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05-24
第 1 版
1. 《太平洋战争日本陆军战记》
【本刊讯】日本杂志《文艺春秋》四月十日发行“临时增刊”,公开地宣扬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侵略中国和亚洲的滔天罪行,为美日反动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大造舆论。这期“临时增刊”的题目是《太平洋战争日本陆军战记》,共计一百八十八页。 这期增刊共分十四个部分,简介如下: 一、《从彩色照片中看太平洋战争——未发表的照片和名画<最后一次御前会议>》。这一部分中包括十一幅彩色照片,油画《最后一次御前会议 ——在皇居吹上御苑的地下室里》,以及战前日本军国主义陆军各兵种、各军事机关和各军事院校的官兵的标识图案,如佩带、饰绪、领章、袖章、肩章、徽章、胸章、臂章、特别徽章、特别证章等共计五十一种。 二、图片《玉碎——太平洋战争激战照片集》,其中有《兵营生活》等十四幅。编者所加的解说词摘要如下: “常言‘养兵百年,用兵一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日本陆军以二百一十一万大军突入了太平洋战争。 “尊天皇之命,开战半年,四十万精兵就占领了东起印度尼西亚群岛,西至缅甸的广大地区。这可以说是陆军的光荣的日子。 “在塔拉瓦岛、提尼安岛、关岛等地,在没有补充和援助的情况下,守备部队在完成了应尽义务以上的义务之后,全部壮烈捐躯。 “在整个太平洋战争中,士兵们战斗得很出色。他们竭尽了最后的努力,野兽般地死去了。战争是以无名战士之死为基础进行的。历史和光阴将把无名战士冲到忘却的彼岸。” 三、《啊,满洲(附录归国记录)——令人怀念的照片》,其中包括丹东、大连、沈阳、抚顺、长春、佳木斯、哈尔滨、巴林、扎兰屯等地的照片共六十五幅,关于日本人在投降后回国的有十五幅。 编者按语说:“对于日本人来说,满洲是个什么地方呢?这是个自西乡隆盛发表征韩论以来的现代日本一直视为理想的具体化。但是,满洲作为国防的第一线,被日本陆军用军刀一刀斩断了王道乐土的期望。 “就是这样,被每一个日本人视为理想的形象,在国家这个巨大力量的面前,变成了虚无的幻影,崩溃了。” 四、《日本陆军战车全集——从94式轻装甲车到五式中型坦克》,内容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对外侵略中使用过的二十一个型号的坦克的照片。 五、《通向战场的桥梁——首次发表的珍藏照片集》。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一九四二年)修建泰缅铁路时的照片,共二十幅。 六、《进攻新加坡 ——照片战记》。宣扬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马来亚半岛的照片共三十二幅。 七、《战时日本》。其中包括《击而不止——三月十日陆军纪念日》等四种战争宣传画、四种宣扬对外侵略的香烟包装纸、十二种宣扬军国主义的邮票(如《忠孝》、《靖国神社》、《大东亚共荣圈地图》)等。 八、反动电影《战争与人》的小说作者五味川纯平的文章《关东军——光荣的幻影与悲惨的现实》,其中有插图照片十一幅。 九、《战死三千五百零七名——山下奉文兵团的马来亚电锥作战》,附照片六幅。文章极力吹嘘军国主义分子山下奉文和日本侵略军的所谓“神速果敢”、“圣战意识”、“解放东亚的圣战目的”、“中将的战意即是部下的斗志”等谬论。 十、座谈会记录《黄尘、大蒜、雪原——忆满洲》,赤裸裸地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企图卷土重来的野心和梦想。兹将座谈会的结尾部分摘要如下: “新田:怎么样?如果再有机会的话,你去吗? 木暮:我想去啊!那是世界上我最希望去的地方。 芦田:想去的心情和不愉快的心情各半。无论怎样,我的青春还在满洲。因此,我仍想到那里去。 三游亭:我真想去,那里没有我不想看的东西。 新田:我也是那样。想去的心情和恐惧的心情,是一半对一半。我至今还常常作梦。那是作的回不到日本的绝望的梦。因此,现在有两种感情,想去的感情占一半,但又有一种恐怖感,即如果去了再陷入以前那种境遇,回不了日本,那就太可怕了。”(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十一、调查记《乡土部队是如此战斗的——四百四十个步兵团的战斗记录》,由《文艺春秋》编辑部编的。这是为四百四十个日本陆军团树碑立传。下面是步兵第六团的“传记”: “这个团是自日清、日俄战争以来屡经战斗的部队。在日中战争(即侵华战争——本刊注)中,参加了吴淞登陆、攻陷大场镇和南京、徐州会战、攻克武汉、襄东会战、宜昌战役、汉水战役、第一次长沙战役等几乎所有在华中的战斗,是一支无人不知的富有经验的部队。昭和十六年以后,又参加了第二次长沙战役、浙赣战役和湘桂战役,是一个闪耀着最大战功的光辉的部队。最后一战是在湖北省蒲圻。” 十二、侵略战争回忆录《不闻名的战斗记录》。 十三、随笔《日本陆军的内外》。这也是侵略战争的回忆录。 十四、民意测验《我心目中的日本陆军》。其中有二十七人的文章,写他们在日本帝国主义陆军里的感受。
2. 日出版两本反动影集:《啊!满洲》《满洲慕情》
