惠。另一办法可在合同中规定其他优惠条件,如对先进技术设备采取加速折旧,以替代所得税的优惠。在技术急剧更新的时候,加速折旧的办法是合乎经济规律的。同时也说明我并不否定一切税则优惠待遇。又一办法,在谈判内销比例时,如有较大比例,外商亦可自愿放弃税则优惠等。    以上涉及整个吸引外资的方法。我认为在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消除许多障碍,如谈判不得要领,历时长久等。    另外,在十四个城市内要为外资解决如场地、水电等许多基础设施问题。

2. 潜心研究旅美华人状况的华裔学者李瑞芳

【纽约《美洲华侨日报》八月十三日文章】题:李教授成功之路    今年七月一日,李瑞芳教授获得纽约市立大学一笔研究经费,专门研究华裔“异族通婚”的专题。这是七十年代以来,李教授得到的第五笔研究金。已经出版了五本书、七本专题著作的李教授在学术领域又开始攀登新的高峰。    李瑞芳在美国华裔学术界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她的杰出著作和纽约市立大学亚洲研究系副教授的名衔使中外人士刮目相看。    李教授生于华盛顿,但她不仅谙英语,且能操流利、纯正的广东话、国语和台山话,能阅读中文报章和书写中文。    她是一个洗衣工人的女儿,怎样能进大学呢?当年,年少志高的瑞芳四处投函,获得芝加哥伊利内大学四年的奖学金。在此期间,她半工半读,终于在一九四八年大学毕业,取得了经济学士的名衔。    之后,瑞芳进入“美国之音”做广播节目撰稿人。她主持的节目名为“华侨动态”,目的在反映中国人在美国的历史和生活情况。她用英文编写节目。电台将节目用广州话、国语、厦门话和台山话等播出,很受华侨欢迎。    但是,当初出茅庐的瑞芳到图书馆翻阅有关资料时,她气得直发抖,因为满纸都是歪曲华人的谎言。在“美国之音”电台工作五年间,她撇开图书馆的资料,亲身到华侨中间采编节目,并下定决心要写一本书,还我华人的本来面目。    一九五四年,“美国之音”搬到华盛顿,瑞芳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决心一面照料孩子,一面写一木有关华人历史的书。她呕心沥血,穷十年的精力,终于写成她的处女作《金山》。    这本由麦美伦公司出版、首次反映华人在美国奋斗和发展的作品《金山》一经面世,好评如潮,并成了得奖的佳作。不久,麦美伦公司以平装版出版,易名为《美国华人的故事》,更为畅销。    为了维持家计,白天,她到邻近图书馆任职,晚上攻读图书系,不到两年时间取得了硕士学位。    一九六五年以后,亚裔移民大批涌至,纽约市立大学亚裔学生骤增。一九七○年,在亚裔学生要求下,市大成立了“亚洲研究系”,瑞芳被聘为教师,专门讲授华裔在美国的历史、团体、美国法律对华人的影响以及华埠问题等。    自进入纽约市立大学后,她如鱼得水,一面授课,一面继续做研究工作。大约在一九七三年,她得了第一笔研究经费。她利用美国人口调查局每十年一次的调查结果,翻阅资料,分类整理,作精辟的分析。一九七六年又写成《华裔人力与就业调查》。这部专著被《选择》杂志选为当年优秀学术作品。    接着,她又得到第二笔研究费,根据一九七○年的人口调查写了包括美国五十个州社会经济详细资料的《美国华人统计面面观》和《一九七○年少数族裔的人口调查》等著作。这些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外人士高度的评价。    不久,她获得第三笔研究费,开始研究华裔儿童移民美国后在适应环境方面碰到的种种问题,写成了《中国移民儿童》和《纽约唐人街帮派》等专题著作。这些作品与其他专供儿童阅读的书籍——《美国华人》、《华裔画册》等,备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在获联邦政府研究发展部第四笔研究费后,她写就一本名为《一九七八年下曼哈顿华裔居民》的研究报告,使人对此地区的华人概貌,一目了然。    李教授身教言传,她的学生受到感染,也深入社区访问,寻找资料,仔细分析。做出了有关《华裔与肺病》、《华裔与中草药》、《华裔与选举》等颇有份量的调查报告。

