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03-14

第 1 版

1. 美刊专稿《重新发现爱因斯坦》

【本刊讯】美国《时代》周刊二月十九日一期发表题为《重新发现爱因斯坦》的封面专稿,封内标题为《爱因斯坦年》,副题为《对一个以其思想改变了对宇宙的概念的人掀起了百岁纪念的热潮》,全文译载如下:    他是一个现代的梅林(欧洲中世纪关于亚瑟王传说中的预言家和幻术家——本刊注),引进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新概念,永远不断地改变着人类对宇宙和对自己的看法。他是相对论之父,并且以他那著名的公式E=mc的平方迎来了原子时代。但是他那赫赫声名从来没有损害他那纯朴的人性。他勇敢地大声疾呼,反对一切社会不正义的现象。在他的晚年,穿着一身肥大的衣衫,飘着一头牧羊狗似的蓬乱的银发,帮助孩子们做几何作业,仍然喜爱驶帆,用小提琴拉莫扎特的曲子,在纸上涂打油诗。虽然他已死了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却很少人不知道他爱因斯坦的名字,也很少人认不出他的面容。    科学家也同声赞颂,因为爱因斯坦是本世纪内最杰出的科学家,而且在有些人眼里看来,还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奖金的拉比说:“当代物理学中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不是导源于他的著作的。”马州理工学院的夏庇罗说:“他使我以能自称为物理学家而自豪。”    爱因斯坦在1879年三月十四日出生在德国的乌耳姆,今年是他的百岁大庆,全世界似乎都要庆祝这个日子。在美国和欧洲,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甚至在一度把爱因斯坦的理论视为异端邪说的苏联,各学术机关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表示敬意。    最盛大的纪念活动将在他度过了一生中最后二十二年的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院举行,也将在他协助创办的耶路撒冷的希伯莱大学举行。“这是一种连锁反应”,曾同爱因斯坦合作过的柏格曼说,“每个人都想分享一点他的光荣。”剑桥大学的里斯说:“爱因斯坦是唯一成为一个崇拜对象的科学家,甚至科学家都崇拜他。”    但是这种热潮远远超出学院的范围之外,美国、西德和其他许多国家都发行了爱因斯坦纪念邮票。世界上还出了一大批关于爱因斯坦的书,其中包括中国出版的他的两卷著作。象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和巴黎的蓬皮杜中心这样的博物馆,都要举行关于爱因斯坦的展览。美国物理学会正在收集有关爱因斯坦的纪念品,准备举行巡回展览。东德人正在修整柏林附近卡普特地方爱因斯坦住过的夏令别墅。日本的爱因斯坦迷计划要到欧洲那些爱因斯坦去过的地方去朝圣。电视也专门准备了节目,向爱因斯坦致敬。如英国广播公司就要广播两小时的《爱因斯坦的宇宙》,由乌斯蒂诺夫扮演眼睛瞪得大大的学相对论的学生。公众广播公司也要广播一小时的纪录片,名字就叫《爱因斯坦》。超乎这一切之上的是“爱因斯坦天文台”,那是在十一月发射的一颗天文卫星,专门用来研究星球和其他放射出高能量的X射线的天体。    爱因斯坦的有些老同事对这种大吹大擂感到吃惊。长期当他秘书的海伦·杜卡斯说:“你知道他会怎么说吗?他会说:‘看他们还在剥我的皮哩!’”她现在仍然在保管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的资料,定时到梅塞街爱因斯坦住宅的书房里去放鲜花。正在协助筹备在南伊利诺斯大学举行的爱因斯坦百年大庆学术讨论会的哲学家希尔普承认,爱因斯坦“一定会讨厌这种大吵大嚷”。    使爱戴爱因斯坦的人特别不满的是美国科学院要在四月份揭幕的一座铜像,这座像有十二英尺高,座落在华盛顿的宪法大街上。批评者们攻击雕塑家罗伯特·伯克斯采用了“泡泡糖似的”风格,基座上布满了星星,带有星相学的味道,而且价格昂贵(至少要花一百六十万美元)。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对爱因斯坦来说,无论树什么像都是不合适的。他自己极度反对死后哀荣,在遗嘱里定下把骨灰撒到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他还因为摄影师、画家和雕塑家经常找他留像,而自称他的职业是“艺术家们的模特儿”。    对爱因斯坦最有意义的纪念也许是完全非人为的,那就是对他的科学著作兴起了新的兴趣。爱因斯坦在1955年去世(七十六岁)以前,曾说自己是已进了“博物馆的一件陈列品”,是一块早已离开了物理学的主流的化石。事实上,他最伟大的作品——广义相对论已经在学术上无人理会而湮没无闻。得克萨斯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解释说:“在广义相对论问世后的五十年间,它是理论家的乐园,可是是实验者的地狱,没有任何别的理论比它更难验证了。于是物理学家转向别的概念,大多是关于原子结构的,这些概念比较容易验证,也比较容易应用。”(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现在这种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西德物理学家魏兹萨克说:“爱因斯坦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虽然他死后发生了不少突破,他的学说至今仍然有效。”