日《每日新闻》在介绍这两本影集时援引日反动作家浜野的话公然叫嚷:“象在满洲想内地的故乡一样,而这次又不知不觉地想起了‘故乡’——满洲”,“多么想再回去看一看哪!”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一月二十六日刊登了一篇介绍最近出版的两本关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为今天复活日本军国主义鸣锣开道的影集的文章,题目是《思念故乡》,全文如下: 关于满洲的两部影集出版了。 对于上了一定岁数的人来说,“满洲”这个词有独特的吸引力,使其感慨不尽。确实,在这个词里包含着明治以来的日本的脚印。在那里,有日本人的反省,也有对过去的美好日子的怀念。但是,《啊!满洲》同这种感慨稍为不同,让我们借用编著者浜野健三郎作家的一段话吧。浜野说:“战后,我的家属全都经受千辛万苦才回到了日本。他们每人都是只背着一个背包回国的,而且,他们是相隔二十多年才回国,所以,又连续受了几年各种各样的苦。但是,人是奇妙的。象在满洲想内地(指日本——本刊注)的故乡一样,而这次又不知不觉地想起了‘故乡’——满洲。我家里的人一凑在一起就大谈怀念满洲的话,最后总是感叹不已地说:‘多么想再回去看一看哪!’” 在从满洲撤回来的人中,有很多人是出于这种原因而对满洲仍然抱有情感的。当然,这些人都是些直到今天仍认为应葬身在那里的人。编著者浜野就是那样一个人。 这本影集记录了对“满洲的乡恋”。这部影集按铁路线分类,系统地编辑了战前的五百多幅贵重的照片。它不仅使战前的满洲重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作为历史资料,也是珍贵的。特别是影集最后登载的浜野的《满洲的挽歌》一文,是一篇会使读者重新发出“啊!满洲”的感慨声的文章。。 满洲史会编辑的满洲史的巨大工作,于六五年完成。在进行这一编辑工作的同时搜集了一千多张照片。而《满洲慕情》就是把从这一千多张照片中精选出来的五百多张照片加以编辑的影集。《啊!满洲》中有许多速描式的照片,而《满洲慕情》是从编辑历史的角度出发,收录了很多历史价值很高的照片,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它是一部令人怀念日本的明治、大正和昭和在满洲的历史的珍贵的影集。
3. 香港《新晚报》文章:《日本军歌唱片大行其道》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三月二十六日刊载一篇文章,标题是《日本军歌唱片大行其道》。摘要如下: 为了宣扬军国主义,鼓吹扩军备战,日本政府目前正在有意识地推广战前的军歌军乐,发行大量的军歌唱片,出版军歌乐谱;同时又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学校、团体掀起了一个大唱军歌的运动。连日本报纸也承认:“军歌现在在年青人中间这样流行,已成为战后一大特色。” 据日本唱片界人士说,日本六大唱片公司最近发行的军歌军乐唱片达四十余种,销数一百数十万张。 这些军歌几乎全部是战前日本“文化省”或军部制作的鼓吹侵略战争,以驱使无知青少年为天皇效命沙场的作品,充满着封建和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东西。 如战前影片《特玫队归来》中由影星鹤田浩二唱的一支主题曲《战友平安》,就是赤裸裸歌颂日本帝国军人侵略精神的歌曲,现在又重新大行其道。唱片公司将许多战前的军歌,特别雇请当前最红的歌星演唱,灌成唱片后广泛发行。由于这些红歌星拥有大量的青年男女歌迷,一经由他们现身电视歌坛演唱,立刻风行一时,造成很大的毒害。 例如水前寺清子灌唱的“回忆中的军歌”唱片,初版就卖了十五万张;田瑞义夫灌唱的“奉献给二百万英灵的军歌”,销售了五万张;春日八郎的《泪之军歌》已突破五万张。 在东京热闹市区新宿等地开设的一些音乐厅、餐室、深夜茶座等,简直就是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播唱唱片,其中军歌军乐占一半。和军歌大流行的同时,各种军歌曲谱也大量出版。在一些报刊杂志上,还解释战前军歌歌词背景,歌颂那些为天皇“英勇出击”的帝国军人的事迹。 许多唱片公司都专门辟有“军歌唱片柜”;陈列着各种军歌唱片,曲谱。近来由于盒式录音机大行其道,军歌的录音带以比唱片更加凶猛之势在日本全国流传。几乎每一个有唱机或录音机的家庭都有军歌唱片或录音带,其流毒之广可以想见。
4. 毛主席语录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
第 2 版
1. 日本《西日本新闻》报道:日本垄断集团策划掠夺海外资源的长远阴谋
【本刊讯】《西日本新闻》前时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已经开始的资源开发》,摘要如下:重新改组“产业体制”以长期和安全供给为目标 仅次于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自由世界占第二位的经济大国——日本的致命弱点是决定性的资源不足。在通过国际性的“石油战争”和国际石油资本向我国展开涨价攻势的情况下,政府、经济界和产业界一方面仔细研究长期资源政策的重要性,一方面希望确立官民合作的“双轮体制”,开发资源。 福田藏相说:“政府必须全力以赴确保资源。”福田的新的资源政策如下: 一、改变外汇政策,用外汇储备四十五亿美元的一半来确保海外的矿业权; 二、欧美原油的储备量,经常保持在一年消费量的二分之一,而我国的原油储备量只有三周用的数量。要迅速增加储备基地和运输船; 三、重新改编容易陷入过分竞争的国内产业体制,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弱点是百分之九十九 依靠海外 本来,政府一直所执行的石油政策是以国家财政援助为中心的“民间为主的形式”。在于长期确保丰富而低廉的原油。但是,这次国际性的“石油战争”,使我国的经济(动力的百分之七十是依靠石油,而所需的石油的百分之九十九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东地区进口的占百分之九十)暴露了其缺点。 在一九七○年,日本的年进口量大约是两亿千升。