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09-06

第 1 版

1. 日本的评论家松冈洋子新著:《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发生》(一)

【本刊讯】日本评论家松冈洋子新著《第三次世界大战会发生》,一九七六年七月三十一日由日本松冈事务所出版。今将全书内容详细摘要如下:一、世界正在走向战争缓和的色彩减退,警惕苏联的呼声高涨    今年以来,世界形势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现在的形势截然不同于一九七五年夏季在赫尔辛基召开的欧洲安全会议所造成的美苏共处的政治状况,必须冷静地注视事态,要警惕苏联的呼声与日俱增。美国新闻界中也出现了“第二次冷战”这个新词。缓和笼罩了阴影;美国的世界战略正在明显地修改为“以实力求和平”。支持缓和的国务卿基辛格,今年二月三日在旧金山发表了题为《和平的无穷无尽的考验,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的演说,把苏联说成是“历史上第一个能够威胁远离欧亚大陆的美洲大陆以及全世界的国家”,主张说“美国的责任是,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对立,另外还要避免美国丧失权力”,甚至援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苏联的政策取得成功的例子来论证他的主张。    福特总统三月一日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电视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决定今后不用缓和这个词了。我不认为现在的形势还能够适用这个词。”让我们把眼光从美国移向欧洲来看一看。这里也和美国一样,缓和的声音正在迅速地消失,而警惕苏联的呼声则在高涨。英国《经济学家》周刊二月七日一期说,对于苏联扩大势力的意图,缓和政策没有带来丝毫变化。它的结论是:“对缓和所寄予的错误愿望的幻灭是不愉快的消息,却是事实。”    英国《泰晤士报》三月十五日在头版头条位置标出大标题,又在第十二版报道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的研究报告(摘要)。它的精神是提醒各成员国说:“苏联可能突然袭击欧洲。要很好地防备突然袭击。”    战局到底是不是会象这个研究报告所说的那样发展,这很难保证;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报告指出,无论如何,“如果苏联处在一些特定的军事和政治状况下,它就会被在西欧打一场局部战争的强烈动机所驱使。”《泰晤士报》还在第十二版上登载了精通军事问题的英国前外交部次官查尔方特写的评论。他说,并不是讲“在目前状况下,苏军的突然袭击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只要条件具备,就有苏军发动突然袭击的可能性。他断言,“苏联军队的编制具有企图进行侵略战争的军队的一切性质”。    华沙条约组织部队特别是苏军,自从一九七三年以来迅速而且甚至是反常地增强,这就彻底地暴露了缓和的欺骗性和虚假性。特别是关于今年以来向欧洲方面增强军事力量的情况,美国国防当局的调查叙述如下:    苏联在最近六个月中,向欧洲方面至少增强了十万地面兵力。还把最新式的T62型坦克部署在欧洲。在东德和波兰驻扎了最新式的米格25超音速战斗机。一九七六年初,在苏联西部和东欧各国部署的苏军兵力为一百一十万、坦克三万六千四百辆、作战飞机三千八百二十五架。苏联扩充军备的速度一直没有减退,估计今年内将增强坦克三千辆、作战飞机一千架、军用直升飞机七百架、装甲人员运输车四千辆。    空军质量的提高尤其明显。    在海军势力方面也已经产生了苏联将赶上并超过美国的状况。    中国和西欧各国都正在防备突然袭击    第三次大战会发生。这将是苏联和美国为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所引起的战争,也就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这不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这是说,现在不准备,就可以预料在不远的将来要吃亏。    中国最早认为世界战争不可避免。数以百万计的北京市全体居民潜入地下坚持战斗到底的另一座北京市,即北京地下城市,已经建设起来。这完全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准备。并且不只限于首都是这样。    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全中国开始认真准备对付苏联的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    我认为,在珍宝岛的战斗中,中国战胜了苏联。如果那时中国败了的话,苏联就会得意忘形,一再挑起那样的事件。苏联似乎也知道了:中国这块肉肥,好吃,却非常硬,不能轻易吞下去。苏联因此改变方针,把进攻中国推迟到以后去,改变为先进攻欧洲了。    据周恩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说,中国分析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战略是声东击西,即装作要进攻中国,其实是进攻欧洲。尽管如此,中国却没有松懈对苏军发动突然袭击的警惕性,一直在加强战备。因为它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人类怎样不希望战争,但是在苏美两国争霸加剧的目前状况下,世界规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西方的欧洲国家情况怎样呢?据一九七三年的周恩来报告说,西方总是在策划把苏联引向东方,把祸水引到中国去。西方认为,只要他们自己方面没有战争就好。然而,尽管这样努力,苏联却越来越把矛头指向了西方。这就是当前的状况。西方祈求安宁的努力失败了。(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欧洲的情况是,苏美所率领的“东西方”各国政府首脑,去年八月在赫尔辛基会晤,宣传缓和之花已经开放。但是,伦敦的国际战略研究所去年五月初出版的《一九七五年战略概观》却警告说,“世界到年底将显得比年初更加危险”,并且特别分析说:“苏联没有按照西方的缓和概念行动。……它一直摆出扩张势力的架势,毫不踌躇地使用武力,越出传统的势力范围。”    英国的新闻协会会长肖克罗斯批评西方“不想正视俄国的现实”,并且强调说应该吸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姑息政策的教训。    这里所说的姑息政策是指什么?