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05-26

第 1 版

1. 基辛格到瑞典访问并同帕尔梅首相会谈

【合众国际社斯德哥尔摩五月二十三日电】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今晚抵达斯德哥尔摩进行为期两天的访问,以象征瑞典—美国友谊的恢复并同他的一位叔父见面。    东道主是帕尔梅,他一九六八年当教育大臣的时候,曾经是反美活动的领袖,他同河内大使肩并肩地带领群众在斯德哥尔摩的主要街道上游行示威,抗议美国对越南的政策。    两国关系变得如此冷淡:当一九六九年起担任首相的帕尔梅在一九七二年指责美国对河内的轰炸是“一种折磨”的时候,前总统尼克松终止了两国的大使级关系。    二十个月以后又恢复了大使级关系。一位美国高级官员在基辛格坐的飞机上对记者说,在官方一级再没有什么恶感了。    因此,基辛格接受了帕尔梅的邀请,把他的八天欧洲之中的第五、六两天的时间用于同瑞典和解的活动方面。    【合众国际社斯德哥尔摩五月二十四日电】帕尔梅在市郊一个宫殿亲自主持昨天的欢迎宴会后,今天上午同基辛格私下进行了政治性会谈,然后由古斯塔夫国王宴请基辛格。    【美联社斯德哥尔摩五月二十四日电】基辛格和帕尔梅今天会晤了三小时,努力恢复过去的友好关系。    事后,两个人对记者作了简短谈话,说他们“很好地交换了意见”。基辛格承认在全球政治方面存在一些分歧,尤其是关于东西方关系。他说,“我们的看法在许多方面是不一致的”,这显然是指美国担心共产主义对西欧的威胁。帕尔梅还对所谓的索南费尔特主义提了许多问题。    基辛格说,尽管观点不同,“但是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在许多方面我们应该交换意见”。    国务卿说,这次会谈(也包括昨晚的两小时会晤)谈到欧洲问题,也谈到非洲和拉丁美洲问题。    帕尔梅则强调,重要的事情“是意见不同并不影响美国对瑞典根本的中立的对外政策的看法”。基辛格表示同意,他说,“我们意识到”瑞典的中立在世界上所起的“作用”。    【德新社斯德哥尔摩五月二十四日电】基辛格和帕尔梅今天举行了双方一致认为是建设性的会谈。    帕尔梅说,他们的讨论是有益的,并且涉及了广泛的问题。    他说,这些问题包括缓和政策和在很大程度上关于非洲发展的问题以及“影响南欧的意识形态问题”。    【合众国际社斯德哥尔摩五月二十四日电】基辛格说,今天与帕尔梅首相进行的“会谈是非常有益的,是在非常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一名瑞典记者问基辛格,他们是否讨论了所谓索南费尔特主义。据说这种主义表示美国愿意放弃它在东欧的影响。他说,“没有索南费尔特主义。只有被歪曲的索南费尔特主义。”他再次否认存在与福特总统的对外政策背道而驰的任何这样的主义。    【合众国际社斯德哥尔摩五月二十四日电】当瑞典的一名记者问到这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中立问题时,基辛格说:“我认为,一些国家之所以能实行中立政策,是因为在美国支持下,北约保持了力量的均衡。我想这是人们会普遍承认的……”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五月二十四日电】基辛格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同瑞典在对最近的安哥拉事件的分析上继续存在分歧。

2. 美报评北约部长理事会会议文章:《北约官员们为何那么笑逐颜开》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五月二十一日刊登发自奥斯陆的一篇文章,标题是《北约的官员们为何那么笑逐颜开》,摘要如下:    在挪威首都举行会议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部长们,多年来从未这么欢欣鼓舞过。    北约官员们今年之所以有这种欢欣鼓舞的情绪,是由于北约的主要国家(主要是美国)的舆论最近几个月来好象一直在发生转变。    不管福特总统在从他的词汇中排除缓和这个词时可能说了些什么话,但并没有放弃缓和,而是以更大的小心态度来对待缓和。在限制战略武器方面和共同均衡裁军方面与苏联进行的谈判在继续进行。然而,国会为使这些谈判迅速取得结果而施加的压力已减少了,不仅如此,北约的一些国家认为就是因为在进行这种谈判而应削减防务开支的看法也减少了。    美国国会已通过为防务预算增加一笔巨额款项。要求从西欧撤出美国军队的呼声沉寂了,虽然基辛格暗示,如果共产党进入意大利政府,美国军队可能不再呆下去。法国已象英国一样增加了它的防务预算。英国国防大臣罗伊·梅森已巧妙地阻止了左派关于把防务开支削减十亿英镑(二十亿美元)的建议。虽然英国的经济形势困难,但它的防务开支在西欧最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点七。在丹麦或荷兰这样的小国里,要求削减防务开支的压力也减少了。    简言之,在关于保持充分的防务的需要和保持各国警惕的重要性上,在组成这个联盟的国家中好象出现了一种新气氛。这可能与苏联公然在安哥拉采取的行动有关。对东西方赫尔辛基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迄今为止所产生的微不足道的结果的幻灭可能是另一个促进因素。    一个与苏联的威胁毫无关系的因素可能也促进了这一进程。西方盟国仍不愿看到西德在这个联盟内获得太大的军事重要性。法国、英国,甚至荷兰在面对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也愿意将它们的防务开支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上这一点,至少是由于在这方面感到的不安而引起的。    自开始实行缓和的时候起,军事和政治分析家们就强调下述这一点:缓和要取得成功,大西洋盟国必须保持它们自己的军事实力。这个信息看来终于家喻户晓了。

