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07-20

第 1 版

1. 《赞比亚时报》副主编特稿:《坦赞铁路是爱的象征》

【本刊讯】赞比亚《赞比亚时报》七月十六日刊登该报副主编弗朗西斯·卡索马写的一篇特稿,题为《坦赞铁路是爱的象征》,摘要如下:    人们将会记得,七月十四日是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实现它们多年来的梦想的一个日子。    中国也像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一样,也正在努力从事建设。但是,中国竟然会不远万里地来到这里。    一个国家为了帮助同样贫穷的别人能够过稍为富裕的生活,竟然不顾自己家里仍在遭受着的贫困,没有任何国家有比这更伟大的爱了。    中国的极度慷慨的姿态应该使坦桑尼亚人和赞比亚人受到很大教育。他们应该从中体会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穷得无法去帮助别的国家的。    在这个自私的世界上,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不会提供对援助者没有经济利益的援助的,否则就是附有某种条件。贫穷的不发达国家必须学习中国的新型经济援助并在行动上加以实践。    只有通过中国首先倡导的这种相互类型的援助,第三世界的不发达国家才能开始着手建设,而这种建设才会使它们达到真正的发达。    通过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零零碎碎的赠送或援助,第三世界的国家是不能着手建设的;而第三世界的贫穷国家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却总是这样喜欢这种东西。因为这种援助不能使受援国家的人民实现自力更生。    恰恰相反,这种援助使得援助者更富,穷国更穷。在这种形式的援助中,援助者保证可以得到廉价的原料,它们再把这些原料出售给同样的第三世界国家,从而获取高额的利润。    对于这种剥削行为,中国为我们提出了唯一的回答:穷人来帮助穷人。坦赞铁路就是这种援助的突出的象征。    【本刊讯】尼日利亚《新尼日利亚人报》七月十七日发表题为《坦赞铁路——自力更生的一课》的社论说:    在本周初移交给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坦赞铁路是驳斥已经判决这项工程无法进行的那些西方专家们的顽强决心的结果。    中国人是自力更生的强烈拥护者。他们表示通过决心和自己的纪律可以实现很多东西。非洲领导人应该选择这样的道路,他们将能够根据他们人民的利益来决定他们自己的重点。过份地依靠其他国家的人民只能导致更大的贫穷和苦难。    西方在坦赞铁路问题上所起的作用是可耻的和丢人的。它现在应该清楚,新殖民主义者对向第三世界人民和政府提供办法和援助并不感兴趣。    他们希望从我们这里捞到好处,以使他们能维持对我们经济的统治。他们对我们的需要不感兴趣。他们只干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的事。为了对付新殖民经济体系的挑战,非洲需要更多的象坦赞铁路这样的工程。

2. 埃及、苏丹和沙特阿拉伯三国最高级会谈结束

【路透社开罗七月十九日电】埃及、沙特阿拉伯和苏丹三国的国家元首已经结束了他们有关黎巴嫩内战以及其他阿拉伯问题的会谈。    据开罗日报《消息报》报道,埃及总统萨达特、苏丹总统尼迈里和沙特阿拉伯国王哈立德在吉达的最高级会议上就对付阿拉伯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所采取的统一战略问题取得了一致意见。    【合众国际社开罗七月十八日电】埃及总统和苏丹总统今天在吉达与沙特阿拉伯国王举行了会谈,以便建立一个包括这三个国家的紧密的政治和军事联盟。    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亲王说,鉴于阿拉伯世界正在经历着决定性阶段,这次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埃及的一些报纸说,三国“认为,对它们中的任何一国发动侵略,就等于对它们所有国家发动侵略,因此它们不会等闲视之”。    《消息报》说,会谈将导致三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建立友好关系,它将“是阿拉伯国家更大规模地集合起来的核心”。    埃及外长法赫米说,三国领导人讨论了黎巴嫩问题、苏丹局势以及“阿拉伯民族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和挑战”。    法赫米说,会谈是在“兄弟般的气氛中”进行的,会谈还讨论了三国间的合作问题。    【路透社安曼七月十八日电】利雅得电台援引消息灵通人士的话说,三位领导人讨论了如何加强阿拉伯的团结问题。这种团结受到黎巴嫩危机的严重考验和苏丹政变企图的挑战。哈立德国王和法赫德王储(他也出席了最高级会议)今天接见了约旦国王侯赛因的特使哈马什,他是在侯赛因国王和叙利亚外长哈达姆于昨晚在安曼举行会谈以后被派到沙特阿拉伯来执行使命的。观察家们说,黎巴嫩的危机和叙利亚在那里所起的很成问题的作用大概将会受到讨论。