这是指一九三八年九月,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对捷克和法国施加压力,把希特勒垂涎的捷克苏台德区让给希特勒。决定这么做的英、法、德、意会议是在慕尼黑举行的,所以把这个屈服于侵略者的政策称为“慕尼黑”。张伯伦所以对希特勒让步,是因为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希特勒的矛头引向苏联。    肖克罗斯肯定是认识到了去年夏季的全欧安全会议是慕尼黑会议的翻版。    中国早就这样认为了。    由于英法在慕尼黑表现软弱,希特勒才进攻西方。看来,欧洲现在正从这个体验中吸取教训。法国《快报》四月份最后一期指出,苏联正在积极地准备战争,其目标是欧洲。    比利时国防部长范登博埃南今年春季说,因为苏联的扩张主义,“缓和”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褪色。    比利时在其首都布鲁塞尔设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所以有人怀疑它是在渲染战争的危机。对这些人,我要介绍丹麦已经开始挖地道的事实。    在中立这一点上没有哪个国家比瑞士更有名的了。瑞士已经建成可以容纳相当于全国人口三分之二即四百五十万人的地道和民间防御地下指挥所六百处。布满整个地下的通讯联络网自不消说,医院、发电设备、防御化学武器的过滤装置、食品贮存库、食堂也都具备。据说目前正在赶建可供相当于剩下的三分之一人口即二百万余人使用的地下设施。    第二次大战中,这个国家两次遭到侵略的危机。它在二十四小时内动员了大约五十万军队,部署在边界,这才幸免于难。它用武装保卫了中立,以全民皆兵(从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男子都当兵)保卫了中立。如今,面临新的世界大战危机,这个国家运用了这样的经验,不懈地进行着准备。    防备苏联进攻的不仅是欧洲的“西方”。    “东方”国家中,在苏联指挥下的东德、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另当别论,而一贯奉行不同于苏联的独自路线的罗马尼亚提高警惕,以免重蹈捷克的覆辙。它的邻邦南斯拉夫也和罗马尼亚一样,被认为是初期进攻对象。为了防备有朝一日遭到苏联的突然袭击,都在进行准备,以便可以立即动员几百万的游击部队。    赫尔辛基会议所宣扬的缓和是美苏之间的所谓“缓和紧张局势”。苏联之所以一贯比谁都高喊“缓和”,是由于企图以此为幌子,谋求扩充军备和扩大势力。美国之所以响应缓和,是因为它要争取时间,重建它被迫明显退却并且削弱了的态势,它企图通过向苏联让步也许能使苏联把矛头转向其他国家。    欧洲已经注意到了苏联的意图。不仅欧洲如此,澳大利亚、新西兰也都如此。澳大利亚总理弗雷泽号召要警惕苏联在它近旁的印度洋东北部分扩大军事力量,强调说印度洋“不想成为被某一大国控制的地区”。新西兰总理马尔登说,他以惊愕的眼光注视着在安哥拉暴露出来的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实行的帝国主义扩张。他警告说:“如果认为今后十年内不会发生形势的紧张和战争的威胁,那就过于天真了。”    和美国、西欧、大洋洲的这种趋势相比较,日本是多么“和平麻痹”“缓和麻痹”啊!甚至使人感到日本完全忘记了它是世界的一部分,它认为台风就是不会刮到自己头上。不分保革,日本沉溺于“缓和”    日本人大多数都希望和平,这是事实。一九六○年反对安全条约斗争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晶。    但是,以后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并且由于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所象征的这种变化之大及其重要性,日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    第二次大战以来,世界上枪声一天也没有停过。然而,可能是因为这些“局部战争”全都是在日本以外的国家发生的缘故吧,日本好象是置身于世外桃源。这就阻碍了如实地观察形势的变化,想不到什么美苏争霸等等。当前,日本的这种“缓和麻痹”是非常严重的。    在这样的状况下遇到世界战争,就不仅不能使战争转化为革命,而且将使日本陷入连敌我都分不清的大混乱中。二、危险的祸根-------超级大帝国主义苏联    苏联是最危险的战争根源,这就是问题的焦点所在。所以,按下面的顺序来检查事实和形势的演变,就能够说明为什么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夺霸权必然会发展成为战争:    △苏联变质了吗?它现在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修正主义国家?    △修正主义已经发展到社会帝国主义了吗?    △苏联支持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是革命的国际团结行动,还是干涉内政、侵略行动?    △苏联和美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如何?    △日本或者日本人民应该如何对待?从社会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专政    由于问题的性质,只能回到起点来检验。苏联问题是社会主义的变质问题,也就是说不是政策的改变,而是结构的变化,所以必须首先搞清楚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变化。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旧的资产阶级依然存在,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都还残存着。    在这个阶段,“‘资产阶级法权’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济变革的范围内,也就是在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资产阶级法权’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在这个范围内,也只有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法权’才不存在了。”(列宁《国家与革命》)    虽说是从私有制变成了集体所有制,却并不是一切都在一夜之间都改变了。    不仅如此。列宁警告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苏维埃国家机关中也产生着新资产阶级分子。”