事实上,正是这些突破中的许多突破,使得人们对爱因斯坦的兴趣再次高涨。    自从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天文学家凭借爱因斯坦时代只能仿佛梦想的技术条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他们利用了能“看”到太空中迄今无人知晓的能源,能扫描远远超出于红尘之上的轨道卫星和精确到差误一个月只有十亿之一秒的原子钟。    这个料想不到的世界也包括夸萨(类星体)。它们放射出极大的量的能,因此虽然可能是宇宙中最遥远的物体,但是在地球上仍然可以看得见。还发现了普尔萨(脉冲星),也叫中子星。这些密度极高的大星的遗骸由于十分准时地发出无线电信号而使人知道它们的存在。更奇怪的是实际上可以成为宇宙的漏洞的极大的星体,那就是弄不明白的黑洞,其引力场大到连光都逃不过它们的吸引。天文学家还收到了可以称之为创世的回声的信号。这些从天空的各处传来的,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根本无所从来的微波,看来是“大砰啪”的余音,也就是一百五十亿到二百亿年以来宇宙显然由以诞生的开天辟地的大爆炸的余音。    爱因斯坦在世的时候是很难想象这样一次天文学革命的。可是要理解这种宇宙一级的现象,科学家却非依靠他的理论著作——广义相对论不可。这本书在1916年出版的时候,科学界惊讶得目瞪口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理解的。它是爱因斯坦对大自然最广泛的(奇怪的是,又是它最微弱的)力——引力的复杂而微妙的,可是又是美丽简洁的数学解释。    由于近年来天文学上的发现以及许多新的精确的测量技术的直接后果,广义相对论终于重又兴盛起来。因此生前是当代的天才的爱因斯坦,今天也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几年以前,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学术论文还是寥寥可数,现在已增加到每年六七百篇。相对论的热潮卷土重来也可以被认为是全世界科学家一场激烈的竞争,许多人要争取成为第一个发现引力波的人。据爱因斯坦说,引力波是万有引力借以传递的媒介,正如光或者无线电波是电磁力的载体一样。    科学家们还在对爱因斯坦的理论进行灵敏度越来越高的试验。马州理工学院的夏庇罗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发出擦过太阳边缘的无线电信号使它们弹射到其他行星上,以误差小于每秒钟百万分之一秒的精确性记录它们回到地球上的时间,目的是要弄明白太阳的引力是否能如爱因斯坦的预言那样降低无线电信号的速度。迄今为止,广义相对论已经通过了这样的试验和别的试验,无有例外。耶鲁大学的物理学家古尔塞说:“爱因斯坦的理论看来将随时间的流逝而愈显示其力量。”    爱因斯坦幼年的时候看不出明显的天才的迹象。到三周岁还不会说话。在慕尼黑的吕特波尔德高中读书的时候,他对老师们那种教学生象带兵出操和要求死记硬背的教学法感到愤怒,他的造反的态度使老师们大为恼怒。其中一个说:“你永远也不会成材。”    可是也有一些迹象暗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他五岁的时候,有人给了他一个指南针,他对那影响针尖指向的神秘的力想得出神。在成年以前,他曾有过一段笃信宗教的时期,居然指责他那自由思想的父亲离开了犹太教的正统。但是在他开始学科学、数学和哲学以后,这个时期很快就过去了。他特别喜爱几何。在十六岁的时候,他搞了一次他自己的“思想实验”。所谓“思想实验”是不能在实验室里而只能在心里做的,这些实验最后导致了他那些惊人的理论。在这次思想实验中,他想象:在一个以光速随着一个光波前进的人看来,光波该是什么样子?    后来,他父亲制造电化学产品的生意破产了,全家搬到意大利北部另起炉灶。在此之后不到一年,爱因斯坦就离开了学校并且宣布放弃德国国籍。为了忘掉慕尼黑高中的痛苦回忆,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在亚平宁山区作徒步旅行,探亲访问,参观博物馆。他然后决定考入苏黎世著名的瑞士联邦工学院。虽然他因为植物学和动物学还有除德文以外的其他语文都不及格而没有能考上,但是在他在一所瑞士高中补习一年之后还是被录取了。    可是爱因斯坦的造反精神依然如故。他常常不去听课,自己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因此惹恼了老师。后来对爱因斯坦的新物理学作了有价值的贡献的数学家明科夫斯基称他为“一条懒狗”。幸亏靠了同班同学格罗斯曼的笔记,爱因斯坦才得以靠临时死记通过了两次主要的考试,在1900年毕业。    爱因斯坦因为得罪了教授而没有能在大学里得到一个教职。他给一个天文学家做计算工作,做家庭教师、代课教师以此勉强糊口。    在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在伯尔尼的瑞士专利局得到了一个审核员的职位,名义是三等技师,收入是年薪三千五百法郎,当时相当于六百七十五美元。    可是爱因斯坦还是说,这个职位总算救了我的命。他因此而得以同一个也是学物理的同学、塞尔维亚的米勒娃·玛丽奇结了婚。他在审查专利申请书的时候,学会了抓住问题的中心,迅速决定申请人的设想能否成立。这样就使他能有时间来思考物理学上的问题。    要想的问题太多了。两百多年以来,牛顿所发现的关于运动和引力的基本定律已经通行无阻。它们在应用到行星运动、气体运动和其他日常物理学现象上的时候毫无窒碍。