3. 安哥拉人运政府总理多纳西门托到苏联访问

【塔斯社莫斯科五月二十四日电】题:安哥拉总理抵达    应苏联政府的邀请,安哥拉人民共和国总理洛波·多纳西门托,今天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    【塔斯社莫斯科五月二十四日电】苏联和安哥拉两国政府首脑主张加深两国的关系。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说,苏联“将一如既往地尽一切可能,巩固苏安关系,提高我们合作的成效”。他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欢迎安哥拉总理多纳西门托的宴会上讲了话。    柯西金说:“苏联人民向来声援斗争中的安哥拉爱国者,也声援其他非洲国家的爱国者。要是有人想在我们的这一立场同和平共处政策之间找出矛盾,那么我们为了答复这一点只能重申,对侵略者的阴谋,对帝国主义势力和与之相勾结的势力阻挠各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斗争的尝试,如果爱好和平的力量不作坚定的反击,和平共处和缓和紧张局势的方针就会失去其意义。”    他指出,由于国际紧张局势的和缓,世界上为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创立了更加良好的条件。“但是在确立和平共处原则的斗争中,还得克服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侵略势力的顽强反对。因此,一切爱好和平力量应当坚决抵制反对缓和的人的诡计,不让他们阻挠国际气氛健康化的进程。”    洛波·多纳西门托在致答词时强调指出,安哥拉“希望发展同苏联的合作”。    【塔斯社莫斯科五月二十四日电】题:苏联—安哥拉会谈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同安哥拉人民共和国总理多纳西门托今天在克里姆林宫开始会谈。    双方讨论了苏安各领域的合作问题。满意地指出,苏联和安哥拉形成的紧密的友好关系,正在继续巩固与发展。双方表示愿意进一步扩大苏联与安哥拉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全面合作,以利于两国人民。双方讨论了共同关心的最紧迫的国际问题。

4. 外电评述多纳西门托访苏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五月二十四日电】洛波·多纳西门托作为独立的安哥拉的第一任总理对莫斯科进行头一次访问,苏联今天给予他隆重欢迎。    《真理报》称赞这次访问是扩大苏联和安哥拉关系的基础。西方外交官说,在这位安哥拉领导人会谈的日程上大概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    乌斯季诺夫到机场欢迎多纳西门托更加使人们相信,多纳西门托将谋求苏联的军事援助。    【法新社莫斯科五月二十四日电】安哥拉总理多纳西门托今天到达这里。    观察家们说,他可能同苏联领导人讨论苏联和古巴对非洲的解放运动,特别是对安哥拉的南部邻国纳米比亚的解放运动给予援助的问题。    【安莎社莫斯科五月二十四日电】多纳西门托正好是在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马谢尔结束对苏联的访问离开苏联首都二十四小时之后来这里访问的。    苏联报刊把两者的访问联系起来,以强调克里姆林宫愈来愈重视南部非洲的局势。

