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01-21
第 1 版
1. 美报文章:《柬埔寨加强抵抗》
说柬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游击战是人们料到的,但那么快就活动开了,出人意外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一月十八日刊登该报专职作家威廉·查普曼发自曼谷的一篇文章,题为《柬埔寨加强抵抗,看来河内得长期实行军事统治》,摘译如下: 据这里消息灵通人士说,柬埔寨军队已展开了有效的游击抵抗,从而出现了越南进行长期军事卷入以保护金边新政府的前景。 据最新消息,越南军队和忠于被推翻的波尔布特政府的红色高棉残余部队在柬埔寨全境几个地区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这里的观察家们认为,如果柬埔寨的游击队要在柬埔寨发动大规模的行动,地点很大可能选择在从戈公岛以北沿柬泰边界地带的西南山区。这个地区崎岖不平,越南坦克在这个地区不易作战,并且,这个地区还可通往海上,游击队可以定期从海上得到可能来自中国的船只运来的供应物资。 然而,这些人士说,柬埔寨人不大可能统一组织全国范围的游击战争,因为他们的部队被分割得很散,而且可能相互没有联系。 他们说,尽管越南的坦克和军队经过三周的战争几乎已控制了所有人口稠密的地区,但是,成千上万的红色高棉军队已经重新集结,并从乡村地区打过来。 一位人士说,“越南人掌握着城镇,柬埔寨人掌握着乡村。” 这些人士说,柬埔寨方面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游击队骚扰是人们所料到的,但是那么快就在那么多地方活动开了,这是出人意外的。 这些人士说,尚无证据证明大批柬埔寨守军已经安全进入山区。有消息说,被撵下台的波尔布特总理已经到达那里,并已组织了抵抗运动,这些消息仍然没有得到证实。 这里的人士说,由于分散的抵抗军的力量强大,越南现在面临着这种很大的可能性:不得不把它的军队继续在柬埔寨驻守一段时期。 他们说,前政府的地方行政官员已经逃跑,共产党委员会已经解散,留下了少数几个当地的柬埔寨人主持工作。 有一位人士说,憎恶波尔布特统治下的野蛮行径的一些柬埔寨人可能会支持新政府,但是,柬埔寨人和越南人之间的世仇将会使金边新成立的政府不得人心。
2. 南斯拉夫驻联合国大使向西哈努克转达铁托总统的口信
【南通社贝尔格莱德一月十八日电】南斯拉夫驻联合国大使科马蒂纳向西哈努克亲王转告了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给西哈努克的口信,这是对西哈努克亲王早些时候致铁托总统一封信的回信。 南外交部发言人卡莱集奇说,这封信是关于柬埔寨局势的,它是从不结盟运动的政策和原则以及联合国宪章的立场出发来看柬埔寨局势的。
3. 美报报道:西哈努克会见美国记者时的谈话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一月十九日刊登普拉内·古普特的一篇报道,题目是《西哈努克亲王说,他打算在西方无限期地呆下去》,摘译如下: 西哈努克亲王昨天晚上说,他打算在西方无限期地呆下去。他还将让他的两个儿子和他家庭的其他两名成员从北京乘飞机前往法国。 他是在伦诺克斯山医院同记者谈话时说这番话的。 西哈努克亲王说,他“已经履行了我对波尔布特政府的义务”,从现在起他将以一个“自由的人,而不是”他的政府的“代表”的身份讲话。 西哈努克亲王说:“我希望能够非常自由地从一个城市前往另一个城市。从现在起,我将以一名爱国者,而不是柬埔寨的前统治者的身份讲话。” 西哈努克亲王是在公园大街第七十七街这所医院内他住的九层楼上的房间里会见记者的。在他会见记者之前,国务卿万斯刚刚离开他的房间。万斯当时是在前往对外关系委员会发表讲话的途中,他不肯谈论他拜访西哈努克亲王的事情,但是西哈努克后来说,这是一次“政治性的拜访”。 西哈努克亲王说:“我不打算要求避难。但是国务卿说,我可以在这里想呆多久就呆多久。我确实打算在这里呆一段时间。” 他说,在从伦诺克斯山出院后,他在美国至少要呆一个月。他说,此后,他将在法国呆“几个月”,住在他在戛纳附近的地中海别墅。他还打算在西德呆一段时间。 五十六岁的西哈努克亲王身穿便服,在谈话时似乎精神恢复了。 他说,他的两个小儿子、他的姑母和他的岳母仍在北京,他们不久将飞往法国。 西哈努克亲王的夫人莫尼克一直同他住在这所医院里。 和他住同一层楼的病人说,西哈努克亲王和他的夫人曾到他们的房间里同他们握手,对指定保卫他——对来访的贵宾来说这是一种贯例——的大量特工人员的打扰表示歉意。 国务卿万斯是在下午六点十五分走进西哈努克亲王的房间的,他离开的时间是六点四十五分。西哈努克亲王陪同他走到电梯房的转门跟前。西哈努克亲王在随后会见记者时谈到了万斯拜访的情况。他说:“这是一次政治性拜访。我们进行了非常诚挚的、非常坦率的讨论。”他说,他和国务卿讨论了柬埔寨的局势和那里的“双重战争”。 这位亲王说:“我告诉他,这是一场双重战争——柬埔寨同越南的战争,从传统上说,后者一直是扩张主义的,而且也有点霸权主义。