但是到十九世纪末年,牛顿体系发生了严重的毛病。举一个例子来说吧,牛顿认为光是一串粒子之流。可是实验早已证明光像波。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和苏格兰人麦克斯威尔已经表明电磁,包括光在内,形成了一系列的现象,为牛顿体系所难于解释。    可是,如果光是由波组成的话,它又是怎么传播的呢?科学家们认识到太空大部分是空虚的,没有普通概念里的所谓物质。他们设想有一种微妙的、看不见的叫做以太的东西存在。为了发现以太的存在,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和莫莱在1887年做了一个聪明的实验。既然地球以每秒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运动,那么它就一定会产生一阵阵的“以太风”,正如在一个无风的天气骑自行车的人会感到微风扑面一样。因此,当光随以太风一起前进的时候会比逆以太风而行的时候速度快一些。为了试验这个以太学说,迈克尔逊和莫莱造了一个由光源和镜子组成的旋转仪器。出乎他们意外的是,不论光向哪一个方向照射,光速都是可恶地保持不变。是不是以太压根儿不存在呢?    为了要维护以太的存在,爱尔兰物理学家费兹吉拉德提出了一个新奇的概念:也许一个物体在以太中行进的时候会在前进的方向稍微收缩。照他的论点,收缩的程度将刚好补足光由于以太风而减少的速度。这样以太风自然也就测不出来了。荷兰物理学家罗伦卡在把这一理论以数学方式表现出来的时候又补充了一个概念:由于以太弥漫于一切物质结构之中,它也会使在以太中运动的时钟速度变慢——事实上,其程度刚好使光速看起来永远恒等。    即使对今天的科学家来说,这种理论也象是东拼西凑,它们要对付的问题是棘手的,但是方式是人为的,不自然的。可是它们包含着真理的种子。科学为寻求以太这个难题的答案和摆脱牛顿物理学的限制而摸索着前进。即使没有爱因斯坦,最后也会有人解开这个谜。    可是,这种本能的思想之火花并没有发生在当代任何一个科学伟人的身上,而是发生在这个仅仅处在物理学边缘上的二十六岁的专利审核员身上。他的卓见表现在发表在1905年的德国科学杂志《物理学年报》上的两篇论文中。第一篇论文的题目叫做《运动中的物体的电动力学》,它当时还没有表现出后来的重要性。后来它被称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大胆地不理睬以太的概念。然后他提出两个假设:(1)实验只能发现相对的运动,也就是说,一个观察者相对于另一个观察者的运动。(2)不论光源的运动如何,光在空虚的空间永远以不变的速度前进(这看起来是违反常识的,常识认为从一个运动着的太空飞船上发射出来的光,就象从一架飞机上发射出来的子弹一样,速度应当等于本身的速度加上太空飞船的速度)。    爱因斯坦从这两个假设出发,利用思想实验和简单的数学推导,得出了动摇牛顿物理学的核心概念的推论。    爱因斯坦摧毁了牛顿的基本假设,即:时间是绝对的,它到处都是一样的,它不断地从过去流向将来。他用的思想实验是:一个站在铁道旁边的观察者,看到两道闪电同时下击轨道,因此得出结论说,两道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一道在东方很远的地方,另一道在西方同样远的地方。就在闪电下击的时候,有第二个观察者乘在一列由东向西以高速度行进的火车上,正好经过第一个观察者的对面。    对于第二个观察者来说,两道闪电看来并不是同时下击的。理由是:因为他是在离开在他东方的闪电,这道电光到达他眼里的时间要略为长一点。同样,因为他是在行近在他西方的闪电,这道电光到达他眼里的时间要早一点。因此,在静止的观察者看来是同时发生的电击,在运动中的观察者看来是西方先亮,接着东方再亮。反之,如果两道闪电下击的时间不同,那末在运动中的观察者看来却可能是同时发生的,而在铁道旁的静止的观察者会认为他们不是同时发生的。    在任何情况下,问题仍然是:这两种观察中那一个是错的?爱因斯坦的答案是:两者都不错。对时间的测量取决于选择什么参考系。就这个问题而论,就看你是在铁道边还是在火车上    。    运用同样的推理,爱因斯坦还说明牛顿对绝对长度的概念也已经过时了。用爱因斯坦新的相对论的语言来说,时间和空间都是同样变化不定的,要看观察者的相对运动而定。剩下来唯一绝对的东西是光速。从这种理论出发,对所谓相对论速度(即接近光速的速度)的效应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理论。举例来说,一个从地球上观察以大约每秒二十六万公里的速度离开地球的太空飞船的人,可以看到在这艘太空飞船上的时间(假设他能看到太空船上的时钟)似乎是以只有地球上的一半的速度流逝。这艘太空飞船的质量和船上一切东西的质量同它们在地球上的质量相对而言看来都加了一倍,而从飞行方向的一切向度(维)则似乎都收缩到在地球上的向度(维)的一半。奇怪的是,在这艘飞船上的观察者眼里却看不出有任何变化。他认为是地球上的时间在放慢,而那里的质量和长度也在变化。    这些似乎是矛盾的效应引向一个有名的绞脑汁的难题,名为双胞胎佯谬,问题是:如果一对双胞胎兄弟中有一个飞入太空的话,到两兄弟再见面的时候,哪一个要老一些?爱因斯坦说,答案是明确的,因此也就不是什么佯谬。由于离开和回到地球所造成的其他相对性效应,如果这对双胞胎兄弟中有一个作了高速度的太空飞行回来的话,他要比留在地球上的那个兄弟年轻。    尽管这些效应看来令人惊奇,它们却已全都得到了验证。举例来说,在设计核加速器的时候,科学家必须考虑到基本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时候质量会增加。不但如此,有一种叫做介子的基本粒子在静止状态时只能生存极短的时间就要衰变为其他粒子,可是在高速状态下生存的时间要长得多。(待续)