第 2 版

1. 美报报道:《据认为苏联在就装甲问题进行大辩论》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五月二十三日刊登该报记者自华盛顿专发的一则报道,题为《据认为苏联在就装甲问题进行大辩论。美国分析家说新的反坦克武器引起了对战略的重审》,全文如下:    一位防务分析家得出结论认为,长期来强调使用装甲部队的苏联陆军的内部,已就下列问题爆发了一场激烈争论:由于有了新的反坦克武器,苏联军事理论是否必须改变。    苏联陆军是靠坦克和载兵装甲车建立起来的,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的陆军所不及的。苏联陆军目前一心想用装甲部队发动一次迅速的攻势来打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部队的防务。鉴于新的反坦克武器的发展,苏联陆军领导人目前似乎受到巨大压力,要他们证明,继续依赖装甲攻势理论是正确的。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出版的《生存》杂志五月号刊登了国防部顾问和BDM公司(弗吉尼亚州的维也纳的一个私人研究团体)负责战略研究的菲·卡伯的一篇文章,叙述了苏联军方的辩论。    根据对苏联军方著作作的分析,卡伯发现,在苏联军方权威人士中,对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是否可以生存下去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了一个大转变”。这种重新评价是在一九七三年的中东战争以后进行的,在那场战争中,阿拉伯和以色列双方步兵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显示出了它们可把坦克置于死地的性能。    去年,苏联军方刊物发表了五十多篇分析性文章,讨论了反坦克武器在中东战争中显示了有效性之后所具有的含意。卡伯发现,其中有许多文章还未在国防部内翻译过来和加以散发,国防部似乎不知道苏联军方内部在进行一场“反坦克问题的辩论”。    卡伯认为,包括已故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和陆军总司令伊·格·帕夫洛夫斯基在内的苏联最高级军方都很关心这个问题。据卡伯说,一九七五年一月,他们两人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他们在会上竭力强调一九七三年战争的教训和含意,“猛烈批评”苏联当前的作战演习,要求就反坦克技术的含意进行一次理论性的辩论。    苏联军方似乎主要不是关心坦克的可生存性,而是关心由载兵装甲车运送的摩托化步兵部队的作战活力。    卡伯说:“直到最近,陆军还认为,乘战车前进的步兵在密集的大炮炮火和大量坦克的支持下,能够冲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防御,保持高速前进。”    他继续说,但是,苏联陆军内部承认载兵装甲车易受反坦克武器的打击,这“引起了连锁反应,这种反应似乎使苏联攻势理论的整个结构受到了威胁”。    他说,这种新的反坦克技术“可能使苏联陆军的战术来一次革命,也可能使他们放弃装甲攻势”。    卡伯说,苏联军方内部辩论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反坦克武器的挑战和面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加强了的防务能力,保持高速前进”。

2. 美联社报道一艘苏巡洋舰通过土耳其海峡

【美联社伊斯坦布尔五月十六日电】一艘苏联巡洋舰,今天通过土耳其海峡加入俄国地中海舰队。    一些港口当局辨明这艘军舰是“日丹诺夫”号,斯维尔德洛夫级的845号,并说,这艘军舰装备的是常规武器。    他们还说,“日丹诺夫”不同于同级的其他军舰,它还有一个供直升飞机着陆的平面甲板。

3. 太平洋上关岛遭台风袭击受灾严重

【美联社华盛顿五月二十二日电】美国在太平洋的领地关岛,已在星期六被宣布为严重灾区。该地受台风的吹袭后,岛上百分之八十的建筑物损毁。联邦官员宣布,台风还使得食用水供应陷入危急的境地。    总统救灾基金会的一名发言人说,损害的全部范围仍未获悉,因为岛上的大部分通讯设施被吹毁,大部分道路阻塞不通。    超过一千个美军家庭失家,至于房屋被吹毁的平民家庭,则更无法估计出来。发言人说,有一个时候,三万人被洪水迫得进退两难。    发言人说,台风帕梅拉星期四吹袭关岛。    联邦灾害援助署署长史蒂文斯在夏威夷与太平洋联合军事司令开会,安排对该岛进行救援工作。    联邦灾害援助署的一位发言人说,岛上的食用水供应已减少至十二小时供水。水源来自岛上的水井。美国海军供应拖车,在街头上实行分配食用水。    联邦灾害援助署说,食物援助已动用美国国务院存放在关岛作灾害救援用的粮食。这些食物原本是供应外国使用的。    发言人说,百分之八十的建筑物被台风损毁,半数不能修理。台风的风力估计每小时一百五十英里,但有些气象专家估计风速每小时达二百英里。他说,由于气象台的测量器被风吹走了,无法得到准确的测量。    灾害救援署说,海岛港口内有八艘船沉没,其中一艘载有十万加仑原油,石油滚滚外漏。超过六艘船搁浅。海岛上两个机场在设法重开。    总统将批准使用联邦基金作救援和恢复工作之用。

4. 日《产经新闻》驻苏记者报道:《苏发表破例「谴责西德」的声明》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五月二十三日刊登该报记者泽英武发自莫斯科的一条消息,标题为《苏联发表破例“谴责西德”的声明,牵制反对缓和紧张局势派》,摘要如下:    苏联二十二日发表长篇政府声明,对“西德反对缓和紧张局势路线派”发出了警告。    此间情报人士认为,“苏联政府声明肯定是考虑了西德的在野党——基督教民主社会联盟对东方政策的批评,同时也好象是针对政府和执政党内批评缓和紧张局势的国防部长和外长等人的”。    也有人认为,声明的背景是,今秋美国总统选举、西德大选、下个月意大利大选等即将临近,欧美的政治环境正在制造出一种空气,就是对缓和紧张局势的现实,更多地持批判的态度。因此才把处于东西方关系中起关键作用的西德作为攻击对象,对批评缓和紧张局势论的人进行牵制,从而使人们对苏联立场加深印象。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五月二十三日报道:    苏联二十二日突然对西德发表长篇的“政府声明”,是对西德国内的“反苏势力”活动的警告,表明了苏联决心坚持同西德推行和缓紧张局势政策。    此间观察家们认为,从把“苏联的威胁”作为主要议题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外长会议刚刚结束的时机来看,这项政府声明可以肯定不只是针对西德的,而是指向整个西方的,意味着要牵制现在整个西方高涨起来的对苏联的戒心。    多数人认为,这项声明归根结蒂是针对这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外长会议象征性地表示出“怀疑苏联”一事,再次“说明”苏联的立场。