3. 香港中华总商会司库郭宜兴说:内地新开放城市要有全盘发展规划

【香港《经济导报》九月三日一期报道】(记者:许云程)由香港中银集团、华润集团、招商局、光大公司和《经济导报》社发起主办的「中国开放城市投资洽谈会」,将于今年十一月六日起一连四天在香港举行。    最近,香港中华总商会司库郭宜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代表该会对这个投资洽谈会提出有益的建议和期望。    郭宜兴表示,中国政府宣布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个城市,是非常好的。这是中国对外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的具体表现。十四个沿海城市的开放,肯定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贸易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郭宜兴认为,各新开放城市必须有具体的措施相配合。他指出,一个新开放城市的进一步开发,必须有全盘的发展规划,使有意前往投资者不致摸不着头脑而盲目乱碰。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同时,各新开放城市在吸引客商前往投资合作之前,也必须搞好当地的基础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他说,起码要把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下水道、通电话线、通道路和平整土地等)的基本建设搞好,才可以大力吸引客商前往投资合作。他指出,有先进的生产,必须有先进的运输,否则产销便会脱节。而现在新开放的十四个城市都是我国沿海的城市,将来主要的对外运输必须靠海运,但是,如果该城市连几千吨的轮船都没有码头停泊,货物没有仓库预先贮存,那末肯定会削弱投资者的兴趣,并局限了该城市的发展。还有,对外通讯、空运设备和宾馆、饮食业等,也是吸引外来投资合作的配合条件。但是,环顾十四个新开放的城市,不少仍未具备这种条件,因此希望能引起新开放城市各有关方面的注意。这样,才能使有意前往投资合作者产生良好印象,从而树立信心,为投资合作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始。郭宜兴说,最近有些港商前往一些新开放城市了解情况,但据说有些城市条件较差,连要挂个长途电话到香港也没办法,因此,未接触投资合作的问题已先产生了不良的印象。他认为,与其在条件未成熟时就先招引客商前往投资合作,还不如稳步前进,稳步发展。吸引外资要内外结合引进技术要考虑当地工业水平在说到各新开放城市吸引投资问题时,郭宜兴认为,最好是内外结合。他认为,吸引外来资金建设新城市,虽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并非唯一的办法。应该看到,国内自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民间已逐渐富裕,因此,也必须在民间筹款,可以用组织投资公司、发行股票的方式收集民间资金。本身能够做出一定成绩,自然能够吸引更多海外商人前往投资合作。    郭宜兴还认为,各城市在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方面,不要什么都求大、求最先进,而应先考虑到当地的工业水平。因为如果当地尚未达到掌握最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水平就贸贸然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结果会造成浪费,而这是在过去几年已有过教训的。    同时,有些城市原来已有一定工业基础,希望不要因为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机器设备就将原来的工业抛弃掉,而应从改进原来工业着手,实行改造与引进相结合,这样会节省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郭宜兴指出,各城市还必须加紧训练外贸人才。人才不足,就更难以发展。    郭宜兴说,还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注意:现在新开放城市搞建设,肯定会有很多海外客商前往投资,国内一些经济部门所存在的不正之风,宜及时地抓、狠狠地抓,并迅速加以扭转,不要等到泛滥成灾之后再来抓,再来调整和整顿,那就太迟了。