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进口石油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位的石油消费国家。任人摆布的危机而且,预定在一九八五年进口七——八亿千升,将近现在的四倍。在这次“石油战争”中,虽然是利害关系最大的国家,但没有能力作谈判当事者,因此只有接受涨价通告。 不仅是石油,而且铜、原煤、铁矿石、铝、镍和铀的矿物资源也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要求“确保数量”。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界的总司令部”产业问题研究会强调制订新资源政策的紧急性。它的一个成员——日本商工会议所会长永野重雄认为被国际石油资本涨价通告牵着鼻子走的日本经济处于任人摆布的经济危机。他以严厉的口气说:“去年受打击的是原煤,今年是石油。今后,一有风吹草动,日本经济就会因为资源问题而动荡。”在政府经济界的首脑中间也强烈地感到这种危机:资源保有国将会卡住我国经济成长的“脖子”。 通产省作为新的石油政策,以“分散供给对象和确保本国原油”为中心,已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扩大开发石油公团的职能;(2)加强同产油国家的经济合作;(3)加强同海外的主要石油公司的合作;(4)合并开发石油的企业;(5)早日开发长眠于日本近海大陆架的石油资源;(6)为了筹备开发资金,建立外汇贷款制度。引人注目的大陆架 关于我国开发海外石油资源,一九五八年二月建立的阿拉伯石油公司,是第一家公司。它一下子就掘到了丰富的油脉。这一大快人心的事成了昭和年代的传说之一。自那以后,又设立了北苏门答腊石油开发合办公司(一九六○年设立)和沙巴帝国石油公司(一九六四年设立)。不过,大规模地开发是在六六年以后。财阀系统、公团(石油开发公团)系统和财界系统都逐年设立新的公司,现在已有二十个公司。开发计划涉及到除共产党国家之外的地球上的所有地区,以中东和印度尼西亚为中心,在非洲、加拿大、中南美和澳大利亚等进行着开发。但是,其中开采出石油的只有阿拉伯石油公司和苏门答腊开发合办公司。两家公司的生产量加在一起每年大约是二千二百万千升,只不过是国内需要(二亿多千升)的百分之十。综合动力调查会(会长是植村甲午郎)在一九六七年说:争取在一九八五年,“用自己开采的石油供给国内需要的百分之三十”。不过,在十五年后从百分之十提高到百分之三十是不容易的。据估计一九八五年国内的需要量是七亿千升,它的百分之三十就是二亿一千万千升。也就是说,要自己开采相当于现在自己开采量的大体十倍。 国际石油资本的一个公司一年在勘探和试掘方面就要投资七百亿到八百亿日元,相当于我国二十个公司的投资。有关人士皱着眉头说:“(日本)不仅在资金的数量上差得远,而且在技术和经验方面的差距也很大”。用祈祷的心情进行试钻 在这种情况下,开发以西日本地区为中心的日本列岛周围的大陆架,已经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这个地区有以下优点,各开采公司都蜂拥而至。这些特点是:(1)大部分是含低硫磺成分的原油;(2)不用花运费,(3)没有当地政府的分红(中东地区的政府的分红占百分之五十五,印度尼西亚政府的分红是原油的百分之三十五);生产(埋藏)量微小,但还是合算的。因此,各开发公司都蜂拥而至。 (文内小标题是原有的——本刊注)
2. 佐藤政府加紧对外进行经济扩张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四月十三日消息: 据政府人士透露,我国已确定向伊朗提供一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援助的方针。 我国计划到一九七五年度,把国民总产值的百分之一用于经济援助。同时,政府还打算把以东南亚为中心的援助地区扩大到中近东、非洲、中南美等地区。而且,正在摸索把资源开发和经济援助结合起来的办法。 最令人关心的是位于伊朗罗雷斯坦地区的油田的开发权益的问题。最近将进行国际投标,我国公司将联合参加投标。但是据说西德的公司抢先一步,处于有利的形势。不过,我国有进行自主开发石油这种迫切的根本任务,政府和财界都极其希望能够中标。决心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也旨在由侧面为中标提供援助。
3. 佐藤政府加紧对东南亚文化渗透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四月四日消息: 文部省的方针是要研究以东南亚各国为主要对象的正式的教育援助问题。以前只限于经济援助及技术援助等物资的援助。从提高日本的形象这点来考虑:也要在教育、文化的领域积极地满足各国的强烈愿望,计划在今年内要制订出其具体政策的一部分内容。 该省认为,迄今进行的派遣中学教员或者邀请各国的教育领导人,只能期望收到一点的效果,考虑今后要采取一些使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提高的方法,比如大幅度地增加我国接收留学生的数量或在印刷、出版方面援助不发达国家。
4. 日本军国主义力图控制马六甲海峡