即使农业集体化了,并且在苏联已经集体化了,但是在农民中有着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另外还存在着商品制度和货币制度,所以国营企业、集体事业中也有产生资产阶级分子的土壤。    如上所述,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资产阶级和自发产生出来的新资产阶级,正是把社会主义社会转化为修正主义的阶级基础。    总之,即使建立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也始终存在。换句话说,那里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    因此,列宁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反复强调阶级斗争的长期性;毛泽东创立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长期存在的公式,并把这个观点规定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纲。中国七亿人民在毛泽东领导下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继续革命,开展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批判邓小平,一直在不断地努力。    然而,一九三六年的苏联新宪法即所谓斯大林宪法认为苏联社会的组成部分只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不承认剥削阶级还存在。换言之,对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视而不见,忽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于是,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修正主义分子在一九五六年二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夺取了权力。    赫鲁晓夫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由这些新资产阶级分子组成的领导集团就垄断了国家财产,控制了国家财富,变成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这就是社会帝国主义的阶级基础。    这个阶级在苏联掌握了权力,资产阶级取代了无产阶级专政,所有制也改变了。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国有化、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变成了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有制。    苏联的修正主义领导集团之所以在所有制上竟还保留社会主义的形态,是因为这样做对他们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来说比较方便。    这一小撮领导人除领取高薪外,还享有能得到外汇、漂亮的别墅和免费旅行去休养等特权。    他们复活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利润动机,改变了生产的目的。不言而喻,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目的是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但是赫鲁晓夫以及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却是利润挂帅,按这个原则改革经济,这就必然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就是社会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无与伦比的垄断和集中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美国和日本等资本帝国主义的国家里是“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但是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却是更加完整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的统治形态是官僚资产阶级专政,它的垄断性比美国更强,集中程度更高,国家的统治就更加具有强制性。    中国在六十年代中期就已经把苏联称为“法西斯主义”了。这难道不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垄断的严重吗?不妨认为,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成了比美国资本帝国主义更加危险的战争策源地的国内根据和经济根据,就在于垄断的方式,就在于集中的程度。    目前,苏联的大垄断企业及其拥有的工人人数,在全部产业中所占的百分比已经超过了美国。在加工工业部门中,一千名工人以上的企业在苏联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五点九,美国则占百分之零点八。并且,它的工人人数所占全体工人的百分比,美国是百分之五十点六,苏联则是百分之九十六点三。    资本和生产的加速集中也表现在农业方面。六月一日发表的苏共中央的决定就是一个表现。《每日新闻》报道说,“决定说‘集体农庄的集体财产和国家财产逐渐接近,最终将合并为全民所有’,表明集体农庄的生产资料部分要进一步走向社会主义化”。但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这种“专业化和集中”,同工业方面建立联合企业的措施配合起来,无非是把它的经济按照进一步加强垄断的原则系统化。    这种经济结构在国内当然就是剥削和压迫人民大众。    处于“保证最低标准的物质生活”水平以下的人们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超过六千万人。而且,工人平均每人的纳税额在一九六○年到一九七三年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七点四。这也不能不说同“社会主义”的名称太不相称了。失业问题也是如此。苏联一直说没有失业人口,但是,到苏联各地的“职业介绍所”寻求工作的人却是“川流不息”。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四年,只是俄罗斯联邦和哈萨克斯坦,这种寻求职业的人据传就超过了几百万。这不是实际的失业人口又是什么呢?(一)

