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03-29
第 1 版
1. 徐复观文章《中越之战的回顾》
【本刊讯】香港《华侨日报》三月二十日刊载徐复观的一篇文章,题为《中越之战的回顾》,摘要如下: 现当中共于十六日正式宣布从越撤军完成之际,对此次惩罚战役,试作一回顾。 有的朋友向我开玩笑问:“你在《终于要打这一仗》的文章中,‘待望中共此次战争,也和一九六二年的中印战争一样,能得到泱泱大国之风的胜利’,你的待望是否落空?”我毫不迟疑地答复说,只要了解这次战争的国际背景,远较中印战争时更为复杂;只要了解这次战争的战场,远较中印战争的战场更为艰难;只要了解这次战争的意义、影响,也远较中印战争更为深远:便可以承认,此次惩罚之战,实已收到了泱泱大国之风的胜利。 正如以色列总理贝京所说,苏联在两年之间。利用代理战争方式,吞并了六个国家,而美欧等国,因为对苏联阴影的瞻顾,只有唉声叹气,无可奈何。越共动员大军,一举而吞并柬埔寨,也正是看准了举世都害怕苏联阴影的心理。顺着此一趋向发展下去,苏联指使越共,进一步吞并整个东南亚半岛,乃指顾间事。这才关系于中国的大利大害,这才关系于整个世界的大利大害。当美欧等国家,迟疑嗟叹,无可奈何之际,中共却以明快果敢的大决断,加以一击,告诉这个卑鄙无耻的越共,苏联的阴影,并吓不住中国正义之师。同时也以事实告诉世人,苏联的阴影,并不是想象中的可怕。由这种心理治疗,可以阻遏许多苏联预定阴谋的实现,这种意义实在太重大了。但国际政治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国际上,一方面希望中共打这一仗,同时又希望中共能不把事态扩大,加强世界性的危机。这是一种矛盾。 同时,站在中共的立场,由苏霸所造成的危机,是世界性的危机;对危机的解救,是世界的共同责任。而危机的决胜点,应当在西方,不在东方。所以苏联决不会轻易为越南打仗。但若中共把越南彻底打垮,势必把西方的反霸战场,也转移集中在远东方面,使中共独负其责,这在国家利害的考校上,实无此必要。这又是一种矛盾。因此,中共一开始便昭示世人,昭示越共,这次惩罚之战,只是有限性之战,甘冒这种战略预告的不利,使矛盾由此而得到统一,这只有泱泱大国的信心与克制力才可以作到。 大家谈到越南军事的长处时,忽略了它在中共大力支援之下的长期独立战争中,发展出了一套“坑道战术”,使美军吃了很大的苦头。这几年,它把这套坑道战术,集中在中越边境的险峻地带,使其成为具有地下构造的纵深要塞的性能。越共敢于不断挑衅,战事初时敢于大言不惭,正是依恃这种在纵深很大的险峻地形中所构成的地下要塞。这是中印边境所完全没有的情况。中共进兵之初,大家怀疑他何以会行动迟滞,不能收闪击的巨大战果,也是由于不了解这种特殊情况。但中共终于能“你钻洞,我炸洞”,把辽阔的地下要塞,一一加以扫荡消灭,最后攻下它的总支撑点的谅山,打开通向河内的大门,消灭了它心理上的屏障,这不是敌情熟,训练精,士气盛,是无法作到的。战术上奇袭,但在战略上却采用预告式的堂堂正正地声讨,这是泱泱大国之风。在克服困难,解除了它的边防和心理上的武装,处于高屋建瓴之势,却引而不发,这是泱泱大国之风。在以果决行动“示天下以力”之后,弃置垂手可得的战果,毅然撤兵,“示天下以信”,这是泱泱大国之风。在中共宣布撤兵之际,越共却不得不宣布总动员,这证明它内部的动摇,尤其是南部的动摇,不用宣布总动员的法西斯的统治方式,便无法镇压下去。兵力未加,而风声鹤唳,已遍于越南全境,使东南亚半岛,由此而得到安定,我认为,这值得称为泱泱大国之风的胜利。我站在民族大义的立场,赞叹此一胜利。
2. 埃及决定暂停飞往叙、伊、约的班机
【路透社开罗三月二十七日电】埃及航空公司官方人士说,埃及航空公司今天决定飞往叙利亚、伊拉克和约旦的班机暂时停飞。 这个决定是在埃以在华盛顿签订和平条约一天之后作出的。这些人士不肯说明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埃以和平条约受到许多阿拉伯国家的强烈谴责。这一行动似乎是预防阿拉伯强硬反对派对埃及航空公司的班机可能采取敌对行动的一个措施。
3. 白宫举行宴会庆祝埃以和约签字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三月二十七日电】十特总统昨晚邀请其它阿拉伯国家参加埃及—以色列和约,以使它成为维护“整个中东的真正持久和平的”条约。 卡特在白宫举行的庆祝和约签字宴会上祝酒时说:“我欢迎并邀请那些长期犹豫不决的人们——不论他们出于什么动机——加入我们的行列。” 他说:“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但这是一条和平的道路。” 他的祝酒词多处引用《圣经》的话,引用传道书的话尤多。 在白宫后面搭起的一个帐篷里举行的一次庆祝宴会上以色列总理提出了卡特接受诺贝尔奖金的想法。埃及总统马上站起来表示支持。 卡特在答复这项建议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严肃地说:“如果今后九个月(就执行条约问题)的谈判是完全融洽的,……那么我也许考虑接受他们的提名。否则,他们的祝酒词是徒劳的。” 在一整天的庆祝活动里,卡特并没有使全面实施条约所面临的障碍减少。 似乎是为了强调卡特说的“意见分歧仍然使签字国有隔阂”,贝京和萨达特在公开讲话时都谈到他们互相对立的观点。 卡特在祝酒时似乎一心要敦促所有各方,包括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都来参加寻求全面解决中东问题的办法,他说:“我欢迎并且邀请迄今为止退缩不前的人 ——不论他们可能出自什么动机——同我们一起工作。道路是漫长的,道路也是艰难的——但是和平才是正路。” 在阳光虽然明媚但是寒冷的气候里,卡特、贝京和萨达特都没有穿大衣。这三位谈判了十五个月的伙伴引用了《圣经》和《可兰经》上的话来隆重庆祝这项条约的签字。 萨达特说:“希望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之间再也不会发生流血的事了。” 贝京表示同意:“再也不打仗。再也不流血。和平降临在你们身上。和平(希伯来语)、和平(阿拉伯语)、永远和平。” 同在白宫前草坪上举行的仪式相隔一个街区的圣约翰教堂响起了庆祝的钟声,和两千名抗议者齐声呼喊“巴勒斯坦万岁”的声音掺杂在一起。