2. 法新社评西哈努克在家宴上的讲话

【法新社北京三月十二日电】西哈努克亲王打破了近来保持的沉默,表示完全支持中国的军事行动,并且要求越南“尽快”撤出柬埔寨。    亲王还含蓄地谴责了红色高棉政权,他要求恢复柬埔寨人民“过去的尊严”,并使柬埔寨人民重新获得“发表意见和享受自由(包括个人自由)的权利”。    这次家宴也是为了正式庆祝中国政府把过去法国大使的宅邸修建成亲王的住宅而举行的。

3. 卡特在以议会说必须准备看到失败的悲剧

【合众国际社耶路撒冷三月十二日电】卡特总统星期一(十二日)在对以色列议会发表的讲话中承认,“我们必须再次准备看到失败的悲剧”,但他对记者说,他将在星期一晚上决定是返回华盛顿还是留下,留下来是因为希望他能帮助达成以色列同埃及的和平条约。    一位美国官员说,用耳机子听贝京在以议会上用希伯来语发表的讲话的同声传译的卡特发了脾气,但这位官员没有进一步提供细节。    卡特在以几乎是失败的调子对以色列议会讲话时面色阴沉,他责怪以色列和埃及领导人没能抓住实现和平的机会。卡特声音低沉,几乎是用痛苦的语调说,“尽管前六个月取得了进展,但我们仍然没有达到目标……我们还没有完全接受挑战……我们必须再次准备看到失败的悲剧。”    (以色列)国家电台在显然是被泄露出的消息中概述了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    ——以色列要求在签订一项条约九个月之后同埃及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埃及则坚决主张只有在被占领土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之后才能互派大使;    ——以色列同意埃及提出的首先在加沙地带建立自治政府的要求,然而,它坚决不接受埃及在那里建立联络处的要求;    ——以色列同意美国提出的在一年内完成关于建立自治政府问题的谈判的目标。萨达特要求在签订一项和平条约的十四到十五个月之后建立自治政府。    【法新社耶路撒冷三月十二日电】美国总统卡特今天表示,美国愿意向以色列提供全面的政治和经济援助以维护和平。    卡特总统对以色列议会说:“我们将以新的、强有力的和更有意义的规模向以色列提供政治和经济援助,以便使以色列不仅能得到和平,而且能维护和平。”    卡特又说:“虽然过去半年里进展非凡,但是,我们还没有完全应付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但是,他又说:“我们不会错过这一时机。”    卡特总统追述了他所说的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的独一无二的、谁也破坏不了的关系之后说:“我理解埃及和以色列的担心。”    他又说:“你们担心刚实现和平时的影响。政府和内阁必须作出的关键性决定是不容易作出的,这需要智慧、勇气和现实主义。”    卡特又说:“即使要冒一些风险,和平也比目前存在的那种脆弱的现状或这种势头失败后将会出现的紧张状况要好一些。”    贝京在讲话中说,在和平谈判中仍有一些严重的问题有待解决。    但是,将继续作出努力,直到他能把真正的和平提交议会批准为止。贝京说,有待解决的这些分歧不是一般的措辞问题,而是关系重大的问题。    【合众国际社耶路撒冷三月十二日电】卡特总统的和平使命星期一在程序性的细节问题上遇到了困难,结果,为了防止失败,必须作一次最后的努力。看来,这位美国领导人将留在这里再过一夜,以解决遗留下来的问题。