这场战争还有另一个方面,这是两个共产党大国,即中国和苏联之间的争端问题。我们也讨论了超级大国卷入柬埔寨局势的问题。” 他稍微提高了一下嗓门说:“我将继续反对越南的入侵。我要求越南撤军,让柬埔寨人享有自己的权利。” 这位亲王回顾说,他的一些家庭成员在波尔布特政权执政时期在柬埔寨失踪了。他说:“现在跟我一起的只是我的家庭的一部分。我失去了许多儿女、孙子和孙女。但是在法国我的家庭的另一部分将和我在一起。”他又说:“我是一个自由的人了。” 【美联社纽约一月十九日电】预料西哈努克亲王将在周末离开伦诺克斯山医院。医院的内科主任迈克尔·布鲁诺今天说:“他的健康状况极好。”据布鲁诺医生说,西哈努克正在同美国国务院磋商,决定他出院后的去向。 国务院没有立即发表评论。一位发言人说,万斯国务卿昨晚在医院同亲王会晤了四十分钟,是“个人的礼节性拜访”。
4. 英《卫报》报道:《越南的进攻失去了势头》
【本刊讯】英国《卫报》一月十九日刊登怀曼特发自曼谷的一篇报道,题为《越南的进攻失去了势头》,摘译如下: 观察家们昨天在这里说,在越南横扫柬埔寨大部分地区之后,由于补给线太长而造成的后勤方面的困难,正在削弱越南在柬埔寨西北部的一些地区的攻势的势头。 密切注视战局的权威的西方专家说,有“迹象表明,越南在迅速为其军队提供补给方面遇到了困难”。这就使他们越来越容易受到忠于红色高棉政权的军队的反击。 情报部门的消息表明,柬埔寨西北部重镇君克汕和三隆周围发生了激战,在那里,越南军队的推进由于补给线拉得太长而放慢了。据分析家们说,越南军队缺乏的急需补给品有:他们的苏制PT—76两栖坦克使用的柴油、老式的T—54坦克使用的汽油、弹药和医药品,这些东西要从三百英里外运去。 越南人正为他们的迅速推进付出其他代价。 在他们击败了柬越边境附近一些地区的柬埔寨军队之后,由于是沿着主要公路和主要的辅助道路前进,没有穿越森林和稻田,所以没有遇到大的抵抗。 但是,一个西方观察家所说的“实质上是沿着公路进军”的打法留下了一些由红色高棉军队控制的孤立的小块地区。 几天来,这些地区已开始对越南对交通中心的控制进行挑战。 据报道,在靠近柬越边界的柴桢省仍有顽强的抵抗。 柴桢省是越南侵略军绕过去的红色高棉的防守据点之一。 即使在首都金边周围,据说,被推翻的政府的部队仍在与越南人打持久战,使得越南人需要调空军支援地面部队。 尽管越军拥有较强大的火力,机动性强,通讯联络条件好,但红色高棉却具有熟悉地形和为保卫自己家园而战的长处,而且正在凭靠传统的毛主义的游击战术,打击越南的侧翼和后方。
5. 昂格尔离台北回国
【法新社台北一月十九日电】由于美国一月一日承认了中国,美国前驻台北大使昂格尔和夫人今天中午离开了这里。 到机场送行的有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和美国军官,还有国民党中国外交部首席礼宾官。他们全都在台北国际机场要人休息室里喝了香槟,向他道别。 国民党中国驻华盛顿大使沈剑虹已于上月底回到台北。
6. 台湾当局禁止发行或撕掉刊登我建议与台湾贸易等消息的外国报刊
【美联社台北一月十六日电】政府人士今天说,国民党中国禁止外国报道的北京建议台湾同大陆进行邮政、贸易和民航联系的消息。这些要求不透露姓名的人士说,政府已完全禁止发行在头版刊登了有关这种建议的消息的外国刊物,对于在里页刊有此类消息的刊物,则将那几页撕掉。 这些人士说,负责新闻和出版事业的一个政府机构最近收到了许多当地读者的要求。这些读者说,刊登共产党的建的外国报纸会使台湾人民气馁。 上述人士说:「根据以往的沉痛教训,我们知道中共的所谓和谈是没有诚意的。他们想给全世界造成错误印象,认为他们是愿意谈判的而我们则不愿意谈判。」 这些人士没有细说有多少刊登了北京建议的外国报纸或杂志被禁止或停发。
第 2 版
1. 西德《法兰克福汇报》社论:《北约和中国》
【本刊讯】西德《法兰克福汇报》一月十三日刊登一篇社论,题为《北约和中国》,摘译如下: 北约应记起一句老的格言: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引伸到战略现实,这就是说,中国愿做大西洋联盟的天然盟友。当然这种伙伴关系就词的真正含义来说肯定有其局限性。但在军事上加强中国可能符合我们的利益。 因为中国在军事上是弱的。苏联人希望它仍将是弱的。因此,勃列日涅夫给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联邦共和国写信。他以前也曾写信试图讹诈对方,并且取得了成就,当时关系到中子弹问题,现在他不只是警告不要向中国人提供武器,他还要求我们根本不要把技术设备卖给中国。 甚至卡特政府也感到了这种语言的不可思议性。美国总统在瓜德罗普会议上没有反对英国向中国空军提供几十架垂直升降飞机的打算。巴黎也不让人为它规定可以同谁做武器买卖。俄国人心理上的进攻暂时被击退了。 可是,即便是同红色中国的武器交易成为一项固定的政策的话,也应冷静地估计战略结果。直到中国的部队成为也能在外交政策上有效地使用的力量,还得过很长时间。十年之内中国军队不可能从战略上减轻欧洲战线的负担。中国军队今天仍是进行内战的一支军队。 现在向西方开放的中国需要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新上任的先生们用言语和行动表明,他们在致力于军事建设的第二阶段。他们现在有一百五十多个师。有成百万的士兵服役。预备队的数目是不可估量的。但与苏联的红军相比,中国的军队毫无希望地落后于我们时代的要求。这是要帮助他们的一个原因。