2. 就南部非洲问题基辛格分别同克罗斯兰和沃斯特会谈

【法新社伦敦九月四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在这里同英国外交大臣克罗斯兰就和平解决罗得西亚和纳米比亚(西南非洲)问题的前景举行了会谈。    预料,这两个问题将是基辛格今晚同南非总理沃斯特在苏黎世举行的第一次会谈的中心问题。    【合众国际社伦敦九月四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说,如果在解决南部非洲的种族冲突方面无进展,暴力活动和流血情况就会增加。    他说:“我认为我们可以作出重大努力以防止这一点。”    基辛格与外交大臣克罗斯兰会谈了一小时又四十五分钟以后在外交部外面与记者们谈了话。    基辛格与他的英国盟友进行了磋商,为新的外交努力进行准备,这种外交努力是要使黑人和白人就南部非洲和平解决办法取得协议。    基辛格想要了解英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最新想法,然后飞往苏黎世在周末与南非总理沃斯特会谈。    基辛格说:“我认为在南非取得进展的条件是具备的。但是这将需要进行非常困难和非常认真的谈判,有许多障碍尚待克服。”    基辛格说,美英政府对于在南部非洲特别是在罗得西亚和纳米比亚取得解决办法的看法是非常接近的。    【路透社苏黎世九月五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南非总理沃斯特今天早些时候结束了他们的第一轮会谈,他们说取得了进展,同时有迹象表明南非在南部非洲问题上作了妥协。    基辛格和沃斯特举行了九十分钟的正式会谈    一项联合声明说:“会谈取得了进展,正式会谈将在星期一(六日)继续举行。”    【合众国际社苏黎世九月四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天同南非总理沃斯特举行首次会谈,这是为了防止南部非洲的黑人和白人之间爆发战争而进行的穿梭外交的努力。    这两个人都没有向记者发表任何谈话。据南非官员们说,双方商定“少”谈会谈的情况,因为“将进行一些非常初步的和微妙的讨论”——这指的是由基辛格为南非同各黑非洲国家及罗得西亚进行接触。    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对沃斯特的合作表示乐观。    同沃斯特一起来的南非外交官们说,他们是“没带任何偏见”来参加会谈的。    基辛格希望从沃斯特那里得到关于谈判的积极的反应,并且希望非洲领导人和解放运动在达累斯萨拉姆举行的会议也作出类似的反应。

3. 苏黎世三千人示威游行

【法新社苏黎世九月四日电】约三千人(他们中间大部分是瑞士极左翼分子)今天在苏黎世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和南非总理沃斯特在这里会谈。    示威者还谴责苏联干涉南部非洲的事务,他们散发了传单,抨击莫斯科“把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推进内战,以使它完全依赖于外援”。    经苏黎世警察当局许可的这次游行示威,是在离基辛格和沃斯特本周末要在那儿举行会谈的市郊饭店很远的地方进行的。    非洲人国民大会(南非一个被禁止活动的组织)的代表佐拉·松科西告诉示威者说,他的人民面临着“长期的、艰苦的和流血的斗争”。松科西说,南非问题的答案“要产生于枪杆子,正如越南、柬埔寨和老挝所表明的那样”。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代表卡蒂亚维维感谢示威者对他的组织(它在纳米比亚是非法的)的声援。    但是,他强调指出:“只有纳米比亚人的斗争才能实现他们的解放。”    其他示威者所持的标语牌称基辛格和沃斯特是纳粹分子。并要求“美国和苏联停止干涉南部非洲事务”。

第 2 版

1. 苏修靠向西方借债搞“经济现代化”