【亚细亚通讯社吉隆坡五日电】题:马六甲海峡争论突然出现 这里以越来越不同意的态度注视日本为了使马六甲海峡成为它的商船船队(特别是它的超级油轮)的更安全和更便利的通道而进行的活动。 日本人正在设法在这个处于战略地位的海峡实行一项国际批准的航道分离方案。他们还打算疏浚这条海峡。 这两个计划都要侵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所要求的十二浬领海。这个海峡最狭窄处只有七·八浬宽。虽然这条海峡在北段宽达二百二十浬,但是船只必须迂回进出马来西亚海域或印度尼西亚海域以避开浅滩。 日本人不承认十二浬的主张,只遵守三浬的限度。这就使得海峡最窄的地段有一·八浬宽的公海。即便是这样,航道分离大概也会涉及在沿海峡的各个地段、在距马来西亚或印尼海岸三浬以内划定航路。 在政治方面,马来西亚感到烦恼的是,日本不直接同沿海国家商谈而把它的航道分离方案提交国际组织。 日本在一九六八年向联合国的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亚洲太平洋理事会和东南亚经济发展组织部长会议提出了它的方案。这三个组织正在研究这个问题。 据悉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看法一样,交通部长塞达在周末记者招待会上说,日本“没有权利试图使这个海峡国际化”。新加坡的态度还不大清楚。 除了对外交形式敏感之外,马来西亚和印尼有十足的理由反对日本的打算。 两国由于沿海海面的石油、锡沙和渔业的利益,切望十二浬的领海范围得到确认。即使领海问题能够解决,如果国际批准一项航道分离方案,那就会妨碍这些矿藏的开发。 这两个国家对于在英格兰海岸附近海面沉没的油轮“托里峡谷”号造成大面积污染的教训记忆犹新。它们哪里会急于使载重二十万吨的超级油轮穿过马六甲海峡呢?万一出事,一条油轮就会污染几百浬里的沿海区域,毁掉宝贵的渔场。共同的看法是,它们不能从这条航道得到任何好处。 同时,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同日本协作,在海峡进行勘测。
5. 英报报道:日本加紧同苏美等争夺印度洋
【本刊讯】香港《星岛日报》最近刊载英《泰晤士报》外交通讯员伦德尔给亚洲新闻社撰写的一篇特稿,题目是《印度洋的均势》,摘要如下: 评论家们最近谈论印度洋的海军实力时,不时谈及通往这个海洋的两个入口——苏伊士及西门斯敦。现在,印度洋的第三个人口——马六甲海峡 ——亦开始成为观察评论家们的话柄。以海军将领的惯用术语来说,马六甲是印度洋的天然咽喉。 目前,印度洋的商业命脉,仍然由西欧国家所控制。但在未来的数年间,最少有四个大国,或具有大国潜力的国家——日本、苏联及印尼等——会对马六甲海峡产生浓厚的兴趣。 美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兴趣,目前仍在“初步”阶段,但将会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增加,虽然一切要看苏联海军扩建的速度及规模如何而定。 但是,对马六甲海峡最感兴趣的,首推战后经济异常发达的日本。去年在马六甲海峡驶过的三万至四万艘船只,有七千艘属于日本,大大压倒了英国(五千艘)。 马六甲海峡是日本同印度、澳洲及中东的贸易的生命线,更重要的是,日本对石油的倚赖,远比任何别的工业化国家为大。日本去年使用的石油,有百分之九十从波斯湾经由马六甲海峡运往日本。 日本亦了解,东南亚人民对日本在大战期间占领他们底领土的悲惨往事,仍然记恨在心,因此日本只能借扩大贸易和经济援助以扩展其势力。 与此同时,日本正在尽其所能,减少该国对马六甲海峡的倚赖。日本已着手在该国周围地区的海域,特别是日本和中国之间的内海勘探石油,并且正在马来半岛东侧多处地点勘探。 日本还建议敷设一条油管,横越克拉地峡(位于泰国南部)。她对建造一条横越该地峡的运河,亦感到很大的兴趣。这条运河由于省下了绕道新加坡及马六甲海峡的时间,因此可以把由日本驶往印度洋的旅程,节省多达三天的时间。 不过,日本仍然深切希望马六甲海峡继续保持“国际公海”的地位。 苏联政府对马六甲海峡的自由通行,亦越来越感重视。 苏联此刻正在建立一条由波罗的海经新加坡直达海参崴的海上航线。新加坡政府正在考虑同苏联达成一项协定,给苏联的商船提供碇泊及修理的设施。 假使这些设施亦容许苏联海军使用,将可以大大地增加苏联海军单位在印度洋逗留的时间。
第 3 版
1. 美官员认为美苏核交易不会缓和军备竞赛
【纽约时报新闻社华盛顿二十一日电】(记者:弗兰克尔)美国和苏联昨天透露,它们就一项可能缔结的限制它们的核武器系统的协议的范围和形式问题达成了妥协。 它们有意在做法方面说得比较含糊,决定在今年集中力量设法达成限制它们的反弹导防务的协议,但是它们还决定在达成任何这种协议的同时,还采取“某些”限制一些进攻性武器的数目的“措施”。 新的协议还不是就实际限制各种武器系统问题达成协议。这还有待进行细致的谈判。 连这里的最乐观的官员也认为,如果到头来能够达成现在打算达成的协议,也不会立即节约很多钱,或者缓和军备竞赛。 【美联社华盛顿二十一日电】(记者:霍夫曼)美苏达成的谈判限制核武器的新协议,可能已经使美国国防部避免作出可能会大大增加明年的七百六十亿美元的国防预算的决定。 但是,国防部官员说,在谈判武器控制条约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以前,已经在进行的建立美国卫兵反弹道导弹系统,或者制造多弹头进攻性导弹的工作不会放慢速度。 这些官员指出,两个超级核大国迄今只是就谈判的范围达成协议。 谁也不会认为俄国人会停止制造导弹和反导弹,这种情况最近曾使华盛顿国防部的官员大惊失色,他们说,苏联人正在制造发射巨大的洲际导弹的新基地。 限制进攻性武器的前景可能会使有些人的希望暗淡下来,这些人正要求美国制造新的先进武器,比如空军的要花一百一十亿美元的日一1轰炸机和海军的远程水下导弹系统,这个系统估计要花一百亿到一百二十亿美元。 这两种武器都还在早期试制阶段,离开作出生产的决定还得过几年。 其他官员暗示,国防部可能加速把发射北极星导弹的潜艇改装成发射带有十个分导弹头的海神导弹的潜艇。 五年前在导弹数字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的俄国人,在可以用于战斗的洲际弹道导弹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同时,美国官员说,苏联正在制造新的发射导弹的潜艇,目前的速度如果继续下去,到一九七四年在这种武器方面就会超过美国。 美国官员表示,在即将举行的同苏联的会谈中,多弹头分导导弹的问题可能列在时间表的很后的地方。这是最难达成协议的方面之一,这主要是存在着一个如何防止欺骗的问题。