3. 苏美军舰在地中海活动频繁

【法新社伊斯坦布尔七月十七日电】苏联黑海舰队的一艘导弹巡洋舰十七日上午经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前往地中海。    阿纳多卢通讯社说,这是排水量九千五百吨的“卡拉”级巡洋舰“奥恰科夫号”。    阿纳多卢通讯社还报道,一艘“格里沙”级护卫舰在十六日经过海峡进入地中海。    【法新社丹吉尔七月十七日电】美国海军的两艘军舰十七日进入丹吉尔港。它们是美国最新最大的航空母舰之一“尼美兹号”和巡洋舰“南卡罗来纳号”。这两艘核动力军舰是去轮换在地中海的美国第六舰队的另外两艘军舰。

4. 施密特在美发表电视谈话说:西欧对它同美国关系深感满意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七月十八日电】西德总理施密特今天说,如果民主党的卡特在十一月份的大选中当选为美国总统的话,他预料美国对待西欧的政策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一次录了音的电视谈话中,施密特说,西欧对它与美国的关系“深感满意”。    他说,“我们相信,如果白宫发生了更迭的话,美国对欧洲、苏联、地中海、中东的政策将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    “也许除了我不了解罗纳德·里根以外,我预料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在谈到西欧的共产主义的增长这个更广泛的问题时,施密特说,他对此“并不感到过份担心”。    施密特说,西德和美国已商定进行合作以劝说更多的国家同意欧洲共同市场的九个成员国所起草的一项反劫持公约。    【路透社华盛顿七月十八日电】西德总理施密特今天在电视广播谈话中说,大部分民主国家政府不愿意看到共产党在一个西方国家执政。    这位总理是指意大利而说的。

5. 苏“基辅号”军舰通过土海峡进入地中海

【法新社安卡拉七月十八日电】土耳其外交部七月十八日晚说,“基辅号”通过海峡是符合蒙特勒条约的。    阿纳多卢通讯社报道的外交部的声明说:编号为八六○的猎潜艇    ——“基辅号”巡洋舰是在七月十八日早晨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地中海的。    声明说:这次通过是根据蒙特勒条约进行的并且符合这个条约要求的通告。    安卡拉的外交人士注意到,外交部的声明支持苏联的说法,即“基辅导”是巡洋舰而不是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所说的是航空母舰。    【法新社安卡拉七月十八日电】今天下午官方证实“打着苏联旗帜的反潜艇巡洋舰”通过了海峡。    “基辅号”的通过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人士中引起了不安,因为它将大大加强苏联在地中海的舰队,并可能加强印度洋的力量。    几年前,安卡拉政府拒绝苏联邀请的意大利的一艘航空母舰进入黑海。如果“基辅号”今天确实通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那么蒙特勒条约的西方签字国有可能要利用这一先例,也要求它们的航空母舰有进入黑海的通行权。    【美联社伊斯坦布尔七月十八日电】俄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基辅号”今天通过土耳其海峡,驶向地中海参加苏联舰队。    这艘载重量大约四万吨的舰只的通过,结束了根据规定各种类型舰只通过土耳其海峡的蒙特勒条约作此通过是否符合规定的争论。    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些国家的首都,人们认为,航空母舰不属于条约规定之列,蒙特勒条约把进攻性海军舰只的吨位限制在一万吨。    这些北约军事专家认为,一九三六年签订的条约没有涉及航空母舰的条文规定。苏联提出“基辅号”通过土耳其海峡的任何要求都必须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拒绝。    然而,据伊斯坦布尔军港当局说,这艘航空母舰是“反潜巡洋舰”因此可以通过。    阿纳多卢通讯社说,“基辅号”的通过使苏联在这个地区的舰只增至共计六十九艘。