4. 在埃以和约签字后叙利亚伊拉克等举行示威游行
【法新社大马士革三月二十七日电】叙利亚通讯社报道,叙利亚总理阿里·哈拉比以及政府和复兴社会党官员今天在这里率领五十万人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埃以和平条约。 哈拉比称这个条约是“卖国”条约,指责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了替犹太复国主义和美国的利益服务而背叛了阿拉伯民族的事业”。 这位总理认为这个条约中包含有自我毁灭的种子。他还说:“我们和埃及人民站在一起反对萨达特。我们不要投降、不要这个条约、处死卖国贼。” 【法新社巴格达三月二十七日电】伊拉克通讯社报道,将近一百万人今天在伊拉克首都举行谴责埃以和平条约的游行。 他们高呼:“阴谋不会得逞”,“萨达特逃脱不了群众对他的惩罚”。 【本刊讯】科威特三月二十七日消息:在科威特的数千名巴勒斯坦人和科威特大中学校学生三月二十六日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埃—以签订和平条约。游行队伍来到埃及大使馆门口,砸碎了使馆的玻璃窗,使馆门前的一辆汽车也被捣毁。科威特当局采取了安全措施,保卫使馆人员的安全。
5. 萨达特和贝京分别会见美国会议员
【美联社华盛顿三月二十七日电】以色列和埃及的领导人今天对巴勒斯坦自治问题采取了不同的立场,但是要求美国会向他们提供战争的武器并相信他们会维护和平。 他们都告诫当心苏联在世界各地给自由造成的威胁。 萨达特和贝京是分别向在国会两边各自的会议室内集会的参议员和众议员发表讲话的。 两国领导人都要求国会批准卡特总统提出的向以色列和埃及提供四十五亿美元的贷款和赠款的一揽子计划。 众议院民主党领袖赖特预言,国会将批准这一援助。他说:“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参议院共和党领袖贝克说,他还未决定是否支持政府的一揽子计划。
6. 合众社说埃以和约的签订是迈出一大步但通向中东和平的道路仍到处是布雷区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三月二十六日电】星期一埃以和平条约的签署是在人们怀着虔诚的希望——也有些担心——的气氛中举行的。 它是迈出的第一大步,但是通向中东和平的道路仍然到处是布雷区和陷阱。 剩下的一些巨大的问题——特别是耶路撒冷的前途和在被占领的领土实行巴勒斯坦“自治”的性质问题 ——是如此的严重,以致在第一个条约中仅仅提一提这些问题一事就使埃以条约的谈判陷入僵局达几个月之久。 耶路撒冷问题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美国、以色列和埃及将必须在今后的一系列谈判的初期讨论这个城市的前途问题。谈判代表们还必须解决生活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前途问题和以色列军队在维护这两个地区的安全方面所起的作用问题。 迄今为止,这三个国家一直忙于签署埃以条约的工作,以致它们没有多少机会仔细看看在以后的道路上的新障碍。
第 2 版
1. 美刊文章《劳工问题:如果老板说:“你被解雇了!”》
说美国一年内也许有二千四百万人尝到失业的滋味;在许多被解雇的人员当中,离婚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他们喝酒、吸毒、由于心理上的原因而患病;自杀率是很高的 【本刊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三月十二日刊登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劳工问题:如果老板说:“你被解雇了!”》摘译如下: 一个在就业问题方面提供意见的权威人士克里斯托尔说,将在今年初暂时被解雇或解雇的几百万人当中,很少人准备应付将产生的损伤性的后果。 克里斯托尔是在讲演会上、车间里和讨论会上传授他的理论的。 问:克里斯托尔先生,人们被解雇的最普遍的原因是什么? 答:雇主们提出的解雇理由和解雇的真正原因未必相同。向工人们解释的最常用的理由是:“你没有做好你的工作”或“你不符合我们的标准”。经常出现的真正原因是:雇员和雇主的看法不一致。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问题。 问:一个新的老板为了想要塞进他自己的人而解雇一些工人,这是常有的事,对吗? 答:是的,那是一直存在的事。事实上,关于这一点有人写了一本既有趣又可悲的书,书名叫《欢迎你到我们的联合大企业里来:你被解雇了》。 问:在我国,每年有多少人变动工作? 答:我可以提供一个很粗略的数字,是摘自政府的统计数字的。