5. 美报记者报道:《苏联认为缓和在变酸》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五月十九日刊登该报记者庞德发自莫斯科的一则报道,标题为《苏联认为缓和在变酸》,摘要如下:    苏联报纸对美国政府的猛烈批评,可能显示了在苏联看来缓和已经变得多酸的程度。    关系的恶化是逐步的,一开始是美苏就苏联去年末对安哥拉的干涉发生了争端,继而美国在竞选运动中就缓和进行了激烈辩论。没有证据证明,关系已恶化到使东西方无法达成重大协议的地步,但是这种局面至少推迟了起决定性作用的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签订。这样,互相猜疑就激化了。    苏联报纸六周前开始小心翼翼地表示担心,华盛顿的向右转可能在选举之后还要保持下去。但是最近在四月二十二日领导集团关于苏联对外政策的声明仍然以通常尺码来赞扬缓和。苏联报纸对福特和基辛格的批评是含蓄的,而不是明确无误的。    但是,在五月十七日,共产党《真理报》的一篇评论却指名责备福特,这很可能是自缓和在一九七二年开始以来,苏方对美国总统的一次最尖锐的攻击。《真理报》作出了同福特自己作的一个结论完全相反的结论。该报说,总统对共产党国家采取强硬路线的策略在他的竞选运动中失败了。    该报说,“生活显示,福特的顾问们的预言是毫无根据的。这些人力促总统对好斗的右翼作出让步、不再对外交政策问题采取现实和平衡的做法、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强硬路线、并增加军事预算。”    这里的西方外交官认为,对一位负责的总统说这种话真是不客气到了异乎寻常的地步。    苏联报纸放弃了过去不批评福特总统个人的克制作法。这种放弃要比美国报纸也这样做远为意义深长得多,因为苏联执政的共产党对报纸给了详细的政策指导,因为莫斯科自己过去规定,采取克制是缓和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近,苏联塔斯社还称副总统洛克菲勒在西德的讲话是“粗鲁的反苏攻击”和“冷战言论”。    苏联上月关于中东的政策声明,直接批评美国在这个地区的政策,而前一个苏联声明不是这样的。《真理报》上周的一篇文章指责福特和基辛格威胁古巴。

6. 苏刊载文指责法参加北约军事演习

【本刊讯】苏联《新时代》周刊今年第二十一期,刊登格里巴切夫的短评,题为《北约指望的正是……》,全文如下:    法国在一九六六年已正式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机构,而且法国领导人也经常向人们提出保证:法国不打算再回到那里去。然而,插着法国旗帜的三艘军舰却参加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意大利沿岸举行的代号为“黎明巡逻—1976”的演习。用《人道报》的话来说,意大利正在引起“担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领导的美国人的关注”。    代号为“黎明巡逻”的演习—结束,代号为“堡垒—76”的陆军演习又开始了。除了联邦国防军和英国军队之外,法国士兵照样参加了这次演习。步兵从军舰登上法国沿岸,此外,还把几千吨军事技术装备从军舰卸到法国沿岸。负责这次演习的是法国的一位将军、联邦国防军的一位上校和美国的一位少校。法国倒底是在大西洋集团军事机构之外,还是不在其外,这对上述三个人来说,显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 3 版