2. 《纽约时报》文章:《反对向中国提供新武器》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一月十六日以《反对向中国提供新武器》为题发表文章说: 中国当真需要实现现代化来使自己守住阵地吗?苏联和中国之间的战争至少可以说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如果两国之间发生战争的话,最可能发生战争的时间是在中苏刚发生分裂之后。 但是,除了一些边境小冲突之外,双方都采取克制态度,中国人大概是由于没有远程武器,俄国人则是因为他们明白世界舆论决不会允许他们发动核进攻而不受到惩罚,而且用常规力量入侵中国,那会比拿破仑进军莫斯科更愚蠢。 确实,中国已经拥有最可靠的防御力量 ——十亿人民、广阔领土、军事化的纪律及其政治上的同一性。任何外国都无法征服中国。凡是有理智的人都不敢于进行这样的尝试。 使中国的防御力量现代化对中国没有什么益处,只会消耗那些难以节省的资源。这样做可能在亚洲互相为邻的国家之间引起军备竞赛。 这样做可能促使苏联再扩充它的武器。这样做会使西方为了减少销售给第三世界的武器数量而进行的努力失去意义——西方销售武器的数量远远超过华约组织成员国。这样做可能促使俄国人在伊朗和南部非洲等多事地区加紧施加压力。
3. 丹麦前教育大臣偿还她超支的车旅费
【路透社哥本哈根一月十二日电】丹麦前教育大臣比耶雷戈尔夫人——她由于在一次外国旅行时旅馆费用开支过大而被撤职——已向政府偿还了五千三百丹麦克朗(约一千美元)。 财政大臣克努兹·黑内森说,安克尔·耶恩森首相已批准了偿还的这个数目,认为这一事件已解决了。 据了解,这五千三百丹麦克朗的费用是私人开支。
4. 美《今日世界》文章:《欧美中等教育的趋势》(上)
说世界各国中等教育的差别正在逐渐缩小,这种趋势大有助于国际间的相互了解 【本刊讯】美国在香港出版的《今日世界》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号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欧美中等教育的趋势》,摘要如下: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公共教育制度,虽然至今还有很大的差别,但这个差别已在开始缩小。事实上美国公立小学和中学现正逐渐丧失推行改革的热烈情绪,而恢复到原来的基本状态。但同时,欧洲及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则趋向更具灵活性,更容易接受全民入学,以及更能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美国中等教育实况美国公共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每一个人都能接受教育。所以免费公共教育达到十二年级,即至中学毕业为止。美国多数州现规定六岁至十六岁的人必须入学。全国大部分人都完成中学教育。例如以去年为例,美国二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有百分之六十四至少已受过四年中学教育;而一九六六年则仅为百分之五十。 一九七七至七八学年美国公立小学学生共达二千四百六十万人,公立中学学生则达一千九百万人。 美国的教育工作大部分是属于地方事务。全美国共有公立学区一万六千零二十六个,每区各设一个地方教育委员会。委员通常是民选的,但亦有不少由市长委派,或由其他民选官员担任。每个委员会为本区各学校决定政策大纲;至于这种政策的执行,则为各校监督及其属下人员的工作。 联邦政府对于教育措施并不直接控制:“教育”一语亦从未出现于美国的宪法中。所以公立学校的事务完全是各州的责任;每州各有其自己的教育法规及条例,规定所有必须讲授的课程,并授权各当地的教育委员会负责执行。 实际的课室讲授当然是教师的责任。目前美国全国共有教师二百二十万人,几乎全部都拥有文学士学位;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教师必须有硕士以上的学位。大多数教师(约一百九十万人)隶属于“美国教育协会”;另有四十四万六千人则是比较激进的“美国教师联合会”的会员。该联合会是美国劳工联盟的附属机构。截至六十年代中叶为止,美国的教师都是相当安份的人。但是到了最近,他们不断提出加薪(一九七七年美国教师的平均年薪是一万四千二百四十四美元)、改善工作环境,以及对课程应有发言权等等要求。当他们和地方教育委员会协商而达不到目的时,便更有罢教的可能。 美国公立学校的经费主要是由地方税收支付的。事实上,在公共教育的支出中,只有百分之八由联邦政府负担。平均用于每个学生的每年经费为一千六百三十六美元。实施改革程度低落自六十年代中叶开始,一股革新浪潮横扫美国学校,各校对英国一部分小学所创始的“开放课室”运动发生极大兴趣。 美国的所谓“开放教育”,常是指给予学生最大的个人自由,而只予最少的正规监督,因此,在开放的课室里,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分年级的活动;可以凭自己的速度去学习和发展,而不必照他人所定的种种限制去学习。所以在这个期间,许多学校不止放弃了年级制,而且停止举行衡量学业成绩的测验,也很少实行任何种类的限制。 教师凭学生的创造力及是否充分发挥潜力来品评学生。学生本人则自行决定要学些什么,以及何时开始学习。 这个革新浪潮在无意间造成的副产物,是学生的程度步步低落,而传统的学业成绩也直线下降。事实上,自一九六三年以来,学生投考大学时,其学力测验的平均分数一直在逐年降低。(上)