第 2 版

1. 西德报纸评卡特的对外政策:《卡特不需要一个基辛格》

【本刊讯】西德《法兰克福汇报》七月十六日刊登一篇评论,题为《卡特不需要一个基辛格》,摘要如下:    吉米卡特要是当美国的总统的话,他也将是美国的国务卿。“国务卿”将不会再享有基辛格今天所要求的那种优先地位。决定将由白宫做出。将优先根据一种重新取得的、华盛顿的对外政策应遵循的道义要求来作出这些决定。同苏联这另一个世界原子大国之间的缓和,将既在军备监督方面,也在扩大经济关系方面继续下去。它不再会凌驾在美国同其大西洋伙伴的联系之上。缓和将是除下述领域以外的共同努力的一部分,这个领域就是两个超级大国由于其独有的战略核武库而必须单独继续进行限制这种核武器的尝试。将来的重要问题    ——减少南北两方贫富国家之间的对立,这是卡特根据他自己的政治发展而特别容易理解的问题。同时这位当年的海军军官将使美国的国防,它的核威慑力量同苏联保持均势,尽管五角大楼的预算有很大的压缩。最后,鉴于同越南的痛苦经历,华盛顿将避免尝试在错误的地方使用力量而继续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卡特在这样一个领域里的愿望就是这样,在这个领域里他就象其来自佐治亚的搞地方政策的最亲密助手一样,几个月之前对此还很陌生。在卡特进入白宫的时候,这些愿望的实现会受到如下事实的阻碍,即:华盛顿与莫斯科的关于监督战略核武器的“限制战略武器”谈判搁浅了,两个国家的军备连同其军费在不断地增加,近东的和平始终受到威胁,非洲的可能发生的冲突才刚刚有点轮廓,作为北约组织南翼的地中海地区的内部稳定弱不禁风,以及谁也不能够回答在以后北京的政策究竟会怎么样的问题。最后,美国总统作为西方领导国家的发言人,他的影响虽然将保持其份量,但若没有同西欧和日本之间的合作就是美国也对付不了今后巨大的经济问题。    如果这位前佐治亚的州长在十一月份取胜的话,在预选的几个月里不时给卡特出主意的四个人,被认为可能担任国务卿之职:赛勒斯·万斯,林登·约翰逊的副国防部长;乔治·鲍尔,肯尼迪和约翰逊时的副国务卿;保罗·沃恩克,前副国防部长,死去的迪安·艾奇逊国务卿的好友;还有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以及约翰逊时期国务院计划司司长。这几个人是由东海岸新教“上层”——这个上层直到一九六○年担任华盛顿各届政府的外交领导    ——和自此之后,在数量上要大得多的由学者、律师、商人和以往的大基金会的领导人组成的集团的混合体。    卡特并不是非得要一个基辛格不行的人。基辛格在前段时间里也常常表示对这位民主党头号候选人的好感。他要搭一座通往卡特的桥吗?他在暗地里希望再有一个能象尼克松那样在外交上有力的总统吗?但卡特的信念使他不能推行尼克松的强权政治。他的口号是开放。这位戴着和善沈静的面具的高度敏感的人,充满了虚荣心,他不久就将能利用总统的优越地位来制订一种外交政策,这种政策为了取得成功必将包括很大的秘密领域在内。因为威尔逊的美梦早就破灭了,美国作为世界大国永远也不能回到这种幼稚的状态了。

2. 西班牙首相苏亚雷斯宣布政府施政纲领

【合众国际社马德里七月十七日电】经过一次在纪录上是最长的内阁会议之后,于清晨宣布的政府施政纲领,是内战结束以来西班牙政府所发表的最自由化的声明。    政府说,对犯人实行大赦将是在佛朗哥之后的西班牙采取的一个“真正的民族和解行动”。    意味深长的是,政府第一次采用民主反对派使用的术语,说它将把“主权”还给人民。这是同佛朗哥独裁政权的一个明显的决裂,这显然只有在苏亚雷斯取代佛朗哥时代留下来的阿里亚斯首相后才是可能的。    政府说,它的政策将实现两个主要目标:“以新的推动力继续政治改革进程和解决”由于一种使将近一百万人失业的衰退而产生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政府施政纲领的要点是:    大赦——释放“所有因政见和信仰原因被监禁的人……”    民主——“政府表示,它确信主权归于人民,并宣布它打算进行合作,以建立一个以有公民权利和自由、一切民主团体有同等政治机会和采取真正多党制为基础的民主政治制度。”    反对派——“鉴于存在着还没有在大选中受到考验的各种政治派别,政府希望公开尊重它们。政府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便在它的工作中反映各种政治派别的意见。同友好的组织以及同反对派组织进行对话,接受批评和承认开明的不同意见对社会作出的贡献,都是本政府的基本行动准则。”    对外政策——“政府肯定继续执行西班牙对外政策的基本路线……表示它希望加入欧洲共同体。”    【路透社马德里七月十七日电】苏亚雷斯首相的政府今天说,它将“把关于宪法改革的问题提交全国人民决定,并将在一九七七年六月三十日以前举行大选”。    它保证要“建立以得到保障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和以接受真正的多党制的一切民主集团的平等的政治机会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政界观察家说,按照这句话,根据刑法改革而仍处于非法状态的西班牙共产党最后可能合法化,如果它能证明它接受“多党制”(即政党自由发挥作用)的话。

3. 华沙高等法院审讯罢工工人

【美联社华沙七月十六日电】七名工人今天在华沙高等法院受到审讯,罪名是三周前在波兰拟议提高食品价格之后制造骚乱。    有三个人是华沙郊区乌尔苏斯拖拉机厂的工人。六月二十五日,他们占领了附近的一个火车站,使交通中断了几个小时,抗议总理雅罗谢维奇二十四日宣布的提高食品价格的措施。华沙的这次审讯——表面上是公开审讯——是秘密举行的。西方记者不得进入法院。甚至阻止他们复写法院的正式议程,被告人的姓名以及被告将据以被指责犯罪的刑法条款。    据被告家属说,他们的罪名是搞破坏,少则要坐五年牢,多则被判死刑。但是一些被告可能被指责在生产、运输和交通方面制造骚乱,这种罪名至少坐三年牢。    【法新社华沙七月十七日电】可靠人士今天说,又有十七名乌尔苏斯工业城的工人要被指控同上月底发生的反对食品价格上涨的暴乱有关。    象其他的七个示威者一样,这十七名工人将被指控犯有破坏铁路线的罪行。    据这些人士说,示威者们被一架在现场上空飞行的直升飞机照了像。