【本刊讯】美国《时代》周刊九月六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现在是信用卡共产主义》,摘要如下:    最初是“土豆烧牛肉的共产主义”——这个名词是六十年代初创造出来的,以此来描绘赫鲁晓夫的这样一个坚决主张:赤色经济要满足消费需求,而不只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目前,苏联集团正在遵循一项可能称之信用卡共产主义的更为异端的战略,在这种情况下,顾客是政府而不是个人。苏联及其东欧的六个经济盟国完全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偏见,企图向它们所谓的阶级敌人——西方资本家借大量的钱来使它们已过时的经济现代化。    单在一九七五年,这七国就借了九十亿美元的新贷款,使他们的债务总额达到三百二十亿。今年到目前为止,借债在以同样猛烈的速度继续下去。最近的估计认为,东欧欠西方的债务达到约三百七十亿美元。此数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根据租借法给苏联的援助总额的三倍多。    对西方贷款的依赖反映了东欧的某些深刻变化。一九七○年,波兰工人因抗议食品涨价而发生的骚乱使党的头头哥穆尔卡下了台。自从那时以来,苏联集团国家作了决定性的努力来提高它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外交缓和的鼓励下,它们对西方产品产生了一种贪得无厌的胃口,购买从消费品到成套工厂设备的一切东西。结果,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弊病(共产党计划人员最初认为他们不会遇到这种弊病)到去年在铁幕的另一边被人们感觉到了。通货膨胀使共产党人购买西方货物的价格大大上涨,一九七四——七五年的衰退使得为东欧货物存在的一些西方市场干枯了。经互会同西方进行贸易出现的赤字从一九七四年的五十亿美元增加到一九七五年的一百二十亿美元。要弥补这笔赤字只有向资本主义银行、供应者和政府借大量的钱。粮食债务最大的借债者是苏联(一百五十亿美元)和波兰(九十亿美元)。俄国人不仅用这些钱购买技术,而且支付前两年从美国进口的近一千八百万公吨粮食的费用。波兰是东欧第二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它有个雄心最大的工业化计划。匈牙利按其大小来说也是个重要的债务国。它在西方借债三十五亿美元,几乎为其一千一百万人民每人借债三百二十美元。    为了给寻求贷款的共产党人服务,美国一些银行在东欧设立了办事处。美洲银行、城市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都到了莫斯科。汉诺佛制造商信托公司在布加勒斯特有个办事处,芝加哥第一花旗银行在华沙有个办事处。生意是有利的。借出二亿美元的贷款,佣金和零零散散的其他收入加起来达二百万美元,这些数字还没有把以后拿到的利息算进去。此外,共产党国家过去一贯具有立即还债的良好表现。一位美国银行家说:“把钱借给一种稳定的、集中的计划经济,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尽管如此,西方的某些金融家最近几周开始对经互会的债务越来越多表示审慎的不安。以巴塞尔为基地的国际清算银行指出,在某些共产党国家,债务同出口的比例——这将决定一国还债的能力——已经达到了高度。美洲银行、城市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和汉诺佛制造商信托公司都没有参加最近给苏联外贸银行的二亿五千万美元的贷款,这是引人注目的。    东欧官员们也日益关注他们越来越沉重的债务,并已开始执行一项减少进口增加出口的计划。

2. 齐奥塞斯库将访问南斯拉夫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九月四日电】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两国政府今天宣布,齐奥塞斯库总统下周将访问南斯拉夫总统铁托以便举行会谈,会谈原来一年前就预定举行了,但后来突然被取消了。    齐奥塞斯库去年十月在准备访问贝尔格莱德之前二十四小时取消了这次访问。官方从来没有解释过原因何在。    外交官说,有两个明显的原因。最严重的原因很可能是早两个月南斯拉夫的特工人员在罗马尼亚首都抓获了一个反铁托的流亡分子领袖弗·达普切维奇。    【路透社贝尔格莱德九月四日电】这里的外交人士中有消息说,苏联党的首脑勃列日涅夫本月将访问罗马尼亚,十月来南斯拉夫同铁托会谈。    观察家说,铁托和齐奥塞斯库想在勃列日涅夫到达之前就举行会谈。

3. 外电评苏联新版《大百科全书》

【安莎社莫斯科八月三十一日电】在最近一版苏联《大百科全书》中,关于斯大林的介绍要比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前一版中的介绍来得“温和”。    在这一版中,斯大林的照片只有一张邮票那么大小,关于他的材料只有四栏;而在一九五七年的一版中,他的照片占整整一页,关于他的材料有十栏。    此外,他作为国家和苏共首脑搞的活动所受到的批评也比较隐讳和含糊其辞。    在今天的一版中,斯大林被说成是苏联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一个“杰出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    但是百科全书指出,除了他的活动的积极方面以外,人们还必须考虑到他的“政治和理论错误”。介绍材料还提到了他的性格的某些“消极方面”。    至于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赫鲁晓夫猛烈批评他,说他犯了给苏联带来“灾难”的错误),新的一版百科全书的评价要来得含糊其辞和谅解得多。它承认,斯大林在战争前夕对希特勒德国作了错误估计,但又说,他在苏联党击败纳粹德国的努力中起了重要作用。一九五七年一版对斯大林的战后经济政策作了批评,这一版责备了这种批评,相反,它说,作为党首脑的斯大林动员苏联人民为重建和进一步发展苏联经济而斗争。    【路透社莫斯科八月三十一日电】一九五七年版本指责斯大林实行“大规模镇压”,说斯大林的秘密警察头子雅戈达、叶若夫和贝利亚“诽谤和杀害了许多忠于党的正直的人”。新版中这一段取消了。    【德新社莫斯科八月三十一日电】在上一版的百科全书中,斯大林的照片仍然占整整一页,但是在最新的版本中,斯大林的照片缩小到只有护照的照片那么大。这两版百科全书都反映了苏联官方的调子,即斯大林既有功又有过。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八月三十一日电】关于斯大林的介绍在大百科全书中虽仅占四栏,但仍然比关于共产党现任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介绍占的篇幅大。