我国约有一亿劳动力。假定某一年的平均失业率达到百分之六,而典型的失业时间为一百天。如果每一季度约有六万人变动工作——有的复工,有的离开工作岗位——那么,在十二个月的时间内,也许有二千四百万人会尝到失业的滋味。 问:当一个人突然被解雇时,他该怎么办? 答: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让我先说一句:等到你被解雇了之后才考虑这个问题已经有点为时过晚了。我们当中,有许多人舒舒服服地生活,没有意识到压力正在不断增加,使我们迟早会尝到寻找职业的滋味。 工程师和建筑工人通常会面临这种局面。我知道一件事:有几百个人在一个工程项目里工作,他们知道,这项工程到了一定的日期就会结束。他们就是不相信会有这么一天他们在那里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没有为工作停止的时刻的到来作好准备。 问:对大多数人来说,失业是一种损伤性的经历? 答:不仅是损伤性,而且是破坏性的。我们的文化制度没有使我们对此作好准备。我们完全靠自己。如果一个人只有有限的自尊心的话,解雇可以完全把他毁灭。 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讲过的故事之一就是人们在失业之后垮下来的情况。许多被解雇的行政人员当中,离婚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他们喝酒、吸毒、由于心理上的原因而患病。自杀率是很高的。我知道有些行政人员在被解雇之后,不敢告诉他们的妻子。他们早上起来出门,表面上是照例去上班。他们在欺骗谁呢?到了月底,他们拿不到工资,真象终于暴露了。 问:在双职工的家庭里失业造成的经济问题是否不那么严重? 答: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开支差不多是与总收入相等的。当然如果丈夫先失业而妻子仍然工作,或妻子失业而丈夫仍然工作,生活是有一点保证的。但是,仍然有必要减少家庭预算。 问:假定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被解雇。那么,要重新工作,第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答:最重要的忠告是消极的:请别惊慌失措。必须认识到,从你的角度来说,你失业是个大灾难,但是,这件事不大会为外界所注意。 把这件事告诉你的家属和你所信任的其他人。也许你有几个孩子在大学里念书。告诉他们:“你们开玩笑说要在顾客自取饭菜的食堂工作。现在别再拿这件事开玩笑了。如果你能努力工作、提供帮助,这也许是个好主意。” 问:一个人应如何处理因失业而产生的财政问题? 答:在这个问题上,正视现实是极为重要的。你的收入停止了。可能要在几个月之后你才会再拿到固定的收入。根据约略的估计你失业一周就等于你的年收入减少一千美元。 问:申请失业补贴怎么样? 答:根据我的经历,中等收入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愿申请补贴——我认为那是不对的。许多人认为这样做有失身份。这不是失业救济,这是他们的雇主已经为他们付的保险费。 真正困难的是,为了得到那份保险费,个人必须到当地州一级管失业的办事处登记,也许要排队,可能还会受到那里的一位工作人员简单粗暴的对待。 问:专门的职业介绍所或者“物色人物”的机构对帮助找工作有多大价值? 答:让我们来看看各种类型的介绍职业的机构吧。首先是州里的职业介绍所。作为专门的机构,它们没有什么用处。除了最下层的职业以外,它们干得不怎么样。第二个是私人职业介绍所。一个人应当对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是:“一个机构能为我做的而我不能为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以为有人将把你希望要做的工作介绍给你,那你就错了,而且一个为使你重新得到工作而向你收费的机构可能会使你失望。 最后,是职业的行政招募人员,一般说来他们是根本不会对你有什么帮助的。 问:假使一个人详细列出了他的才能和目标。那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答:首先,他将碰到生活中一个严酷的事实:这个国家的正统的就业制度是一个悲剧。它是基于这样一种设想展开工作的:一个人要想把他的才能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就得从头做起,而且是非常费劲的。
2. 苏报述评《一顿午餐的代价》
【本刊讯】苏联《消息报》三月二十三日刊登该报记者斯图鲁阿从华盛顿发回的一篇题为《一顿午餐的代价》的述评,摘译如下: “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得出了这个幽默而远非逗笑的结论。 布热津斯基准备在家里接待中国贵宾——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宾主都认为,午餐十分成功。用布热津斯基的话说,午餐促成了美中关系“坚冰的打破”,“为个人联系定了调子”。 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就游览了长城,他登上“基辛格高度”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继续走吧。”