5. 《美苏在表面平静下掩盖着紧张关系》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明星报》一月十六日刊登该报记者亨利·布雷德舍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美苏在表面平静下面掩盖着紧张的关系》,摘译如下: 在苏美关系处于相当平静的阶段的表面下,莫斯科和华盛顿都发现有一些新的理由彼此担心。 但是尽管有些担心,两个国家却谈到它们都希望完成一项新的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第二阶段的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条约。 自从去年夏天两国关系紧张之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看来是比较平静的。去年夏天的紧张局势是三十多年来经常发生的纠葛中最近的一次。 在越南侵略柬埔寨的问题上,政府一直谨慎地避免直接指责苏联,虽然它的一些专家在去年十一月曾预料,一项苏越条约是进攻金边的一种准备。 政府也没有谴责克里姆林宫助长伊朗的骚乱。这里的官员们担心共产党的煽动是为了苏联的利益。但是政府的立场是,这种混乱的局势是自己发展起来的,不需要外部的煽动。 华盛顿和莫斯科多次互相警告——措词越来越激烈——对方不要干涉伊朗的内政。 但是究竟会进行什么样的干涉,和怎样才能辨别出来,还是不清楚的。 对克里姆林宫制订政策的人来说,美国是最重要的国家,因为它是那些看来反对苏联行动的力量的领袖,而且是唯一能够摧毁苏联的国家。 但是在很多方面,中国是更使人烦恼的,因为它有十亿人口,同苏联共有世界上最长的边界线。 在俄国人中间,对于“黄祸”,存在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意识,一些非俄罗斯人的苏联中亚人,对附近的大批中国人也是忧心忡忡的。 任何同中国交朋友的人都不能避免使它自己同克里姆林宫的关系受到损害。损害的程度取决于那个中国的朋友对克里姆林宫的重要性。 美国对莫斯科来说太重要了,因此莫斯科对卡特同北京建立外交关系和邀请副总理邓小平在两周后访问这里,不能作出公开敌视的反应。 最近似敌视的反应就是莫斯科对于西欧同意向北京出售武器所采取的态度。莫斯科指责说这是受到美国怂恿的。 一些美国高级官员觉得,苏联对卡特宣布同中国开始新时代感到恼火,正是这种情绪使得克里姆林宫在日内瓦在最后一分钟不愿意在圣诞节之前达成限制战略武器会谈条约。 美国对这项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所采取的态度的背景是,公众在最近两三年内逐渐改变对苏联军事地位的看法。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发展,苏联军事机构的规模日益扩大,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在世界范围的使用也在不断增加。 对于这种不断改变的看法,苏联的官员们是不高兴的,也许是担心的。 他们一再否认他们的国家在进行大规模的扩军。 使一些美国人感到忧虑的是使两国力量走向平衡,和苏联继续发展力量然后取得优势的这种趋势。如果这种忧虑有增无已,它可能成为苏美关系中的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因素。
第 3 版
1. 日报文章:《越柬争端将成为苏控制亚洲的桥头堡》
【本刊讯】日本《大和新闻》一月十一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越柬争端的背景:名为“解放”的“战争”,将成为苏联控制亚洲的桥头堡》,摘译如下: 越南正规军以及受其全面支持的柬埔寨救国阵线确实是轻而易举地攻陷了柬埔寨首都金边。据认为,被赶出首都的波尔布特政权已转入游击战,在寻求东山再起的时机。这次的事态,使越南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的设想有了进一步实现的可能,而且,也使同中国针锋相对并想在亚洲地区确立牢固的控制权的苏联进一步获得明显的战略优势。苏联想完全打断中国对柬埔寨的影响,在印度支那半岛建成一个以越南为主导的“印度支那联邦”,确立控制亚洲的巨大桥头堡,为此,大概会向越南投入巨额的军事援助。