4. 美报专稿《波兰在食品价格问题上的斗争》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八月二十六日刊登该报记者伯恩发自维也纳的专稿,题为《波兰在食品价格问题上的斗争;共产党政府与舆论发生冲突》,全文如下:    波兰共产党政府和舆论之间最近的较量可能证明是进行一系列深远变革的前兆。    在最近围绕提高食品价格这个激烈问题而展开的小冲突中,政府作了让步,撤销已宣布的价格增长,并保证同群众磋商。    自相矛盾的是,这些变革可能包括两种步骤:在公共事务中(特别是在工会中)给予更多的民主,并加紧实现政府的长远目标——“乡村社会主义化”。    后一个目标将在促进国家拥有和管理农业的同时逐步削弱个体农业。    这两个方面可能的变革都由于今年六月间因轻率地提高大部分食品价格引起骚乱而变成注意的焦点。    政府承认它忽略了这件事的心理方面,并且保证不再匆忙作出决定。然而,其背景和问题仍然没有变化。这些问题包括大大增产食品    ——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并有某些剩余可供出口——的越来越紧迫性和生产成本的猛增。    四百万农民(他们拥有三百万个私人小农庄,占波兰可耕地的百分之八十)已得到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保证。这些价格将不得不加到消费者的头上。    但是,要使人民相信象党的首脑盖莱克所谓政府对这件事的处理的“正确性”是不容易的。由于法院对那些于六月示威之后被捕的许多人采取了严厉措施,要使人民相信更加困难了,因为政府承认,引起这种强烈的公众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提高价格之前未能作解释和磋商。    这种事先没有同人民商量的现象仍然是人们对六月事件最广泛议论的方面。去年对宪法修改提出批评并取得胜利的知识分子团体又一次提出了“扩大民主自由”并在执政的共产党和人民之间进一步密切对话的问题。    某团体坚持认为,六月的示威证明,“在目前的制度下,公民们表示真正意见的唯一途径就是以危险的方式爆发对社会的不满”。    已呼吁恢复一九五六年成立过的工人自治委员会。这些工人自治委员会曾保证要成为工厂中的活泼的声音,但是由于“自由化”步伐使当时的政府感到惊恐,这种委员会就同其它改革一起被搁置一边。    现在,华沙领导者们不得不小心地权衡一下,苏联对于波兰采取象“修正主义”南斯拉夫实行的工人民主的那种步骤可能作出的反应。这些领导人很可能大大放松清规戒律以便使工会成为工人和舆论详尽发表意见的更加有效的渠道和途径。    农业面临着更加剧烈的变革。在目前的经济状况下,政府除了加紧实现去年通过的食品工业发展计划以外别无其他选择。采纳该计划同国家逐步接管农业的趋势是一致的。    此间对这个问题有激烈的争论。许多由六十多岁的男人或妇女经管的私人小农庄的效率不高,经济上也不大合算。人们坦率地承认,政府的政策必然赞成建立较大的农场,这项政策也必然预示着“小农庄时代的终结”。    到一九八○年的目标是比较适度的。到那时,将已有约四十万小私有者由国家出钱买下他们的财产,使国家所有的土地面积增加将近五百万英亩,占全部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但是波兰食品方面出现的明显的日益增长的压力可能迫使今后加快步伐。

5. 波红衣主教们写信呼吁波兰当局停止对持异议者的审问、逮捕和调查活动

【合众国际社波兰琴斯托霍瓦八月二十六日电】红衣主教斯特凡·维辛斯基今天劝告波兰共产党领导人,如果他们想要重新得到工人的信任,就得对持异议者宽大些和停止反对宗教的运动。    他说,波兰的主教们已经向政府写了一一封信,信中呼吁:“请采取一种较温和的统治形式。停止审问、逮捕和调查活动。”    这位波兰大主教在为庆祝琴斯托霍瓦的圣玛丽教堂建造六百周年而举行的庆祝活动开幕式上讲了话,大约一万五千名朝圣者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 3 版