1. 法新社评黎巴嫩局势

【法新社贝鲁特五月二十三日电】在选举萨尔基斯接替弗朗吉亚总统以来的两个星期中,黎巴嫩已成了阿拉伯国家和非阿拉伯国家进行一系列外交活动的焦点,但是弗朗吉亚总统仍然顽固地掌握着政权,许多外交努力也已相互抵销。    海湾石油富国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曾试图使埃及和叙利亚和解,自从叙利亚严厉地批评埃及去年秋天同以色列签订西奈协议以来,这两个国家一直是不和。显然它们希望赢得埃及和其它阿拉伯温和国家对叙利亚在黎巴嫩的行动的支持。    为了换取这种支持,预料叙利亚将会缓和它对所说的开罗亲美政策的敌对程度。    由于以利比亚总理贾卢德为首的激进的阿拉伯国家竭力要把叙利亚留在它们的阵营里,因此调解的努力在这一周变得复杂化了。    伊拉克、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向叙利亚暗示,它同两个邻人即伊拉克和黎巴嫩左翼的争端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甚至有人说苏联总理柯西金要访问中东,以便支持成立一个“强硬路线者”阵线,这一主张的支持者们说,成立这样一个阵线将会使叙利亚在阿拉伯—以色列和平谈判中处于更强有力的地位。    这些反对派仅在联合国驻扎在戈兰高地的和平部队任期结束—周之前向叙利亚表示的这种讨好,在大马士革引起了动荡。贝鲁特报纸报道了叙利亚军队中和执政的复兴社会党内进行逮捕的消息,科威特报纸预言叙利亚内阁将要大改组。    如果叙利亚站到激进的阿拉伯一边,那么它就有可能不受损害地摆脱黎巴嫩局势,让黎巴嫩人自己解决他们的问题。叙利亚撤走后将会使黎巴嫩左翼分子感到莫大高兴,后者现在在战场上处于实力地位,并一直呼吁只同作为与会者的交战者举行讨论和平的圆桌会议。    黎巴嫩右翼担心叙利亚和它的左翼敌人可能和解,右翼迅速地欢迎了法国总统德斯坦宣布的法国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派军队到黎巴嫩(的建议)。    右翼部队认为这一建议证明了他们的说法,即没有友好国家的军事支持就不能在黎巴嫩恢复平静,而平静是举行政治谈判的一个先决条件。    右翼还谋求依靠外国的政治支持弥补它在军事上的虚弱。因此,它支持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干预,并一再呼吁联合国卷入这场危机。由于同样的原因,法国的建议对右翼是有吸引力的。

2. 卡拉米和卡扎菲等反对法出兵黎巴嫩

【法新社巴黎五月二十三日电】黎巴嫩总理卡拉米今天说,如果弗朗吉亚总统要求法国对黎巴嫩进行干涉,那么他的政府「就不准备跟他走」。    卡拉米在对卢森堡电台的谈话中说,他认为法国目前不可能向黎巴嫩出兵。    【法新社的黎波里五月二十三日电】卡扎菲上校今天在马耳他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认为法国对黎巴嫩如果进行干涉,那就是对这个国家进行侵略。    【法新社科威特五月二十三日电】科威特不赞同法国向黎巴嫩出兵,它认为,如果黎巴嫩自己的各种尝试遭到失败,那么黎巴嫩危机最好在阿拉伯范围内求得解决。

3. 苏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在约旦活动后返国

【德新社安曼五月二十二日电】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空军司令库塔霍夫元帅和他的高级军事代表团,今天在结束了对约旦的六天正式访问以后离开这里返回莫斯科。    库塔霍夫在约旦逗留期间会见了国王侯赛因、总理里法伊和其他一些高级军官,据说这同莫斯科打算向约旦提供防空体系的事有关。    消息灵通人士今天说,据了解,在侯赛因国王六月中旬访问莫斯科的时候,可以肯定,约旦将购买苏联的防御体系。    官方没有就这位苏联空军元帅在约旦同约旦官员举行会谈的情况发表正式声明。    库塔霍夫本人表示希望约旦同苏联官员之间的接触会继续下去,以便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4. 美敦促史密斯政权让黑人多数实行「和平接管」/英驻赞高级专员署要求在南罗的英侨为安全起见离开南罗

【美联社华盛顿五月二十日电】美国政府正在加紧努力以敦促罗得西亚总统史密斯进行让这个非洲国家的黑人多数人实行和平接管的谈判。美国官员一直通过一些非洲和欧洲国家同罗得西亚政府进行的间接接触中进行这样的努力。史密斯和美国总统福特之间的会谈几乎已被排除。但是,福特已初步决定,现在不加紧向美国国会施加压力以要求立即投票赞成联合国的一项经济禁运和禁止从罗得西亚进口铬的决议。    【法新社卢萨卡五月二十日电】英国高级专员署今天在这里要求所有在罗得西亚的英国侨民为了他们自己的安全而离开罗得西亚。    高级专员署说,决定留在这个反叛的殖民地的那些人要自负安全的责任。    在卢萨卡的英国高级专员署发表的一项声明说,在罗得西亚的持有英国护照的居民都知道,女王陛下的政府不可能向他们提供通常领事的保护。声明说,“那些认为为了人身安全现在有必要提供这种保护的人们,应该认真地问一问他们自己:继续留在罗得西亚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    英国政府的大臣们还明确表示,有权居住在英国的近十五万五千名罗得西亚人了解,即使他们希望回国,其中除少数人外都是可以自由地回到英国的。不能自由回来的少数人是那些积极参加索尔兹伯里政权活动的人。卡翁达总统星期一要求英国政府催促它的侨民离开罗得西亚。