不言而喻,去年缔结的实际上的“苏越军事同盟”就是从苏联的这种战略产生的。 对苏联来说,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具有双重的,或者几重的战略意义。那就是指望把大量的中国军队牵制在中越边境地区,以减轻中苏边境地区的兵力部署,同时转而把这些兵力部署到被认为是薄弱的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峙的方面,充实其力量;尤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加强孤立中国。即使说金边失陷了,但是,据说波尔布特政权方面早就估计到这一事态会发生,已经作好计划,转入游击战,以便迎击越南军队。在越军极为轻易地攻下金边的背后,也有这种原因。 在柬埔寨发生的争端中,世人看到的越军的行为是一个为苏俄的大霸权主义的侵略意图服务的明目张胆的侵略者的形象。这就如同苏联用坦克军团征服捷克斯洛伐克一样。 在这种非“正义”的战争中,越军能否剿灭游击队,尚属很大疑问。
2. 丰田生产方式(二十八)
例如,在生产“花冠”和“卡丽娜”的生产线上,不采取上午全生产“花冠”,下午全生产“卡丽娜”这种汇总生产的流水作业方式,而常常是采取互相交替生产“花冠”和“卡丽娜”的方式。关于这种生产“均匀化”的意义,在第二章里已经谈过。 为了生产的“均匀化”,把“批量变小”,当然会出现“迅速改变程序”的需要。 迅速改变程序,在实行丰田生产方式上,是绝对重要的。由于把批量变小造成改变程序的需要,作业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复练习。 到昭和三十年代(一九五六——一九六五年),在丰田汽车公司推进均匀化生产的阶段,改变程序的时间便打破了一小时,减到了十五分钟。而且,在昭和四十年代(一九六六——一九七五年)后半期,缩短到只需三分钟。这是作业者根据需要通过现场训练打破常规的例子。 无论是通用汽车公司,还是福特汽车公司,或者是欧洲的汽车企业,都实行了有自己特点的生产合理化;但是,丰田生产方式争取实现的生产“均匀化”中却没有采纳这些特点。 福特式和丰田式,哪种方式占优势呢?因为两种方式都在日新月异地进行改善和改革,所以不是匆忙下结论的问题;但是,我本人确信,丰田方式是适合经济低速度增长时代的制造方式。所谓“标准”是自己建立的 在标准作业方面想到的因素是人、机械和物,如果不经常地把三者相互有机地配合起来,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生产。因为从事生产的人被抛在了一边。 所谓“标准”,应当由生产现场的人来制定。决不能由上面规定。但是,在整个企业的巨大计划中,应当建立整个工厂的体系,这样,生产现场的各部分的“标准”才能成为周密而灵活的。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所谓“标准”,不光指生产现场的“标准作业”,而且必须把它理解为企业最高领导人的思想。 在亨利·福特一世的想法中,令人感到有这样一种坚强的信念,即:标准不是由上面下达的。所谓上面,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最高领导人、厂长,或者什么上司,都是一样。总而言之,制定“标准”的人,譬如在企业,就应该是生产现场的当事人,否则就不会成为有利于“进步”的标准。与其治疗,不如预防 买了新机器,为什么非要让它老是尽力运转呢?在机器情况良好时,就让它多制造产品;为应付机器发生故障时的需要,就要让机器在它能生产时尽量生产——这仍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 不过,到了经济低速度增长时代,这种想法就变得行不通了。尽管如此,囤积产品的倾向仍然严重。 如果掌握丰田生产方式的“非常准时”的思想,即“将必要数量的必要物品,在必要的时候”送到手,那么手头就确实不需要再有多余的原材料和多余的制品了。 (二十八)
3. 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在阿东北部袭击政府军
【法新社白沙瓦一月十三日电】据这里的阿富汗难民说,穆斯林叛乱分子游击队一月九日在阿富汗东北部贾拉拉巴德附近的福库袭击了一个军人车队,有四十名阿富汗军人被打死,七十人受伤。 据伊斯兰组织在阿富汗的分支机构说,自今年年初以来,阿富汗库纳尔省东北部的战斗已大大加剧。 在福库遭到袭击之前,有消息说,这一地区发生了一连串的冲突,特别是在丹加姆谷地。一月一日至五日十五名军人被打死。 叛乱分子说,他们于一月七日在雄克里取得了突出的战果,这一天,他们打死和俘虏一千多名政府军。 一个敌对的政治组织伊斯兰党声称他们在库纳尔发动了几次袭击,还说最近缴获了八辆装甲部队运输车。 观察家说,由于这两个流亡组织之间的角逐,不可能了解它们在游击队正在作战的这些地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 观察家说,因此,对它们各自的说法必须持谨慎态度。 