接着就建议陪同他的中国人比比谁先跑到最高点。“谁跑得最慢就让他到埃塞俄比亚同俄国人打仗去!”他大叫一声,就在长城上跑起来,充分表现了疯狂的“冷战”短跑手的性格。 他在中国也同邓会谈,用他的话说,会谈过程中发现双方“利益并行不悖”。他说,“我曾强调,我们对华态度反映出我们的长远观点:我们希望这个世界的事态如何发展。”华盛顿和北京利益的“并行不悖”,无疑就是前者指望中国利剑,后者指望美国炸弹。 《华盛顿邮报》曾说过,“布热津斯基影响了中国政策的未来,而中国的政策影响了布热津斯基的未来”。简言之,我帮你,你助我。对照中国侵越及随之而发生的暴行,“我帮你,你助我”这个公式就更显得极其凶险。邓访美为侵略军铺设了通往越南之路。 在印支打出了“中国牌”。这就是布热津斯基家那顿午餐的客观代价。但是,北京在越南也打出了“美国牌”。这也是那顿午餐的代价。
3. 港报文章《对诺贝尔奖的质疑》
据统计,几乎所有得奖的科学家在获奖后,都减少了论文的发表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一月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对诺贝尔奖的质疑》,副题为《一位美国女教授的调查》,转载如下: 自从瑞典籍科学家诺贝尔一八九六年逝世以来,诺贝尔奖成了学术的一项殊荣。几十年来,诺贝尔奖以崇高的荣誉,和一定的奖金(三万与十四万五千美元不等),奖励了不少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奋勇迈进而有贡献的科学家,它自有其存在价值,但是否也有其弊端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女教授苏克曼博士对此作了专门调查,发觉诺贝尔奖的作用与设奖的主观意愿距离不小。 如同所有的奖项一样,诺贝尔奖设立的动机是两方面的,一是奖赏性,一是鼓励性。奖赏是对已取得的成就而言,鼓励则着眼于未来,祈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先说鼓励性吧。 据统计,几乎所有得奖的科学家在获奖后,都减少了论文的发表。以得奖前后五年计算,差别是三与二之比。考虑到年龄增长,工作效率减缓的因素,苏克曼比较了同年龄、同学术领域及研究性质相同而没有得奖科学家的表现,发觉没有得奖者的论文生产率稳定得多。 造成这现象的,有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个科学家一旦得诺贝尔奖,在学术地位高升的同时,社会地位也在暴升,一夜间成了名流、哲人。随着而来的,是学术同业、学院行政人员、政府要人、新闻记者、社会贤达等等不尽的应酬。 难怪法国科学家,一九六五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勒沃夫教授诉说:“我们从不知名变成电影明星一样,可以说是拆磨。我们不习惯这种社交生活,它使我们不能继续工作……我们的生活完全颠倒了。” 大概是前车可鉴吧,一九六二年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卡力克教授,得奖后印备大量这样的复函:“接获来函,感激殊深。惟未能接纳阁下关于撰写自传、送赠照片、接受访问、发表演说、出任主席……的要求。歉甚。” 诺贝尔奖肯定成绩的奖赏性,是历来较多为人诟病的。苏克曼访问了很多得奖的自然科学家后,发觉他们近半数对自己得奖的研究成果心情矛盾。例如一名得奖化学家说:“我以为,我所凭以得奖的成就是好的。但我一份关于某种物质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的论文贡献更大。如果我给自己颁诺贝尔奖,那我就给予这论文。” 很多得奖人在获奖后,对所得奖项目的评价予以保留,因为这“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而已。一名物理得奖者得奖后说:“真的,我以为诺贝尔奖太过分了。我是凭纯粹偶然的发现得奖的。你没有这发现,不是你的错,特别是,你发现了,也不是你的功劳。” 那么诺贝尔奖是否仍应视为科学最高成就的标志?苏克曼认为,以此为最高的标志起码是不全面的。她以为,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普遍出现的那种谨慎、务求作出“安全”选择的态度,至少已把很多成就不亚于得奖人的科学家拒诸门外。 苏克曼指出,一种奖项,无论它开始设立时如何尽善尽美,但如果它不跟随着它要代表的领域向前发展,那么这种奖项弊端百出是不可避免的。 诺贝尔奖设立已逾四分之三世纪,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结构都起了飞跃变化。难怪苏克曼要对诺贝尔奖是否真能推动科学的发展打上问号了。
第 3 版
1. 埃及宣布冻结它在阿盟的活动