4. 希望尽早提供新开放城市的有关资料

香港总商会助理执行董事冯若婷在接受本报记者访问时说:    将在香港举行的「中国开放城市投资洽谈会」,是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许多外商对这次洽谈会都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与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及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但新开放城市中有些城市,像南通,连云港等,对国外投资者来说相当陌生,资料不足亦是导致他们裹足不前的原因。所以,国内各开放城市正可藉着这个机会,对外详细介绍本地的投资环境,及进一步阐明中国经济开放政策的持久性及稳定性。    冯若婷指出,以往个别省市举行洽谈会及技术交流会,有关方面往往要在会议进行期间才公布具体资料,国外人士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摸索方可掌握,部分外商更因准备不足而无法达成投资或贸易合作协议,因此降低了会议所能带来的经济实效。    有鉴于此,冯若婷向这次洽谈会建议,在会议召开前把有关市、区的资料及具体洽谈项目尽早公布,使外商避免盲目摸索,而且在双方都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洽谈会事半功倍。.(摘自九月三日一期香港《经济导报》)

第 3 版

1. 《奥运女排三连霸推翻“美克中”之说》

【台湾《体育世界》周刊九月七日文章】题:奥运女排三连霸推翻“美克中”之说(作者:吴清和)    在世界排球史上,中国大陆的女排队伍成军相当晚,从一九七六年起至今,不过八年的时间。虽只八年,却神奇般的在近四年内,几乎席卷世界女排坛。    一直以女排傲视世界的苏俄,排球史相当悠久,人口亦多,她们曾获得八次世界冠军。五十年代的世界女排坛,是苏俄的天下。    到了六十年代,日本女排崛起,“东洋魔女”取代了苏俄。魔女队连获第七届世界锦标赛、蒙特利尔奥运、第二届世界杯的排球冠军,“三连霸”之誉不径而走。在此之前,苏俄亦有此美誉。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这几十年之间,日、苏一直主宰世界女排。    但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加勒比海竟刮起古巴女排的“黑旋风”。第八届世界锦标赛,古巴连克日本、苏俄,一口气夺得冠军,方结束日、苏女排的霸业。世事如棋局局新,发展女排才五年的中国大陆,在八○年代初,把女排的老盟主苏俄、东洋魔女、古巴黑旋风等一一请下台,并取而代之。    美国为了推展排球(男、女兼顾),女排方面竟效法日本“东洋魔女”的作风,长期集训,美国女排坛订下了八年长期抗战计划,所有女球员不结婚、不做事,每天就为排球而活。在第九届世界锦标赛中,美国女排得了第三后,女总教练扬言:“看我们在洛杉矶的吧!”因而今年的奥运女排成了中、美、日争天下的局面。    赛前,爱国主义的美国传播界在事前分析,美国队一直是老班底,技术与默契正处于成熟期,夺魁希望甚浓。    