2. 莱尔德称对美苏核交易不要过分乐观
【美新处华盛顿二十一日电】美国国防部长莱尔德对美苏就同时设法达成关于限制防御性和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问题所取得的谅解感到“鼓舞”,但是告诫不要对立即取得结果过分抱乐观态度和寄于期望。莱尔德是今天在五角大楼在二百五十个非政府组织的代表举行的一次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作这种估计的。下面是莱尔德讲话的摘要: 昨天华盛顿和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两国政府最高一级就进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范围达成的协议的联合声明,我对此感到高兴。在过去两年中我再三说过,我希望这种会谈取得成功,我一再强调有必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防御地位,有了这样的地位,我们就可以在同我们的盟国进行磋商的情况下进行成功的谈判。 在象限制战略武器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进行的谈判将是极端错综复杂的,我们必须对这一现实情况在精神上有所准备。我们切不可不耐心,我们切不可在事实证明这种会谈是成功之前单方面解除武装。我们不应当预料会一下子取得成功。 我认为要我国在这个时候单方面削减我们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队是愚蠢的蛮干。 我将于二十二日同穆勒上将离开这里去参加在德国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核计划小组会议和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防务计划委员会会议。大部分时间我们将会谈关于维持一支现实的威慑力量的必要性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一支力量对防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地区爆发战争来说是绝对必要的。
3. 西德对法英会谈结果「感到高兴」
【美联社德国波恩二十一日电】勃兰特政府今天表示赞成法国总统蓬皮杜的声明,声明说,他同英国首相希思就英国进入欧洲共同市场问题已经达成协议。 政府发言人康拉德·阿勒斯说,(西德政府)感到加强了自己的信念,即扩大共同市场是符合所有欧洲国家的利益的,欧洲只有把它的全部生产力集中起来,才能在今后显示出它的真正力量。 “联邦政府对法国总统正确地贯彻在海牙召开的最高级会议上商定的原则的方法感到特别高兴。” 【德新社布鲁塞尔二十一日电】在布鲁塞尔的欧洲人士今天晚上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和英国首相希思在巴黎就欧洲政策达成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协议。但是这些人士认为,巴黎公报表明具体问题在巴黎仍然没有解决。 这些问题中包括这样的问题:六国在多大程度上顺从英国提出的希望在开头向共同体的预算提供较少的款项、以及希望对新西兰作出特殊规定的愿望。虽然公报指出已经讨论这些问题,但它没有说在这些问题上真正达成了多大程度的协议。
4. 苏驻西德新大使同勃兰特会谈并转达了克里姆林宫的口信
【美联社波恩二十日电】有资格的西德人士今天说,苏联已经显示出新的迹象,表明它对达成一项关于柏林问题的四国协定是感兴趣的。 他们说,这种迹象包含在苏联驻波恩新大使法林昨天从克里姆林宫带给勃兰特总理的口信里。这些人士说,这个口信是在法林同总理进行一小时的会晤过程中转达的。消息灵通人士说,法林同勃兰特还讨论了关于召开欧洲安全会议的前景问题。
5. 英报评法英会谈:《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协议》
法官员说,法英在确保“欧洲的声音能对世界产生影响的问题上取得很大程度的谅解” 【本刊讯】英《每日电讯报》二十一日刊载报道共同市场问题的驻巴黎记者沃尔特·法尔的一篇报道,标题是《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协议》,摘要如下: 在蓬皮杜总统同希思进行了两次会谈之后,法国官员昨天在巴黎宣布,在英国进入共同市场的一些关键问题上,英国同法国即将达成协议并取得谅解。这位发言人接着说,研究了英法之间同英国申请加入共同市场有关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 法国官员说,对于如何把英国参加之后的共同市场的制度用于政治目的,以确保“欧洲的声音”能对世界产生影响的问题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谅解”。 官员们说,总统与首相对于欧洲共同体的制度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邦联而不是一个联邦的问题的意见非常一致。 在未来的欧洲,共同市场的成员国应保待它们独立的地位,但最终应建立一个欧洲内阁的形式,以便处理建成共同市场的条约所包括的那些方面的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体化问题。 