4. 日本记者述评《老挝明确地进入苏联圈》

【合众国际社曼谷三月十二日电】老挝今天证实它已指令大约五千名中国人迅速离开老挝。    在曼谷收听到的老挝官方电台万象电台今天广播了老挝代理外长坎派·布法给中国外长黄华的外交照会,这样,共产党国家之间的新的争吵就公开化了。    中老之间的公开分裂使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这个东南亚最小最穷的国家闹翻了。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三月十二日发表该报记者山田祯介的一篇述评,题为《老挝明确地进入苏联圈,要求中国专家撤退,担心发生新的争端》,摘译如下:    处于中国、越南两个强国夹缝中的老挝,通过在国内驻留约五万越南军队,一九七七年七月缔结越老友好合作条约等,推行了亲越政策,但是过去决没有忘记照顾中国,极力回避对中国进行直接批评。然而自越南进攻柬埔寨,一部分军队从老挝境内出击柬埔寨以来,中老两国关系一直恶化下来。    这次中国透露的老挝要求中国停止援助、撤退专家,如属事实的话,联系老挝政府六日发表的所谓“中国的威胁”的谴责中国声明,要求中国停止向老挝境内派侦察部队、进行破坏活动等情况看,显然老挝进入了越南、苏联圈。可以说,正值中越战争向结束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这次在老挝北部和中国边境地带爆发新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了。

第 2 版

1. 伊朗、巴基斯坦宣布退出中央条约组织

伊朗重申支持巴土建立地区合作组织;夏希说巴现在完全有资格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成员    【法新社德黑兰三月十二日电】伊朗今天正式宣布它退出中央条约组织,在这以前不久,巴基斯坦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在采取这个协调一致的行动以前,巴基斯坦外交部长阿迦·夏希对伊朗进行了三天访问。伊朗外交部的公报说,中央条约组织是一个军事条约组织,它是由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英国和美国组成的,这个组织不仅未能保护伊朗和它的伙伴的利益,而且还可能损害这个地区的利益。    与此同时,公报重申伊朗支持把它同土耳其和巴基斯坦连结起来的地区合作发展组织,公报说,这个组织应当向这地区的其他国家,主要是伊拉克、阿富汗和印度敞开大门。    【路透社伊斯兰堡三月十二日电】巴基斯坦今天退出中央条约组织,它说,这个防务联盟同这个国家的安全已经没有关系。    外交事务顾问阿迦    ·夏希说,我们的退出立即就可以生效,但是,要到明年二月才能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夏希把他所说的美国的政策,英国的态度以及给予不结盟国家优惠而不给盟国的做法,作为巴基斯坦决定退出该组织的理由。    他说,“我们要顺应局势发展的主流。”人们认为,他这番话表明,巴基斯坦希望同不结盟运动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    中央条约组织由巴基斯坦、伊朗、英国和土耳其组成,美国参加该组织的会议,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成员。    巴基斯坦是在夏希先生同伊朗新政府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其中包括中央条约组织问题,举行了会谈回国后仅仅一天宣布这一决定的。    夏希说,巴基斯坦已经把它退出的决定告诉这个联盟中的伙伴,他还说,巴基斯坦希望同它们保持密切关系。    【路透社伊斯兰堡三月十二日电】巴基斯坦今天退出了中央条约组织,这一行动将会导致这个处于半死状态的防御联盟的解体。    巴基斯坦退出中央条约组织还将为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打开了大门,苏联最近敦促巴基斯坦退出这个联盟。    【美联社伊斯兰堡三月十二日电】巴基斯坦今天宣布不再是中央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从而有资格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    在去年夏天举行的不结盟国家最高级会议上巴基斯坦经过努力取得了观察员的地位。就在那次最高级会议前后,它开始通知中央条约组织其他成员国它将退出这个西方发起的军事条约组织。巴基斯坦现在已经退出了中央条约组织,它将极力争取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巴基斯坦早在一九六五年就对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感到失望了。一九六五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爆发了战争。尽管巴基斯坦希望中央条约组织的成员给予军事援助,可是谁也没有向它提供军事援助。西方国家——包括美国和英国——当时采取的立场是,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宗旨只是制止共产党侵略,而不是要制止其他型式的侵略。    一九七一年,印度出兵打进前东巴基斯坦并使它从巴基斯坦分裂了出去,巴基斯坦又一次受到了打击。当时,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国谁也没有给巴基斯坦以帮助。阿迦·夏希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任何一个不是多边军事条约组织成员国的国家都有权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成员。”他说:“巴基斯坦现在完全有资格成为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因为它已经符合不结盟运动为其成员国规定的全部标准了。”    由于苏联支持的塔拉基总统的政府一九七八年四月在阿富汗接管了政权,巴基斯坦就很想加入不结盟运动。阿富汗的政府更迭使苏联的势力伸展到了巴基斯坦的紧邻和阿拉伯海沿岸国家。同时,自一九六五年印巴因克什米尔问题爆发战争以来,美国一直停止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不久前,华盛顿同意让巴基斯坦用现金有限地购买一些武器,但是,巴基斯坦由于目前缺乏外汇,到目前为止没有购买多少武器。