5. 马拉维决定驱逐持有英国护照的亚洲人

【法新社伦敦五月十六日电】据这里今天说,马拉维总统海斯廷斯·班达已决定把持有英国护照的七千名亚洲人驱逐出马拉维。    各党派关于联合王国公民籍问题委员会总书记普拉福尔·帕特尔说,马拉维领导人已决定以“阿明式的大批驱逐”的办法来“解决亚洲人问题”。

6.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发自新德里的一篇述评《印度的和平玫势,次大陆将如何改变》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五月九日刊登该报驻新德里记者发回的一篇述评,题目是《印度的和平攻势,次大陆将如何改变》,摘要如下:    印度次大陆的“冷战结构”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它发端于印度最近一举发动的“和平攻势”。如果次大陆的缓和取得进展,那末周围各国就能够全力以赴去解决从经济困境中摆脱出来这个多年来的问题。但是,印度的真意未必是明确的,而且,地处次大陆一角的孟加拉国明显地日趋孤立等不稳定因素也是不能否认的。因此,是不是真正吹起了解冻的风,还不容预断。英甘地总理巩固了国内印度政府四月以来发动的一个又一个的外交攻势,不言而喻,它的目的在于确保在印度次大陆的主导力量和加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似乎可以说,英·甘地总理能够提出这种积极的办法,就是因为国内政治相应地稳定下来了。    但是,在印度力求稳定内政的时候,次大陆形势发生了不利于它的变化。去年八月,孟加拉国发生政变,亲印政权垮台;从那时起,印度就处于被北面的中国、西面的巴基斯坦以及东面的孟加拉国三国包围的状态中。向三个方面部署军队,调拨物资,加重了财政负担,在经济方面也出现了令人不愉快的形势。    所以,这次和平攻势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打破这个三国包围的阵势。特别是同中国如何谈得拢成了一个课题。中印边界兵力脱离接触是困难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估计,即使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是有限的,“中国也将因此而不再能肆无忌惮向巴基斯坦援助武器”。大概也可以指望中印和解会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造成无言的压力。并且,中印关系的改善有所进展的话,也就有可能使多年的边界问题按照维持现状的方针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然而,据说中印两国都大约有十五万兵力部署在边界上;而他们的相互脱离接触微妙地牵扯到印苏、印巴关系的动向,所以看来并不容易。    对于印度来说,中印关系的改善,会成为它在对付苏联方面的一张有力的王牌,但是它也没有理由立即去冒脱离苏联的危险。    在一九五五年的万隆会议上,尼赫鲁总理和周恩来总理曾经一起开好了亚非会议。即使说这种“昔日美好时代”的关系将重新建立,那也是以后的事情。首先,八月份在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召开的不结盟国家会议将成为试金石。谋求同巴基斯坦扩大贸易巴基斯坦为了对抗印度,近来一直采取行动寻求同属伊斯兰国家的中东产油国的合作;但是,印度以改善对伊朗关系为突破口遏制了这个动向,所以形势不好。印度接近巴基斯坦的背后有另一个目的,就是扩大同巴基斯坦的贸易以及利用通过巴基斯坦领土的陆上运输向伊朗、阿富汗出口商品。就是说,印度大概也想利用过去近乎空白的对巴基斯坦贸易和历来不可能实现的陆上贸易,来振兴印度国内的产业。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同存在查谟·克什米尔归属问题的印度关系正常化是可取的。巴基斯坦和西边的阿富汗之间,围绕着帕坦族的独立运动问题,关系越来越紧张,所以想排除来自印度的压力。但是,它采取着慎重的姿态;不妨认为,这反映了它的心情,害怕通过去年八月的政变在孟加拉国出现反印色彩浓厚的齐亚·拉赫曼政权而形成的“对印度包围圈”崩溃。内心不平静的莫斯科说到东边的孟加拉国,正因为也有迹象表明印度的这次外交攻势的目的是要通过离间中巴关系来孤立孟加拉国,所以就更加感到不安。目前,专家们认为次大陆上“新的火种将是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关系”。    如果仅就中印关系来说,中国的反应是很快的。印度任命驻北京大使后不久,韩念龙副外长就明确地表示“同意北京和新德里互派大使”。自从一九六二年中印边界争端以来,中国被迫同北边的苏联、南边的印度进行两面作战;对它来说,改善和印度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一方面谴责印度是“地区霸权主义”,另一方面一直努力破坏苏印关系,说“苏联正在利用和剥削印度”。由此大概也可以知道改善中印关系的意义。    美国也欢迎中国和印度改善关系,想用经济援助去促进印度脱离苏联;而苏联现在则避免公开评论中印关系正常化的动向,引人注目。莫斯科鉴于苏印之间过去的关系并不认为印度会迅速地脱离苏联,但是内心里恐怕是不平静的。在预定六月八日英    ·甘地总理访问苏联的时候,双方将会谈这个问题;而苏联现正担心把日本海—东南亚—印度连接起来的包围中国圈的一角将崩溃。三大国的这种动向将会发生什么影响?人们深感在夏季之前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第 4 版