1. 日刊文章:《印以不结盟外交为赌注——志在摆脱“从属苏联”地位》

【本刊讯】日本《经济学人》杂志八月十日一期刊登日本亚洲经济所研究员井上恭子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以不结盟外交为赌注    ——志在摆脱“从属苏联”的地位》,摘要如下:开展积极外交今年以来,印度改变了近几年来的做法,着手开展积极外交。自一九六二年发生中印边界争端以来一直处于冷淡状态的同中国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并派了大使。同巴基斯坦僵持达一年半的改善关系的谈判也恢复了,而且已决定复交。印度恢复了同过去的交战国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并试图致力于开展目前处于停顿状态的不结盟运动。印度的这种目的是什么呢?据料,最大的目的在于调整在七十年代前期所形成的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关系。    苏联重视印度,认为它是苏联推行其亚洲政策的一个枢纽。但是,印度对苏联的亚洲政策的反应却是消极的。当然,印度对苏联的亚洲政策、对被卷入苏联的反华政策从而把中苏对立引进东南亚是有戒心的。    另外,对于苏联提出的亚洲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印度也一直借口外交政策的方针是不结盟而表示不愿意参加。印度和苏联的这种外交均势,从一九七一年发生印巴战争以后发生了变化。微妙的印苏关系一九七一年八月,苏联同印度缔结了印苏和平友好互助条约,采取了完全一致的步调,对印度给予了全面支持。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三日,印度同巴基斯坦进入了全面战争。苏联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使用了三次否决权,挫败了不利于印度的决议,从侧面支援了印度。这样,巴基斯坦便由于印度的胜利而丧失了东部,从而成立了孟加拉国。由于这次战争的胜利,印度便作为南亚的大国而抬头了,这个地域的外交形势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七十年代前期的印度外交的特点是同苏联加强关系。给人的印象是,印度终于成了苏联的亚洲战略的重要一环。但是,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印度次大陆的外交变化告一段落后,便出现了要冷静地研究印苏关系紧密化所引起的外交上的反作用。对于加强印苏关系,从签订印苏条约时起,在政府内部便有人反对,也有人持警惕态度。亲美派反对自不待说,担心印度接近苏联会引起副作用的呼声也很强烈。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政府下了决心。加强印苏关系所造成的不利方面是,印度成了推行苏联亚洲外交的尖兵,中苏对立在南亚固定了下来。而且使改善中印、印巴关系的工作变得困难起来,以致使印度在外交上陷入了孤立。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进国家的经济援助的印度,同美国的关系变得冷淡起来,而且苏联的援助也并未象期待的那样增加,这是使印度为难的。关于印苏贸易,近几年来一直是停顿的,数量上几乎没有增加。贸易额虽然增加了,但多半是由于印度进口石油制品和肥料的价格上涨造成的。    在进口项目中,印度希望进口石油制品、肥料、工业原料等,在粮食歉收时还希望进口粮食。对于这种需求,超过一定的限度,苏联便不能满足。苏联对印度的援助,除一九七四年度至一九七五年度提供二百万吨小麦贷款(折合二十亿卢比)以外,数量并不多。    鉴于这种情况,需要为停滞不前的贸易打开一条新的出路。印度不仅要求扩大贸易,而且要求改变苏联对印度实行经济合作的结构,要求放宽提供信贷的条件,延长延期付款的期限,把援助方式从限定项目援助改为不限定项目援助。    四月十三日缔结了一九七六年度——一九八○年度的印苏贸易协定。对此,印度的部分报纸和杂志发表了批评性的言论。在实行新闻检查的制度下,出现这样一些言论便暗示了印度政府对这次印苏贸易协定并非完全满意。    印度最近积极地展开外交活动,正是以上述那种重新研究紧密的印苏关系为背景的。谋求改善僵持的印度次大陆各国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开展摆脱从属于苏联的自主外交的立场出发的。希望排除大国的干涉自称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印度,宣布处于非常状态,实行强权政治,严重地损伤了印度的形象。印度指望重新打出不结盟主义来恢复它的威信。同时想通过开展不结盟运动把自己列入第三世界的一员,以缓和印度周围各国对印度的大国主义外交和经济统治的反对和恐惧。    印度从一九六七年前后开始,在实行经济援助和扩大出口的目标下,开展了同中东和东南亚各国的外交。今年以来,三月同马来西亚代表进行了协商;一位负责外交事务的副部长六月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恰范外长七月访问了印尼。这便是印度开展的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外交。印度认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对实现地区性合作和安全保障的努力同印度争取在印度洋地区建立和平区的尝试是一致的,并开始同东南亚国家联盟国家积极对话。    几乎所有参加不结盟会议的国家都希望在没有大国干涉的情况下加强团结,同大国保持一定的外交距离。    同样,印度也希望排除大国对次大陆的干涉,恢复外交上的自主性。从这一点上说,印度和这些国家有共同的基础。在这里集中反映出了印度积极推行不结盟外交的意图。