【合众国际社开罗三月二十七日电】埃及预料自己可能被驱逐出阿拉伯联盟,因此今天说它冻结了自己在这个拥有二十二个成员国的组织中的成员资格。这个组织自三十四年前成立以来一直设在开罗。 官方发表的声明警告阿拉伯国家说,他们试图把埃及排除在这个组织之外的作法只会使自己陷于孤立。声明发誓要继续为“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教”而斗争。 声明说,“埃及发现必须向不顾自己行动的后果而企图破坏阿拉伯联盟结构的人提出警告:他们的行动只会分散阿拉伯国家的力量和破坏阿拉伯国家收复被篡夺的权利的能力。” 声明说,“埃及申明,那些企图孤立埃及的人会使自己在尊敬埃及为阿拉伯主义和伊斯兰教进行不懈斗争的各国人民和阿拉伯民族中陷于孤立。” 声明说,“鉴于存在破坏阿拉伯联盟宪章的这些企图,埃及宣布它冻结自己的活动,直到感情用事和不负责任服从于理智和郑重态度的时刻到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埃及将抵制阿盟的所有活动,但仍保留自己的成员资格。 阿盟秘书长里亚德上星期说他已提出辞职,于三十一日生效。 【合众国际社开罗三月二十七日电】阿拉伯联盟的官员说,在里亚德辞职之后,埃及的抵制使该组织陷入它成立以来“可能是最糟糕”的境况。 政府声明强调说,埃及将仍然忠于它承担的泛阿拉伯义务,其中包括一九五一年的联防条约和要求全面解决中东问题的历次最高级会议的决议,其中包括让巴勒斯坦人实行自决。 声明为条约辩护说,这个条约在西奈为以色列完全撤出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开了先例,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而开始了同以色列的谈判,从而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目标。
2. 阿拉伯国家外长和财长在巴格达开会
【法新社贝鲁特三月二十七日电】阿拉伯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为了决定对埃及实行经济与政治制裁而举行的会议今天在巴格达开幕,由伊拉克对温和派阿拉伯国家提出强烈的警告。 伊拉克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侯赛因宣称,凡是不保证“真正而诚意地实行第九次阿拉伯最高级会议(巴格达)决议”的国家,必须被认为是埃及总统萨达特的、因而也是犹太复国主义的盟友,并且应该得到相应的对待。 预期,对埃及实行经济制裁的确切定义将会引起困难得多的问题。阿拉伯国家的部长能够下令实行的最严重的制裁,也是对埃及将会发生最深远的影响的制裁,将是停止海湾国家对埃及的财政援助。这种援助每年数达四十亿美元,其中半数来自沙特阿拉伯。 已经听到要求停止对埃及的经济援助的呼声,但是沙特阿拉伯王储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最近对《新闻周刊》的记者说,他的国家将一如既往,继续向埃及提供财政上的支持。 伊拉克的警告无疑是针对这种立场的。 【路透社巴格达三月二十七日电】来自阿拉伯联盟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们今晚在这里举行特别会议,以决定如何实行制裁的问题。 尽管反萨达特的情绪高涨,但是,人们仍然怀疑,这些拟议中的制裁,像现在这样,对这位埃及领导人会有多大的损害。
3. 法新社记者报道:中国撤军后的高平情况
【法新社高平三月二十五日电】(记者:让·托拉瓦尔)离中国边界约三十公里的这个越南北部城市在中国军队撤走一周多后仍然毫无生气。 现在还不允许那些逃离这个城市的居民从他们的疏散中心回家来,占有他们家里还留下的东西,以及到废墟堆里去找些有用的东西。 在满处都是苍蝇的街上,看到有人的迹象的主要是卫生小组和排雷小队。 在所剩无几的少数几所房屋和一座残缺不全的公共建筑物上用白粉笔画了一个骷髅,警告人们里面可能有地雷爆炸,或者有暗中埋设的没有爆炸的炸弹。 高平同其他两个边境城市谅山和老街一样,全城一片沉寂,一队队的电工在收集数英里长的被打断的电线,即使这样,也不能打破沉寂。几乎所有混凝土高压电缆铁塔在离地面大约五尺的地方被打断、倒在地下。 据该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阮章估计,这个城市大约百分之八、九十不是被完全摧毁,便是受到了严重破坏,本周末去采访的一批记者证实了这个数字。 在没有受到损坏的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座房屋仍然是完整的,这几乎是个奇迹,因为在它周围的一些建筑物不是已化为焦土,便是被摧毁。
4. 苏《红星报》报道老街情况
【塔斯社莫斯科三月二十四日电】题:《红星报》谈中国占领者的罪行 《红星报》今天在发自越南的一篇报道中写道,中国武夫们在被其侵占的越南城乡中表明自己是进行诡计多端抢劫的能手。 该报继续写道,例如,在老街就是如此。市里实际上没有房子了。在每一堆砖瓦旁边倒着说明这里在二月十七日之前是工场、机关、商店的牌子。牌子依然存在,而城市却没有了。牌子就是不复存在的城市的记载。 《红星报》记者接着叙述道,当我们驱车前往老街时,在约离河内一百公里的道路的两旁看到了许多窝棚和整座城镇。我们停了下来。住在这些用树叶和小竹竿搭成的窝棚里的人把我们围住了。这里有小孩、妇女和老人。原来,他们这些人都来自丰汉国营农场。该国营农场以前种植菠萝,而现在不再存在了。
5. 英报文章《俄国鼓动阿拉伯国家反对埃及》