日本也表示不甘落后,她们已经过大幅度调整,速度上有了新的突破,渐入佳境,尤其去年的亚洲杯锦标赛以三比○直落三打败中国大陆队,信心十足要得奥运冠军。    中国大陆队当然也不放过宣传机会,有“金牌教练”之称的袁伟民表示,目前中国大陆队正是新旧交替期,老将张蓉芳、郎平、周晓兰继续为队效劳;中生代球员:梁艳、杨锡兰、郑美珠等亦升为主力球员,进步都非常的快;后一辈球员如姜英、李延军、侯玉珠、杨晓君、苏惠娟等亦充满活力。    中、美、日三强鼎立,互相之间亦流传了一项趣谈,中克日、美克中、日克美,此连环套一说流传于国际女排坛里。试看,近五年来,中国大陆与日本交锋过十七场,仅在去年亚洲杯负过一场;而美国队赖其身高手长与中国大陆互有胜负;日本队则靠其世界第一的“下三路”战法专克美国队。日队基于能制服美队,加上去年打败中国大陆,便认为今年有望打败中国大陆及美队,日本传播界遂在事前向女排加以压力,更达“不夺金牌,不回乡见父老”的地步,使日本队负担很重。    一如事前所料,中、美、日三队打入前三名;情况真的是中克日、美克中、日克美吗?说来十分有趣。    先谈中、日之战,这场战事谁赢即可争金牌。日本队对中国大陆队的主将早就研究得十分透彻,什么“怪球手”张蓉芳、“铁榔头”郎平、“天安门铁墙”周晓兰……等早就十分熟悉。但日本队万万没想到,中国大陆队的教头袁伟民竟大胆地在对日时把打得相当好的郎平调下去而换上才二十一岁的新攻手姜英,日本队就被这位十分陌生的扣手打得措手不及,应验了中克日之说。    那美克中之说呢?八月七日当天,包括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的转播员及《洛杉矶时报》仿佛很有默契一致“说”及“写”道:中国大陆的选手获胜是靠个人的能力及原始的技术(泛指体操),在团体的协调方面仍然相当落后。这种说法令人觉得老美原来也是小家子气得很。试想,中、美发展排球同为八年左右,老美不想想看自己为了拿牌子,八年来维持“魔女”模式,一直以单一队拿出来亮相,不去探讨中国大陆队十二位球员是来自不同的六省七支不相同的队所组成,中国大陆队阵容不过在今年五月才组成及集训。老美似乎忽略了这点。    双方第一局即呈关键,十四平手,此时发球权在美队手里,美队发球后,中国大陆队二传手杨锡兰将球传给郎平,她一跃快扣直入美队空档地带,夺回了发球权。    此时袁伟民又出奇招了,他把他喻为秘密武器的侯玉珠换上场发球,侯玉珠的发球很怪,往往看似出界,但却都落在界内。在对日本时,侯玉珠亦作蜻蜓点水式的上场,她发了三次直接得分球,气得日队教练山田重雄喊暂停。如今对美第一局十四平侯玉珠上场发球,再度发挥“怪招”,美队误认为出界不接,但却活生生看着这个球落在界内,使比数顿时成为十五比十四,侯玉珠再发第二球,她改变方向把球抽到中前场,她算准美队接到球弹起一定只比网稍高。果如所料,不但比网稍高,竟还向中国大陆队方向飞来,前排郎平见机不可多得,一个飞跃重扣直落美队后场,得分,十六比十四,中国大陆赢得首局。    这个关键,使中国大陆队压住了美国女将的气焰。第二局及第三局,美国队竟如泄了气的皮球,直落三而打败。    中国大陆女排队终于继苏、日之后亦夺得“三连霸”。    推翻了老美所评“团队协调落后”之说。    更重要的,这面金牌亦把“美克中”的说法一手打到十八重天外。