1. 日本警察当局释放苏联间谍记者

【本刊讯】日本《东京新闻》五月二十二日晚刊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东京地方检察厅释放苏联记者》,《外务省通知苏方防止再发生类似事件》,摘要如下:    东京地方检察厅公安部二十二日上午释放了因间谍嫌疑被捕并扣押在警视厅的苏联新闻社驻东京记者马切欣。    东京地方检察厅公安部决定对马切欣免予起诉是根据如下的判断:一、马切欣记者企图获取机密情报进行诱导是事实,但美国海军士兵未上钩;二、马切欣被捕时,他已得到了美国士兵拍摄的美国航空母舰“中途岛号”各种设备的照片胶卷。既完全未造成灾害,也无危险性。但是,该公安部认为,马切欣有间谍行为是事实。现在予以释放,看来是出于政治考虑。    外务省欧亚局长桔正忠二十二日上午在外务省召见苏联驻日本公使兹霍尼亚就不久前因间谍嫌疑逮捕的苏联新闻社驻东京记者马切欣问题通知他说:“该人的行为,作为违反入境管理令及刑事特别法,有足够的根据进行起诉,但是考虑到各种情况,决定免予起诉。其结果,将于今日释放该记者。”    桔正忠局长还以口头声明的形式传达了如下的内容:(一)释放该记者,丝毫也不改变该人有充分根据被认为违反了国内法的事实。(二)马切欣的行为大大地脱离了作为新闻记者逗留日本的目的。(三)对此,日方严重地唤起苏方注意,并强烈期望苏方就该记者的处理问题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    该局长还说:“由本事件引起的一切责任均在苏方,希望苏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今后发生类似事件。”    对此,苏联公使回答:“立即向本国政府转达。”据说,此外未讲任何话。