但是,似乎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游击战正在阿富汗东北部进行,而且战斗正向位于开伯尔山口附近的这一地区的重要城市贾拉拉巴德推进。 【美联社白沙瓦一月九日电】一个阿富汗的逃亡组织今天宣称,阿富汗的反对喀布尔左派政权的部族正在对政府开展激烈的游击战,上周末在东部的库纳尔省占领了一个军事设施,缴获了两辆坦克。 阿富汗救亡民族阵线代主席莫查德迪教授说:“我们控制了库纳尔省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但是我们的人现在很困难,需要武器弹药、粮食,药品和衣服。” 一位游击队前线指挥官对本社在这里的记者说,大约有三百名莫赫曼和萨菲部族的人从两面进攻,在离白沙瓦约一百公里的赛库里占领了一个陆军基地。他说,这个基地几乎没有抵抗。 一些前线指挥官说,有六十名阿富汗军人被打死,还有一些人受伤。 莫查德迪承认,但是,有几个因素是推翻塔拉基政权的游击战的大障碍。 他说,游击队缺乏通讯设备和弹药,而且它内部纷争不休。 莫查德迪说,民族阵线在流亡中遭到右派伊斯兰党的反对,该党拒绝参加这个保护性组织,因为这个组织里有一些王族成员。 他说,在一九七三年被推翻、现在住在罗马的前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支持民族阵线。
4. 日报报道:《走访中越边境地带,子弹地雷的恐怖》
说越南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衅,中国一味克制,但这种克制已逐渐达到顶点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 一月一日刊登该报驻北京特派员青木周三写的一篇报道,题为《走访局势紧张的中越边境地带,子弹、地雷的恐怖》,摘译如下: 中美建交给中越关系投下了极大的阴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去看了孕育着紧张局势的中越边境地带。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市出发往南,走访了离南宁二百四、五十公里的边境城市友谊关和东兴。在这里可以看到国境线的越南一侧挖有战壕,布满了铁丝网。越南士兵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监视着中国方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越对立,不能笼统地简单而言。但是,我认为,只要看了友谊关和东兴两地以后,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真实印象,即现在的状况是,越南不断挑衅,中国一味克制,但这种克制已逐渐达到顶点。 友谊关好象是小型化了的巴黎凯旋门,至少在一年多以前,它还是中国和越南友谊的象征。这座建筑物建于明朝,清朝时被命名为“镇南关”,就是镇压越南的关口的意思,越南人讨厌这个名字。中国解放后,考虑到越南的民族感情,把“镇南关”改为“睦南关”,进而又改为“友谊关”,可是,现在哪有什么友谊。穿过友谊关,往南一百米左右的地方有一棵大榕树,榕树底下立有国境界碑。我赶忙走到界碑处。据一周前访问了这里的外国客人说,从越南境内左右两边的山岗上有石头飞来,很难靠近界碑。幸运的是这天似乎比较平静。 界碑上写着:“到河内一百七十二公里。”眼下通往河内的这条道路由于在越南境内筑起了路障,被完全截断了。在界碑的越南一侧的左边山岗上盖起了小房子,房子用战壕和铁丝网围着。越南士兵藏在隐蔽处,弯着身子,手里好象拿着什么东西。“石头子!赶快走吧。”陪同我的中国人催促说。不得已,我只好后退了。 我站在友谊关前,再次看越南境内,的确看到了在往南两三百米远的浦念岭(标高一百米)上站着七、八个越南士兵。 去年十一月三日,苏联和越南之间缔结了友好合作条约。据说自此以后,越南部署在边境的武装人员数目增加了,侵入中国境内和打枪的事件更加频繁了。越南蓄意破坏边境地区居民的安宁 。 离友谊关八公里的浦寨生产队的一名社员,因踩上越南埋下的木制地雷,一条腿被炸掉了。从此以后,中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对地雷和竹签的不安加剧了。中国让我们看了他们缴获的地雷,有一个金属制的,一个木制的。金属制的可以用探雷器发现,而木制的就没有办法发现了。 溢口生产队的民兵班长庞超林说:“越南士兵屠杀我们的牛,我们去后山砍柴,他们就开枪。因为地下埋有地雷,我们种的玉米都无法收割。” 在东兴,跨越在流经两国边境的北伦河上的中越友谊大桥,由于在中间越南一侧筑起了路障,所以桥上冷冷清清连人影也看不见。“友谊大桥”的名字使人过于扫兴了。
第 4 版