2. 苏联大剧院今年演出季开始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一日电】苏联大剧院今天演出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揭开了它的第二百零九次演出季的序幕。今年的演出季有许多巡回演出和初次上演的新剧目。    整个九月份,大剧院的演员们将在摩尔达维亚首都基什纽夫和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维尔斯克演出。随后他们将到南美向墨西哥观众献艺,演出格拉祖诺夫的芭蕾舞剧《雷蒙达》和两台音乐节目。十一月份,将在波兰演出三个歌剧:柴可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穆索尔斯基的《霍万锡娜》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芭蕾舞团的一批独舞演员将到印度和尼泊尔演出。剧团还将派人参加在民主德国举行的苏联文化周。芭蕾舞团将到杜伊斯堡(德)参加肖斯塔科维奇作品音乐节。    在大剧院巡回演出期间,它的舞台将提供给来自布加勒斯特、布拉格和德累斯顿的音乐团体演出。吉尔吉斯歌舞剧院和第比利斯歌舞剧院也将在这里巡回演出。    十二月份,大剧院将重新演出穆索尔斯基的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明年三月份,为了纪念胜利四十周年,将演出新剧——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真正的人》。同时还将重新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谢苗。科特科》。    合唱团和乐队已经排练了他的大合唱颂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

3. 美著名黑人歌手迈克尔·杰克逊

综合美《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等报道,美国目前有一位名声很大的黑人歌手,这就是被誉为“美国超级歌星”和“流行音乐大王”的迈克尔·杰克逊。在今年二月揭晓的“美国音乐界的奥斯卡”——第二十六届格兰密音乐奖——中,杰克逊一举夺得年度创纪录奖、最佳男歌手奖、最佳歌集奖等八项大奖,名列十大歌手之冠,在奥运会闭幕式上表演的歌手莱昂内尔·李奇名列第四。    迈克尔·杰克逊出生于加州恩西诺的一个富商家庭,今年二十五岁,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他的家离世界闻名的迪斯尼乐园不远,儿时常与兄弟们去那里游玩,观看各种表演。“目濡耳染,不学以触”。迈克尔及其四个兄弟(杰迈因、蒂托、马龙和兰迪)从小就能歌善舞,在地方歌舞比赛中屡屡获奖,被誉为“神童五杰”,而迈克尔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一九六九年,杰氏五兄弟的独唱集《我希望你回来》在莫顿城发行后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接连三个月的头号畅销唱片。“五杰”从此闻名全国,其时迈克尔才十一岁。自那时以来,“五杰”的唱片已在世界各地销售了一亿多张。    “五杰”的出名与他们父亲约瑟夫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当约瑟夫发现孩子们对歌舞非常着迷时,就积极加以引导,每天花数小时陪他们练功,如此达三年之久。当“五杰”初露锋芒时,他就率领他们到各地献艺斗技。他们自小生活节制,烟酒不沾,里根总统曾赞扬迈克尔·杰克逊的生活节制是美国青年的榜样。    一九七九年,迈克尔的独唱集《挣脱困境》发行后奠定了他的流行歌曲超级明星的地位。评论家认为,他的歌声新奇活泼,节奏强烈,奔放不羁,高亢之中间有尖细轻柔音调。他的歌曲的风格独具一格,兼收并蓄了以布鲁士音乐为基调的灵魂乐、爵士乐、摇滚乐以及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所演奏的音乐的种种特点,因而他被人们称为是“摇滚乐大王”、“披头士乐队以来最迷人的奇才”等等。    和他的歌曲风格一样,迈克尔的舞姿既有雄劲豪放的风度,又有袅袅曼舞的柔功,同时兼备卓别林式的笨拙步姿。    荣获今年格兰密最佳歌集奖的《激奋集》是迈克尔的独唱杰作集,自一九八二年底迄今已在世界各地销售了三千五百万张唱片。在日本,《激奋集》创造了接连六十五周的畅销纪录。甚至在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激奋集》也引起了成千上万黑人和白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头号畅销唱片。美国一个唱片公司经理激动地说,“杰克逊真可谓是一位消除种族隔阂的神奇人物。”七十年代中期,美国由于推行“特别形式节目”的限制规定,黑人音乐被禁止在各大电台播放。然而,杰克逊以其震撼亿万心灵的歌喉冲破了这一障碍。华纳电讯公司的音乐电视台近年来以杰克逊为台柱声誉鹊起,各大电台纷纷效法,争相播放《激奋集》。于是乎,《激奋集》成了使黑人音乐重返美国主流电台的一曲凯歌。在过去一年半里,迈克尔的演出和灌制唱片等收入已逾八千万美元,成为音乐史上最大的暴发户。目前,关于这位歌王的三种平装传记著作都已分别销售了一百多万册,创造了流行歌曲明星传记的最高销售记录。    从今年七月六日起,迈克尔杰克逊应包括总统在内的各地领导人和民众团体邀请,率领四杰到十五个城市进行“胜利之行”的巡演。美国报刊认为这次历时五个月的巡演将成为美国音乐史上最壮观、最轰动的事件。    (陆文岳)迈克尔·杰克逊(美国《时代周刊》图片)