【本刊讯】英国《每日电讯报》三月二十六日刊登外交事务记者布洛克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俄国鼓动阿拉伯国家反对埃及》,摘译如下: 苏外长葛罗米柯昨天说,俄国准备和中东一切珍惜和平与正义的理想的国家一道行动,并欢迎来自各个持现实主义和正义立场的国家的意见。 葛罗米柯是在他对大马士革进行的出乎意料的访问期间说这番话的。阿拉伯外交官员认为,这番话显然是邀请沙特阿拉伯和其它保守的阿拉伯政权公开地站在反对萨达特总统以及他所筹划的埃以和约的行列。人们还认为,这番话反映了俄国的这一目的,即联合除埃及以外的所有阿拉伯国家,纠集反对在华盛顿签署的埃以和约的敌对势力。 与此同时,葛罗米柯小心翼翼地表示苏联愿提供援助则与他的叙利亚东道主所发表的过激言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叙利亚外交部长哈达姆号召所有的阿拉伯人,“尤其是埃及所有的阿拉伯人,为了扼杀和推翻萨达特政权,把革命暴力推向最高点。”联合进行贸易抵制但是,哈达姆的花言巧语并没有反映出阿拉伯人的一般想法。一些国家的官员们指出,应该把埃及人民和萨达特总统的政权加以区别,不要干任何有害于人民的事情。 因此,有人提出,现在应该对埃及实行联合贸易抵制。但是,不会驱逐在海湾国家作工的埃及人,据估计,这部分人有一百万,他们把款汇回开罗对于保持埃及的经济状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阿拉伯各国财政和外交部长定于明天(二十七日)在巴格达举行一次特别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将制定出制裁埃及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外交部长们可能决定转移海湾国家存入开罗的大约十亿英镑,但是,外交部长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象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和南也门这样的好战派希望采取全力对付埃及的行动,但是,他们知道,只有让沙特阿拉伯同他们站在一边,他们才有希望取得成功。虽然沙特阿拉伯人对拟议中的条约表示遗憾,但是他们不想看到某一激进人物取代温和的萨达特。
6. 台报译载美联社的报道:《沙漠中的巨钻──阿布扎比》
【本刊讯】台湾《青年战士报》三月十三日译载美联社的一篇报道,题目是《沙漠中的巨钻——阿布扎比》,摘转如下: 十二年前,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街头,只有两座钢筋水泥建筑物,大多数居民都住在干燥了的棕榈叶搭成的小茅屋中,而今,阿布扎比,因石油带来的滚滚财富,而一改往日景观。 石油输出国组织不久以前还在阿布扎比举行会议,决定把令他们致富的石油再往上涨。在此情况之下,明年之内阿布扎比每小时可从石油上收入八十四万美元,这确实是一笔令人羡慕的财富,但自从一九七三年、七四年的石油涨价之后,这在酋长国眼中,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阿布扎比位于阿拉伯湾,是人口三十万的酋长国,城中高楼大厦林立,费油的大汽车在新开的公路上飞驰,路边是绿油油地新种下的树木。 但城中只要是没有水的地方,就充满着沙漠的细沙。在炎炎盛夏,气温高达华氏一百五十度(合摄氏六十五度)。热气蒸腾。 其首都就叫阿布扎比镇,也是联合酋长国的总首都。国民所得高达一年一万六千美元,成为全球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阿布扎比迈入二十世纪大都市并不是偶然的,城中至今仍可以见到各种过渡时期的迹象,为了建筑这个富有的地方,阿布扎比移入了不少外国工人,使得城中目前外籍人士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外来的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其他国家的阿拉伯人,都做些比较低贱的工作,而当地居民则沾了国王赛义德的光,过得十分舒服,因为政府免费提供了土地,以及房屋。 更多居民额外得到建造办公室的土地,于是明亮、洁白的办公大楼纷纷耸立入云,在日光下闪烁。直到现在,政府为了防止房地产价格难以控制,方开始执行限建。 到一九七一年才执行义务教育的阿布扎比,早已受到外来文化的侵入,地方戏院大多上演印度电影。城中有各国人自办的学校。 尽管阿布扎比在向现代化的阶段迈进,却仍然虔诚地信仰回教。石油当然是阿布扎比的主要工业和商业。平均每天可以生产出一百四十五万桶原油,沿着阿拉伯湾,新的油田还在开发之中。由于天然气又在石油钻探地点源源涌冒而出,所以阿布扎比计划将来能卖出十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 阿布扎比除了石油,也希望向其他工业发展,其中包括了水泥、肥料的生产,石化与农业,以及该地传统的渔业。 由于发展非常迅速,阿布扎比镇的街上布满了建材和瓦砾。小工业艺品商店中出售传统式的金质珍宝,也有日本进口的消费用电子器材、卡式录音带中录上阿拉伯音乐,附近的寺庙内则传来祷告声。 但由阿布扎比镇向内陆走,一片沙漠就此出现,沿着这世界最富裕国家的边缘,就是一无生机的黄沙了,世人不得不承认,阿布扎比真是沙漠中的一颗巨钻 。
第 4 版
1. 香港《南北极》月刊文章《谈“东方歌舞团”的演出》