4. 日本《自由世界》刊载高桥正的文章:《驻莫斯科记者笔记------城市与农村》(二)

看到乌克兰、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和中亚等地的市场上堆积如山的蔬菜和水果,我想:若把这些东西拿到莫斯科、波罗的海沿岸和西伯利亚去该多好。事实上,到这些地方去旅行的人差不多都带着蔬菜和水果,而且有些人还利用私人汽车,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倒卖蔬菜和水果,大赚其钱。    乘苏联航空公司的国内航线飞机鸟瞰:西伯利亚,除去城市周围以外,几乎还是一片未经治理的荒原。而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传统的农业地区,那里就象破碎的镶嵌工艺品,被杂乱无章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这对进行大规模的粗放农业,是不可能提高效率的。    遍游苏联,令人遗憾地几乎看不到我在莫斯科电视上常看到的那种大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轰轰作响地往返田间、农民们忙碌地劳动的情景,据说在东德、波兰甚至也经常遇到这种情景……    确实,在苏联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里,摆着日本不大容易看到的大型农业机器。但是,好象是因为机械质量低劣,保养很差,缺少零件和维修工,这些机器是很少能够充分运转的。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党中央全会上,勃列日涅夫总书记就亲自号召“要更加非常重视对机械、拖拉机的维修……”。    在斯大林时代有一种机构叫“农机站”。到赫鲁晓夫时代,为了促进农村本身的独立和发展,把农机站降级为单纯的修理厂,而把农业机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交给了集体农庄本身。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事态:很多觉得即使留在农村也得不到油水的老职员都流入城市工厂和新的建设工地,得到农业机械的农民,往往由于技术水平低,不会维修和使用。现在,在收入低、生活条件恶劣的农村里,普遍缺乏农业机械的修理工和司机。    似乎是从今年开始,集体农庄农民也同普通市民一样发给一种身份证。以前,农民是没有身份证的,去旅行必需得集体农庄主席或者农庄委员会的批准和开介绍信。尽管如此,集体农庄的人还是以当工人、当兵、到城里工厂和新开发的建设工地就业为理由,设法离开农村。其原因就在于农村生活的贫困。    就是在苏联外交部指定参观的伊尔库茨克近郊的集体农庄,尽管那里已安装自来水管,终于同水井告别了,但是,那一排排东倒西歪的房屋还是一九四○年以前实行集体化时修建的简陋住宅。这同墨西哥或印度的农村比较,相差无几。    总有一天苏联农村会没有农民,也是可以想见的。最近,不仅男人,而且年轻的姑娘们也纷纷离开农村,说明了她们对城镇的响往。现在,在所有发达的工业国家中,苏联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至今约有一亿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四十年代为百分之六十,五十年代降到百分之五十,六十年代降到百分之四十,七十年代降到百分之三十,每隔十年就减少约百分之十。但是,农村人口的这种迅速下降并非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不仅不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甚至可以说这是名副其实的农村人口过疏现象。因为过疏而缺少强壮劳动力,对今后农业实现现代化已成为最大的障碍。    由于农村人口外流,苏联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流亡的农民成了城市工业劳动力的源泉。但是,依靠掠夺农业来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资本主义走的道路,采取这种做法只能是对社会主义的自我否定。    总之,对农业的过度掠夺不仅会使农村荒芜,而且迟早会拉工业化本身的后腿。目前,克里姆林宫每当歉收之年,就不得不降低五年计划的指标,也是这个原因。    对苏联经济实现自给自足的根本的财富源泉的农业,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克里姆林宫虽然迟钝但还是认识到了。它自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终于在相隔五十年之后开始采取重视农业的政策,开始对农业提供巨额的投资。(二)