2. 《青年非洲》报道:《穷国的不幸》

【本刊讯】在巴黎出版的《青年非洲》周刊八月二十七日一期以《穷国的不幸》为题报道:    卢旺达保持着世界上最穷国家的可悲纪录,近几周来经济形势有了急剧的恶化。    这个小国的四百万居民靠实物经济生活,很少使用货币来进行交易,他们实行的是以物易物,用豆和玉米换取衣服和盖屋顶的铁皮。    这个国家同乌干达一样遭受到了内罗毕在同阿明发生争执后决定关闭乌—肯边境之害。卢旺达的进出口必须通过把卢旺达与蒙巴萨港隔开的乌干达和肯尼亚。    目前,咖啡和茶叶采收已结束,并装上了停在首都郊区和乌干达边境之间的卡车,等待边境开放,以便运往蒙巴萨港。然而,咖啡和茶叶不能久放。如果边境不很快开放,一九七六年的收成将全部报销。    此外,好几周以来,卢旺达也得不到燃料供应。在基加利只有两个加油站供应燃料。由于缺乏动力,卢旺达的轻工业不得不停工。现在越来越经常地断电,甚至影响到医院。    然而,卢旺达的经济落后使农村居民受到的这种封锁之害不是十分厉害。在用泥土和稻草盖起来的茅屋中,石油不是必需品。但是,近两年中,哈比亚里马纳已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虽然严重封锁的影响目前只限于首都,但在农村也开始显示出来,卢旺达人都有不满的情绪。    一位高级官员说,“我们努力同邻国搞好关系,但是肯尼亚和乌干达每次发生争吵时,倒霉的是我们!”

3. 尼泊尔和印度第二轮贸易和过境会谈未获结果

【德新社加德满都八月二十八日电】尼泊尔和印度就签署新的贸易和过境条约问题一周前在这里开始举行的第二轮官员级会谈今天结束,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接近尼泊尔代表团的人士说,这是印度在尼泊尔对第三国贸易进出口的货物在印度过境的问题上采取僵硬态度所造成的。    会谈期间,尼泊尔代表团和印度代表团都提出了它们自己的关于贸易过境的草案。    据说,印度方面甚至拒绝研究尼泊尔的草案。印度方面提出的过境条款的草案“甚至比尼泊尔一直谋求改进的一九七一年条约的条款更苛刻”。    尼泊尔一直鼓吹过境是所有内陆国家的权利,它已经同意同印度签署一项贸易和过境条约,因为印度拒绝进一步谈判,除非尼泊尔放弃它所提出的关于分别签署贸易条约和过境条约的要求。    虽然尼泊尔的贸易有百分之八十是同印度进行的,但是在几年来它一直在增加同其他国家的贸易。    这里的观察家们说,印度想要把更苛刻的过境条款强加于尼泊尔,以使尼泊尔在贸易上更依赖印度。    【法新社加德满都八月二十八日电】尼泊尔和印度之间的高级贸易会谈今天在这里以“失败”告终。    双方官员们希望在双方认为方便的地点和时间举行第三轮会谈后签订新的“贸易和过境条约”,原来的为期五年的条约在最近期满。    印度代表团团长、外贸部秘书亚历山大在回新德里之前对记者们说:“在一周的贸易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尚待澄清。”    一位消息灵通人士说,主要分歧在转口贸易和通过尼泊尔同印度之间八百公里开放的边界走私商品的问题。    尼泊尔保证停止转口贸易和防止商品走私,但是拒绝了印度代表团提出的几项措施。    在贸易方面,印度代表团坚持所有的贸易应该在政府对政府的基础上进行。    在旧条约下,既允许公营部门,也允许私营企业进行贸易。

4. 塔斯社报道:《苏联和印度外交部长会晤》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三日电】题:苏联和印度外交部长会晤    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同印度外交部长恰范今天的会晤中讨论了苏印合作问题和某些国际问题。    印度外长是在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途中经莫斯科作短暂访问的。    谈话是本着友好亲睦的精神进行的。    葛罗米柯宴请了恰范,席间,两位外长先后简短致词祝酒。他们强调指出,苏印两国领导人决心进一步加强两国友谊和密切合作。还表示,双方都渴望加深国际舞台上的合作,以利于缓和与巩固和平。两位部长就此指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会晤具有重大的原则性意义。    印度外长当天动身去蒙古。

5. 印度地质部门说: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大量矿藏

【路透社新德里八月二十三日电】印度地质部门的调查表明,喜马拉雅山蕴藏着大量的煤,煤层从喜马拉雅山的东部一直连到西部。此外,还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石灰石和白云石以及「有经济价值」的石膏和磷钙土。在喜马拉雅山发现的金属矿物有铜、铅、锌和铋等,地质调查部门说这些矿物的蕴藏量「很大」。还发现了其他的矿物,如石墨、盐、钾碱和硼砂。    某些「地层圈内」结构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还有待测定。政府决定在下月举行会议,研究勘探和开采的办法和确定它们的经济价值。

6. 埃及《金字塔报》说美决定向埃提供新贷款

【合众国际社开罗八月十四日电】《金字塔报》今天说,美国决定向埃及提供一项一亿美元的新贷款,用于完善埃及电网,进口一些美国货物并向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一些项目提供资金。这家报纸说,这就使美国今年向埃及提供的贷款和援助的数字达到十亿美元,其中二亿美元是以食品的形式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