说东方歌舞团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优秀传统,创作和演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舞蹈为主,在质和量上都非常丰富和多采多姿,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本刊讯】香港《南北极》月刊三月号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谈“东方歌舞团”的演出》,转载如下: 二月二十日至三月二日,“东方歌舞团”在香港演出,连满十一场,每晚院中掌声雷动,嘉宾情绪热烈。“东方歌舞团”以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优秀传统,创作和演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舞蹈为主,和年前曾来香港演出的“上海乐团”、“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团”相比,“东方歌舞团”无论在“质”、在“量”,都非常丰富和多采多姿,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 舞蹈节目方面,三位少数民族舞蹈演员阿依吐拉(维吾尔族)、崔美善(朝鲜族)和莫德格玛(蒙古族)的演出各有千秋:阿依吐拉、莫德格玛的《天山之春》、《单鼓舞》和《盅碗舞》,舞姿美妙,把边疆人民爽朗、奔放的性格以及节日中的欢乐的心情表现无遗;朝鲜族舞蹈家崔美善,她的独舞《丰收曲》和领舞的《育新苗》,清新活泼,朝气勃勃,在优美柔和的步法之中,崔美善生动的描绘出东方女性特具的那股端庄和娴静的气质。 集体舞蹈的节目包括了朝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泰国、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中国山东鼓子秧歌为基本素材以及安徽民间的舞蹈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斯里兰卡的《罐舞》——舞台上橙红的天空,几片迎风轻摇的椰叶,低缓轻柔而又富有节奏感的女声伴唱,一群穿着印度服装的农村姑娘,载歌载舞的鱼贯出场。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集中在腰、腹的扭摆,不但要扭得有劲,还要扭得有美感,手部动作、眼神运用、舞蹈的设计,有极浓厚的民族色彩;汲水姑娘脚上系着小铃,发出清脆的声音,踏着婀娜多姿的舞步,一直舞到最后。舞蹈将近结束时,灯光开始逐渐暗淡,队伍排列成一字行,斜步上坡,舞台上的构图是“美”与“静”的结合,令人臻入诗的境界。 以山东鼓子秧歌为基本素材的《海浪歌》,舞蹈的主题表现大海波涛的雄浑气魄与中国渔民的性格和劳动生活。“东方歌舞团”的男演员在这个舞蹈里展露了他们扎实的舞蹈根底,准确的节奏掌握、迅速的队形转变,豪迈刚耿、敏捷潇洒;舞蹈中有许多渔民摇橹、撒网等动作以及捕获之后,渔民集拢在一起观看,彼此逗趣等的神态,非常真实而生动。美中不足的是服装设计欠佳,虽说用鲜艳、闪亮的色彩,能增加气氛和美化画面,不过夸张或别出心裁的衣饰,未必一定能够托出固有的民族风格,至少,在形象上,渔民们所戴的帽子太过洋化,有点象侠盗罗宾汉的装束,和男高音蒋大为在台下伴唱的中国民歌旋律格格不入,冲淡了不少泥土芬芳。 《花鼓灯》,是“东方歌舞团”演出的最后一个节目,是整个晚上的高潮——压轴好“舞”。《花鼓灯》的编排紧凑,舞蹈演员造型朴实、服装美观贴切,出场演员众多,舞台面处理得有条不乱:只见舞台上彩色缤纷,男男女女喜气洋洋的舞得兴高采烈。除了舞蹈演员,一部分器乐演奏者也上了舞台,几支扣人心弦、高亢响亮的唢呐,更唤起座上每一观众的怀乡之情! 器乐演奏节目所占的份量不重,独奏古筝的张燕,已经是第三次和香港观众见面;今次张燕演奏《傜族舞曲》和日本的《樱花》,仍然受到欢迎。器乐合奏的乐曲包括泰国的《美丽的月光》、伊朗的《我的朋友》和广东乐曲《旱天雷》。《旱天雷》得到的掌声最多,究竟中国乐器有它自己的表现风格,表达外国作品,技术上多少受限制,《旱天雷》因此听来更显得亲切、动人。 四个声乐独唱节目,由女高音高曼华、郑绪兰、远征和男高音蒋大为担任。高曼华的声音饱满,可惜有时颤音较重,相信是唱强音(或高音)时,体腔内气息冲击声门过急和过多所致。譬如她在唱印尼民歌《宝贝》时,颤音的现象就减少许多,理由是因为她在唱这首歌曲时不强迫夸张自己的声音,喉部肌肉彻底放松之后,唱出来的歌声,自然而轻柔,歌曲的处理也因此显得含蓄和有深度。蒋大为生就一副男高音的好材料,声音宽松明亮,演唱《乌苏里船歌》时,假声的运用恰到好处,头腔共鸣控制都十分稳定。至于女高音郑绪兰和远征这两位,远征似乎更受台下观众的欢迎,但郑绪兰的演唱却有她的独到之处,歌声虽然稍嫌平扁,唱的陕北民歌《绣荷包》却韵味十足,她的那份朴实和纯真,十分予人好感。压轴《花鼓灯》之前,几个女高音的独唱,远征是最后出场的一位,一曲《赶牲灵》,正对她的路子,这位活泼伶俐的年青姑娘,在台上“唱”、“做”俱佳,确是一绝。 应该在这里一提四位歌唱家的一个共同优点:清晰准确的吐词咬字。吐词咬字的清晰和准确是演唱中国歌曲的一个重要关键,中国的传统戏剧或地方戏曲如昆曲、京戏、山西梆子等,讲究“字正腔圆”,重视“腔随字走、字领腔行”的原则,例如一个字发音的重点何在,字尾收音时的准确位置等等,都能直接影响声音的变化,问题在是否懂得如何掌握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特征。 “东方歌舞团”的四位演唱家演唱态度认真,感情投入,每逢歌曲结束时,多数喜欢张开双臂,摆定大动作,再把最后一个音的音域移高八度,然后终止在最强的一个强音上,革命歌曲、歌剧选曲、民歌都是同样的处理和姿势,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这个“框框”?