第 3 版

1. 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自里斯本的专稿:《莫斯科对安哥拉的不结盟政策表示冷淡》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六月十六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里斯本的一篇专稿,题目是《莫斯科对安哥拉的不结盟政策表示冷淡》,摘要如下:    尽管苏联是安哥拉政府的最坚强的盟友,但是,有迹象表明,俄国人对于安哥拉总统内图以及他的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并不是那么喜欢的。    一些官员担心内图“会成为另一个萨达特”。这里指的是埃及领导人断然转向西方并断绝了他同莫斯科的联系一举。    不少美国官员和葡萄牙官员都认为,苏联人在鼓励安哥拉政府里那些亲苏的成员。这些人反对同西方建立关系,而希望加强同苏联的联系。    在安哥拉内战期间,苏联人向内图的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提供了价值约三亿美元的军事援助。目前内图同苏联人之间的这种不牢靠的关系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它可以把内图拉向西方并加强他在政府内部的力量。    国务院一位官员暗示,美国现在正在这样做。有人问,美国为什么不帮助内图实行他的不结盟政策?这位官员回答说:“谁说我们没有这样做?”    然而,这位官员只愿证实,美国正通过中间人同内图政府保持联系。除此之外,他就不肯透露任何情况了。    美国一直把撤出现在驻在安哥拉的古巴人作为美国承认安哥拉的一个条件。内图已经表示,一旦他的武装部队能够控制安哥拉,古巴人就将撤走。但是,由于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这一敌对的安哥拉运动不断加强游击活动,使得他的武装部队要控制这个国家变得极度困难。    安哥拉目前只同意和巴西、瑞典这两个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因为,自六十年代初以来,瑞典就一直是人运的盟友;巴西在去年十一月十一日安哥拉宣布独立时就承认了人运政府。    安哥拉政府对其他一些西方国家有关互换外交官的要求迄今未作任何答复。它之所以如此,有的情况(比如法国)是因为人运怀疑那个国家仍在支持安盟。然而,某些观察家把迟迟不作答复的原因归咎于内图政府内部有一个强大的反西方集团,而这个集团是得到苏联人的鼓励的。    外交部长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被认为是这一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桑托斯曾在莫斯科呆过,并讨了一个苏联老婆。    据国务院人士说,人们认为亲苏集团中的另一个人物是内政部长、二十五岁的尼图·阿尔维斯。在对葡萄牙进行的殖民战争中,野心勃勃的阿尔维斯是人运最危险的第一军区的军区司令。    今年三月,阿尔维斯在参加了苏共二十五大之后,怀着对苏联的无限倾慕的心情回到安哥拉,他在安哥拉国内政治中领导了一次大搞激进的尝试,其中包括向本国的中产阶级展开攻势。    内图要求安哥拉的所有各阶级为着完成国家建设的任务而团结起来。政府最高统治机构革命委员会严厉批评了阿尔维斯,并告诫他要使他的讲话比较符合于官方的政策。    尽管从表面看来,阿尔维斯最近采取一种低姿态,但是,一些美国观察家怀疑,如果阿尔维斯向那些比较温和的官员——包括总统    ——提出挑战的话,大批黑人陆军军官将会支持他。    苏联人可能鼓励了阿尔维斯和桑托斯,因为他们比内图更听话。    据安哥拉首都罗安达流传的一则消息说,内图对苏联人说,他打算为苏联向他提供的武器付钱,他要苏联人提出账单。人们认为,这是内图为了避免依赖苏联并使他能够自由地同西方打交道所作的努力。    但是要付清那笔巨额的账单,安哥拉就迫切需要资金和技术来搞经济发展。安哥拉三种主要的出口产品的销售市场在西方,西方购买安哥拉的咖啡、石油和钻石。    内图和他的支持者们知道,苏联无法向他们提供市场或者是他们所需要的资金。    另外,虽然内图的意识形态盟友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他的教养是西欧的。他的父亲是一名卫理公会的牧师,他从十七岁起,在葡萄牙的中学和大学度过了许多年头。    如果内图的人运同它的最亲密的盟友古巴人和苏联人关系破裂,也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内图的一位助手表示,六十年代末期人运同古巴人的关系暂时破裂,是因为当时安哥拉人被指挥得晕头转向。内图决不可能忘记,在一九七四年之前不久,苏联人是如何停止了对人运的一切援助的,因为他们当时认为人运的事业是必将失败的事业。

2. 美报专稿:《苏联「抬高」印度债务》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阿陶斯·萨马德发自新德里的一篇专稿,题为《苏联“抬高”印度债务》,摘要如下:    苏联和印度在为钱的事争吵,解决可能不容易,因为莫斯科另外有些债务国肯定正在注意着怎么解决。    苏联人单方面把他们的货币单位卢布对卢比的比值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八,以致印度面临了一个不愉快的局面,就是它欠莫斯科的债务在还的时候要多还将近四亿一千万美元。    莫斯科要印度按卢布升值后的价值计算它分期偿还的债务,包括过期未还的欠账。但是印度还没有答应苏联这一要求。两国的财政专家预定本月在新德里开会(他们的第三次会议),设法定出一个能接受的兑换率。问题同七一年的决定有关整个比价问题的根子在于印度一九七一年规定印度货币的国际价值按英镑计算,而不按黄金计算。    在那以后,卢比不断跌价,直到去年,印度终于决定卢比同英镑脱钩。于是,莫斯科从一九七四年三月起几次把卢布升值,结果是一百卢比现在只能买到八·六六卢布。五年前,一百卢比能买十一·三九卢布。    但是,卢比在同英镑脱钩之后价值上升了,印度要莫斯科考虑这一事实。    印度认为今后偿还莫斯科的债务全都应该按新的平价归还。    新德里要莫斯科注意,如果按照苏联的规定办,印度债务就要大大增加,对印度经济造成压力——特别是如果用实物偿还苏联的贷款的话。