2. 西方外交官说坦桑部队正向坎帕拉稳步进军

【合众国际社内罗毕三月十日电】西方外交官今天说,坦桑尼亚部队正在向阿明总统的首都坎帕拉稳步进军,尽管乌干达官方电台声称,入侵者在激烈的战斗中被击退四十英里(六十四公里)。    坎帕拉电台说,坦桑尼亚同乌干达部队之间的战斗“已经达到高潮”。电台说,坦桑尼亚人现在在七十英里之外,显然在南部城市马萨卡附近。据报道,坦桑尼亚人三月八日只离首都三十英里了。    在内罗毕的西方外交官说,尽管乌干达作了上述宣称,但是,坦桑尼亚人正在稳步向坎帕拉进军,而显然未遭到乌干达的抵抗。    他们说电台的报道是十足的计策,并注意到,乌干达人在两周前曾发表过类似的关于胜利反攻的说法,当时实际上他们在退却。    【美联社内罗毕三月十日电】消息灵通的乌干达流亡人士今天说,坦桑尼亚士兵和武装流亡者在他们推翻阿明的四个月的攻势中,已经到达了距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以南八十公里的城镇——卢卡亚。    这些流亡人士并不相信几天以前的一些消息,即:反对阿明的几支力量已经越过了卢卡亚正在接近距坎帕拉四十公里的一个村庄——姆皮吉。他们认为在坦桑尼亚位于坦桑尼亚北部主要公路上的卢卡亚是自从阿明通过占领他认为是乌干达领土的坦桑尼亚西北部地方而在十月份开始爆发战斗以来,前进最远的地方。    这些流亡人士说,他们的部队在北部攻势中,正在遇到“一些抵抗,但是并不严重。”他们说,并没迹象说明有像阿明九日宣称的那种重大的反攻。    观察家们说,坦桑尼亚士兵和乌干达流亡分子这次以每天平均三至五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他们说这一推进是很谨慎的,目的是要对阿明施加最大限度的压力,作为把危险缩小到最低限度的条件。

3. 皮尔扎达就布托问题同哈克会谈

他说已向哈克说明了如果坚持处决布托会在国内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法新社伊斯兰堡三月四日电】已判死刑的布托的亲信皮尔扎达今天同国家元首齐亚·哈克举行了两小时的会谈,力图争取对前总理作出宽大处理。    一些人士说,这次会谈布托完全知道,皮尔扎达明天将去探望目前关在拉瓦尔品第监狱死牢里的布托,无疑将向他汇报这次会谈的结果。    前财政部长皮尔扎达说,他同齐亚将军的会谈“十分坦率”。皮尔扎达说,他要求对目前判处的死刑予以减刑并向齐亚将军说明了如果坚持处决布托会在国内和国际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他又说,在今后几天内还可能同齐亚将军举行进一步的会谈。    接近布托的一位可靠人士说,前总理提出三个条件同军人当局交涉:减免死刑,出狱,改为软禁、谈不上他流亡国外的问题。    看来,这些为了把布托从绞刑架下救出来而进行的还有最后一线希望的谈判,是在齐亚将军的高级外交顾问之一阿迦·夏希外长秘密访问沙特阿拉伯之后进行的。    齐亚将军今天同皮尔扎达的会谈,也是在内阁举行了将近一整天的会议后进行的。    沙特阿拉伯已正式为布托出面,态度比较坚决。接近布托的人士说,正是沙特阿拉伯的这一行动打破了过去的僵局,并为双方谈判扫清了道路。

4. 西德《世界报》报道《由于害怕,车开得较理智了》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二月十日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由于害怕,车开得较理智了》,《日本新交通规则的成果:醉汉和流氓减少》,摘译如下:    日本警察当局对新的交通规则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在去年十二月初新的规定生效后的六个星期中,由于喝醉酒驾驶车辆而造成的死亡事故减少了百分之六十。在去年十二月一日到今年一月十日之间日本在因喝醉酒造成的车祸中只死了四十人,而在去年同期,还有一百一十五人丧命。    车祸的次数共减少了百分之六点四,造成死亡事故的数量减少了百分之十五点六,受伤的事故减少了百分之九点二。    这种新的规则是非常严格的,这在日本汽车交通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行车时喝酒或服用麻醉剂,驾驶执照就会马上被吊销,禁止开车和判处两年徒刑或罚款五百马克。限制喝酒的千分率不再有了。在开车前或开车时喝酒都是要受处罚的。    这种“一点不许喝酒的规定”使得在这次传统的年终佳节期间特别平静。    新的交通规则的另一个成果是,周末夜间的安静恢复了。对参加数辆摩托车或二十人成群结队行驶的人——他们是无目的的发出强声的兜圈子——通过判刑六个月、吊销驾驶执照和禁止开车,使这些青年的摩托车队——“开飞车的人”——平静了下来。    在日本大约有四百个这样的车队,二万五千名身穿皮衣的队员,大多数是出身于富裕公民家庭的中学生和年青工人。在周末夜里,他们驾驶着他们的没有装消音器的重型摩托车以最高的速度雷声隆隆地在街上行驶。