4. 博物馆村卡恰诺夫卡

【苏联《劳动报》八月十六日报道】在雪白的砖结构亭子的拱顶下,响起了鸟儿的啼啭声。也许,恰恰是因为这座建筑物的这个特点,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曾经选择这个地方休息和工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格林卡写的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的第一段节拍,就是在这里写在乐谱纸上的。如今修复好了的“格林卡亭”已纳入了建在切尔尼戈夫希纳的国家历史文化保护区“卡恰诺夫卡”。    十九世纪时,这里曾是庇护学术和文艺的地主塔尔诺夫斯基家族的庄园,成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知识分子代表的特殊“创作之家”。谢甫琴柯在这里写出了自传体中篇小说《弹唱者》,果戈理在朋友之间首次朗读了中篇历史小说《塔拉斯·布尔巴》和《狄康卡近乡夜话》。修复家们决定恢复卡恰诺夫卡的光荣历史。修复博物馆的工程正在进行之中。

第 4 版

1. 美国人口迁移从冰雪地带到阳光地带

美国人一向不安于现状,时刻都准备到别处去碰运气。一九八○年人口普查的数据证实,七十年代人口迁移的主流是从北方寒冷地区到阳光明媚的南部和西部。    然而,那里具有吸引力的远不只是阳光:新兴企业提供了报酬优厚的技术职位;广阔的天地等待着人们从事商业性的开发;能源费用低,生活轻松愉快。    诚然,整个国家的人口一直在往西迁移,但并不象现在这么快。后来,涌向西部的移居者人数激增,尤其是加利福尼亚,成了六十年代令人向往的「黄金世界」。到七十年代,西部从西雅图起,沿太平洋岸而下至洛杉矶,再经绿洲城市菲尼克斯与阿尔伯克基,一直到得克萨斯州占地很广的达拉斯、沃思堡和休斯敦,出现了一连串大城市,显示着西部兴旺时代的来临。落基山地区的丹佛和盐湖城是该地区的先锋,一九七三年石油和金属价格猛涨,使那儿得到了惊人的飞跃发展。    一.百多年来,南部出生率虽高,但流出量大,年轻人听说北部和西部有发财机会,趋之若骛。但到六十年代末,南部人口不断增多。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也带来了南部海岸的发展高潮。    与此同时,东北部和北部的增长率下降,有    增长率下降,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倒退。在六十年代,东北部净迁    人的人口只有三十七万五千人,北部人口减少七十五万,而南部净增五十九万二千,西部净增二    百八十万。    到七十年代,这一趋势加快。一九七○到一九七五年这五年内,东北部和北部人口各减少七十万左右,南部增加二百六十万,西部增加一百四十万。    人口流动是由经济布局的变化引起的。六十年代开始,美国传统工业区东部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南部温暖地带诞生了电子、服务、信息、装配等新兴企业。此外,人们厌烦了城市的喧嚣拥挤、罪案频繁、捐税沉重、房租昂贵和住宅破旧,决心到阳光明媚的南方另择家园。    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地区趋同现象,即「后来者迎头赶上」的过程,对迅速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来说,这就是使边缘地区更加接近中心地带的社会生活水平。美国的地区趋同进程已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如果把美国全国人均收入数定为一百,则东北部一九四○年为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二十四,南部地区仅六十九。到一九七○年,东北地区已降为一百零八至一百一十三,而南部则上升为百分之八十六。到一九八○年,差距进一步缩小。    趋同现象还表现为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力量增强。东部沿岸代表人物最近一次入主白宫是一九六○年(肯尼迪)。    此后五届大选,当选总统的人分别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九六四年)、加利福尼亚州(一九六八、七二和八○年)和佐治亚州(一九七六年)。    再从文教来看,东部的名牌大学也有了对手:芝加哥大学、加州的史坦福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北卡罗来纳大学,而设在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更是全国第一流的学府。    南部尽管发展迅速,但就人均收入看,仍是全国最低的地区。经济上的突然走运也给「阳光地带」带来了大城市的通病。    趋同过程是战后美国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七十年代,这种现象往往被看作是破坏力量,需要用政策来加以纠正。但到八十年代,政界和思想界的风向变了,人口迁徙无论规模多大,都被视为自然的和有益的。劳动力和资本要流动才能提高效率:一个国家应当接受市场带来的各种变化,各个地区之间出现的大变动是搞活经济的关键。(摘自西。怀特(美)《美国的自我探索》一书)