3. 埃塞俄比亚新任九名高级军官宣誓就职

【路透社亚的斯亚贝巴七月十七日电】埃塞俄比亚军队中的九名新指挥官已经宣誓就职。    这九个人中包括接替格塔丘·纳杜准将的一个人。格塔丘·纳杜原是厄立特里亚的军事管制长官,他于一个星期之前在拒捕时被打死。    菲克鲁·沃尔德一滕萨上校昨天在一个仪式上宣誓就职。他是作为负责对付红海省的脱离主义的游击队长期叛乱的人来接替格塔丘将军的。    菲克鲁上校还被任命为驻扎在厄立特里亚省会阿斯马拉的陆军第二师师长。    其他三个师也任命了新的指挥官。这些新指挥官都是上校军衔。宣誓就职的唯一的较高级的军官是巴赫鲁图法准将,他被任命为地面部队司令。    这一改组是在处决了十八人之后进行的。他们犯有各种罪行,其中包括卷入了一项反革命阴谋。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七月十五日发表社论,题为《埃塞俄比亚的严厉措施》,摘要如下:    埃塞俄比亚又处决一些人的可怕消息,表明了这个曾经在海尔·塞拉西皇帝统治下的国家里正在地下沸腾的动乱和分歧的程度。    在埃塞俄比亚政府继续凭借这些临时性的严厉措施来解决它面临的问题的时候,驻在这个国家的外国人则期望着埃塞俄比亚有朝一日显示出较大程度的稳定感。    今日的埃塞俄比亚正在经历着激进的改造,因此,它现在不是一个愉快的国家,这一点是很清楚的。军政府采取恐怖手段来加强它的严格的、不容许挑战和善于保密的统治的作法,只能暴露它自己的弱点。它执政这么长时间了,完全能够认识到,对批评和反对它的人不一定要采取处决的方法来对付。而且就是这些极端的惩处也不会长时间制止由于它自己的缺点、错误或过于严厉而引起的不安。

4. 在乌干达的肯尼亚人纷纷回国

【路透社内罗毕七月十四日电】据报道,在以色列袭击恩德培机场使两国关系仍然极为紧张的情况下,肯尼亚人今天纷纷逃离邻国乌干达。    肯尼亚外交部长指责乌干达当局实行一种任意屠杀肯尼亚人的政策。

5. 法属索马里两个对立组织发生冲突

【法新社吉布提七月十日电】法国军队今天占据了吉布提的非洲人居住区的阵地。前此,敌对的独立运动之间发生了一整夜的战斗,双方共有十人被打死,大约五十人受伤。    法国高级专员在电台呼吁保持镇静,同时宣布宵禁并禁止五人以上的集会。    战斗是在非洲人民争取独立联盟和全国独立联盟这两个敌对的非洲人政治集团之间发生的。据说,许多牺牲者尸体残缺不全。    全国独立联盟主要是由支持地方行政首长阿里·阿里夫的阿法尔人组成的。非洲人民争取独立联盟谴责阿里·阿里夫已为法国人所收买。非洲人民争取独立联盟主要是由伊萨地区的索马里人组成的,他们极力主张罢免地方行政首长和争取这片法国领地的独立。    法国高级专员办事处说,阿里阿里夫卫队的一些成员参加了这次战斗。战斗被法国警察在没有开枪的情况下平息了。    【法新社巴黎七月十七日电】阿里·阿里夫十七日抵达奥利机场时,宣布决定辞去他的法属阿法尔和伊萨领地政府委员会主席职务。    他说:“最近几周在政府多数派中出现的倒戈,不一定最后改变了这一多数,但是它们表明了一种进行破坏的蓄意的意志,这导致我辞去政府主席职务”。    阿里夫说,“至于我,作为议员和全国独立联盟领袖,我将继续战斗,以便我们这个领地能够活下去,以便它能在秩序和团结中实现真正的独立,只有真正的独立能保障全体人民的前途。”    阿里·阿里夫最后说:“我对法国的忠实没有得到结果。我对此感到失望。这是某些人干出来的,但幸而不是所有法国人的所为。”

6. 印巴签署两国过境飞行和航空协定

【印新处新德里七月十七日电】萨马查尔社援引巴基斯坦电台的消息报道,印巴两国七月十六日在伊斯兰堡签署了两国之间的过境飞行和航空协定。    两国之间的航空联系和过境飞行将从七月二十日起恢复。    双方还联名写信给国际民航组织,取消过去提交给国际民航组织解决的案件。