官员们说,希思和蓬皮杜昨天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 欧洲制度:在这一题目下,谈到了例如共同市场委员会的作用的问题。官员们说,法国期望在使成员国在部长理事会讨论到与它们的切身利盒有关的问题时,有否决权的制度的问题上能同英国取得谅解。 英镑: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到目前为止会谈对英镑作为一种储备货币的作用问题达成任何完全一致的协议。 剩下的问题:人们承认,这些问题只有在英国首席谈判代表里彭在下月举行的两次会议上恢复了他同六国的谈判时才会最后得到解决。 但是法国官员说,对于新西兰问题和使英国参加共同市场预算问题的一些重要方面,昨天一直在交换意见。 欧洲防御:虽然法国一直认为不应该完全“统筹”英国和法国的核力量,但官员们说,法国方面承认,现在可以对英国从美国那里得到的“核知识”进行有益的交流。 目前,不允许它(英国)把这些情报传给法国,法国认为最终要作出一项新的安排,以便能使法国处于“同等的地位”。
6. 路透社报道英首相希思认为:英法对许多问题取得谅解比预料的容易
【路透社巴黎二十一日电】英国人士说,希思到巴黎时原以为在这次最高级会谈中将会进行很艰巨的谈判。但是,他发现在许多问题取得谅解比他所预料的要容易些。 这些人士说,会谈完全没有任何偏见。他们说,用赛马的术语来说,最高级会谈是平地赛跑,而不是障碍赛跑。 接近法国总统府的人士说,在这次最高级会谈中,想有一个胜利者或失败者是不适当的。 英国和法国人士都特别指出,在公报中有一节谈到,在英国进入共同市场的会谈中,早日就一些悬而未决的主要问题达成协议是可取的和可能的。 同时,法国人士说,关于共同市场部长理事会和共同体委员会的未来的作用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蓬皮杜最近曾谈到有可能在西欧建立一个联邦,而且认为部长理事会是成立联邦的胚胎。 同时,蓬皮杜坚持戴高乐主义的传统政策,主张西欧的未来仍然必须以民族国家为基础,而不应该受一个国际委员会所左右。英国人士说,两位领导人对国防问题只进行了简单的讨论,他们认为国防问题是将来的问题,与目前英国加入共同市场的会谈没有任何联系。 【法新社伦敦二十一日电】英国首相希思在巴黎同蓬皮杜总统进行了两天的最高级会议后于令晚乘飞机回到这里。
7. 尼克松同史密斯会谈后要他继续同苏搞核交易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二十一日电】尼克松总统今天同史密斯举行了会谈,并且命令他返回维也纳并根据由超级大国宣布的一项新的谅解同苏联进行新的谈判。 【美联社华盛顿二十一日电】尼克松总统今天表示希望美苏“在今年某个时候”达成关于限制进攻性和防御性核武器的协议。 尼克松接着说:“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将必须进行一些非常深入的谈判。” 尼克松在白宫同即将起程的美国出席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代表史密斯举行的会议以后不久,在国际电讯卫星财团会议闭幕会议上讲话时谈到了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保证。 他说,这两个大国在进行最高级的谈判以后发表的声明中表示,他们将为限制进攻性和防御性导弹而努力,“将为在今年某个时候达成这方面的协议而努力”。 白宫官员估计,在下一轮谈判的头几周——肯定是头几个月——中将看出,是否由于华盛顿和莫斯科采取了新的主动行动而正在达成一项协议方面取得真正的进展。 尼克松在国际电讯卫星财团会议上讲话时说:“国与国之间的分歧不能使用武器和军事力量来解决。” 他在由七十九个国家组成的该财团会议上说,在使用地球卫星传递各大陆之间的信息方面发生的突破,将把由于彼此不了解情况而造成的国际分歧缩小到最低限度。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二十一日电】尼克松总统今天表示,希望“在今年某个时候”达成一项美苏协议,同时限制防御性导弹和某些进攻性导弹。 这是二十日发表苏美联合公报以来政府官员关于限制武器会谈前途的一次最乐观的公开讲话。 总统在同史密斯会谈以后会见了一批科学家,他在会上说:“现在和平的可能性增加了。”他说,这项协议使世界比较接近于这样一天了。 尼克松在中午到国务院去的时候说,美国和俄国已经同意“努力争取限制核武器——防御性武器和进攻性武器——和努力争取在今年某个时候达成协议”。他还说:“我们满怀希望,认为将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政府的最高当局表达了这种决心。”
第 4 版
1. 《放弃幻想 面对现实》
【本刊讯】蒋帮《台湾日报》四月十二至十四日连载该报驻美特派记者江南写的文章,题为《放弃幻想面对现实》,评述二十年来蒋美关系的演变,摘要如下:“国际间只讲利害” 国与国间,是利害的结合,尤其是处此尔虞我诈的时代,离合之间,瞬息万变。美国和我们(指蒋帮,下同——本刊注)是利害的结合。五十年代,它要围堵中共,需要借重我们;越战升级,要利用台湾基地。但是,这样的关系,因某种变化,就会消失,我们的友谊,就要立刻受到考验。“不愉快的杜鲁门时代”美国一九四九年以前那一段不愉快的既往,白皮书发表以后的第五个月,杜鲁门尚曾落井下石,公开声明:听候台湾命运的摆布。但一九五○年六月韩战爆发,情势变化,就是那个“等待尘埃落定”的杜鲁门,下令中立台湾海峡,麦克阿瑟也奉命到了台湾,不久军援团也成立了。从此奠定中、美契合的基石。随后,美国外交政策,由于受韩战的刺激,开始围堵中共,我们因而确保了当时已是动摇的联合国席位,巩固了台湾的防卫条件。