2. 英《卫报》刊登吉廷斯评我国文艺创作的报道《中国的艺术突击队》
【本刊讯】英国《卫报》三月十二日刊登吉廷斯的一篇报道,题为《中国的艺术突击队》,摘译如下: 要说在打倒“四人帮”之后,中国文艺界是一片百花齐放的景象,那是言过其实了。但是,至少出现了一些有希望的嫩芽。这些嫩芽已开始在坚硬的文化园地中破土而出了,它们特别是来自前红卫兵这新的一代的笔下…… 中国人现在承认,由于这些年来一直唱革命高调,使青年人处于一种非常不健康的状态。一方面,正如《中国建设》所承认的,“所有爱情都被斥为色情、庸俗、可鄙、淫秽的东西。青年人不能谈,作家也不能写”。 与此同时,由于在文化革命期间社会法纪变得松弛,青年人恋爱的机会增加了,而社会却仍要他们在规定的年纪找对象和结婚。 在以前的几个放宽文化限制的时期,特别是在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曾公开讨论过性道德的问题。因此,在今天,这也是一个比较容易打开的领域。 但是,最近十年发生的事件带来了一些较大的政治问题,这些问题向现代中国作家提出了比较复杂的难题。现领导(通过中央宣传部)当然希望在文艺作品中揭露和讽刺“四人帮的罪行”。然而,中国政治的式样和结构中的那些带根本性的缺陷今天大都还存在,对这些缺陷应当揭露到什么程度呢? 卢新华写了一篇题为《伤痕》的作品。作品写得很乏味,但涉及了一个爆炸性的问题:在文化革命中,有多少年青人起来反对他们的“资产阶级”的父母?北京的《光明日报》赞扬《伤痕》的作者,在三个方面突破了近来中国文学中常常受到的自我限制。他暴露了文化革命的某些方面的“阴暗面”。 但是,党的宣传部的新任部长胡耀邦说,揭露过去的伤痕固然很好,但是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们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这个任务上。他年初在北京的一次文艺界的茶话会上说,现在需要“中国的作家和艺术家去创作歌颂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新长征的最优秀的作品”。
3. 《视界》杂志刊登丹尼尔·普列托发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篇专稿《癌的根源》(三)
在放射线治疗方面也有了重要的发展。传统的放射线治疗是用X光或放射性钴的射线来消灭肿瘤的癌组织。在肿瘤医学的这个学科里,据匈牙利杰出的专家山多尔·埃克哈特指出,其进展的特点是研究新型高能射线,建立了利用硼作为电子捕捉方法的原则。通过使用计算机而改进了放射性剂量测量仪,并且通过利用某些氧化物开始进行实验,但是所有这些改革还没有提高治愈率。 据指出,采用放射线治疗法是一个进步,丰富了对付癌症的手段。人们对被辐射的组织的生物学有了相当多的了解。在如何对付癌组织和必须用放射线来治疗肿瘤方面已经有了较多的知识。 至于器械,技术进步提供了一些能够在不损害邻近组织的情况下使放射线的效果更加深入的器械。在与这次大会同时举行的展览会上,展出的命名为MEVATION60的线状加速器,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一部器械。它能使用迄今为止所能获得的各种放射线,又没有钴放射源的弊病。 此外,还要谈一谈美国用中子射线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尽管这些成果是初步的。这些研究是在最近两年通过二百个患者进行的。几乎所有的反应都是积极的,有些病例癌肿瘤缩小,有些则完全消失。还要等五年才能知道这一实验的最后结果。化学治疗进展最大的领域是化学治疗,也就是说,使用某些药物来协助外科和放射线治疗各种各样的肿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应用化学治疗法已经越来越广泛。因为一旦发现癌症,患者转到外科医生手里时,癌细胞很可能已经转移了,也就是说癌细胞已经进入人体其他部位。但是,化学治疗必须合理谨慎,因为化学治疗可能使患者中毒,并损害健康的组织。 现在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抗癌药物都来源于氮化芥子气,这种东西是从第一次大战中所使用的瓦斯气派生出来的,一九五○年才开始使用。从这里发展了毒性小、同时对淋巴系统——淋巴球肿瘤、霍金氏病症和某些白血病的有作用的各种药物。 在六十年代,随着新化合物的合成,开始改变了直到当时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晚期癌症无法治疗。这些药物有很强的减轻症状的效能,不仅能改善病人的一般情况,而且能延长其生命。但是只是从七十年代起,化学治疗才走上真正科学的轨道。当时提出的两种主要思想,今天已被广泛地接受。第一种是,药物最可取的使用方法是联合使用的方法,也就是说,多种化学治疗的方法。据这次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罗伯托·埃斯特维斯博士解释说,例如,在治疗内腔癌时,三种过去分开使用的药物联合使用,药物的效能要提高两倍。第二种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是:这些药物不应在病人垂危时才使用,而是应该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使用,因为已经证明:在肿瘤的发展超过某一点时这些药物就失去其效能。 在可以使用化学治疗的肿瘤中有一些淋巴瘤,特别是包括处于扩散期的霍金氏病。但是更为重大的成就是在妇女糜烂性肿瘤治疗方面取得的,这种在生育或怀孕过一次的妇女子宫中第一号恶性肿瘤的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一百。目前不施行外科手术,通过化学治疗,病人的治愈率已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