5. 日《产经新闻》报道日城市人口概况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二月九日刊登了日本全国市长会八日发表的《城市人口概况》,摘译如下:    这是截至去年九月底,就全国六百四十六个城市所作调查的情况。根据这个调查,城市人口是八千七百二十二万七千四百九十五人,占全国人口的约百分之七十六,比上一年增加了八十一万九千四百零二人,增长百分之零点九五。城市人口增长率从一九七四年的百分之一点五四持续减少。不过,低于百分之一却是首次。人口增加的城市有五百零七个,人口减少的城市有一百三十九个。    全国首屈一指的“女性过密的城市”是别府市,女子与男子的比例是一百比八十三点七;加世田市是一百比八十五点一;热海是一百比八十六点一。男子的比率高于女子的城市是千岁市,妇女与男子的比率是一百比一百一十五;丰田是一百比一百一十四点八;朝霞是一百比一百零九点五。别府是一座温泉城市,而千岁是自卫队基地,这种情况好像是造成上述比率的首要原因。    人口减少的现象,在人口不到三万的市镇当中较多。四十一个这种市当中有三十个人口减少,占百分之七十三点二。全国城市面积总计达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点七五平方公里,占国土的百分之二十七点一。

第 3 版

1. 日《每日新闻》文章:《中国的现代化与日本的现代化》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三月三日刊登法政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大岛清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的现代化与日本的现代化    ——只有在工厂内充分发扬“民主”,才是克服资本主义倾向的道路》,摘译如下:    现在,中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正以迅猛之势踏上“第二次长征”之途,并且强烈地渴望得到日本在近代化经验和成果方面的合作。    中国人所说的“现代化”与我们的“近代化”,就其内容而言并没有不同。可是,即便说同样都是近代化,但两国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日本选择了资本主义的近代化道路,而中国正在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因为中国是在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经验的,所以可以想象,在各个方面将不得不面临着崭新的、预想不到的复杂问题。    这不只限于浪费资源、产业公害、破坏自然的问题。就是在引进现代化工业成套设备方面恐怕也存在着许多难题。例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在担负主要生产任务的大工厂下边,实际上还以“承包、再承包、再再承包”的形式设立着成千个生产部件的中小企业。假使中国引进日本大型工厂的成套设备,那末,这些部件的生产将如何办呢?大型工厂也不一定说不管什么部件都负责生产。    当我读了去年九月二十七日的《人民日报》的社论《高速发展农业的道路》一文后,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这篇社论介绍了上海附近的无锡县和苏州地区的城市与农村相互合作,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所经营的工业企业的经验。    我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农业、工业现代化的崭新的、值得注目的方法。日本的近代化,尤其是战后工业迅速发展,每年使六十万至八十万的农业劳动力毫无计划地流入城市,其结果,造成了城市人口过密和农村人口过稀的现象,农业生产决定性地衰退,粮食自给率甚至连百分之四十都达不到了。    为了避免这种畸形的产业近代化,除了采取像无锡的经验所证明的那种方法之外,恐怕别无它途。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路线,我虽然认为这种方法是极其适应的,但在这里仍然不得不指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包括引进的成套设备在内,当城市的大工厂与农村的人民公社签订部件生产合同时,是否有防止像日本的大企业(大工厂)与其下属的中小企业之间所出现的那种不平等关系——在承包单价或其它方面,中小企业经常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的关系——的方法呢?    以我看来,防止日本那种大企业(垄断财团)与中小、零星企业之间所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关系的最大保证,恐怕只有让工厂内或人民公社内的劳动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城市的工厂在订购零部件时,有关质量和价格等问题,要经过有人民公社的代表参加的工人群众的讨论,同时,在公社里也要确保经过社员群众的自由讨论来决定接受订货条件的权利,难道不是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平等的经济关系吗?    据报纸报道,在中国,目前正出现一种舆论高潮,即为了成功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在确保企业的自主权的同时,还需要在工厂里充分发扬民主。实际上,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我认为,越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扩大自由,中国的现代化就越容易克服日本近代化的那种资本主义倾向,以利于建设健全的社会主义。