“杜勒斯坚强反共”一九五二年杜鲁门下台,艾森豪威尔继任,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坚信,中共政权只是“过眼烟云”。一九五五年万隆会议后,中共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做基础,有意和美国举行谈判,但被杜勒斯所拒绝,他认为:”谈判即是软弱的表现。”一九五七年,中共答应和美国交换记者,杜勒斯冒犯舆论指责,断然拒之。一九五八年,台湾海峡危机,当时中美协防条约尚未签订,美国并无保卫金马的承诺和义务,但杜勒斯在这年九月四日发表声明,指出:“我们认为金马安全与台湾防卫有关。”“改变对华政策”可是,民间姑总的空气,依旧甚嚣尘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九五九年底,参院外交委员会举行公听会上,加州大学教授史卡拉宾诺提出报告,建议美国政府,应采下列步骤,改变当时对华政策:(一)开始与中共交换记者、学者与商人的访问。(二)放弃对中共的商业禁运,并经由国际商谈“准许中共入联合国,仍保留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席次。”“美国应继续履行对中华民国政府的条约承诺,防卫台湾的安全。”(三)和中共商订通商条约,即事实上予以外交承认。以上各点的中心意旨仍是两个中国的老调。 到腊斯克做国务卿时代,一度倡“围堵而不孤立”的半开门主义。六十年代中叶,外交委员会主席富布赖特于一丸六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演说中,要求政府重新检讨对华政策;一九六五年众院的一个小组,再度辩论对华政策,会中决议:“在一适当时机,政府将主动与中共开始文化新闻性的交流。”“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是中美关系的黄金时代,我们当时的朋友和同情者,分布美国上下各阶层。这个好景到了六十年代,乃发生了实质上的变化。最使我感触的是人事的变迁,景物亦变得面目全非。“好朋友多雕谢”当年为我们出过力气的一些“中国之友”相继受到时代无情的淘汰,做过共和党参院领袖的诺兰,一九五八年在家乡竞选州长,为对手民主党的一记杀手锏,说他是“台湾选出来的参议员”,果然发出奇效,从此一蹶不振。山西出生的周以德,一九六二年同样遭到诺兰的命运。约翰逊继肯尼迪执政,秉承南方保守的天性,对中国问题的兴趣,却远不如他的前任。自一九六四年,联大投票结果,出现四十七对四十七的平手后,美国当时已作认真检讨对华政策的准备。只是以后越战升级,大陆情势的改变,对外关系近乎停顿,靠老天保佑,六十年代的后四年,我们不但在联大顺利过关,而且展现一片好景。“尼克松靠不住” 我们和美国间一层极为微妙的关系,只是平常在讨论它时,为了面子不愿赤裸裸地揭穿罢了。传统的礼教训练,常使我们遇事喜欢放在心底,产生某种观望、失落、等待的混合情绪。很自然地,我们有亲近共和党的倾向,肯尼迪上台,我们为之闷闷不乐;约翰逊入主白宫,我们为之忧心忡忡。而相对的,我们在耳闻尼克松当选之际,近乎欢欣鼓舞。所据的逻辑就是:此人反共,痛恨苏联。然而,事实的演变,把我们一场美梦,很快地就惊醒了,台北才开始觉悟到:这个朋友并不怎么靠得住。“重开华沙会议”远在尼克松就职以前,他已不讳言他要改善和中国大陆之间的关系。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透过外交途径,恢复华沙会谈。台北的反应,离不了过去二十年来的老公式,例行地表示反对,但私底下坚信,“那是尼克松对付国内自由派的一种手段”。事实上,中美关系在美国的全球战略观念中,已经开始降级。一九六九年七月,尼克松的欧亚之行,访问了菲律宾,途经泰国、印尼,台湾却不在行程之内。“观望代替围堵”一九七○年五月,尼克松进兵高棉,表现出一股鹰派姿态,使台北对尼克松的观感,产生了一八○度的转变,从失落中带来了难以言喻的鼓舞。可是,中共新的外交攻势,已悄悄地展开,和意大利、加拿大的谈判,加速进行。意加都是北大西洋公约国的成员,美国的态度,虽未必能绝对左右他们,起码可以发生延缓作用,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美国的围堵策略,已经被尼克松动过手术了。中共与意加建交后,联大的投票,初次出现逆差,美国官方已在向我政府(即蒋帮——本刊注)当局施压力,希望我们接受”两个中国”的安排。今年二月,晴天霹雳,尼克松给予了我们最难饮的苦酒,他在发表的外交咨文中,首次称呼中共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一再暗示:美国已不再反对中共加入联合国,只要以不排除中华民国为前提。“不要讳言事实”这样的侮辱,这样的轻视,出自我们的盟友。官方的反应,软弱得竟无法想象。《联合报》的社论,指为麻木不仁。尼克松甚至说:“他希望能到大陆旅行,假使他不能去,希望他的子孙能去。”但是国内竟有报纸认为“这是尼克松的花招,不足重视”。甚至,发自华府的报道说,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此举无特殊意义。无以名之,阿Q精神,或者是讳言事实,自我安慰。恶劣的情况,难道到此止步了吗?不!不会。六个月来,和中共建交的国家已达八个之多,呈动摇状态的,尚有土耳其、黎巴嫩、奥地利、比利时以及二至三个南美国家,这股黑旋风终于会吹进联合国。最近,英国、加拿大已暗示美方,今年无法再投票支持美国立场。再看中共当前的策略运用,处处笑脸迎人:但美国唾面自干,何等令人气短。“注意客观环境” 我们似不应过份苛责尼克松,忽略了客观环境,唯他是问,似乎也是有欠公允的。 尼克松上台之初,即立下谈判为解决世界纷争的原则,复把七十年代,定为谈判的世纪。