2. 两伊战争四周年(上)

海湾大国伊拉克和伊朗之间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爆发的战争,已经断断续续地打了四年。双方动用现代化武器,在北起库尔德山区、南至海湾北部长达一千二百公里的战线上你争我夺,已耗资几百亿美元,死伤数十万人,战争却长期处于僵持局面,实际上成了一场拚国力的消耗战。战场的转移    一九八○年九月,伊拉克向伊朗发动全面进攻,占领了伊朗近十个城镇,包括霍拉姆沙赫尔城,包围了战略据点索桑格德和石油城阿巴丹,控制了二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十一月以后,伊拉克的攻势停下来,双方部队相持在伊朗胡齐斯坦省境内。一九八一年九月末,伊朗开始反攻,把伊拉克部队赶回卡伦河以西并解除了对阿巴丹的包围。翌年四月,伊朗部队强渡卡伦河,五月,夺回了霍拉姆沙赫尔城区。伊拉克开始逐步从伊朗撤军。到六月末,伊拉克宣布军队已全部撤回国际边界。至此,战场基本上离开了伊朗国土,转到了伊拉克境内。伊朗的攻势    伊朗军队又接连对伊拉克发动攻势,其中较大的攻势有:—、斋月行动: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三日夜,伊朗以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为目标,投入十二万多兵力,发动了“斋月行动”攻势。伊朗以坦克为固定火力支撑点掩护步兵冲锋。伊拉克从伊朗撤军后,调整部署,收缩战线,在南部边界城市巴士拉地区集结了数十万精锐部队,配备了几百辆坦克、一千余辆装甲运兵车和三百门火炮,并利用地形挖壕灌水,以阻挡伊朗军队的进攻。伊拉克军队在本国领土作战,占地利人和之便,加上当时天气燥热,战场上炮火连天,地面浮土厚达一英尺。伊朗士兵不服水土,战斗力大受影响,伤亡惨重。伊朗在半个月里发动了五次强大攻势,却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二、曙光行动:一九八三年二月六日,伊朗部队向伊拉克发动了代号“曙光”的攻势。伊朗为发动攻势作了两个月的准备,集结了十多万兵力。伊拉克为对付伊朗的攻势修筑了四条防线,采取引诱伊朗坦克深入,然后出动武装直升飞机袭击的战术。同时,伊拉克装甲部队增加了新型坦克,加强了反攻力量。交火十一天后,伊朗议长拉夫桑贾尼宣布“目标已达到”,伊朗打死三千三百多名伊拉克士兵,除收复三百一十二平方公里土地外,还占领了伊拉克约四百平方公里领土。而伊拉克军方说,伊朗的多次进攻都被击退,伊拉克军队打死了敌兵一万五千人,俘虏一千人。加强“油船战”面对伊朗地面攻势,伊拉克为摆脱在陆地上所处的被动局面,用它占优势的海、空军,大大加强了在海湾石油通道上早已开始了的“油船战”。并在袭击油船的同时,加紧了对伊朗最大的石油中转站哈尔克岛的封锁。去年十月,伊拉克从法国得到五架装备“飞鱼”导弹的“超级军旗”式飞机,增强了攻击能力。外电当时分析,伊拉克很可能用“超级军旗”式飞机来袭击哈尔克岛和驶向伊朗的油船,甚至摧毁哈尔克岛的石油设施。    伊朗领导人多次声明,如果伊拉克用“超级军旗”式飞机袭击伊朗的石油设施,伊朗就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一时间,霍尔木兹海峡上空阴云密布,孕育着两伊战争升级为整个海湾地区的海空战的危险。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西方的生命线,所以,当“    超级军旗”式飞机事件一出现,西方和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卡塔尔和阿曼)都惶恐不安。    美国威胁要以军事行动作出“迅速而坚决的反应”,以保持海湾航道畅通。    海湾合作委员会一方面劝说萨达姆总统不要动用“超级军旗”式飞机破坏伊朗的石油设施,另一方面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并决定建立快速干预部队,保护海峡通航。    诚然,伊拉克至今仍未把它要摧毁哈尔克岛的威胁付诸实施,伊朗也未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但“油船战”仍在继续。(上)       图上端大字:伊朗-伊拉克        图下端文字:“至少到目前为止流出的只是血,而不是石油。”(原载《洛杉矶时报》)