2. 《苏联是主要危险》

【本刊讯】纽约的美中人民友好协会的刊物《中国和美国》三月    ——四月出版的第二期第五卷刊载韩丁的文章,题目是《苏联是主要危险》,摘要如下:    美中人民友好协会全国主席威廉·韩丁和另外九名协会的全国总务委员会委员在去年秋天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候进行了多次关于中国对世界局势看法的会谈。韩丁在接见《中国和美国》的记者时谈到了他离开时所了解到的情况,并告诉我们这种了解同我们建立美中人民友谊这一工作的关系。你们是否讨论了对外政策问题?    是的,我们就世界局势和中国的对外政策问题进行过一些广泛的交谈。这些讨论是非正式的。    我们问到关于战争问题——是否能够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国的看法是:只要美国和苏联不发生革命,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不可避免的。世界人民能够采取一些可能推迟战争的措施,但是,只要美国和俄国这两个大国的现状不变和争当霸主,战争就肯定要爆发。缓和是一种幻想,是将导致战争的加强军备这个赤裸裸的现实掩盖起来的烟幕。世界大战是否意味着核战争?    不一定。人们觉得,如果发生世界大战的话,很可能是使用常规武器。即使是打核战争也不会毁灭人类。“人类将消灭炸弹,炸弹不会消灭人类”。战争将促进革命,革命将解决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    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害怕是没有用的。战争将要到来。世界人民必须作好准备。谁作好准备,谁的境遇就会好些。害怕是完全没有用的。而且,与挑起战争者的意图相反,问题将会得到解决。这样大规模的战争将是怎样开始的?    战争肯定不是由一个超级大国对另一个超级大国进行重大打击开始的。俄国人不可能直接向美国进攻。以前两次世界大战是在不大可能发生战争的时候和想不到的地点开始打起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很可能是以同样的方式——如俄国人突然侵入中东开始。然后美国的反击使战争升级。    俄国人在某个时候将会向欧洲推进。一旦采取行动他们可以在几天内到达英吉利海峡。如果他们不占领英国的话,美国可能停止反击,希望俄国人向中国发动进攻。如果俄国人真的进攻中国,那么,一旦两个交战国打得精疲力尽,美国可能开进去把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强加于人。这是一些美国领导人所想的极端冒险主义的情景。它很容易带来灾难,因为,俄国人一旦控制了欧洲,就很难把他赶出去。中国认为两个超级大国有同样的危险性吗?    不再是这样了。过去有一个时期,这两个超级大国都被看作是不仅威胁第三世界新兴国家,而且威胁第二世界工业不那么发达的国家的敌人。当时中国呼吁的是建立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范围的统一战线。“动员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一切愿意进行斗争的力量,反对两个超级大国。”今天在世界人民和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仍然存在着主要矛盾,但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也存在矛盾,一个——苏联——比另一个更具有危险性。实际上这就是目前世界人民面临的主要危险。因此,现在一个比较恰当的口号将是“动员第三世界,团结第二世界一切愿意进行斗争的力量,使美国中立,主要打击苏联”。中国评价世界领导人就是根据他们对这种力量的新对比关系的理解程度。    因此,他们喜欢希思而不喜欢威尔逊,喜欢施特劳斯而不喜欢勃兰特,喜欢施莱辛格而不喜欢基辛格。是否存在着建立反苏的甚至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范围的统一战线的某种基础呢?    在北京的时候我们相当详细地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曾问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沿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场人民没有利害关系的国际帝国主义斗争)的方式发展或者沿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方式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其主要阶段,建立了反对轴心国的、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和人民在内的统一战线。结论是,尽管并不排除在将来建立反对主要危险的包括一切力量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但是目前并不存在建立这种统一战线的条件。如果苏联是主要危险,它已经比美国强大了吗?    不是的。美国在控制世界资源生产和发动战争的总的能力方面仍然被认为是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这种力量在许多方面是受到限制的,并且难以动员起来。美国是一个承担义务过多的国家。它已经在国外遭到了两次大失败。它的帝国野心已经暴露在世界人民面前和美国人民面前。美国人民今后决不会愿意支持在国外进行冒险活动。总而言之,美国是一个不容易运用它巨大力量的处在没落中的帝国。    相反,苏联是一个处在上升时期的帝国。它气势汹汹地设法重新瓜分世界资源,它用于军备的费用占它国民生产总值的部分要比美国大得多。而且,它还是一个在世界人民和俄国人民面前没有得到充分暴露的帝国。尽管有许多内部的严重矛盾,但是所有这一切因素都使苏联极有可能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这难道不是关系的大变化吗?    是的。中苏关系史说明了这一转变。原来在解放了的中国同当时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之间,在观点和政策方面是十分一致的。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分歧在这两个国家的领导党之间出现了,但是团结仍然是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最初就这些分歧展开的斗争居次要地位。由于这些分歧成为不可调和的分歧,两党间的论战在六十年代公开爆发。斗争成为主要的,但是在若干问题上,尤其是在对外政策问题上,联合还是可能的。自一九七二年以后,局势发展了。今天在中国和苏联之间只有斗争。在任何重大问题上都不存在联合的基础。    看来同美国的关系取得了同这种局势恰恰相反的进展?是的,很明显,在中国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和美国之间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斗争。从那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今天,虽然两国在许多方面存在冲突,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进行联合是可能的,而且实际上就是这样。    这些是关于日本、菲律宾和欧洲的防务等问题。日本由于被占领时期制订的一些政策而迄今没有充分的防御力量。日本非常易于受到苏联的袭击。苏联海军和空军经常在日本海演习。在日本还无法建立起充足的防御力量时,继续依靠日美联盟对日本人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中国领导人敦促各国的基本防御力量应立足于自力更生而不是依赖任何其他国家,但是日本的现实状况是,迄今为止它自身的武装力量非常薄弱。只要这种状况继续存在,就有必要继续保持日美军事联盟。    对欧洲来说,事实也是如此。因此,它们有必要保持它们同美国缔结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联盟。中国人是否认为欧洲是冲突的主要中心?    是的,俄国人声东击西。欧洲仍然是任何称霸世界的计划的核心。争夺的中心仍然是欧洲,俄国人肯定在考虑控制整个欧洲。他们的军事力量四分之三集结在西部战线,只有四分之一集结在东部。在东部的四分之一军事力量中只有一部分是为了对付中国而集结的。那里的大部分军事力量是为了对付日本和美国。    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情况如何?中国是否希望美国继续干涉这些地区,以阻止苏联的扩张?    中国说:“不应当前门拒狼,后门进虎”。在这个问题上狼就是美国,虎就是苏联。并不是随随便便地用这两种动物来表示美苏的。狼和虎都是凶恶的野兽,但虎又是这两种野兽中更危险的野兽。中国是说,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应该为摆脱一切帝国主义而进行他们的解放斗争,而不是在为摆脱美国人而进行努力时,把他们本身置于俄国人的脚下。这并不意味着民族解放斗争的结束,而只是一个新的章节,在这个章节中,斗争将要进行到底。    最后,我要强调中美两国人民在新的、迅速变化的世界局势中不断发展积极友谊的重要性。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具有长远的重要意义。这种友谊有助于保证我们两国之间的和平,尽管两国的社会制度是很不相同的。它有助于我们两国政府采取第一个步骤走向关系正常化。它促使美国人民以同情的态度研究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实验,这个实验正向历史的新领域提出挑战,并且解决了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其它地方仍然严重存在的许多问题。它以出于意料的方法打开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