1. 《关于中国选送留学生的管见》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六日至八日连载秦维聪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中国选送留学生的管见》,转载如下: 随着“四人帮”的覆灭,中国出现了科技革命的春天。为了赶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正拟大量派送留学生到国外学习,这当然是一个正确的部署。但是因为一切都是公费,所以如果在选派的做法方面处理不当,结果将会浪费国家大量金钱,而得不到实际的效果。敝人可算是个“老留学生”。回忆自一九四八年毕业于河南省立商邱中学以后,即只身赴台,先后曾获得台大农化系的学士及硕士,并于一九六一年获得美国农艺系的博士学位,后来又修了一个化学硕士学位。之后即任职于美国三个大的化工公司的农化研究发展部。去年五月曾去中国旅游一月,故对中国(台湾及大陆)和美国的科技水平,及美国高等教育与企业间之配合等发展,稍有了解。同时,敝人半工读先后十四年,故对中国留学生在美之生活及学习情况,有深切的体验。基于上述了解与体验,敝人愿以美国为例,对选派中国留学生的具体做法方面,提出几点管见,以供中国当局在选派学生及中美两方商讨合作计划时,作为参考。一、如何多快好省地培育大批优秀外语人材 这是极轻而易举的事。方法是由中国各地考选上千的优等初中毕业生,经过短期初步的英文补习后,即分送美国(或其他国家,下同),到一些中等人家,和他们自己的儿童同吃,同住,同玩,并在当地学校读第七或第八级(相当中国初一及初二)的课程。这样混了半年,保险英语和当地儿童无异。如此一年以后返国,即可作很好的外语人材使用及培育。这样的交换学生计划在美国很普遍。试想在美华裔美籍学人成千上万,各地都有,正苦于援中国无门,替中国“收养”个把儿童一年半载,自属人生乐事。至于在大陆有亲属关系者,政府正可鼓励他们到美国来一年,如此不要国家花一文钱。如果送到美国人家,顶多每月补助些生活费,岂非多快好省的妙策!在选择人家时,最好该家庭也有十二至十六岁的学童,每家宜送一名(如两名则有碍外语之学习)。地点以小城市乡镇为宜(大城市风气坏,管理差,人情薄)。高中学生来美年龄太大些,容易学坏习气。最最失策的是送成年人来美学英文,定是绝对无效的,那倒不如请外人到中国去教。敝人在美近二十年矣,英语水平和我十三四岁的儿女比,真有天壤之别,就是一例。二、选送高中毕业生来美读大学必定得不偿失除了学语文外,中国的兴趣在学科技。一般说来,美国大学除文科外,其数理化的水平还不如台湾较好的高中程度。同时学费昂贵,为时四年。毕业后真知识根本谈不上,倒是满身洋臭,成了名副其实的镀金,印度等国送了很多这类学生,台湾一度也送来不少官僚子女,毕业后连英文都学不好,休谈其他。中国如花大量资金,造就这等“人材”,实为不智。三、留学生当以大专毕业生来美攻读硕士学位为主美国硕士学位平均需时一年,顶多一年半。凡由台来美之大专毕业生都可拿到,其水平相当于中国较好的大学正科毕业者。凡有起码的英语水准者(即使用字典可看懂英语课本),英语都不成问题。因为初来时,虽然听不懂,记不下,但一般课程都有教科书作依据,考试时都有一定的范围。上课不懂,但只要课后用心多读几遍课本就可过关,且会考得很好。美国的研究院规定研究生以B(81—90分)为及格,C(71—80)则算不及格,但不必重读。如一科三个学分得了C,必需同时有另一科三个学分得A(91—100)才能拉平为B级。否则奖学金或被取消,或被迫退学。美国的考试繁多。可分小考(十分钟左右小笔试,随时可以举行),测验(二十至三十分钟,每章或数章讲完时举行),考试(二小时期中考)及大考(期终考)。因为评分严格,甚至不合理(许多教授硬性划分一班为A、B、C三级),所以如不用极大的努力攻读,即是一个“突然的小考”就可把一科拉至C级,岂可儿戏!敝人作学生时虽痛恨考试,却衷心赞美这种制度。罗罗嗦嗦说了许多,主要是希望中国当局下决心,要留学生一定拿下学位来。因为学位不是轻易可得的,只有拿了学位,才能证明是下了够水准的苦功,钱才算没白花,才算学到些真知识,对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才能有希望作出贡献。四、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美国的学制有两种,即四季制及两季制。前者可一气攻下来获得硕士。后者的暑假较长,一般自费者乘此机会可出去打工赚钱。因中国留学生皆为公费,所以应规定在假期间或毕业后到各指定的企业研究部实习半年。因美国在实用科技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各企业自己进行,如政府允许,企业方面对这种实习是支持的。美国各企业虽然研究项目五花八门,但每一项目(如农业的发展)各个从事的公司都走同一或类似的道路(如合成、筛选、配剂……等等)。如在企业的一部实习半年,即可掌握该部尖端科技之全部过程。这是在学校绝对学不到的真经验,正是中国希望学到的。日本常派这类学生东来西往到处实习。企业方面如非与国防有关者,一般都不保密,因有专利权保护也。一般研究人员皆精诚合作,坦白互教,极易相处。经过这样训练的留学生,才是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实际骨干,才能开花结果,赶超先进。五、攻读博士学位之研究生在国内或国外获得硕士学位并作两年研究之人员,可自己申请美国之奖学金,由中国补助,来美攻读博士学位。为时约二年至三年。美国各大学攻博士之研究生为数不多,但奖学金很多。