3. 漫画:两败俱伤

(倒地的两个拳击手背心上分别写着“伊拉克”、“伊朗”)(原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4. 法国政坛女杰--西蒙娜·韦伊

如果你问法国人,这十年来法国最著名的女性是谁,十有八九会说:西蒙娜·韦伊。她是欧洲议会的首任议长,德斯坦任总统、希拉克任总理时的法国卫生部长。    西蒙娜从政前经历了坎坷的道路。她是一个有犹太人血统的法国人,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三日出生于尼斯,并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念完了中学。    西蒙娜未能躲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一九四四年三月,在她结束了高中学业后的第三天,全家都被德国法西斯扫地出门,押往波兰的集中营。父母和哥哥不堪折磨,惨死于集中营。不久,姐姐又葬身车祸。一九四五年五月,当西蒙娜重见天日时,她已是孑然一身了。    西蒙娜高中时书读得很好。从集中营出来后,回到巴黎,她决定攻读政治和法律。不久,她便与当时也是大学生的安东尼·韦伊结婚。婚后生了三个儿子。西蒙娜为没有女儿终生抱憾。    安东尼·韦伊也是犹太人,从巴黎国立行政学院毕业后,二十岁便入阁,当了副总统助理。西蒙娜不愿加入任何政党,而且,由于犹太人血统曾在她心灵上留下难以弥合的创伤,她立志要争一口气,学会一个专业,不想依赖丈夫。她决定去参加法官会试,但是丈夫和亲友都不支持她,说这是“五分钟热度,坚持不到底。”但这位三个孩子的妈妈凭着顽强的意志,读完了全部课程,于一九五六年通过了会试,而且名列第五。    获得了法官证书后,西蒙娜在司法部门工作了七年多。这期间,她认识了当时政府的掌玺部长雷瓦耶,通过后者又结交了一批政界人士。一九六九年,她被新任司法部长普利文聘为技术顾问。次年,又被蓬皮社总统委任为司法部最高司法议会的秘书。自此,她便与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九七四年,韦伊夫妇的好友雅克·希拉克被德斯坦总统委任为总理后,便请西蒙娜任卫生部长。一九七七年她又同时主持法国社会福利部的工作,次年,又任家庭事务部长。    西蒙娜雄心勃勃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施展政治才能。一九七九年,为了专心致志地竞选欧洲议会议长的职位,她毅然放弃了法国内阁的一切职务。七月十九日,她果然被推选为欧洲议会的第一任议长。前年,她失去了议长职位,但一直担任欧洲议会法律委员会主席。    西蒙娜踏入政界后,很受妇女欢迎。有人称她为“妇女解放战士”。西蒙娜对此并不同意,因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某些做法她并不赞成。不过,凡是有利于改善妇女地位的行动,她都全力支持。她认为女政治家不应把自己局限在妇女解放运动的框框内。    在标榜民主自由和尊重女权的西欧国家里,西蒙娜虽说身居政坛高位,但仍受到男性的歧视。她对人说,她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男子对妇女的歧视,遇到这种情况,她往往大发雷霆,以牙还牙,狠狠反击。不过,由于身居高位,她不得不稍加克制。    西蒙娜曾对人表示,她相信法国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位女总统,但是,这也许将是遥远的事。    (肖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