第 4 版

1. 日本《东京新闻》编辑委员永野信利专文:《宫泽外相的发言真意是什么?》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七月十八日刊登该报编辑委员永野信利的一篇专文,题为《宫泽外相关于中国问题的发言,其真意是什么?》,摘要如下:    宫泽外相相继发表的对中国问题的讲话,在国内外引起了种种反响。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讲话,十五日的北京广播和《人民日报》均作了报道,并冠以用词激烈的标题谴责了《宫泽喜一的反华谬论》。    另外,对于宫泽关于美中问题的发言,在国会内外,已呈赞否两论鼎沸的局面。人们弄不清楚的是,外相接二连三地发表这些讲话的真意是什么。    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看法,认为宫泽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讲话,是“经过锤炼的答辩”。    提出质询的秦野,在质询这一问题的前后还询问了最近苏联的搜集情报的舰艇接近日本列岛以及苏联飞机侵犯领空的情况,借以鞭策外务、防卫当局。整个调子,勿宁说是要求“日本政府不要放松对苏联的警惕”。    从整个脉络来说,外相关于北方领土问题的发言,其真意不过是在于表示:“我们不愿意把中苏对立纠缠到北方领土问题上。希望中国方面也能理解这一点。”借以提醒注意。    然而,十五日的北京广播和《人民日报》作出的反应却很严厉,认为“宫泽外相袒护苏联”。    幸好,中国的政府机构目前就此问题没有讲任何话,保持冷静。这说明,两国政府间的粗大管道没有发生动摇。站在这一观点来看,就不能不说,外务省首脑人士把宫泽、曼斯菲尔德会谈的内容公诸于众,是欠慎重的。    于是,就产生了种种猜测。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为了把美国国内的促进美中关系正常化的主张压下去。但是,有不少中国问题专家列举了下述几点:一、美国的美中关系正常化的主张,目的是为了牵制苏联,因此,即使日本主张持慎重态度,也不能在台湾问题上永远封住美国谋求对华关系正常化的动向。二、由于日中关系正常化,美台条约事实上已经变得有名无实,目前,解放台湾的问题,主动权与其说在美国,不如说在中国。三、为牵制苏联而谋求美中关系正常化的中国,不可能在美中关系正常化以后,采取使美国首脑为难的那种解放台湾的行动。因此,上述牵制美国报道界的说法,看来根据也是不充分的。    这样说来,外相的真意到底是什么?外务省首脑人士进行辩解说,“那是外相沉缅于外国而头脑不清醒的结果。事后本想宣布对外不要发表……”。这里所说的“沉缅于外国而头脑不清醒”,是指外务省首脑最近接连不断地同西欧首脑坦率地交换意见,其结果不由自主地向记者们吐露了真情。这一说,则合乎逻辑。如果这是真相,那么,我们不能不说宫泽的发言是一次“不说也罢”的发言。因为,公布了这一发言,摩擦大于效果。我们要求外务省首脑言行要慎重。

2. 第二十一届奥运会在蒙特利尔开幕

【法新社蒙特利尔七月十七日电】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今天在这里主持了第二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    女王陛下说:“我宣布现代第二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蒙特利尔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    【路透社蒙特利尔七月十七日电】今天大约有七万人聚集在这里的宏伟的新的奥林匹克运动场上,参加第二十一届运动会的开幕式。    早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的入场式开始之前,花了八亿多美元建造起来的这个混凝土的碗形大体育场就坐满了节日观众。    原来报名参加这届运动会的一百一十七个成员国的大旗升起在成曲线形的混凝土屋顶的旗杆上。    非洲国家在最后一分钟的退出和台湾不接受在向它提出的政治条件下参加比赛的决定,给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体育节的开幕式投下了一个阴影。    在大约七千名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列队进入体育场的时候,加拿大的青年志愿者正高擎奥林匹克火炬在蒙特利尔街道上奔跑着。    他们是从蒙特罗耶尔山顶过夜的休息地出发的。    奥林匹克火炬是用卫星和激光束从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传送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然后由接力赛跑运动员于本周早些时候送到这里的。    实际上只有九十六个国家参加了入场式。    【法新社蒙特利尔七月十七日电】二十五个国家没有出席这个历时两个半小时的开幕式——都是出于政治原因。    非洲和阿拉伯对新西兰的抵制使得二十四个国家没有参加,但是它们的国旗还是飘扬在体育场的屋顶上。    台湾是另一个缺席者,因为加拿大政府拒绝允许它用中华民国的名称参加比赛。

3. 十六个非洲国家因新西兰橄榄球队访南非提出退出奥运会

【路透社蒙特利尔七月十六日电】奥林匹克运动会今天受到了一个进一步的危机打击,十六个非洲国家又扬言要退出,除非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禁止同南非保持体育联系的新西兰参加。    两个非洲国家坦桑尼亚和毛里求斯为了抗议新西兰全黑橄榄球队访问南非已经退出了这届运动会。第三个非洲国家索马里说,如果新西兰在这里参加比赛,它就不参加。    【路透社蒙特利尔七月十六日电】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今天拒绝十六个非洲国家提出的由于新西兰同南非保持体育联系禁止它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要求。

4. 历届奥运会简况(三)