有了这种奖学金,师生关系比较密切,且有研究项目可作。毕业后,或假期最好到专门公私研究机构实习一段时间,如此必定满载而归,成为科研及教育的骨干。六、短期进修者可分两种:其一为著名学者来美交换研究或讲学,当然不修学位。另一为派送专门技术人员,到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企业有关部门作特种指定项目的训练。日本常派这类人来实习,一般都不会说英语,由译员陪同。这种实际训练,是赶超先进的捷径,应全力推行。因不属“留学”范围,这里也就不罗嗦了。七、对留学生的照顾留学生的苦处在住处不定。即使住在宿舍,一旦放假,也得搬出。建议中国在有研究生的院校附近,购买房产,作久远之打算,是为最经济的措施。有了房子,饮食不必操心,因可轮流作饭,如果食住问题解决,则可安心攻读。
2. 港报文章:《介绍〈台湾乡土作家选集〉》
【本刊讯】香港《文汇报》一月十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介绍(台湾乡土作家选集〉》,全文如下: 台湾乡土作家选集编委编印的《台湾乡土作家选集》,收集了台湾十八位作家的二十二篇作品。小说的主角有渔民、矿工、农民、妓女、老兵、产业工人,具有民族意识的乡下老太婆,从大陆来台生活无依的同胞和炼狱中的牺牲者,还有转变之中的知识分子。写作的年代从一九二五年(赖和:《觉悟的牺牲》)到一九七四年(王拓:《一个年青的乡下医生》)。这些作品跨越两个时代,即日据时代与第二次大战后的时期,可以说具体而微地呈现了五十年来的台湾社会,并反映了两个不同时代的重要特征。 《台湾乡土作家选集》从写实的角度,专以言之有物、有血有肉为标准,精选了这有限的二十二篇作品。其中部分作品内容或在人物、故事、结构、技巧等方面未臻于完美之境,但是作者们都刻画了人们真切的情感,反映了社会时代,更强烈地暗示了五十年来台湾社会的变动方向。既是一面时代社会的镜子,也是时代社会的号角。相信定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这二十二篇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高度的社会感。它们是台湾这片土地蕴育出来的,故乡的草木与山岗丰富了作家的情感,故乡同胞的生活提供了作品的题材。更重要的是它们再度肯定了台湾文化。 在近代台湾历史里,清楚地记载了台湾人民外抗强权的史实。有英雄的地方,就有歌唱。在这部选集里,有赖和为“二林事件”的英雄们唱出了《觉悟的牺牲》,杨逵的《送报伕》则是日据时代民族主义浪潮的回响。至于李乔的《孟婆汤》和黄春明的《莎哟娜啦·再见》,又反映这历史潮流的延续性,以及其坚韧的生命力。 选集里更涉及广阔的社会经济层面里“小人物”的生活细节与剪影,如王祯和的《小林来台北》,王拓的《炸》,黄春明的《青蕃公的故事》,杨青矗的《工等五等》。 这些作品给读者一种“眼光始大,感慨遂深”之感,让读者们与时代社会共呼吸。这些作品都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也是近代台湾经济社会史的另一个侧面。
3. 台湾《经济日报》报道:台湾当局要加强对大陆的经济研究
【本刊讯】台湾《经济日报》一月十四日报道:行政院经建会决定成立一个小组,加强对匪经济的研究。 对匪经济之研究,有关部门早已有专人在做,但因很少发表,国人鲜知其事。经建会最近要求该会经济研究处,主动挑起这份工作,并且要每个月提出报告,详作分析。 鉴于经建会人才济济,因此各方对其主司其事期望很高,希望经建会能做得和过去所做的有些不同。 第一、各种资料数字的搜集应该力求精确,这种研究才有价值。 第二、不要只报喜不报忧,过去一些对匪经济研究的论文,大多有此现象。匪伪政权的一些政策或执行结果,都应以客观的角度予以评估,如果确有可取之处,亦应不加以掩饰才好 。 第三、适度地提供匪区经济事实给工商界了解。例如美匪建交后,可能会在美国市场上与我们展开竞争,匪的动向策略,应经常提供给工商界了解,而工商界亦可以其实际在海外与匪竞争的经验与情况反应给当局参考。 总之,今天是个情报重于一切的时代,经济讯息尤其重要,更何况对共匪这样的敌人,切望经建会在对匪经济作战方面能有一番成就。
4. 台湾一些人集会叫嚷成立反统战的统一指挥机构
【本刊讯】台湾《中国时报》一月十三日报道: 出席“当前中共和平统战阴谋之剖析”座谈会的学者专家们,十三日一致主张,政府应立即成立对匪反统战的统一指挥策划机构,对共匪展开新的攻势,有效地对抗,反击共匪的和平统战阴谋。 他们并主张,面对共匪的新统战阴谋,我们应加强全体军民同胞的敌情教育,并对中共的宣传谎言予以揭发,开展积极的反宣传、反渗透作战,以粉碎共匪对国际人士和海内外中国人的统战阴谋。 国防部总政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廖祖述中将指出,共匪对我采取的攻势,可分三个阶段:以和为战——以战逼和——以和灭台。他强调,反共不能变为恐共,必须加以反击。 廖祖述建议成立一个统一指挥机构,结合力量,协调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