2. 《李嘉希望看到中国的将来》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三月十一日刊登该报编辑委员富谷锐一写的一篇报道,内容是他同台湾中央通讯社东京分社社长李嘉的对谈,题目是《(李嘉)希望看到中国的将来》,摘译如下:前言:中间夹着台湾海峡而互相敌视的中国和台湾,与其说是关系不好的邻居,倒不如说“象是分居的夫妇那样的关系”。    最近,中国的姿态是一个劲儿地敦促台湾复缘——和平统一。    台湾的态度……是微妙的。    也并不是不动心,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说就可以复缘,因为既有用心又有不同的性格,因此不会轻易地奔过去。    “和而不谈”。    不打算把事搞大。    三十年来,虽然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但是台湾海峡的和平在物理上却一直保持下来。    这似乎是,当前,一面维持和平,一面慎重地注视中国方面的现代化和自由化的趋向。    李嘉是台湾代表性的国际通讯社——中央通讯社的东京分社社长。    过去在国共合作的当时,曾在重庆同郭沫若等现在中国政府的要人们并肩进行抗日战争,在大陆相识的人和亲戚也较多。    他没有住在台湾,在日本已有三十二年、而且……。    “希望亲眼看到处于十字路口的亚洲和中国的命运”。    对谈如下:    在美中关系正常化之后,中国提出了积极的统一号召。好象在台湾内部引起了相当的波动。作为统一的原则,提议在统一后台湾仍维持保安兵力,承认完全的自治权,同大陆重新进行贸易、通信和人事往来,收回了原来的激烈的表达方法。台湾方面一方面反驳说北京的这些诱惑手法都是为了统一的目的,但是台湾方面也逐渐地放弃了“共匪”、“反攻大陆”等有刺激性的用语,表现出了似乎是意识到了将来的统一的动向。行使武力时的三种场合    据说在美国人士中流传这样一种推测:在中越纷争中,中国也许决心用武力解放台湾。    李:(中国)确实想尽早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可能不会采取用武力解放的拙劣方法。    问:这怎么说呢?    李:如果台湾宣布完全独立的话,如果看到它接近苏联的话,或者台湾决心拥有核武器的话,我想在那时,中国要决心用武力解放台湾。如果不是这样的情况,将不会采取性急的行动。    我认为邓小平(副总理)说“即使一百年也要等待”的发言,是中国首脑的真意。    我认为中国必须防备苏联,现在没有那样的余力。    问:可是,邓小平副总理前些时候访美时,终于没有答应不用武力解放台湾。    李:中国考虑到三种情况。    问:台湾独立是什么意思?    李:独立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一个中国”这种观念当中的独立,这个北京和台湾的立场是相同的。另一是离开中国的独立。这就象是改变国语,完全断绝同中国的关系的新加坡那样形式的独立。    台湾如果这样干,中国是不会允许吧。    问:台湾与苏联接近的可能性如何?    李:在美中恢复邦交之后,在台湾全岛爆发了被美国出卖了的愤怒,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样简单的想法出发,因为美国背叛了,就应与苏联携手这种议论一时相当盛行。    以“反共”为国策的台湾,按理是不会同苏联结成同盟国家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情也会冷静下来的。来自苏联方面的微笑    问:有来自苏联方面的所谓接近工作吗?    李:有。尽管在东京,在中苏蜜月时代不理睬我们的苏联记者,一见面就露出笑脸。其中还有到亚东关系协会(台湾代表部)来,说什么“需要有关台湾的资料”。(笑)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很难应付。    问:这是什么意思?    李:对露出和平的笑脸要求握手的人的手,尽管是个打扰,也不能推回去(笑)。    虽然中国是彻底反苏的,但台湾并不那么严厉。因为现在叫作……防苏。    问:此外,还有别的苏联接近台湾的征兆吗?    李:台湾海峡和台湾领海的警卫,现在由我方的海军和美国第七舰队交替担任。    第七舰队出来的时候,看不见苏联舰船,一轮到我方海军出来,苏联舰船便一直开到领海的紧边上,他们鸣汽笛,显出笑容可掬(笑)……因为是国际礼节,我们也要回礼。    问:没有侵犯领海吧?    李:现在还没有。但是今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美台相互防卫条约到期限以后将会怎样呢?    不能保证苏联舰船不会以海上遇险、事故等国际法上的紧急避难为名,要求同意进入台湾港口。对此不能拒绝。但如果从人道立场出发亲切接待,将被人怀疑是接近苏联。    因为中国也好、美国也好,最警惕这一点。    用炮火赶回去,将变成战争。这可是中苏战争啊!因为理论上是“一个中国”嘛(笑)。    统一问题看来已开始提上了现实的日程。至少在目前的台湾感觉不到要同中国打仗或下决心进行倒向苏联的危险赌注、制止走向和平的潮流的趋向。中国同台湾相互敌视、相互谩骂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问:在大陆有亲戚、朋友吗?    李:我父亲在上海当律师,在日中战争中被宪兵队捉去,死在狱中。听说,我母亲去年在上海逝世。另外还有一个弟弟……一直音信不通。    问:将来在台湾生活吗?    李:我在台湾没有家(笑)。已经六十岁了,也考虑了退休问题,但是,这个时候不打算离开亚洲。亚洲和中国将会怎样发展,想在邻近的地方看到。    问:今后的台湾会怎样。    李:虽然由于日中、美中条约(台湾)暂时处于困境,但是政治态度却不能僵硬。当务之急是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对发生破绽的对美关系作现实的修复。    在对中关系方面,以坚持不使用武力为基本,巩固台湾内部的团结,等待具备客观形势。    问:为何需要客观形势呢?    李:使理应是一个的中国由对立发展到分立,然后……。

3. 一批在印西藏人到我使馆外“示威”

【印报托新德里三月十一日电】几百名西藏人同一些支持他们的印度人一起,昨天在中国大使馆外面举行和平示威,要求在西藏恢复人权。    这次示威是西藏人及其支持者为纪念西藏起义二十周年而搞的两个半小时的活动计划的一部分。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三月九日电】达赖喇嘛为纪念他本人和他的西藏追随者在印度流亡将近二十年,于今天发誓要为争取自由的西藏而“进行斗争”。    他发表一项声明说,“我们从我们过去的经验中吸取了教训——我们没有因为我们的悲剧而气馁——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使六百万西藏人感到完全满意、在我们的国土上完全恢复和平和自由的那一天为止”。    达赖喇嘛说,中国现在允许西藏人回西藏探亲,但“必须允许他们看看真实的情况”,而不是只到一些有人陪同精心安排的地方去参观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