事实上,在目前的核子僵局中,除了小规模的区域性的射击战,原子毁灭性的战争是美苏双方所避免的,尤其西德和波兰签订的疆界协定,东西德间和平谈判,使世界人士普遍感到兴趣。这一构想,在基本上确定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新方向。“美人沉醉和平”和平空气,如此地弥漫,我们单独地高喊“反攻大陆”的口号,曲高和寡,乃无怪其然。 和绥靖气氛并驾其驱的是权力均势的改变,这和中共试爆原子弹有关。而中共和苏联的边境冲突,思想骂战,全面地推翻了美国旧的战略观念。美苏双方,都想借中共来抑制对方,中共则俨然以两个超级强国之外的第三国自居。美国本来无意借重武力消灭中共政权,现在逼于形势,乐得借中共来对付苏联。“越南且战且走”使美国最困恼的是越战问题,越战的真正核心是在中共。麦克阿瑟当年曾警告肯尼迪,美国千万不宜介入东南亚的丛林战争中,但五角大厦的将领,偏不信这个邪。因此,这个仗把美国拖得经济萧条,有气无力,国内四分五裂,惶惶不可终日。尼克松的战略,表面上实行越战越南化,实际上是个且战且走的退却方案。为将来的妥协铺路,缓和与中共间的紧张关系,乃急不容缓,而妥协之路,不外乎讨价还价。“一片赞成承认中共之声”记者最近曾遍游全美,和美国各方面人士,做了广泛接触,就我所得到的结论,到处一片赞成承认中共之声,包括极端保守的中西部人民,也都改变了语气,认为尼克松的做法,是符合美国利益的举措。反对派的政客,更借机兴凤作浪,参议院在过去一个月内,已连续提出四、五个以上的议案,主张承认中共,赞成中共进入联合国,修改中美协防条约等等,学术界新闻界一向不甘寂寞,现在组成联合阵线,来推动对华新政策。“检讨正是时候”从上述形势,加以研判,记者可以肯定地预言,靠我们一些有气无力的“遗憾”、“警告”,将不会发生什么效果,现在到了我们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候了。 我们应该全面检讨政策了。检讨政策的要义,要敢想,敢做,敢于面对现实,再粉饰太平,以强调美国的保卫承诺为满足,忽视美国未来政策的全盘构想,那是自欺欺人。“不宜自缚手足”台湾和美国间的距离,喷射机虽朝发夕至,但台湾对美国的隔阂,不啻十万八千里。今天所以使我们遭遇此种困境的内在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莫过于我们自己把手脚捆起来,听人支使。我们唯一可以掌握主动的前提,是要有弹性,钻空隙,游刃有余,再以照美国的指示办事为能事,恐怕将来就有噬脐莫及的危险。“操之在我则存”坚守一个中国的国策,下旗绝交,固是不得已的措施。但我们要问,是否能够在情势更恶化的时候,跟所有承认中共的国家断交?假使答案是肯定的,起码我们要有心理准备。 周书楷部长接见记者时指出,台风已经形成了,我们无法可以阻止,最要紧的是关紧门窗减少损害。也就是说,全力强化内部。他这副担子不下千斤,将来如何挑法,几乎人人为他捏一把冷汗。
2. 哀叹蒋帮地位岌岌可危陷于孤立
【本刊讯】香港《新闻天地》八日刊载该刊社长卜少夫写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二十年来,为了联合国那个席次,不但我们的外交重心,完全为了那一票,甚至政治经济也都跟着这一票而团团转,磕头作揖,仰人色笑,使我们挺不起脊梁,不敢大声讲话。 为什么我们落得这般可怜相,为什么我们变成这样的没出息? 有没有检讨,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 没有,悠悠二十年,年复一年,因循过去。 时光不会倒流,世局日在变化,到了去年联大,红灯亮了,不容许我们再鬼混了,混也混不下去了。 从去年起,排山倒海的黑潮,一波又一波在吞噬着我们。从加拿大开始,现在已有七个国家与中共建交,此后半年很难说不再有七个国家。 美国解除对中共的一切禁令了,甚至尼克松公开表示将亲自接待中共乒乓球队,公开表示愿意访问北平,如果被邀请的话。日本早有什么“日中友好协会”“备忘录贸易团”以及岡崎嘉平太、藤山爱一郎等投机分子,公开勾搭,现在传说佐藤荣作又将派出野田去北平与中共打交道了。 在国际社会中,我们的地位岌岌可危,逐渐陷于孤立。 不仅此也,美国和日本还暗中策动一部分台好,从事所谓“独立运动”,他们合作将彭明敏走私偷渡出境,且发给彭明敏“讲学”签证,用“教授”名义豢养着他,驱使他在美国各处煽动台湾省籍留学生背叛政府。 美国和日本窝藏台奸,培养台好,美国和日本的特务更在我们台湾省内部做颠覆工作,组织台好,掩护台好,替台奸作交通联络的工作。在美日的台好宣传刊物上,有许多关于台湾省内的报道,可以肯定如果不是美日特务供应的情报,他们是不可能得到这些资料的。 美国和日本一方面在外围打击我们,同时又在内部唆使台好,冀图颠覆我们。 信义为我国立国之本,我们和美国是二次大战的盟友,一向尊重这份邦交,可是大陆弃守后,却有艾奇逊的白皮书,连同马歇尔也把我们出卖了。韩战发生,订了中美防卫协定,其间数次阻挠我们反攻计划,使我们丧失复国的机会。现在口头上甜蜜,声声地说:维持友好关系,遵守中美协定。实际上却与我们的敌人眉来眼去,投怀送抱。 以民主自由作外衣,美国何尝摆脱帝闰主义的本质,它的基本政策是不容许亚洲有一个统一的中华民国出现。使中华民族永远分裂,它才可获得渔人之利。 日本侵略,八年血债,以及所受的伤害,真是罄竹难书。它战败后,我们何等宽大,数百万军民战俘之遣返、维持天皇制、排拒苏俄驻军、放弃赔偿,现在也只落得个他们口头上的“感谢蒋总统宽大”。 韩战给它机会,使它成为经济大国,野心又起,勒索琉球之外,始终不忘窥伺台湾省,重温占领旧梦。 日本的帝国主义阴魂未散,它也绝不允许在亚洲有一个统一的中华民国出现,否则,至少会失去它在经济上的掠夺市场。 二十年来的惨痛教训,还不够教训我们吗? 我们和人家讲信义,人家给我们的是什么?我们还痴心妄想,执迷不悟吗? 什么人都不可靠,什么国家都不可靠,最可靠的是自己,自己争气,发奋图强,先求屹立不可摇撼,再图大举反攻复国。