一九三二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主办了第十届奥运。那时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的侵略阴影重重。奥运会上,发生多宗受威胁国家选手与德国选手冲突。当年中国只派出一个人参加比赛。    当年受德国威胁的法国和波兰选手,在奏德国“国歌”时,故意不站立,以示藐视。巴西水球队对德国队时,双方球员亦在泳池中大打出手,岸上球证制止,反被大打一顿。摔角台上,意大利选手以刀伤德国对手。    当年中国只派出刘长春一人出赛,参加男子径赛一百和二百米跑项目,但成绩平平。    是届的游泳方面,爆出一个新局面。来自亚洲的矮细日本人,凭着“手快脚快”的战术,竟夺得五面金牌,使美国亦不知所措。美国的“拿手好戏”男子一百米自由式,前两名都被日本夺走,金牌时间是宫崎的五十八秒二。男子一百米仰泳,日本更包办前三名。    美国比较远离东西欧,故各国派队参加这届奥运的人数大减至一千四百余人,但田径项目收获最丰富,除跳远一项外,其余都全破奥运纪录。    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届奥运在纳粹旗下的柏林举行。德国纳粹政府,企图利用这次奥运,宣扬希特勒的“功绩”,但遭到各国的强烈反对。火炬接力传送是始于这一届。    这届奥运未正式在柏林举行之前数月,来自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捷克、比利时、瑞典、瑞士、荷兰等各国代表云集巴黎,召开了“保卫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反对在柏林举行第十一届奥运。当时他们声明说:“起来制止希特勒的奥运,争取在西班牙巴斯隆那举行人民的奥运。”    当时法国首先带头响应,并在经济上支持巴斯隆那主办奥运,其他国家亦赞同,并在纽约成立一个临时委员会,争取不在柏林举行奥运。但鉴于当时国际奥委会未能找出德国不应主办奥运的理由,结果第十一届奥运还是在柏林举行。    德国纳粹政府使出“人海战术”,企图扬威世界体坛,但这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却是美国的黑人田径好手欧文斯,个人取一百米(十秒三)、二百米(二十秒七)、四百米接力和跳远四面金牌。其次是日本的孙北居,以“大冷门”姿态,夺马拉松金牌。这是亚洲人在迄今奥运史上,唯一赢取是项金牌的人。他当时的成绩是二小时二十九分十九秒二。    男子篮球从这届起,正式列为奥运角逐项目。    自从第十一届奥运结束后,当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德国纳粹先入侵波兰。在亚洲方面,日本亦先后偷袭珍珠港及乘芦沟桥事变侵华,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全面开展,原定一九四○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十二届奥运取消了。一九四四年第十三届奥运原定在英国伦敦举行,但战事持续至一九四五年,故第十三届奥运亦告流产。    第十四届奥运一九四八年再由伦敦主办,有五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选手参加,当时大会比赛在温布莱球场举行,出现了一个“妈妈选手”,个人取四面金牌。    几近六尺高的荷兰的芬妮,在参加比赛前,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意志和兴趣的鼓舞下,她在两天内连取一百米(十一秒九)、二百米(二十四秒四)、八十米低栏和四百米接力的四面金牌。人们认为她的教练白兰士高恩——她的丈夫对她影响最大,芬妮回国之日,全荷兰放假,以示庆祝。她是迄今奥运史上,唯一取四面径赛金牌的“妈妈选手”。    从这届开始,电子计分设备渐见普及。温布莱场上亦安装了一个巨型的计分牌,并首次打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重要事情,不在于胜利,而是参加,不在于打败别人,而是尽我所能。”这句奥运口号。    一九五二年第十五届奥运在细小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但大会相当热闹,有六十九个国家的五千选手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选手首次露面,共有四十人参加足球、篮球、游泳等项目。捷克这届出了一个“长跑火车头”查托皮克,个人独取三项长途跑金牌,退出奥运四十年的苏联,从这届起再露面,美苏男子篮球和田径争霸局面,从此形成。    新中国参加这次奥运,事前仍受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内个别人的阻挠和敌视,迟迟不邀请中国,至大会开幕后,才正式发出邀请。因为时间短促,中国只派出四十余人组成的代表团。新中国代表团到达后,赫尔辛基有关方面即在中国队住处外、大会场地及大街上,升起新中国的五星旗。各国选手还出席了中国代表团举行的招待会,中国的纪念章非常受欢迎。    这届比赛田径收获最大,男子奥运田径纪录被翻新九十次、女子的九十六次。男子三千米障碍赛在这一届亦被改写十六次之多。    捷克的查托皮克,个人囊括五千米(十四分六秒六)、一万米(二十九分十七秒)和马拉松(二小时二十三分三秒二)三个长跑金牌,是迄今奥运史上第一个有如此长气的表现,“长跑火车头”因以为名。他赢取五千米金牌当天,其太太丹娜亦以一个奥运纪录夺标枪金牌,一时成为佳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